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两种导管固定方法在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8月在新生儿监护室实施脐静脉置管的6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收治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固定方法为荷包缝合脐带残端,并用医用胶带将导管蝶形固定于患儿腹壁一侧;观察组则用橡胶圈直接套扎,之后将脐静脉导管末端环形固定于患儿脐周,并按照肚脐大小将半径为5 cm的圆形水胶体透明辅料剪成环宽为3 cm的空心圆形,只固定导管,充分暴露脐带,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脐带。比较2组患儿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移位、脱出、脐带出血及脐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t=-14.87,P<0.01),导管移位、脐带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3;P=0.02),2组导管脱出及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2;P=0.22)。结论 改良后的脐静脉导管固定方法能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减少置管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自行设计免缝式"甜甜圈+三明治"组合固定法,并评估其在超早产儿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ascular catheterization, UVC)中的可应用性。方法 2019年1-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医学中心超早产儿监护病房实施UVC置管的80例超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置管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荷包缝合式搭桥法对脐静脉导管进行固定,观察组采用免缝式"甜甜圈+三明治"组合法进行固定,比较两组患儿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移位、脐部渗血、脐炎及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related skin injury, MARSI)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脐静脉导管移位、脐部渗血、脐炎及MARSI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免缝式"甜甜圈+三明治"组合固定法在超早产儿脐静脉置管中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延长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减少脐静脉导管移位、脐部渗血、脐炎及MAR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何淑儿  王昭丽  冯柳钻 《妇幼护理》2022,2(5):1167-1170
目的 分析改良外露脐静脉导管固定法在高危新生儿中的应用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 2019 年 12 月至 2021 年 8 月接收的 104 例高危新生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52 例)给予搭桥法固定外露脐静脉导管,研究组 (52 例)实施水胶体敷料叠加透明薄膜敷料联合固定外露的脐静脉导管。观察两组患儿脐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非计划性拔管 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 研究组脐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非计划性拔管发 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9.62%)低于对照组(28.85%)(P<0.05)。研究组家属对 固定方法的满意度(94.23%)高于对照组(71.15%)(P<0.05)。结论 高危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应用改良外露脐静脉导管固定 法能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延长置管有效留置时间,家属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4.
朱爱武   《护理与康复》2018,17(4):55-56
目的观察水胶体敷料在早产儿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分组,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37例患儿为对照组,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45例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医用胶布桥式固定脐静脉导管,观察组采用水胶体敷料固定脐静脉导管。比较两组患儿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非计划性拔管及置管后脐部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固定处皮肤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及固定处皮肤损伤、脐部感染例数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水胶体敷料固定新生儿脐静脉导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集束化护理措施对脐静脉置管常见并发症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96例实施脐静脉置管术的新生儿作为样本,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措施,比较护理干预后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关指标。[结果]在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UVC)术后并发症中,观察组新生儿感染、腹胀、导管移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脐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肝损伤、双下肢水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治疗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新生儿体重增加量较多(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集束化护理措施应用于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常见并发症的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镂空式固定法在危重新生儿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100例行脐静脉置管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镂空式固定法固定脐静脉导管,对照组按常规采用透明敷贴密闭式固定,比较2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敷贴更换频次、脐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21.057,P<0.001);敷贴更换频次明显少于对照组(t=-17.321,P<0.001);观察组皮肤浸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脐部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透明敷贴密闭式固定法相比,镂空式固定法能够延长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减少敷贴更换频次,有效降低皮肤浸渍和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镂空式固定法应用于脐静脉置管危重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医院收治的行脐静脉置管的危重新生儿185例,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92例和观察组9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透明敷贴密闭式固定脐静脉导管法,观察组采用镂空式固定法固定脐静脉导管法.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敷贴更换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静脉导管非标准留置方式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婴院区新生儿科进行脐静脉置管的患儿105例,根据导管尖端是否位于膈上0.5~1.0 cm分为标准组68例和非标准组37例。标准组置管深度为[体重(kg)×3+9]÷2+1+脐带残端长度,X线片显示导管尖端位于膈上0.5~1.0 cm,留置时间为7~14 d。非标准组置管深度为4~5 cm(足月儿)或3 cm(早产儿)+脐带残端长度,X线片显示尖端位置在T_(12)~L_2,留置时间最长为5 d。观察两组患儿脐静脉导管(UVC)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肠外营养、血制品、渗血渗液、脱管移位情况及留置时间。比较两组UVC使用期间腹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腹腔积液、肝脏超声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经UVC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肠外营养、血制品及留置期间置管位置出现渗血渗液、导管脱管移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3,P0.01)。两组患儿腹胀、NEC、腹腔积液、肝脏超声异常、ALT异常、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中UVC不能顺利、正确留置在理想位置时,采用非标准留置方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应用双腔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ICU行静脉置管术的5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283例采用双腔耐高压注射型PICC置管术,对照组274例采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术,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结果观察组单根导管治疗完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置管操作过程中,2组患者气胸、血胸、心律失常、置管误入动脉、穿刺点渗血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原发异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静脉导管留置期间,观察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血栓形成、静脉导管移位、脱出、堵管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腔CVC置管术相比,ICU应用双腔耐高压注射型PICC置管术具有留置期间安全性、有效性更佳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静脉置管两种封管液应用效果.方法 将72例留置脐静脉导管的新生儿配对分为两组,分别应用0.9%生理盐水(34例)、10 U/mL肝素盐水(38例)在患儿输液结束后进行封管.比较两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留置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导管留置天数、脐静脉导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0.9%生理盐水作为脐静脉置管封管液,能有效维持管道通畅,且更加符合新生儿生理健康需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脐动、静脉联合置管在危重先天性膈疝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小儿胸外科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38例危重先天性膈疝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82例,对照组行脐静脉置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脐动脉置管。比较两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脐动、静脉联合置管能提高危重先天性膈疝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缩短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应用脐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探讨对脐静脉置管患儿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月在本院NICU应用脐静脉置管救治的1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5)、观察组(集束化护理,n=5),观察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40.00%)(P0.05),导管感染、技术操作者失误、患儿过度哭闹、导管移位等为导致相关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护理后,观察组导管留置、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体重增加速度大于对照组,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明确引发并发症主要原因,给予脐静脉置管患儿集束化护理,可获得更理想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侧卧位在新生儿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6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行脐静脉置管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置管体位将新生儿分为仰卧位组(34例)及右侧卧位组(39例),比较两组新生儿脐静脉导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仰卧位组置管成功27例(79.4%),右侧卧位组置管成功37例(9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组血培养阳性确诊为败血症的新生儿4例(11.8%),右侧卧位组无血培养阳性确诊为败血症的新生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时采用右侧卧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败血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脐静脉插管术在新生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新生儿病房接受脐静脉插管术的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X线检查定位,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插管。比较两组插管效果及插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率及2周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插管用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固定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行超声引导下脐静脉插管术,置管效果理想,能够有效避免X线检查带来的辐射损伤,大大减少插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5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52例行脐静脉置管术(UVC)的危重新生儿,2016年6月—2016年11月收治的74例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UVC常规护理。2016年12月—2017年5月收治的78例患儿设为观察组,采用依据UVC常见并发症的循证护理证据总结出的最佳集束化护理策略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体重增加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20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27.0%。观察组患儿12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15.4%。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体重增加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UVC,可以减少导管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有助于患儿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改良式导管外固定法在早产儿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1-8月行PICC置管早产儿100例,按入院后置管时间顺序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固定法,采用3M中心静脉置管换药包,按标准流程常规消毒、3M透明敷料固定外露导管及圆盘,再使用免缝胶带蝶形交叉外固定。观察组使用改良固定法,将免缝胶带蝶形交叉外固定进行改良,固定前将免缝胶带顺同一方向90°反折4次后,再行蝶形交叉外固定。比较两组患儿导管移位或脱出的概率、两组更换敷料的耗时及管道留置时间。结果对照组发生10例导管移位或脱出,观察组未发生导管移位或脱出(χ~2=11.111,P0.001)。对照组更换敷料平均耗时(18.53±1.08)min,观察组平均耗时(15.66±1.53)min(t=10.863,P0.01)。对照组留置时间(25.74±8.57)d,观察组留置时间(25.88±5.66)d(t=0.096,P=0.932)。结论改良式早产儿PICC外固定法固定更加牢固,可避免导管移位或脱出,同时降低PICC导管维护总耗时数,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改良固定静脉留置针对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风险的控制价值。方法以2018年6月~1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观察组采取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比较两组留置针保留时间、穿刺部位疼痛程度、新生儿MARSI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留置针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RS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法不仅可降低MARSI发生风险,还能够提高新生儿留置针固定效果,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脐静脉置管联合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UVC-PICC)与传统浅静脉置管两种不同置管方式对新生儿引起的疼痛程度差异。方法选取60例2014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NICU病房的重症患儿,按入院单双号分两组,实验组30例使用UVC-PICC置管技术,即出生1周前使用脐静脉置管,1周后使用PICC至出院拔管,对照组30例出生至出院使用浅静脉置管。然后采用新生儿疼痛量表(PIPP)对新生儿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UVC-PICC与浅静脉置管两种置管方式对新生儿产生的疼痛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达到中度疼痛及以上的例数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两组患儿的静脉持续治疗时间以及治疗期间的体质量增长量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血培养阳性、导管异位、导管堵塞、肢体肿胀等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综上所述,UVC-PICC对新生儿产生的疼痛小,患儿的生命体征稳定,体重增长快,不良反应少,适用于病情危重而住院时间长的患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透明贴膜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6月我院行外科手术需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24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3M透明贴膜固定,对照组采用常规缝合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固定所需时间、患者舒适度、导管脱出情况、局部皮肤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导管固定所需时间显著缩短,患者舒适度显著升高,局部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患者导管脱出发生率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贴膜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可节省操作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降低局部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床边实时超声在危重症新生儿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行脐静脉置管的新生儿126例,其中2019年4—12月的75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2020年1月—2021年1月的51例新生儿作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盲插法置管,并行标准胸腹X线定位;研究组行床边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置管,并以导管末端位于下腔静脉-右心房交汇处为标准进行定位。比较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脐静脉导管平均使用时间、脐静脉置管失败原因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2.35%,导管中位使用时间为5 d,均高于对照组的65.33%、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置管失败拔管率为17.65%,低于对照组的3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计划中拔管率为72.55%,与对照组5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失败拔管主要以进入脐静脉置管解剖路径外的门脉分支为主,其中对照组20例(26.67%),研究组6例(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不良并发症7例(9.33%),研究组4例(7.84%),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