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对2015年7月1日~2019年9月30日收治的7例人造血管内瘘患者,从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时机、穿刺前的评估、穿刺方法、止血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几方面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内瘘穿刺成功率及内瘘使用通畅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进行945例次透析治疗,穿刺成功923例次,成功率97.67%;出现皮下血肿15例次,血栓导致内瘘闭塞2例;2例内瘘闭塞者均重新行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吻合术,使用至今;1例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使用19个月后,因其他疾病死亡;人造血管内瘘使用时间为8~37(23.3±4.8)个月。结论:从穿刺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对人造血管内瘘进行针对性护理,可以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常规穿刺方法与穿刺时压迫穿刺点远心端内瘘血管在穿刺时出血率及成功率的差异。方法选择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患者20例,观察患者连续10次内瘘穿刺出血及成功情况。其中,单次操作时常规穿刺作为对照组;双次穿刺时压迫穿刺点远心端内瘘血管作为实验组。结果穿刺时出血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时压迫穿刺点远心端内瘘血管,能减少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且不降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以用于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钱永梅  袁莉  田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444-4445
目的探讨下肢自体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以提高了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总结13例下肢白体动静脉内瘘患者的护理要点和并发症的预防。结果1例下肢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导致内瘘闭塞而放弃,其余均正常使用。结论通过下肢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大大的减少了透析患者因血管条件不好带来的穿刺痛苦,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13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37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的患者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经肱动脉顺行穿刺,行前臂动脉造影检查及动静脉内瘘狭窄血管段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结果 37例患者中34例成功进行了血管成形治疗,术后造影显示血管狭窄消失,术后透析血流量大于250ml/min,满足血液透析需求,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均为91.9%,术后平均随访12.3个月,3、6和12个月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4.2%、88.5%和78.3%,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甚至可作为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糖尿病肾病患者日益增多,且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自体表浅静脉血管条件差,常难以建立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内瘘具有表面积大、血管通畅率高、血流量大、易穿刺等优点,但是人工血管内瘘比较昂贵,穿刺技巧要求较高;且人造血管内瘘与自身动静脉内瘘不同,其管壁纤维受损后不能修复,仅靠管周结缔组织增生填充。因此,正确掌握人造血管内瘘的穿刺方法和相关护理对预防并发症,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我们于2004年2月至2007年10月对20例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了人造血管内瘘,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内瘘穿刺溶栓治疗内瘘血栓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因血栓形成动静脉内瘘失功的14例血液透析患者共17例次.其中自体血管内瘘13例次,人造血管内瘘4例次.经自体内瘘静脉置入深静脉导管或将留置针置入人造血管内,经上述通路向内瘘血栓注入尿激酶(25~75)万U/d进行溶栓治疗.结果 治疗后11例次内瘘血管在3~25小时内溶通,平均(11.82±7.31)小时,成功率为64.7%;6例次溶栓失败.溶栓成功的患者治疗前血栓形成时间[(8.27±7.35)小时]明显短于不成功者[(29.33±21.30)小时].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在溶栓后出现轻度的前臂肿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身体器官的栓塞现象.结论 内瘘血管穿刺溶栓治疗血栓形成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穿刺图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9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规律性血液透析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绳梯穿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管穿刺图引导穿刺。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及动静脉内瘘穿刺应激状态下的焦虑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例数及动静脉内瘘穿刺应激状态下的焦虑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穿刺图可有效提高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降低假性动脉瘤及内瘘狭窄等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及焦虑情绪,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聚四氟乙烯(PTFE)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和护理经验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7年3月31日9例使用PTFE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穿刺时机、穿刺位点、穿刺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经验,并分享自己的护理体会,以供在临床工作中借鉴。结果:9例患者中2例采用PTFE人造血管“J”型搭桥术,7例采用“U”型搭桥术。经过精心护理,PTFE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超过5年的3例,3年的1例,25个月的1例,2例使用不足1年死亡(死亡前人造血管正常使用),2例分别于使用9、13个月时因血栓形成行取栓术,术后仍在使用。结论:合适的使用时机、正确的穿刺点和穿刺方法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PTFE人造血管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动静脉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静脉内瘘穿刺是血液净化疗法中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在透析疗法中占重要地位。动静脉内瘘穿刺一次成功,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增加病人的安全感,而且是保证充分透析并完成治疗计划,使之顺利进行的关键。现将多年来动静脉内瘘穿刺中摸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我透析中心现有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2人,其中男43例,女49例,年龄25~70岁,从1999年5月26日~1999年10月24日,共作动静脉内瘘穿刺3583例次。其中6~8周以上成熟内瘘穿刺2062例次,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1~6周不成熟内瘘穿刺1521例次,一…  相似文献   

1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临床常见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血液净化中心40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访12个月,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长期静脉置管、临时静脉置管、直接动静脉穿刺5种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0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以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42.86%),临时静脉置管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19.77%),自体动静脉内瘘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自体动静脉内瘘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但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时,其他4种仍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选择的重要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痿的护理措施,包括:动静脉内瘘术后护理,药物应用,动静脉内瘘使用中的护理,患者自我护理及为每个患者建立详细的档案.认为通过规范的动静脉内瘘护理和维护,有效地减少了动静脉内瘘堵塞的发生率,并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 目的 观察并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和锐针绳梯式穿刺法对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瑞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60例,其中血管条件不良穿刺困难病人28例,可穿刺血管短者17例,高位内瘘者15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扣眼穿刺组30例和绳梯穿刺组30例。观察12个月,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内瘘堵塞、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穿刺疼痛程度及拔针后止血时间。结果 扣眼穿刺组和绳梯式穿刺组均未发生动静脉内瘘堵;扣眼穿刺组内瘘动静脉端一次穿刺成功率较绳梯式穿刺组显著提高(P<0.01);扣眼穿刺组皮下血肿发生率、渗血发生率较绳梯式穿刺组显著减少(P<0.01);扣眼穿刺组拔针后压迫止血时间较绳梯穿刺组明显缩短 (P<0.01);扣眼穿刺组患者疼痛均值较绳梯穿刺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扣眼穿刺法在疑难内瘘穿刺中能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保护内瘘,降低内瘘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扣眼穿刺法在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明显优于绳梯式穿刺法,疑难内瘘临床可推广优先选择纽扣眼穿刺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内瘘透析的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血液透析室7名护士志愿组成品管圈,确立“提高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为活动主题,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由此拟定对策并实施,持续改进。结果应用品管圈活动的观察组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99.6%)明显优于对照组(91.5%)( 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成功率,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参与管理意识,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及护理质量指标控制在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损伤发生的护理实践中的作用。方法 以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损伤作为质量控制目标,以2022年8、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应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8月质量改进前治疗的123例患者为对照组,11月质量改进后的125例患者为观察组,通过联合采用动静脉内瘘穿刺损伤发生率、各内瘘穿刺方法占比、血管超声使用率、患者穿刺满意度作为护理质量指标,每月汇总分析指标结果及发生原因,针对性进行护理质量管理与改进措施。结果 对照组患者共穿刺1 810例次,发生穿刺损伤10例次,动静脉内瘘穿刺损伤发生率为0.55%(10/1 810);观察组患者穿刺1 733例次,发生损伤3例次,动静脉内瘘穿刺损伤发生率为0.17%(3/1 733)。疑难血管通路穿刺损伤发生率下降(P=0.039),绳梯穿刺法占比上升至63%,血管超声使用率由4%(5/123)增加至100%(P<0.001),患者对穿刺满意度增加(P<0.001)。结论 联合应用血液透析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可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30例次采用Forgaty导管取栓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取栓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取栓后关注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血液透析治疗时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方法、采用正确的按压手法,对患者进行内瘘日常维护的健康指导。30例次中,29例次取栓成功,1例次取栓失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后穿刺法对高位动静脉内瘘初期使用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改良穿刺方法前使用高位动静脉内瘘的11例患者和改良穿刺方法后使用高位动静脉内瘘的1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给予相同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内瘘首次穿刺及之后的10次穿刺成功率和血肿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后穿刺法能明显改善高位动静脉内瘘初期使用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的发生。血液透析专科护理人员应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在提高自身穿刺技术的同时,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系统的方法,从而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刘晓洁 《临床医学》2013,33(7):121-122
目的探讨向心方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的影响,寻找科学的内瘘穿刺法,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将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25例选择内瘘血管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对照组25例选择距离瘘口3~4 cm处头静脉作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达标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两组患者1年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方法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及1年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选择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正>维持性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建立一条有效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1]。90%的中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2]。因此,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是每个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必须掌握的护理技能之一[3]。为减少动静脉内瘘血管并发症、延长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的痛苦并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护理同仁对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钝针扣眼穿刺法是近年来国际上提倡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本文总结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法成功体会,在提高穿刺成功率同时,减轻了患者疼痛和焦虑,减少了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增加了内瘘处美观度,对保护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延长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从而提高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改进血管通路连接法在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期间采用传统法处理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的125例设为传统组;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采用改进血管通路连接方法处理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的1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传统组和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和重新穿刺率。结果传统组穿刺成功率为92.8%,重新穿刺率为100.0%;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9.2%,重新穿刺率为7.7%。2组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新穿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血管通路连接法是处理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的有效措施,可以避免重新穿刺,减轻患者重复穿刺的痛苦,对内瘘血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