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我国大陆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时间与空间特点及空间聚集性、聚集区域随着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即Moran's I和Getis G指数)描述我国大陆地区2006年至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时间、空间特征,并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数据在市(区)级尺度上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每年均有两个发病高峰(6月和11月),在全国市(区)级尺度上的全局自相关分析2006年至2010年的Moran's I系数分别为0.054 0、0.038 2、0.024 8、0.033 5和0.024 5(P值均<0.05);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高聚集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山东省南部、江苏省、海南省和陕西省;逐年发病热点区域主要分布有变化。结论 我国大陆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存在季节周期性,发病整体上呈现较弱的聚集性,聚集区域从海南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等地区逐渐转移到陕西省及周边省份地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湖南省手足口病疫情的时空聚集性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空间自相关及时空聚集性分析方法对湖南省2009至2015年手足口病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湖南省手足口病年发病率波动在54.31/10万~ 318.06/10万之间,多发于5岁以下散居儿童,每年有两次发病高峰。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湖南省手足口病发病呈显著的聚集性分布,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湖南省手足口发病“热点”区域为长沙市、益阳市、娄底市、株洲市。手足口发病有时空聚集性,多发生在4至7月。变化趋势分析显示2009年聚集于湘北部地区,2010至2012年位于湘中部地区,2013和2014年位于湘中、湘南部地区,2015年位于湘中和湘西部地区。结论:2009至2015年湖南省手足口病呈现时空聚集性,聚集区域有向南、向西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湖南省毒蕈中毒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毒蕈中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 年湖南省122个区(县)的毒蕈中毒监测数据,利用ArcGIS10.2软件建立病例地理信息数据库,采用OpenGeoDa软件进行 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回归分析。结果:2015年湖南省毒蕈中毒报告发病率2.94/10万,病死率0.56%。全局空间自相 关Moran's I值为0.315(P<0.05),提示湖南省毒蕈中毒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毒蕈中毒发病 热点区域为宁乡县、湘潭县、邵阳县、零陵区、嘉禾县、临武县等。冷点区域为古丈县、鹤城区、鼎城区、岳阳县 等。空间回归分析显示,毒蕈中毒发病情况与年平均温度(Z=2.145,P=0.032)、人均卫生机构数(Z=2.352,P=0.019)、 中学生人数(Z=4.309,P<0.001)呈正相关,与中学教职工人数(Z=–2.626,P=0.009)呈负相关。 结论:湖南省毒蕈中毒 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湖南省中部和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发病率较低。年平均温度、中学生人数在 空间层面上对毒蕈中毒发病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广西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分布的空间流行特征,为识别疾病重点区域和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时空扫描分析手足口病的聚集区域,利用全域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手足口病的空间聚集性,趋势面分析手足口病的空间分布趋势。结果 2014—2018年手足口病重症发病率和重症病死率分别为3.89/10万和4.23%。蒙特卡洛扫描分析显示岑溪市是空间扫描的一类聚集区,二类聚集区主要聚集在广西西北部地区,聚集时间多集中在4—5月和8—10月。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重症病例呈显著的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重症率和重症病死率Moran’s I系数分别为0.088、0.118和0.197(P<0.05)。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广西南部地区,以灵山县为主。对病死率进行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发现,5个高-高(H-H)聚集区,分别是灵山县、浦北县、钟山县、昭平县和平桂县,重症发病率H-H区域有6个,分别是灵山县、钦南县、凌云县、右江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和平桂县,高-低(H-L)区域有1个,为岑溪县。趋势面分析结果显示重症死亡病例总体上由东西两侧向中间逐渐减少,由...  相似文献   

5.
梁璟  汤小赟  周红霞 《广西医学》2012,34(6):779-781
目的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百色市低出生体重发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 利用2010年百色市的低出生体重数据建立GIS数据库,应用ArcGIS 9.3软件中的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DW)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空间分布研究.结果 IDW地图显示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区聚集性,以右江区分隔,东南部为高发区,北部相对较低.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低出生率分布呈现空间聚集性(Moran系数I=0.25,P<0.01),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同时存在高发生率聚集区和低发生率聚集区[︱Z(Gi*)︱>1.96,P<0.05].结论 GIS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低出生体重发生率的地区分布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疾病空间分布的热点区域,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ArcGIS 9.3软件作为数据管理和分析平台,利用软件空间统计模块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热点分析,综合反映疾病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2010年聊城市手足口病发病率存在热点区域。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0.69,u=11.46,P<0.01;广义G统计量G=0.01,u(G)=9.51,P<0.01。利用局部G统计量得出疾病分布聚集性,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昌府区和高唐县。结论在空间统计中,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有效探究研究区域内的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 了解唐山市迁西县居民死因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②方法 采用空间自相关的分析方法对居民死因进行分析处理.③结果 迁西县居民的病死率具有空间聚集性,局域型Moran's I系数显示迁西县有1个病死率高发区和1个病死率低发区,并且2个区域呈现聚集性分布.④结论 迁西县居民死因分布具有一定的聚集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 布加综合征(BCS)是因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流出道阻塞而导致各种症状的总称,流出道阻塞的范围可以是肝静脉到下腔静脉连接处之间,以及肝静脉到右心房之间的任何一处血管,目前中国BCS患者病因仍不明确。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结合地图和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的综合学科,不仅在地理学上有所应用,还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空间分布研究。本研究首次应用GIS来描述徐州地区BCS患者空间分布情况及特征。目的 通过分析1990—2014年徐州地区BCS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自相关关系,为BCS的病因研究和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1990—2014年徐州地区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丰县人民医院、沛县人民医院、邳州市人民医院、新沂市人民医院、睢宁县人民医院的住院病历信息系统中所有首次确诊的BCS患者病历资料。汇总病例的人口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住院日期、诊断等。每5年为1个时间段统计1990—2014年徐州地区BCS发病率;基于ArcGIS 10.4软件,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Getis-Ord指数分析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1990—2014年,徐州市共有568例新发BCS患者。1990—2014年徐州地区BCS发病率逐年上升(由1990—1994年间的0.08/10万上升到2010—2014年间的0.35/10万)。对1990—2014年徐州地区BCS发病率以镇为单位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分析,结果显示P值均>0.05,表明1990—2014年的各时间段BCS发病率空间分布自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局部空间自相关Getis-Ord指数分析结果显示,1990—1994年徐州地区BCS发病热点区域有徐州丰县、徐州市区东南部与睢宁县交界地区;1995—1999年徐州地区BCS发病热点区域为徐州市区与丰县、沛县交界地区,冷点地区为邳州市与睢宁县交界地区。2000—2004年徐州地区BCS发病热点区域为沛县微山湖周边,冷点区域为睢宁县南部;2005—2009年徐州地区BCS发病热点区域为沛县微山湖周围地区,冷点区域为徐州市区与丰县、沛县交界处;2010—2014年徐州地区BCS发病热点区域为徐州睢宁县东南部、沛县靠近微山湖地区、徐州市区,冷点区域在邳州市东部、新沂市、丰县。结论 1990—2014年各时间段徐州市BCS热点区域多为徐州市区及丰县、沛县、睢宁县以及微山湖周围受水污染的城镇,冷点区域为邳州市、新沂市;BCS热点区域多出现在重工业区和环境污染区,这提示环境污染以及重体力劳动可能是BCS发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布氏杆菌病的空间分布、空间自相关性及其流行蔓延趋势,为布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内蒙古自治区2006~2012年各市级行政单位布氏杆菌病发病资料,运用ArcGISl0.0对其年均发病率进行发病率分布图的绘制,并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分析布氏杆菌病的空间聚集性及自相关性。结果:布氏杆菌病发病率地图和局部空间统计分析发现在中东部地区存在空间聚集,MORAN散点图显示应对锡林浩特市进行重点防控,以减少对周边城市的影响。结论:空间分析技术对布氏杆菌病发病空间特征的探讨结果可以为布病的有效防治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甘肃省麻疹流行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利用甘肃省2001-2004年的县级麻疹发病资料建立数据库,在Arc GIS9.0软件的支持下,把甘肃省县级数字地图与建立的数据库关联并对统计资料进行四分位法和Moran’s I空间自相关法分析,确定出高发病区域。结果甘肃省麻疹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发病地区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即病情分布的高密度区与高密度区邻接,低密度区与低密度区邻接;确定出庆阳和兰州为两个高发病区域;建立了甘肃省麻疹病情空间关联分布专题地图。结论 得出了甘肃省麻疹发病的高发地区,提出了预测和控制麻疹传播和流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10年河南省狂犬病病例县区层面空间聚集性进行Poisson分布与负二项分布的拟合。方法:对河南省2010年狂犬病病例县区层面分布数据按发病数进行归类整理,利用Poisson分布与负二项分布原理在县区层面对病例进行拟合与检验。结果:河南省2010年狂犬病病例在县区层面既符合Poisson分布(χ2=4.3317,P=0.2278),又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性参数k=1.5204,χ2=0.3726,P=0.8300)。结论:河南省2010年狂犬病病例具有空间聚集性,这种聚集的县区同时又有一定的随机分布倾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湖北省艾滋病流行地理特征及空间聚集性特点,为识别艾滋病防控重点地区,开展“一地一策”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湖北省2011—2015年艾滋病病例报告中当年年底存活病例数据库,分析存活病例的地理分布特征,利用空间扫描统计量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别在市州、县区水平上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2011—2015年间,湖北省艾滋病存活病例报告数逐年上升,地理分布上差异很大,病例呈现向中东部及大中城市集中趋势。空间扫描统计量法显示,报告存活病例在市州空间分布的聚集区发生明显改变,一类聚集区从2011年的襄阳市、荆门市和随州市(RR=1.68,LLR=118.43,P<0.001)转至2015年的咸宁市、武汉市、鄂州市和黄石市(RR=1.84,LLR=492.96,P<0.00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在县区水平,同性传播及静脉吸毒传播的报告存活病例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2011年及2015年全局Moran's I系数均大于0.40(同性传播病例分别为0.542和0.548;静脉吸毒传播病例分别为0.401和0.640)。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高值-高值聚集区同性传播病例在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县区,静脉吸毒传播病例在武汉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区。结论 湖北省艾滋病报告存活病例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定聚集性,应根据报告存活病例不同传播途径的特点,在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控及资源配置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山东省生育率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空间分析软件GIS和GeoDA构建山东省139个县区人口生育率的空间数据库,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和全局空间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oran's I=0.46,P<0.01。空间误差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中已婚率、抚养比、性别比、高学历率、离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只有离婚率回归系数小于零。结论 山东省各县区的生育率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与聚集性。生育率聚集度较低的区域为威海、烟台等地及其周边,聚集度较高区域为临沂等地及其周边,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已婚率、抚养比、性别比与生育率空间分布呈正相关,离婚率与生育率空间分布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河南省HIV感染者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河南省HIV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一2011年河南省17个县(市)HIV感染者资料,利用ArcGIS10.0建立数据库,采用GeoDa_0.9-5-i软件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和空间回归分析。结果河南省HIV感染者2010年和2011年呈现空间聚集性,Moran’s I值分别为0.2830和0.2831,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间回归模型上,人均医疗机构数对河南省2010年和2011年的HIV感染率均有影响(Z2010=-0.0148,P2010=0.0466;Z2011=-0.0152,P2011=0.0092)。结论河南省HIV感染者的空间分布为非随机分布,存在明显的聚集性,且人均医疗机构数在空间层面上影响着河南省HIV的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不同时期的地理空间分布、空间聚集性特征,评价综合防控措施对疫情发展的影响。方法 根据我国各地区采取I级响应措施及复工复产时间将疫情流行分为三个时间段。收集我国内地各省、直辖市COVID-19动态确诊数据,计算每个时间段的周确诊病例数;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对COVID-19确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第一阶段,疫情呈现以湖北为中心的典型空间正相关(Morans’I=0.144,Z=2.517,P=0.016);局部聚集表现为湖北与周边省份的高-高型和与湖北相距较远省份的低-低型分布。自各地区启动I级响应措施以后,疫情在第二阶段呈现随机分布(Morans’I=-0.017,Z=0.597,P=0.251),局部聚集表现为湖北与周边省份的高-低型和与湖北相距较远省份的低-低型分布。自各地区复工复产后,疫情在第三阶段仍呈现随机分布(Morans’I=-0.055,Z=-0.857,P=0.131);局部聚集表现为广东与江西的高-低型及四川地区的低-低型分布。结论 我国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全国疫情蔓延,目前疫情总体处于散发流行状态,应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