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智力障碍(ID)人群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样症状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1~6月就读于上海市某特殊学校的6~18岁ASD人群和ID人群,以及同期在上海市某普通学校就读的同年龄段普通(TD)人群,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填写社交反应量表(SRS),分别对其进行ASD样症状评估。结果 共纳入69例ASD、74例ID和177例TD研究对象。ID组SRS量表检查阳性率(47.3%)显著高于TD组(1.7%)(P < 0.001),低于ASD组(87.0%)(P < 0.001)。ASD组、ID组和TD组SRS量表总分分别为114±26、80±24、38±19分,其中ID组SRS量表总分显著高于TD组得分(P < 0.05),以社交认知维度差异最为显著(Cohen's d值为2.00)。轻-中度ID亚组和重-极重度ID亚组的SR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且SRS得分与IQ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 > 0.05)。结论 6~18岁ID人群较普通人群存在更显著的ASD样症状,应对ID人群尽早进行ASD筛查并给予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小儿血红蛋白H病(HbH病)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水平,探讨其与HbH病贫血程度的关系。方法 纳入55例HbH病患儿以及30例正常健康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缺失型、非缺失型HbH病组以及对照组的血液学指标与血清sTfR水平。结果 55例HbH病中,缺失型39例,非缺失型16例。缺失型与非缺失型HbH组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血清sTf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5)。非缺失型HbH病组红细胞(RBC)、Hb水平低于缺失型HbH病组(P < 0.05),而MCV、MCH以及血清sTfR水平高于缺失型HbH病组(P < 0.05)。HbH病患儿血清sTfR水平与RBC、Hb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739、-0.667,均P < 0.05);而与MCV、MCH呈正相关(r分别为0.750、0.434,均P < 0.05)。结论 血清sTfR水平与HbH病患儿贫血程度相关,可能是HbH病治疗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微粒(EMPs)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100例初治过敏性紫癜患儿分为紫癜性肾炎组(HSPN组,40例)和非肾炎组(60例),并以3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或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EMPs、Th17及IL-17的表达或含量。结果 Th17及IL-17在HSP的肾炎组和非肾炎组均高于对照组,以HSPN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SP肾炎组和非肾炎组的EMPs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以HSPN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紫癜性肾炎组的Th17、IL-17水平与EMPs水平呈正相关(r=0.830、0.644,P < 0.05)。结论 EMPs在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EMPs升高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肾脏受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身材矮小患儿的病因分布及遗传学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身材矮小患儿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结果 86例身材矮小患儿中,病因有6种,以特发性矮小症(ISS,41%)和生长激素缺乏症(GHD,29%)最常见,遗传性疾病(14%)次之。将遗传性疾病组与ISS组、GHD组比较显示,各组患儿就诊年龄、身高、出生身长、出生体重、父母身高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遗传性疾病组身高距同年龄同性别个体身高第3百分位数的差值(ΔP3)和身高标准差评分(HtSDS)显著低于ISS组(P < 0.05),但与GH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遗传性疾病组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显示不同遗传性疾病表型谱存在异质性及表型重叠性。结论 ISS、GHD和遗传性疾病是儿童身材矮小的主要病因。对存在严重身材矮小的患儿,在除外GHD外,有必要进一步行遗传学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肾功能亢进(ARC)对万古霉素治疗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时的血药浓度、细菌学疗效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因明确MRSA感染使用万古霉素,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60例危重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ARC组(n=19)和肾功能正常组(n=41),对两组患儿在万古霉素使用、血药浓度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ARC组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12岁,其体重和体表面积明显大于肾功能正常组(P < 0.05)。ARC组初始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明显低于肾功能正常组,且ARC组达有效血药谷浓度(10~20 mg/L)比例低于肾功能正常组(P < 0.05)。两组在细菌学疗效评价和临床疗效评价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ARC组的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肾功能正常组(P < 0.05)。结论 ARC明显降低MRSA感染患儿的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延长P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临床上应注意对ARC患儿施行个体化给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血清中脂源性细胞因子Omentin-1和Chemerin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确诊为川崎病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40例健康儿童和40例急性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别作为健康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根据是否对IVIG治疗敏感将川崎病患儿分为IVIG敏感组(n=51)和IVIG不敏感组(n=9);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将川崎病患儿分为合并CAL组(n=13)和不合并CAL组(n=47)。ELISA法检测川崎病患儿IVIG治疗前后及两对照组儿童血清Omentin-1和Chemerin水平。结果 川崎病患儿血清Omentin-1和Chemerin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P < 0.05)。经过48 h治疗后,IVIG敏感组患儿血清Chemeri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血清Omentin-1水平在IVIG敏感组患儿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IVIG不敏感组患儿血清Chemerin水平明显高于IVIG敏感组(P < 0.05);合并CAL组血清Chemerin水平明显高于不合并CAL组;而血清Omentin-1水平在IVIG敏感与不敏感组间及合并CAL与不合并CA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川崎病患儿血清中高表达的Chemerin和Omentin-1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发生和发展;Chemerin可能参与川崎病所致CAL过程,且血清Chemerin水平可能成为临床预测IVIG敏感性的新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及鼻呼出气一氧化氮(FnNO)的临床价值及其与哮喘控制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诊断为哮喘并处于慢性持续期的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进行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得分 > 23分为控制组,20~23分为部分控制组,≤ 19分为未控制组,每组各40例;同时依据哮喘患儿有无合并过敏性鼻炎分为未合并鼻炎组(n=55)和合并鼻炎组(n=65);同期收集健康体检儿童40例为对照组。哮喘患儿及对照组儿童均检测FeNO与FnNO水平。结果 不同水平控制组内FeNO值以未控制组最高,部分控制组其次,控制组最低(P < 0.05),其中未控制组及部分控制组FeNO值高于对照组(P < 0.05);未控制组与部分控制组FnNO值高于完全控制组及对照组(P < 0.05),完全控制组FnNO值高于对照组(P < 0.05)。合并鼻炎组FeNO与FnNO值均高于未合并鼻炎组(P < 0.05)。结论 FeNO可用来评估哮喘控制情况,与FnNO联合可评估上下气道炎症情况,为上下气道联合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的密集训练结合家长培训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治疗作用及其对父母育儿压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诊断为ASD的2~5岁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ESDM组和家长培训组(n=35)。ESDM组接受ESDM密集训练,家长培训组在进行ESDM密集训练的基础上,家长另需接受ESDM技能培训。研究过程中每组各脱落2例。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均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和父母育儿压力指数简表(PSI-SF)进行评估。结果 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的ABC、CARS、ATEC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5)。治疗前后两组组间ABC、CARS及ATEC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后ABC、CARS、ATEC总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PSI-SF总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 < 0.05),其中ESDM组的困难儿童维度分数较治疗前降低(P < 0.05),而家长培训组在育儿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困难儿童3个维度的分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5)。治疗前后两组组间PSI-SF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ESDM组相比,家长培训组治疗前后父母PSI-SF总分及育儿愁苦、困难儿童2个维度分数差值均升高(P < 0.05)。结论 ESDM密集训练结合家长培训及单纯ESDM密集训练均可改善2~5岁ASD儿童的核心症状,同时缓解父母育儿压力;但ESDM密集训练结合家长培训对缓解父母育儿压力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并分析支气管哮喘患儿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组)和未伴肺部真菌感染(对照组)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各75例的临床资料。记录真菌感染组病原菌分布、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结局等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75例真菌感染组患儿中,共检出69株病原体,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最高(61%)。患儿临床症状以咳嗽(93%)、持续高热(56%)、喘息(49%)、呼吸困难(48%)为主;体征则以干湿啰音(43%)、湿啰音(29%)居多,部分患儿伴肝脾肿大。经抗真菌治疗后显效39例,好转26例,无效7例,恶化并死亡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 3岁、合并鼻窦炎和/或过敏性鼻炎、住院期间哮喘发作 > 3次、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长均为哮喘患儿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OR=4.865、3.241、2.255、3.725、3.568、1.549、3.808,P < 0.05)。结论 对于支气管哮喘患儿,若表现为咳嗽、持续高热,有明显干湿啰音,并合并有肝脾肿大,需高度警惕是否继发肺部真菌感染。年龄 < 3岁、有鼻窦炎和/或过敏性鼻炎、住院期间哮喘发作 > 3次、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机械通气或住院时间长的支气管哮喘患儿继发真菌感染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维生素D辅助治疗儿童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8月的文献,收集关于维生素D辅助治疗儿童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应用Rev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篇文献,包括1 527例患儿,其中维生素D辅助治疗组762例,对照组7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辅助治疗不会影响儿童肺炎的疾病恢复时间(P=0.67)、住院时间(P=0.73)及退烧时间(P=0.43),也不会减少儿童肺炎的复发率(P=0.14)、不良反应率(P=0.20)及病死率(P=0.98)。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辅以维生素D治疗儿童肺炎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 住院儿童中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特点,为本地区儿童ALRTI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诊断为ALRTI的住院患儿鼻咽抽吸物标本1165份,采用RT-PCR方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HRV)、流感病毒A(IFVA)、流感病毒B(IFVB)、副流感病毒1~3(PIV1~3)、偏肺病毒(hMPV)、冠状病毒NL63(HCoV-NL63)及冠状病毒HKU1(HCoV-HKU1);PCR方法检测腺病毒(ADV)、博卡病毒(HBoV);巢式PCR方法检测多瘤病毒WU(WUPyV)和多瘤病毒KI(KIPyV)。并对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以证实。结果:1165份标本中有871份检出了病毒,总检出率74.76%,其中RSV最为常见,检出率为27.03%,其次为HRV(17.33%)、PIV3(13.73%)及新发现病毒HBoV(8.67%)和hMPV(6.52%)。病毒总检出率在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男性PIV3、hMPV和HBoV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女性。病毒阳性检出率在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34,P=0.027),以6个月至1岁以内年龄组检出率最高。病毒总检出率在四季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07,P=0.006),以冬季检出率最高。结论:病毒病原在长沙地区儿童ALRTI中占重要地位,其中RSV、HRV及PIV3是主要病毒病原,近年新发现的HBoV和hMPV也占较高比例;病毒检出率以6个月至1岁以内年龄组最高;冬季病毒总检出率高于其他季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类博卡病毒(HBoV)所致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因细支气管炎于2007年6月-2008年5月住院治疗的271例患儿的呼吸道标本(鼻咽分泌物或咽拭子),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其HBo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鼻病毒(RhV),流感病毒A、B型(FluA、FluB),副流感病毒1、3型(PIV1、PIV3),人类偏肺病毒(hMPV)9种病毒。随机选取RSV感染阳性患儿2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HBoV感染组与对照组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271例标本中,病毒阳性标本163例(60.1%)。其中HBoV阳性21例(12.9%),RSV阳性61例(37.4%);HBoV并其他病毒感染8例(38.1%),与RSV、FluA合并感染各3例,与ADV、RhV合并感染各2例,与hMPV合并感染1例。HBoV感染组与对照组患儿临床资料除在流行季节上有差异外,在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症状、肺部体征、辅助检查、住院天数、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均无差异。结论HBoV是小儿细支气管炎的另一重要病原体,与RSV感染者在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差异。HBoV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较轻,呼吸功能均属于轻中度受损,且以轻度为...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了解太原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s)儿童人偏肺病毒(hMPV)与人博卡病毒(HBoV)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集2012年11月—2013年5月及2013年11月—2014年5月就诊的ARTIs患儿549例,采集咽拭子标本,应用实时PCR方法检测hMPV与HBoV。结果 549例患儿的咽拭子标本中hMPV阳性56例(10.2%),HBoV阳性15例(2.7%)。其中2012年11月—2013年5月hMPV与HBoV检出率分别为12.3%和2.0%,2013年11月—2014年5月hMPV与HBoV检出率分别为6.5%和4.0%,两时间段hMP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V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份hMPV、HBoV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MPV与HBoV均在2岁组中检出率最高。hMPV在喘息性支气管炎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检出率最高。结论太原地区hMPV和HBoV与部分儿童尤其是婴幼儿ARTIs有关,hMPV是诱发部分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喘息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及过敏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婴幼儿喘息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及过敏的关系。方法选择反复喘息(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152例、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191例、肺炎患儿101例,取鼻咽分泌物进行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同时取血筛查过敏原。结果3组患儿病毒检测总阳性率为60.4%,各组患儿病毒检测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均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为主,其他病毒阳性率很低。所有患儿食物过敏阳性率为25.5%,吸入过敏原阳性率仅5.6%。3组患儿的过敏原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反复喘息组显著高于毛支组和肺炎组(P均<0.05),而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RSV是诱发婴幼儿喘息和喘息反复发作的主要病原;过敏是婴幼儿反复喘息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发生与患儿是否存在过敏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07年粤东地区住院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毒病原现状并比较各个年龄组、不同季节、不同病种的病毒检出情况。方法:选择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疗的小儿345例,取其鼻咽抽吸物采用多重PCR方法以筛查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A型、B型,副流感病毒1型、3型,鼻病毒,博卡病毒及人类偏肺病毒。结果:①病毒总检出率为51.6%(178/345),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占首位,病毒检出率为19.3%(66/345),而人类偏肺病毒为3.2%(11/345),博卡病毒为3.2%(11/345)。②1~3月份(阳性率为61.9%)、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阳性率为72.6%)、1~6个月婴幼儿(阳性率为71.3%)病毒检出率较高,4~6月份(阳性率为40.2%)、3岁以上儿童(阳性率为19.0%)病毒检出率较低,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的总阳性率与性别无关。结论:粤东地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常见病毒,此外博卡病毒及人类偏肺病毒等也是重要的病原体;年龄越小,阳性率越高,不同季节的呼吸道病毒检出率不同,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病毒总检出率最高。[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3):203-206]  相似文献   

18.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and influenza A virus (IFAV) in the pathogenesis of wheezing in young children have not been clearly defin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contributions of RSV vs IFAV in the pathogenesis of upper airway inflammation in wheezy young children. We compared interleukin (IL)‐6, IL‐8, IL‐11, and interferon‐γ (IFN‐γ) levels in nasopharyngeal aspirates (NPA) from non‐asthmatic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virus infections (RSV in 17 children and IFAV in 13 children), asthmatic children with viral infections (RSV in nine children, IFAV in 10 children), and 22 unaffected healthy children (controls). Levels of IL‐11 in NPA from asthmatic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from non‐asthmatic children with RSV infection, and RSV infection enhanced the IL‐11 production in NPA significantly compared to IFAV infection. Nasopharyngeal epithelium from children with RSV infection secreted more IL‐6 than that of children with IFAV infection. There was little difference in the IL‐8 and IFN‐γ levels between asthmatic and non‐asthmatic children with RSV or IFAV infection. In conclusion, asthma enhanced IL‐11 production in RSV infection rather than IFAV infection in early childhood. There was a trend towards greater IL‐6 production in RSV infection compared with IFAV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9.
喘息性疾病患儿过敏原检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分析喘息性疾病婴幼儿过敏情况,以利早期干预治疗。方法用UniCAP全自动检测仪和皮肤点刺试验对243例喘息性疾病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伴喘息的支气管炎或肺炎、婴幼儿哮喘)进行过敏原筛查和特异性IgE测定。结果1.婴儿期过敏原以食物为主(P=0.03),幼儿期气媒性过敏原阳性率达67.2%;婴幼儿期主要的食物过敏原为牛奶、鸡蛋白;气媒性过敏原是户尘螨。2.进行过敏原特异性IgE测定时,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比例低(0~37.5%)。结论婴儿出生后即食入蛋白质,胃肠道功能未健全,易发生食物过敏;幼儿期添加易致敏食物,且在户外时间增多,食物和吸入性过敏均明显。UniCAP系统是一种用于筛查和寻找变应原的较为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人类博卡病毒感染的持续喘息患儿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Deng Y  Liu EM  Zhao XD  Ding Y  Li QB  Luo ZX  Wang LJ  Huang Y  Yang XQ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0):732-735
目的探讨人类博卡病毒(HBoV)感染的持续喘息患儿临床特点。方法从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共收集39例持续喘息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其中33例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6例为鼻咽分泌物。先进行呼吸道常见7种病毒筛查,并采用PCR的方法检测HBoV基因片段,对检出的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1)用免疫荧光快速诊断的方法在39例持续喘息患儿呼吸道分泌物中共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13例,腺病毒阳性9例,副流感病毒3阳性4例,流感病毒A阳性2例。对检出的13例RSV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后提取RNA,RT-PCR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检出8例阳性。(2)PCR和测序均证实,39例患儿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有12例检出HBoV阳性。(3)12例HBoV阳性标本中的10例收集于冬春季,其余2例收集于夏秋季,与RSV的流行季节相似。(4)12例HBoV阳性患儿中7例出现发热,其中高热5例,明显高于RSV感染的患儿(1/13),其胸X线改变出现间质性改变的例数也多于RSV感染患儿。其他如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oV感染是引起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毒病原之一,首次发现在持续喘息的患儿呼吸道分泌物中HBoV的阳性率高达31%。与RSV感染的患儿相比,HBoV感染发热例数相对多,但其他的临床症状与RSV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