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黄帝内经》“治未病”与重视“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理论 ,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 ,越来越受到世界医学界的关注。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病证。近年来 ,该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 ,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应用《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指导消渴病的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 ,对降低消渴病易感人群的发病率、控制消渴病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消渴病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源于《内经》、《难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医圣张仲景禀《内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使“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内涵得以全面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这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  相似文献   

3.
孙有智  赵益  丁舸 《中医杂志》2007,48(3):269-270
方剂组成中的“治未病”药物往往是方剂配伍的难点和精妙之处,通过对方剂中这种“治未病”配伍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中医“治未病”的科学内涵,也可以深化方剂学理论知识,还能从中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继《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不断丰富了对“治未病”的认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首先体现在“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相似文献   

5.
精神养生与治未病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被国际上称为“最先进”“最超前”的思维,它将人的认识带人“无病世界”“无医世界”的高境界。国际上于20世纪末,围绕医学目的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讨论,所得的共识是“好的医生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仅是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这与中医“治未病”之目的不谋而合。但是“治未病”这种理念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早已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6.
试述仲景"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的一大精华。医圣仲景禀《内经》、《难经》之旨,在未病先防,有病早治,防传、防盛、防逆以及防发、防复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论述,使之得以充实,更臻完备。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臧敏  刘忠达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0):561-563
随着医学发展的逐渐深入,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地给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传统中医“治未病”思想恰好契合于当前这种健康理念。“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本文就中医“治未病”思想,追溯其源流,综述其现代研究及应用进展,以期为现代中医治未病事业作抛砖引玉之用。1理论研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内经》、《难经》“治未病”思想是张仲景预防医学观的理论基础《内经》有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一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成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内经》中除上述三段明确…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病,历来讲“辨证论治”。但《内经》“上工治未病,如何解释呢?”“未病”指没有病,没病也就无证状,无证如何辨和治呢?原来上工治未病是指防病说曲,所以内经又说:“若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古籍上也可见到治未病的历史记载,如“扁鹊”见“齐桓公”即知其病,  相似文献   

10.
充分发挥民间养生保健方法在“治未病”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地提出了“治未病”的主张,昭示了“防重于治”的医学思想。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秉承《内经》的旨意,也积极提倡“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元代医家朱震亨《丹溪心法》专列“不治已病治未病”篇,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生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之,徒劳而已。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究了《黄帝内经》中“未病”的含义和“治未病”的内涵,发现“未病”含义中“未兆”和“未发”与现代亚健康含义相似。现代亚健康防治体现在“治未病”中主要为: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消患未兆,遏渐防萌; 治其未发,把握时机三方面。故“治未病”思想能为亚健康的识别与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笔者结合自身见解和经验就“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的识别和调治做出具体论述。从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调摄情志,舒缓压力; 合理膳食,食重于药; 针灸推拿,保健预防四方面提出防治亚健康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治未病”思想的传播和亚健康防治的应用提供临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欲病”探索     
梅晓云 《河北中医》2001,23(6):471-472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 :“上医治未病之病 ,中医治欲病之病 ,下医治已病之病。”[1]欲 ,《辞海》作想要、需要、将要等解释 ;欲病 ,应指疾病将要而尚未发生之前的状态 ,这与现代医学所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等观点 ,有着明显的相通之处。今拟就中医学的“欲病”理论作一探索 ,共研于同道。1 欲病乃未病之内涵“治未病”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和集中的体现 ,首见于《内经》 ,又经过各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和完善。何谓未病 ,何谓治未病 ,历代医家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如《医宗金鉴》云 :“未…  相似文献   

13.
张利民 《新中医》2012,(7):179-180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一颗璀璨明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故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实为中医学预防思想之先河。 1中医学对“治未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治未病”之说。“治未病”之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索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了预防疾病的积极意义:二是既病之后要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中医传统的“治未病”理论经过时代的洗礼及众多医家的研究 ,现已形成了崭新的学科“未病学”。未病学是世界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精典理论在阐述未病及疾病的防治等方面具有超前性的指导意义。在人们对健康愈来愈关注的 2 1世纪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和临床实践的增加 ,未病学将插上腾飞的翅膀 ,引领人们向“无医世界”的美好境界迈进。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发展于秦汉时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完善于明清尤其以叶天士为代表。有关于“治未病”的思想萌芽,如《周易·象传》说:“水火在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管子·牧民》提出:“惟有道者,能避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老子《道德经》则更明确地指出:“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中医“治未病”最著名的论断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有思想出处,具体作法后世医家论述颇详(养生、饮食居处、情志调节等),但这些作法只是医生去说教患者,最终靠患者的自修,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作者身为“治未病”科的医生,时时在考虑难道“治未病”就是靠所谓的养生、调情志等世人皆能为之方法作到的吗?中医讲“天地人三才”为一整体,“治未病”只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思想。故仍在中医的整体观的园囿内,研究“天”“地”对人影响的理论就是五运六气,本文就想谈一下五运六气如何应用于治未病。  相似文献   

17.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源于《难经》。《难经·七十七难》云“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气充实,不受邪侵。《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1肝病实脾的理论基础肝病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肝木旺盛,则克脾土。…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治未病”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虽距现代时间久远,但反映在治病、治国、治事、治人的方方面面,使人不得不佩服其永不衰退的思维科学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  相似文献   

19.
论中医学中的"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思想之一,其内涵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调摄情志;顺应四时等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既病之后则应尽早诊治和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疾病加重或传变。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学角度认识艾滋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证治规律,根据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学术思想,从无症状HIV感染期入手,探讨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意义,确立从治未病入手早期干预艾滋病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