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行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镇痛效果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福建省泉州德诚医院收治临产后要求分娩镇痛产妇2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126例,对照组在宫口开大3~4 cm时实施镇痛,实验组在宫口开大1~2 cm时实施镇痛,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及分娩结局。结果实验组的第一产程时间低于对照组[(403.25±39.5)min vs(420.34±41.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1级产痛例数高于对照组(112 vs 86),2级、3级产痛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4 vs 19,0 vs 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产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自然分娩100例,剖宫产20例,产钳助产6例,自然分娩率79.4%,剖宫产率15.9%,产钳助产率4.8%;对照组自然分娩98例,剖宫产21例,产钳助产7例,自然分娩率77.8%、剖宫产率16.7%,产钳助产率5.6%;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4、0.029、0.081,P>0.05)。实验组产后2 h出血量为(198.4±40.6)mL,对照组为(215.3±31.4)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P>0.05)。实验组新生儿5分钟Apgar评分为(9.5±0.4)分,对照组为(9.3±0.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P>0.05)。结论宫口开1~2 cm实施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相比宫口开3~4 cm镇痛减轻产妇产痛,不影响产程和母婴结局,适于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0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A组为TENS穴位组(临产后即予以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直至胎儿娩出);B组为对照组(不实施分娩镇痛)。记录2组产妇不同时点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分娩结局及围生儿结局;于临产后(T0)、宫口开全时(T1)抽取静脉血检测2组产妇外周血β-内啡肽(β-EP)、皮质醇(Cor)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结果:A组产妇在产程潜伏期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入产程活跃期2组产妇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产程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2组产妇T1时外周血β-EP、Cor及ACTH浓度均升高(P<0.05);A组产妇T1时β-EP浓度高于B组(P<0.05),Cor及ACTH浓度低于B组(P<0.05)。结论: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可以很好地缓解潜伏期产痛,缩短产程,增加母婴安全性,其镇痛效果与β-EP含量明显增加及有效减少了产妇的应激反应有关,但活跃期镇痛不足是临床有待解决之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施椎管内分娩镇痛对瘢痕子宫阴道分娩产程以及母儿结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定期产检并住院分娩的221例瘢痕子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椎管内分娩镇痛110例,未行椎管内分娩镇痛111例。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比较椎管内分娩镇痛对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的产程及母儿结局影响。 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体重指数、孕周、产时出血量、新生儿体重和分娩前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镇痛组第一产程时间[(379.35±145.85)min]明显大于无镇痛组[(334.61±150.65)min](P=0.012),第二产程时间镇痛组[(63.57±26.20)min]明显大于无镇痛组[(54.61±27.32)min](P=0.002);人工破膜率镇痛组[27例(24.55%)]高于无镇痛组[14例(12.61%)](P=0.023);缩宫素催产率镇痛组[33例(30.00%)]高于无镇痛组[20例(18.02%)](P=0.037);中转剖宫产率无镇痛组[14例(12.61%)]高于镇痛组[5例(4.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产时发热率镇痛组[18例(16.36%)]明显高于无镇痛组[7例(6.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两组间的1和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率、会阴Ⅱ度裂伤、产后出血和产妇产后腰痛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瘢痕子宫阴道分娩孕妇实施椎管内分娩镇痛可以明显缓解疼痛并降低阴道试产的中转剖宫产率,第一和第二产程时间可能会延长,但并不影响母儿分娩结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0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A组为TENS穴位组(临产后即予以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直至胎儿娩出);B组为对照组(不实施分娩镇痛)。记录2组产妇不同时点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分娩结局及围生儿结局;于临产后(T_0)、宫口开全时(T_1)抽取静脉血检测2组产妇外周血β-内啡肽(β-EP)、皮质醇(Cor)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结果:A组产妇在产程潜伏期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入产程活跃期2组产妇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产程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_0时比较,2组产妇T_1时外周血β-EP、Cor及ACTH浓度均升高(P0.05);A组产妇T_1时β-EP浓度高于B组(P0.05),Cor及ACTH浓度低于B组(P0.05)。结论: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可以很好地缓解潜伏期产痛,缩短产程,增加母婴安全性,其镇痛效果与β-EP含量明显增加及有效减少了产妇的应激反应有关,但活跃期镇痛不足是临床有待解决之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曲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成功经阴道分娩的2675例产妇,均为单胎、足月、头先露,根据是否实施分娩镇痛分为镇痛组(1152例)和未镇痛组(1523例)。回顾分析两组产妇的年龄、分娩孕周、体重、身高、新生儿出生体重、宫口扩张程度及持续时间等资料。采用新产程标准处理产程,产程曲线的绘制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果:产程曲线图显示,两组的产程曲线均呈缓慢上升趋势,宫口开大5cm以后产程的进展呈加速趋势。宫口开大3cm后,两组宫口每进展1cm所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与第95百分位数相似(P均0.05);未镇痛组第二产程持续时间的第95百分位数为1.6h,中位数为0.5h,镇痛组分别为2.4h和0.9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58,P0.01)。结论:无论是否行分娩镇痛,初次阴道分娩孕妇的产程曲线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宫口开大5cm后宫口扩张呈加速趋势,需对我国产妇的产程时限重新定义以指导临床。分娩镇痛不影响对初产妇第一产程时限,延长第二产程时限,临床需要根据是否行分娩镇痛对产程时限进行定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活跃期分娩镇痛与非分娩镇痛的产妇产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人民医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妇217例,按照自愿选择的原则分为分娩镇痛组(82例)和非分娩镇痛组(135例),比较2组孕妇产程不同时间的疼痛评分以及产后第1天、第42天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分娩镇痛组孕妇宫口开6 cm及10 cm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低于非分娩镇痛组(P<0.001),2组宫口开3 cm时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镇痛组孕妇产后第1天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符号数字转换测验(SDMT90)得分均高于非分娩镇痛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非分娩镇痛组(P<0.05),2组孕妇产后第42天MoCA、SDMT90得分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使用分娩镇痛、宫口开3 cm、6 cm、10 cm时VAS>5分是产后第1天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35岁、高中及以下学历与产后第1天认知功能障碍无相关性(P>0.05)。结论:分娩镇痛可以通过有效地缓解产程中疼痛来降低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第1天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非分娩镇痛及产程中疼痛是产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行0.1%罗哌卡因+芬太尼(1μg/ml)硬膜外阻滞的190例健康、单胎、足月临产初产妇为镇痛组。另选择同期222例条件相似、未行任何镇痛措施的自然临产产妇为对照组。记录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结果(1)产程时间比较:镇痛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分别为(426±161)min、(54±27)min、(489±166)min;对照组分别为(364±167)min、(37±22)min、(409±170)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分娩方式比较:镇痛组阴道器械助产率为20.0%(38/1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14/22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镇痛组剖宫产率及阴道顺产率分别为20.0%(38/190)、60.5%(115/190),对照组分别为28.4%(63/222)、65.8%(146/22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Apgar评分比较:镇痛组新生儿1分钟及5分钟Apgar评分<7分者分别为7.9%(15/190)、2.6%(5/190),对照组分别为4.5%(10/222)、0.5%(1/22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有延长作用及增加阴道器械助产率,但对新生儿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高半卧位体位在硬膜外镇痛分娩初产妇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5月1日至7月30日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分娩的120例孕妇随机性的分为研究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第二产程采用仰卧位体位用力,研究组在第二产程采用仰卧位体位用力30分钟,未见胎头拨露时改为高半卧位体位用力。比较不同分娩体位对硬膜外镇痛分娩初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长、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会阴损伤情况、分娩用力经验感受及分娩控制感的影响,比较新生儿窒息的情况。结果:研究组宫口开全至胎头拨露时长、宫口开全至胎头着冠时长、第二产程时长均短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会阴切开率和会阴Ⅱ级裂伤率低于对照组;产时+产后2小时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分娩体验感及分娩控制感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1分钟Agpar评分与5分钟Agpar评分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下高半卧位体位的应用可以促进阴道自然分娩,缩短第二产程时间,减少会阴损伤情况,减少产后出血量,有较正向的分娩用力经验感受,可以增加分娩控制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经阴道分娩的1367例自然临产的初产妇资料。按是否实施分娩镇痛,分为镇痛组和非镇痛组,比较组间产程时限及宫口扩张等指标的差异,并进行分层分析以排除待产过程中其他干预措施(人工破膜及缩宫素使用)对产程的影响。结果:1367例自然临产初产妇,各产程的平均值及上限值分别为第一产程8.3小时和16.0小时,第二产程44分钟和106分钟、总产程9.1小时和16.9小时;宫口扩张至6 cm时产程加速,产程曲线呈平滑上升趋势,无明显减速期。镇痛组第一产程(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总产程的平均时间均较非镇痛组显著延长(P0.05);镇痛组、非镇痛组分别于宫口扩张至6 cm、5 cm时产程加速。分层分析显示,产程干预组及非干预组中,分娩镇痛均可延长第一产(潜伏期、活跃期),但对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的影响不一致。结论:实施分娩镇痛会减慢宫口的扩张,并延长第一产程。自然分娩产妇的产程曲线呈平滑上升趋势,无明显减速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阴道分娩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要求镇痛分娩的妊娠期高血压组孕妇80例,轻度子痫前期组68例,重度子痫前期组40例;另选同期正常孕妇9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记录镇痛前及镇痛后直至宫口开全、胎儿娩出时的VAS评分及平均动脉压(MAP),同时分析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阴道分娩成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探讨镇痛分娩后母体和胎儿的结局。结果:(1)各研究组经过硬膜外分娩镇痛后VAS评分都显著降低,各组在不同时间段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全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后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及妊娠期高血压组的MAP在产程中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全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后重度子痫前期组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阴道分娩成功率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4)重度子痫前期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发生率及新生儿入NICU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各组均未发生胎盘早剥、子痫、HELLP综合征、心脑血管意外。全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后对照组缩宫素使用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 0. 05)。结论:全程硬膜外分娩镇痛能有效缓解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分娩疼痛、维持血压的稳态,且不增加剖宫产率,不影响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导乐镇痛分娩仪对产妇产程进展以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导乐镇痛分娩仪护理,将两组产妇的产程进展以及分娩结局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孕妇分娩出血量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产程时间、疼痛评分以及剖宫产率较对照组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导乐镇痛分娩仪对产妇进行护理,可以有效减轻其疼痛程度,同时降低剖宫产率,对于确保母婴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硬膜外分娩镇痛配合积极产程管理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至12月在新疆石河子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172例单胎足月孕妇,其中72例行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配合积极产程管理(观察组),100例采取常规分娩(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产妇镇痛后各时间点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起效时间(10.5±6.4)min。两组的活跃期及二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出血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缩宫素使用率高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配合积极产程管理,镇痛效果确切,不延长产程,可降低剖宫产率,对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3.
Li JZ  Wang MS  Ji XH  Zheng LL  Tao H  Bi YL  Shi F  Liu YQ  Zhang YQ  Kang LP  Ma FG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11):819-824
目的 探讨双管硬膜外阻滞在产妇全产程分娩镇痛中的有效性及其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产科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单胎足月初产妇206例,孕周在37~42周,年龄25~35岁.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对206例产妇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双管阻滞组(103例)及单管阻滞组(103例).双管阻滞组产妇分别给予镇痛混合液(0.1%盐酸罗哌卡因+0.5 mg/L舒芬太尼)4~6 ml作为初始量,上管45 min后接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泵,下管每次给药4~6 ml.单管阻滞组产妇给予镇痛混合液10~15 ml作为初始量,给初始量45 min后接PCEA泵.两组产妇均在给予初始量30 min后根据宫缩情况静脉滴入缩宫素.观察指标:(1)对产妇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2)采用改良的Bromage评分评价产奸运动阻滞情况;(3)镇痛混合液总量、缩宫素使用率、总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4)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Apgar 1及5分钟评分;(5)分娩方式;(6)出现规律宫缩、宫口扩张至4 cm、宫口扩张至10 cm、胎儿娩出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水平;(7)观察产妇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双管阻滞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1及5分钟Apgar评分分别为(3456±468)g、(9.8±0.6)及(9.9±0.7)分,单管阻滞组产妇分别为(3399±569)g、(9.8±0.5)及(9.9±0.7)分,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Bromage评分均为0分,无运动阻滞情况发生.(2)双管阻滞组产妇镇痛混合液总量、缩宫素应用率、总产程时间及第二产程时间分别为(57±9)ml、59.2%(61/103)、(532±140)min、(46±31)min;单管阻滞组分别为(58±11)ml、81.6%(84/103)、(608±150)min、(60±34)min;双管阻滞组产妇镇痛混合液总量与单管阻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管阻滞组产妇缩宫素应用率明显低于单管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总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也明显少于单管阻滞组(P<0.05).(3)双管阻滞组产妇在给予初始量后30 min及第一产程活跃期的VAS评分分别为(1.2±1.1)及(1.1±1.1)分,单管阻滞组产妇分别为(1.2±1.1)及(1.2±1.0)分,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管阻滞组产妇第二产程时VAS评分为(1.2±1.1)分,单管阻滞组产妇为(4.5±2.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双管阻滞组产妇剖宫产率(7.8%,8/103)明显低于单管阻滞组(17.5%,18/103),而器械助产率及会阴侧切率也低于单管阻滞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剖宫产指征方面,两组产妇胎儿窘迫及羊水Ⅱ~Ⅲ度污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管阻滞组产妇胎位不正及第二产程阻滞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管阻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双管阻滞组产妇在胎儿娩出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及皮质醇水平分别为(86±25)ng/L及(278±53)nmoL/L,单管阻滞组分别为(100±20)ng/L及(311±53)nmol/L,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在宫缩规律、宫口扩张至4 cm及宫口扩张至10 cm时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产妇均未发生严重麻醉相关并发症,两组产妇均未发生较为严重的腰痛,基本上是穿刺所引起的穿针点痛,双管阻滞组30例(29.1%,30/103),单管阻滞组32例(31.1%,32/1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管硬膜外阻滞用于产妇全产程分娩镇痛有良好镇痛效果,对分娩结局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及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始于产程潜伏期与活跃期的临床效果、对母婴应激反应的影响和脐带血中的罗哌卡因浓度. 方法 将80例于2009年1月至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产科分娩且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随机分为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各40例),分别于潜伏期(宫口扩张0.5~2.5 cm)和活跃期(宫口扩张≥3.0 cm)于蛛网膜下腔给予罗哌卡因2 mg+芬太尼10 μg,随后采用0.1 % 罗哌卡因+芬太尼2 μg/ml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模式开始分娩镇痛,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的镇痛评分、下肢肌力、产程时间、分娩方式、药物用量及产妇满意度,检测镇痛前、娩出胎儿即刻产妇静脉血和胎儿娩出后脐带血皮质醇浓度(放射免疫法)及脐带血罗哌卡因浓度(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同期相同条件不接受分娩镇痛的40例产妇为对照组,采用x2或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1)镇痛后5 min始至宫口开全过程中,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VAS评分仅在宫口7.0~8.0cm及宫口开全时低于对照组[宫口7.0~8.0 cm:(2.9±1.4)分、(2.6±1.5)分与(9.2±0.7)分,F=201.50,P<0.01;宫口开全:(4.7±2.2)分、(3.6±2.0)分与(9.1±0.7)分,F=62.07,P<0.01].(2)胎儿娩出即刻母体血皮质醇浓度较镇痛前增高,但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均比对照组增高幅度小[(761±125)μg/L、(731±184) μg/L与(902±172) μg/L,t=-3.491和-3.483,P均<0.01],而潜伏期与活跃组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脐带血皮质醇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8±46) μg/L、(159±49) μg/L与(170±86) μg/L,F=0.23.P>0.05].(3)胎儿娩出即刻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脐带血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21±0.10) mg/L和(0.20±0.03) mg/L(t=0.557,P>0.05).(4)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率,新生儿体重,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自然分娩率较高(75.0%、85.0%与52.5%,P<0.05)、剖宫产率较低(20.0%、15.0%与45.0%,P<0.05),潜伏期组镇痛时间长于活跃期组[(215±143) min与(118±50) min,t=3.722,P<0.01],芬太尼用量大[(28±11) μg与(17±6)μg,t=5.084,P<0.01]. 结论 腰麻-硬膜外联合分娩镇痛能降低剖宫产率和母体应激反应,且不延长产程,不降低胎儿的应激水平;始于潜伏期并不明显增加脐带血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药物应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标准的初产妇随机分成3组。以地西泮,布比卡因加芬太尼,罗哌卡因加芬太尼分别用于3组。观察产妇的分娩、镇痛情况及镇痛前后的血压及心率的变化。结果:①Ⅱ组和Ⅲ组镇痛效果与Ⅰ组相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②镇痛后Ⅱ组和Ⅲ组血压明显降低,心率减慢,与Ⅰ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③3组产妇运动阻滞无统计学差异,但Ⅱ组运动阻滞要明显高于Ⅲ组。④Ⅲ组与Ⅰ组比较,第一产程活跃期明显缩短,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器械助产、会阴侧切、正常分娩及缩宫素使用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3组产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中转剖宫产率Ⅰ组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硬膜外阻滞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镇痛效果良好,降低剖宫产率。且罗哌卡因的运动阻滞轻微,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要低于布比卡因。所以,罗哌卡因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产程多模式分娩镇痛对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300例,年龄23~36岁,身高155~172 cm,体质量61~95 kg,孕38~41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活跃期硬膜外阻滞镇痛组(A组,n=100)、全产程硬膜外阻滞镇痛组(B组,n=100)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联合硬膜外阻滞全产程镇痛组(C组,n=100)。记录各组产妇不同时点视觉模拟评分(VAS)、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催产素使用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并于临产后(T_0)、宫口开全时(T_1)取静脉血测β-内啡肽(β-EP)、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和血糖浓度。结果:B、C 2组产妇潜伏期(宫口≤3 cm)各时点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 2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和催产素使用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血气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_0时比较,3组产妇T_1时血β-EP、NE、E和血糖浓度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产妇T1时β-EP浓度较A、B 2组升高,B、C 2组NE、E和血糖浓度较A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产程多模式分娩镇痛在保证产妇镇痛效果的基础上,降低了催产素使用率且不影响产程及围生儿结局,对母婴安全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分娩镇痛中第二产程不同体位对母婴结局影响。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0年7月选择200例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自由组(n=100)在第二产程阶段采用自由体位进行分娩,传统组(n=100)在第二产程阶段使用平卧位进行分娩,比较两组第一、二、三产程时间,产后出血及住院情况,分娩疲倦程度及分娩控制感,母婴结局。结果自由组产时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传统组(P 0.05);自由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传统组(P 0.05);自由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疲倦度评分低于传统组,分娩控制感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自由组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 0.05)。两组产妇不良结局率、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由组会阴完整率显著高于传统组(P 0.05)。结论分娩镇痛下实施第二产程自由体位生产可降低产妇疲倦程度,增加分娩控制感,减少第二产程时间,产妇会阴完整率更高,新生儿窒息率更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足月单胎头位临产初产妇120例,ASAI或Ⅱ级,均无椎管内麻醉禁忌和产科高危因素,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阻滞组(观察组)和无镇痛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两组第一、二产程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评估(改良Bromage法)、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器械助产、剖宫产及产妇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第一、二产程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运动神经阻滞评估及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器械助产率和催产素使用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2例出现下肢皮肤轻度瘙痒,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对产程进展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是一种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无创产钳助产在单胎足月孕妇分娩中的应用及对产程、会阴撕裂、盆底功能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110例行无创低位产钳助产术的在单胎足月孕妇作为观察组,同时期108例行会阴侧切低位产钳助产术的单胎足月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出血量及第二产程时间,产妇会阴撕裂情况,新生儿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产妇产后1个月盆底肌力。结果 观察组产妇出血量小于对照组(P <0.05),但两组第二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会阴撕裂严重程度及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1个月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均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无创产钳助产可减轻会阴撕裂及盆底功能损伤,且不会增加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右关托咪定联合规律性间断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4年7~12月在我院产科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规律性间断硬膜外注射组(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联合规律性间断硬膜外注射组(右美托咪定组),每组50例.比较两组分娩镇痛期间生命体征的变化、分娩镇痛时间(T0~T4时)、第二产程时间、硬膜外药物消耗量、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镇痛前及镇痛后血浆儿茶酚胺的变化.结果:①两组产妇分娩镇痛期间平均动脉压(MBP)、视觉模拟评分(VA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右美托咪定组在T2和T4时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正常范围内.两组产妇分娩镇痛时间、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右美托咪定组较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更短、硬膜外药物消耗量更少(P<0.05).③两组产妇实施分娩镇痛后血浆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均明显下降,右美托咪定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联合规律性间断硬膜外注射可安全及有效地应用于分娩镇痛,并能增强镇痛效能及利于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