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骨性关节炎主要累及患者关节周围的骨、软骨、滑膜组织,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畸形,多于膝关节发病,不同原因导致的骨性关节炎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55岁以上人群骨性关节炎发病率高达80%[2]。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主要手术方法,随着假体设计优化以及手术技术改良,膝关节假体生存率明显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施沛特(透明质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透明质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常规药物治疗方法的比较,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透明质酸钠治疗组(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的优良率为88%,而对照组为55%。[结论]透明质酸钠(施沛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8):1707-1710
[目的]探讨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缺损在全膝表面置换术中的处理方法。[方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内翻畸形伴胫骨平台骨缺损22例27膝行全膝表面置换术,分别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内翻畸形程度,HSS评分,活动范围,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27.6±7.2)个月(6个月6年)随访,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的45.6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平均89.7分,下肢畸形及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胫骨平台骨缺损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TKA,对骨缺损行有效处理和植骨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胫骨高位截骨手术治疗膝内翻型骨性关节炎长期随访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胫骨高位截骨手术治疗内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102人(120膝)行胫骨高位截骨手术的内翻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18人(24膝),女84人(96膝);年龄35~65岁(平均52.32岁).[结果]随访91例,随访时间10年2个月~21年9个月(平均15年1个月),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术后半年、1、2、5、10、15年的优良率分别为:98%、98%、98%、96%、78%、57%.[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手术治疗内翻型膝骨性关节炎早期治疗效果较好,超过15年后疗效明显降低.此手术能为日后可能需要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争取了时间.  相似文献   

5.
郭保逢  秦泗河  潘奇  王一岚 《骨科》2021,12(4):344-347
目的 总结分析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近40年间手术治疗的万例儿童肢体畸形病例,探讨中国儿童肢体畸形病人的疾病谱、病种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治疗策略,为制定中国儿童肢体畸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手术病例资料数据库,选取1980年4月24日至2019年12月31日手术治疗的16岁以下肢体畸形患儿共14 839例,对病人就诊年龄、性别、病种分布构成、手术策略等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14 839例病人中,男9 556例(64.40%),女5 283例(35.60%),占同期矫形手术35 753例病人的42%;年龄为1~16岁,平均11.6岁,其中6~16岁病人12 831例(86.47%);包括神经性、遗传性、代谢性、先天性、创伤性等150余个病种。病人最多的前6个病种分别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脊柱裂后遗症、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创伤后遗症。矫形术式包括跟腱延长术等40余种手术方式。采用矫形手术联合骨外固定技术2 071例,其中应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1 111例,应用组合式外固定960例。结论 秦泗河矫形外科儿童肢体畸形数据库近40年1万余例的病例资料时间跨度大、病种分布广、男性儿童为主。疾病谱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虽排第一位但主要分布于上世纪末。目前脑瘫、发育性髋脱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儿童肢体畸形的主要疾病。矫形治疗以软组织松解、平衡术为主,结合外固定技术的自然重建理念,对于儿童肢体畸形的矫正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8年是秦泗河教授从医45年,从事矫形外科(肢体残疾矫治)事业40周年,恰与中国改革开放同龄。40年来,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创造了许多纪录:一、手术治疗各类肢体畸形残疾病人34 459例,其中小儿麻痹后遗症23 310例,为世界之最。编著出版了代表国际技术水平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科治疗》专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外固定架治疗肢体不等长或畸形,矫正具有潜在的并发症。现报道一组因治疗过程中或结束后该延长肢体出现并发症而需再次运用外固定架的病例。方法:1991年2月-1999年7月,共有261例(297肢体)用Or-thofix或Ilizarov外固定进行肢体延长或畸形矫正。其中儿童228肢体,成人69肢体。结果:儿童再次运用外固定架治疗的有22例次(9.65%),成人有4例次(5.8%0.总的再次运用外固定架率达8.75%。再次运用外固定架的原因为延长区再生骨的骨折和成角畸形。有4例患者最后接受截肢术。结论:对因先天性疾患致肢体严重残疾的患儿,再次运用外固定架治疗仍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手术治疗的35 075例肢体畸形残疾患者特点及矫治策略,为了解中国肢体畸形残疾病因、病种及矫形手术治疗提供大样本依据。方法查阅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1978年5月—2018年12月肢体畸形手术病例数据库中的35 075例患者资料,对患者年龄、性别、畸形特点、病因及病种构成、地区分布、矫治手术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 075例患者中,男20 458例(58.33%)、女14 617例(41.67%);男女比例1.4∶1。年龄1~82岁,平均20.5岁;患者主要集中于11~25岁,达19 363例(55.20%)。手术以下肢33 259例(94.82%)为主。患者来自全国33个地区及国外12个国家。病因病种包括神经、遗传、代谢、创伤后遗症、先天性、血管、淋巴、皮肤、内分泌、医源性等202个,几乎涵盖了骨科所有亚学科。患者最多的前6种病种分别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后遗症、创伤后遗症、脊柱裂后遗症、膝内翻及膝外翻、先天性马蹄内翻足。40年间秦泗河矫形外科共使用手术方法 280种,包括肌腱/筋膜松解术、肌腱转位动力平衡术、截骨术、骨延长术、关节固定术、骨牵引术、支具辅助牵伸术等。采用矫形手术联合骨外固定技术8 702例,其中Ilizarov环形外固定3 696例、组合式等外固定器5 006例。结论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40年来收集的手术治疗肢体畸形残疾患者资料来源广泛,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肢体残疾资料数据库,反映了能够通过矫形手术治疗的肢体残缺畸形的病因、病种、人群特点、手术方法概况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1):1928-1932
[目的]评估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中重度膝内翻畸形的中期疗效,并探究手术技巧及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3年10月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中重度膝内翻畸形(内翻>10°)病例50例(50膝),其中原发骨性关节炎3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4例。平均病程12.5年(3~24年),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术中应用骨赘清理、缩小胫骨平台截骨、选择性的软组织松解等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术后采取常规抗凝及对症的康复治疗。术前及术后摄取X线片测量患者股胫角,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显性失血量,定期随访行X线复查假体位置,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KSS评分。[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15~60个月)。无失访病例。手术时间58~94 min,平均73 min,显性失血量650~1 025 ml,平均770 ml,膝关节平均股胫角由术前的内翻13.1°改善成为术后外翻5.3°,置换后有3例术后出现膝关节僵硬并发症,13例术后出现膝前痛。无血管及神经损伤、髌骨骨折、髌骨低位等并发症发生,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随访期间复查X线片,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KS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重度内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应用骨赘清理、缩小胫骨平台截骨及选择性软组织松解等手术技巧,内翻畸形可得到纠正,术后下肢力线恢复,随访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较前明显改善,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个体化截骨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股骨关节外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方法、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14~2016年收治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股骨关节外畸形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62~70岁,平均年龄(66.12±3.02)岁。行下肢CT检查,重建下肢力线,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膝关节1:1医用尼龙模型,确定假体型号,制作个体化截骨导板,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未出现膝关节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近期内假体松动等并发症。HSS评分由术前(27.75±3.3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7.75±6.34)分,而冠状面内翻成角畸形由术前(15.38±3.97)°改善至(1.45±0.26)°,近期效果良好。[结论]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可有效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关节外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精确恢复下肢机械轴线。  相似文献   

11.
双侧下肢不等长是矫形外科常见的一种临床疾患,主要病因有先天性异常、骨发育性疾患、骨关节感染、创伤、神经肌肉病后遗症等,其所致肢体不等长影响人体外观与功能,尤其下肢不等长超过3 cm会起严重残疾。19世纪西方即已经出现肢体延长治疗,主要是一次性延长术。上世纪以来,Il-i  相似文献   

12.
2018年是秦泗河教授从医45年,从事矫形外科(肢体残疾矫治)事业40周年,恰与中国改革开放同龄。40年来,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创造了许多纪录:一、手术治疗各类肢体畸形残疾病人34 459例,其中小儿麻痹后遗症23 310例,为世界之最。编著出版了代表国际技术水平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科治疗》专著。二、第一位赴俄罗斯学习、引进Ilizarov技术并主持完成了Ilizarov技术中国本土转化,做出了令国际同行赞誉的系列创新,从而推动中国成为"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学会(ILLRS)"正式会员国。  相似文献   

13.
<正>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以下肢弛缓性麻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因其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易感人群,故又称为小儿麻痹症[1]。25%~40%的脊髓灰质炎患者在首次发作15~40年后进入后遗症期,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约有2 000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其中我国约占10%且正逐渐步入中老年[2-5]。患者由于长期骨与关节畸形和下肢肌力失衡导致下肢生物力学改变以及肢体代偿功能减弱,使骨关节退行性改变提前,常出现患侧或健侧下肢关节的畸形及负重关节的骨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是秦泗河医师从医35周年、从事矫形外科(肢体残疾矫治)30周年的年份。1978年10月,秦泗河医师在山东实施了第一例足踝畸形的矫治手术,从此开始了他从未间断的“肢体残疾”外科矫治生涯。30年来,他主持手术矫治了来自7个国家的2万余例病人,其中,矫治儿麻后遗症的手术数量为世界之最,他研究创立的“小儿麻痹后遗症外科矫治新体系”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相似文献   

15.
骨延长治疗肢体短缩畸形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各种原因如因感染、外伤以及先天性或发育异常引起的肢体短缩畸形较为常见。掌骨和手指的缺损直接影响手的功能 ;下肢的一侧肢体的短缩 ,会使患者骨盆倾斜 ,步态不稳 ,髋、膝关节的屈曲畸形 ,足部的畸形 ,久之 ,脊柱产生代偿性侧弯 ,会严重影响下肢的功能。骨延长术是目前治疗肢体短缩畸形 ,恢复或改善肢体功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被更多的患者所接受。作者就骨延长术治疗肢体缩短畸形的进展谈以下几个方面。1 国内开展延长术的简要情况国外 190 5年Codivilla首次报道粗隆下截骨和用跟骨牵引延长下肢为骨延长术的开始[1] 。而我…  相似文献   

16.
胫骨高位截骨合并骨膜移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十分常见,治疗较为困难。为了提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于1988年7月~1992年10月,采用胫骨高位外翻截骨植骨矫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内翻畸形的同时,用自体骨膜移植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手术治疗32例(51个膝)。经平均5.1年随访,优良率为90.2%,明显优于各式单纯胫骨高位截骨术。认为,该手术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内翻畸形伴髌骨软骨软化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终末期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单髁置换术被临床公认为是能够很好替代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方法[1]。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单髁置换术应该成为终末期内侧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首选治疗方案[2],而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外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也越来越明确[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组合式外固定延长系统在肢体短缩畸形及骨缺损中应用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在Hoffmann II型外固定器基础上,设计出新型的KW组合式外固定骨延长器,并治疗15例肢体短缩及骨缺损患者。肢体短缩者10例,平均短缩8.7 cm(6.0~22);外伤性骨骺损伤后遗症4例,骨髓炎后遗症所致下肢不等长3例,其中4例肢体延长同时行预防性跟腱延长术,1例合并足外翻畸形行胫距关节融合术矫正,3例合并膝内翻畸形,同期或先行膝内翻截骨矫形手术;3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合并马蹄内翻足畸形,行三踝关节融合术矫正。应用骨迁移技术治疗骨缺损患者5例,平均骨缺损长度7.3 cm(5.0~8.5 cm),其中2例合并足下垂,延长同时行跟腱延长术矫正。[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术前预定的肢体延长长度,下肢畸形得以矫正,骨缺损修复。平均延长或迁移7.5 cm(5.5~21 cm),平均外固定时间89 d(68~343 d);平均外固定指数16.3 d/cm(9.0~32.5 d/cm),平均骨愈合指数39 d/cm(30~62 d/cm)。[结论]KW组合式外固定骨延长器操作简单,是用于治疗肢体短缩畸形和骨缺损的理想器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皮注射泡沫硬化剂治疗肢体静脉畸形的疗效及并发症处理。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55例肢体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DSA引导下行硬化治疗,观察术后瘤体大小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总结并发症的处理方案和预后情况。结果 55例患者共进行了127次治疗,中位2次。治疗前后数字疼痛分级法(NR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为92.7%,术后出现术区肿胀、疼痛7例(12.7%),发热2例(3.6%),轻度过敏2例(3.6%),神经压迫症状2例(3.6%),1例(1.8%)肢体急性缺血症状,经积极治疗后均未发生正常组织和器官坏死、重要器官功能丧失、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DSA引导下经皮注射泡沫硬化剂治疗肢体静脉畸形安全有效,但其并发症需受到重视,尽早干预有利于减少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用易获得的化学药物建立大鼠四肢畸形发生率稳定、畸形类型特异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抗肿瘤类致畸药物白消安作为受试物,观察不同剂量和不同给药时间的胎仔畸形率、畸形类型及特征。结果 在大鼠受孕第12天(GD12),一次经口给予白消安25ms/kg时,胎仔畸形类型主要为肢体畸形。肢体畸形率以活胎计为37.9%(33/87),以窝计为61.5%(8/13)。畸形类型常见于多指(趾)和缺指(趾),掌跖骨缺失和骨化不全发生率也较高。此外,还发生胫骨缺失和骨化不全,在观察大体形态时所见的短肢是由胫腓骨缺失和发育不全所致。四肢畸形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存在着不对称性,后肢较前肢出现率高,缺指(趾)畸形较其他畸形出现率高。结论 成功建立大鼠肢体畸形动物模型,为进一步分析研究肢体发育畸形的分子机制和潜在原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