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在指导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意义,为创伤性休克的早期临床诊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为前瞻性观察研究,对已诊断创伤性休克的患者进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不符合传统休克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记录血液生化指标及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数、ICU住院时间数及7d、28d的病死率,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48h后肌酐下降更为明显;治疗后24h实验组较对照组SOFA评分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d病死率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著降低(P〈0.05)。结论:通过监测ITBVI及ScvO2能早期发现创伤性休克时机体容量及组织灌注不足状态,从而早期进行液体复苏,降低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参附注射液治疗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急性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例和治疗组14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并观察两组用药2h后心率、血压、末梢血氧含量及心脏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心率为(90±17)次/min明显低于对照组(106±19)次/min(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压为(13.6±2.3/9.2±1.5)kPa,对照组治疗后血压为(10.6±1.3/8.2±0.5)kPa,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是治疗心源性休克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病情转归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加用参附治疗组(参附组)。参附组在常规抗休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10 m L/h持续静脉泵入,连续应用3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 h、24 h、72 h的平均动脉压(MA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肾衰指数(RFI)、血肌酐清除率(Ccr)、每小时尿量(Uo/h)和6 h、24 h、72 h乳酸清除率(LCR),并记录两组患者休克持续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等。结果参附组患者治疗后6 h、24 h、72 h的SvO_2、FENa、Uo/h、Ccr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而RFI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参附组治疗24 h后MA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AP、SvO_2、FENa、Uo/h、RFI和Ccr在参附组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疗效呈现稳定的线性递增。参附组患者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持续静脉注射能够显著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肾功能,降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并能促进急性肾损伤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中的临床运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7例创伤性休克的患者分为限制组34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进行大量的补液治疗,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保证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80~90 mm Hg;限制组对液体进入量和速度进行控制,术前维持MAP在70~80 mm Hg,止血后足量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一般情况、并发症发生及病死率。结果限制组平均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 h限制组凝血酶原时间(PT)、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休克术前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病死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根据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中的容量指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以及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该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根据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的对照组,和依据血管外肺水指数(EVWL)和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的实验组,每组各40例,2组患者经液体复苏治疗后的疗效与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h与6h,2组患者EVLWI、GEDVI、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CVP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EVWL和GEDV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彩云 《全科护理》2013,11(2):104-105
[目的]探讨早期采用气管导管为管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对气管切开病人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1例早期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病人分为对照组45例和实验组46例,对照组发生气囊漏气5d~7d后采用传统方法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实验组在发生气囊漏气后早期采用无气囊气管导管为支架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比较两组换管过程中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和血压值的变化及气道出血情况及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血压恢复时间。[结果]两组病人换管过程中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和血压值的变化及气道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换管后实验组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和血压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气管导管为支架早期更换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套管安全、有效,有利于改善病人血氧饱和度、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局部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亚低温疗法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4例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实施亚低温疗法,观察组42例实施亚低温疗法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于治疗前后行临床指标(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检测和相关功能[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GCS评分、GOS评分增加,而NIHSS评分、APACHEⅡ评分降低(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GCS评分、GOS评分、有效率、存活率高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亚低温疗法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征与相关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在救治重症肺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无创通气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气分析结果、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的改变,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4 h后,治疗组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心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气管插管率、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运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在改善血气数值/缩短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联用参麦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休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目的 :观察联用参麦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 2例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32例和对照组 30例。 2组患者常规治疗相同 ,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观察 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心率、尿量、意识复常时间以及肢厥、出汗、紫绀、指压复常时间 ,并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迅速升压和稳压的效应 ,随着血压的回升 ,主证很快消失 ,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 (96 .87% )明显优于对照组(73.33% ) ;血压、心率、尿量及主要症状、体征的复常时间治疗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均 <0 .0 1)。结论 :联用参麦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休克能明显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逆转和阻断休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3):3062-3062
目的 探索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双水平正压无创呼吸机在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5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通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呼吸频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血气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中临床症状、体征和临床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无创呼吸机结合常规药物救治急性左心衰竭较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羟乙基淀粉溶液用于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溶液在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中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62例根据复苏液体中胶体种类分为羟乙基淀粉组和血浆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伤后6、12、24、36、48 h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每小时尿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肌酐、尿素氮、经皮氧饱和度.结果:两组烧伤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每小时尿量、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肌酐、尿素、经皮氧饱和度差异均无显著性,羟乙基淀粉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血浆组(P<0.005).结论:羟乙基淀粉溶液在早期烧伤休克液体复苏中代血浆效果满意.然而低蛋白可能会影响烧伤后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李玉梅  符婵  彭桂芝  陈继昌  谭璇 《护理研究》2010,24(6):1441-1442
[目的]探讨加温输液应用于早产儿治疗护理的效果。[方法]对住院早产儿进行留置针静脉输液,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给予加温输液,即将冷液体加温至36℃~37℃;对照组给予常温输液。观察两组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血糖的变化及体温上升到36℃、血氧饱和度上升到90%的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患儿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上升到36℃时间、血氧饱和度上升到90%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温输液应用于早产儿,可促进早产儿早期生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加温输液应用于早产儿治疗护理的效果.[方法]对住院早产儿进行留置针静脉输液,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给予加温输液,即将冷液体加温至36 ℃~37 ℃;对照组给予常温输液.观察两组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血糖的变化及体温上升到36 ℃、血氧饱和度上升到90%的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患儿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上升到36 ℃时间、血氧饱和度上升到90%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温输液应用于早产儿,可促进早产儿早期生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参麦注射液治疗烧伤休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应用参麦注射液治疗烧伤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4例烧伤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患者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乳酸值、尿量、心率、意识复常时间以及肢厥、出汗、紫绀、指压复常时间,并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有迅速升压和稳压的效应,随着血压的回升,主证很快消失,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94.44%)明显优于对照组(75.00%);血乳酸、尿量、心率及主要症状、体征的复常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参麦注射液治疗烧伤休克能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病程,逆转烧伤休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硝普钠治疗基础上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抢救高血压突发急性左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在急诊及内科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的高血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予硝普钠治疗,治疗组22例在此基础上加用BiPAP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及临床表现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改善快,治疗后血压、心率、呼吸和手指血氧饱和度(SaO2)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BiPAP呼吸机和硝普钠联合应用治疗高血压急性左心衰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奚安  余猛进 《临床医学》2009,29(12):58-59
目的探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模式救治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血气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中临床症状、体征和临床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无创呼吸机结合常规药物救治急性左心衰竭较之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联合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MVFM)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参附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规范化药物治疗联合MVFM治疗,参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 h后、24 h后、1周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中心静脉压(CVP)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 2组患者治疗6 h、24 h、1周后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CVP与MAP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 0. 05),2组治疗24 h、1周后的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治疗前(P 0. 05)。参附组患者治疗6 h、24 h、1周后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与MA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24 h、1周后的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参附组治疗6 h、24 h、1周后的CVP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参附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MVFM能显著改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缺氧状态,增加组织灌注,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0):3840-3841
择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0例脓毒症休克病患,按照使用的不同药物分组:以抗菌素、复苏液体进行常规西药治疗的4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加用参附注射液的4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研究组的循环功能改善效果及其他相关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参附注射液可以改善脓毒症休克病患的循环功能,提高复苏几率,可谓是脓毒症休克病患临床治疗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Bipap)呼吸机进行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7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Bipap无创呼吸机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血气等指标,并对两组接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中临床症状、体征和临床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Bipap无创呼吸机在抢救急性左心衰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创伤性湿肺的疗效。方法 选择30例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创伤性湿肺患者为治疗组,24例未用NIPPV治疗的创伤性湿肺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对2组患者进行心电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气分析等指标的监测,比较2组患者呼吸频率和动脉血气参数、肺部病变吸收时间、气管插管率、ICU住院时间及预后。结果 30例创伤性湿肺患者经NIPPV治疗后动脉血气指标与临床表现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NIPPV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肺部病变吸收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肺实变率显著减低(P〈0.05),但2组患者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差异却无显著性。结论 NIPPV通过调节压力支持与呼吸末正压水平,早期应用可明显改善创伤性湿肺患者病情及缩短病程,但并不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