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阻滞.方法 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生活记录,把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与睡眠相关组(A组)及非睡眠相关组(B组).结果 共106例患者,A组75例(70.8%),B组31(29.2%).A组和B组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5.17±9.57、7.21±0.93、6.79±1.23和203.14±39.86、34.79±7.56、27.39±6.13,B组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 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比率高,为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RR间期>1.5秒)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方法 对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54例阵发性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依据患者当天的生活日志进行分析,把长RR间期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睡眠相关组(Ⅰ组)和非睡眠相关组(Ⅱ组).结果 分析54例患者相关资料,Ⅰ组38人,Ⅱ组16人,Ⅱ组发生长RR间期>0.20秒人数明显高Ⅰ组(P<0.01),且Ⅱ组人均出现长RR间期>1.5秒次数明显高于Ⅰ组(P<0.01).结论 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与睡眠无关时,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3.
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动态心电图分析时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对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统计长RR间期发生总阵次及昼夜发生频度。结果,共40例患者,发生1.5s以上的长RR间期共1875次,其中夜间发生1296次,占69.1%;昼间发生579次,占30.9%,发生频度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时,应结合长RR间期发生的频度、发生时间,结合临床和病史,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长RR间期发生于夜间或睡眠时,患者无明显症状;3例伴有头晕、一过性黑朦、晕厥的患者均发生在白天活动后。电复律后食管电生理检查,19例房室结功能正常,1例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例诊断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机制较复杂,动态心电图和症状结合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侍导阻滞或病态窭库结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48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心房颤动48例合并长RR间期的患者检测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结果以及发生时间和症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男性患者略高于女性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时间比较频繁.室性逸搏或交界性逸搏多出现于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后.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有长的R-R间期>2.5 s,且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又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频发的持续性较长的长R-R间距,同时伴有脑缺血的症状,以及减慢心室率药物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而该药物又不能停用则都是起搏器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到的30例房颤伴>2.0s长R-R间期者进行相关分析,对心室率低于60次/min患者行重复检查动态心电图,统计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年龄、阵次、平均心率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高龄患者高于低龄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比较频繁。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平均心室率<60次/min,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出现室性或交界性逸搏或伴交界性逸搏心律,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男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为明确诊断重复检查动态心电图对了解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及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韦振东  赵红 《广西医学》2007,29(2):267-26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时无法诊断Ⅰ°房室阻滞(AVB).近年来,房颤时Ⅱ°AVB的诊断亦受到质疑[1],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证实房颤患者房室传导的情况.本文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房颤伴长R-R 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作进一步分析,以探讨其合并房室阻滞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动态心电图24h记录到的37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对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或不相关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7例患者共出现长R—R间期(≥2.0s)526次,白天65次(12.4%1,夜间461次(87.6%);平均心室率〈60次,分者25例、≥60次/分者12例;37例患者的长R—R间期在2.0~4.9s之间。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者29例、不相关者8例。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多发生在夜间睡眠状态。与睡眠呈显著相关性(P〈0.01),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为非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一般无临床意义,诊断心房颤动伴Ⅱ°房室传导阻滞(AVB)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心房颤动(房颤)合并R—R间期大于1.5秒或逸搏及逸搏心律较常见。本文对38例房颤复律前后动态心电图(Holter)和监测心电图进行分析,评价房颤合并长R—R间期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意义,并且探讨临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东 《中外医疗》2009,28(4):20-2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十二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仪对患者进行24h心电监测,将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主要分布在夜间和/或睡眠时分为夜间和/或睡眠组,将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主要分布在白天和/或活动时分为白天和/或活动组,将2组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对比研究。结果70倒心房颤动患者中,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期1.5-2.0s)夜间和/或睡眠组50例,其中R-R间期〉2.0s患者8例(16%);白天和/或活动组20例,其中R-R间期〉2.0s患者i8例(90%),2组间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在夜间和/或睡眠时多由速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在白天和/或活动时房室传导阻滞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是临床下作中最常她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易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危害。由于房颤时P波消失,R—R间期绝对不齐,因此在动态心电网监测中常发现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期≥1.5秒),逸搏及逸搏心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永久性心房颤动(AF)合并长RR间期的患者,通过射频消融恢复窦性心律后的心电图变化情况,探讨AF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射频消融术前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观察窦性心律心电图的PR间期,分析术前动态心电图各项参数与术后PR间期的关系。结果424例AF行射频消融的患者中,合并长RR间期者43例,其消融前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80.5±13.1)次/分、最快心率(133.2±27.7)次/分、最慢心率(52.7±9.7)次/分,≥1.5秒的长RR间期的中位数435次/24h。消融术后平均PR间期(0.18±0.04)秒,9例PR间期延长(0.24±0.03)秒,无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合并≥1.5秒的长RR间期是心房颤动患者的常见临床现象,其产生机制主要是房室结的隐匿性传导和生理性干扰,而并非病理性的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3.
50例房颤伴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心房颤动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易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危害。由于房颤时P波消失,R-R间期绝对不齐,因此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常发现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期≥1.5秒),逸搏及逸搏心律。以往多认为是房颤合并Ⅱ度、高度甚至是Ⅲ房室传导阻滞。现对我院2005~2009年共收治的260例房颤患者中的50例持续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以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时间散点图诊断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本院门诊收治的100例确诊为持续性房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结果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三组,A组有50例患者,均为单纯的持续心房颤动,B组有20例患者,均为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C组有30例患者,均为持续房颤伴心室起搏,对三组患者采用时间散点图进行诊断,分析诊断结果。结果 A组时间散点图条带有增宽现象,上缘呈云雾状,下缘呈带状或者波浪状;B组时间散点图上界显著,界限在RR间期内,即1.5~1.8s,下缘呈点状或是云雾状;C组时间散点图界线在RR间期内,但小于1.2s,下缘为云雾状,对比得知B组上界明显,C组患者年龄要高于A组和B组,且B组患者年龄高于A组(P0.05);3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时间散点图诊断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可重点关注上界是否显著,以及界限是否在RR间期的1.5~1.8s内,上述两点可作为诊断持续房颤伴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参考根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500ms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280例中长RR间期〉2500ms者,统计导致长RR间期的各种病因和不同类型长RR间期的心电图改变。结果长RR间期的总发生率为12.89%(294/2280),45岁以上的患者占84.3%,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多见,导致长RR间期的心电图改变主要为:窦性停搏16.32%(48/294),二度窦房传导阻滞7.82%(23/294),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2.58%(37/294),高度房室传导阻滞9.86%(29/294),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4.96%(44/294),逸搏及逸搏心律13.6%(40/294),房颤伴长RR间期11.22%(33/294),房早未下传10.54%(31/294),隐匿性传导3.06%(9/294)。结论动态心电图是长RR间期有效且安全的检测方法,熟悉导致长RR间期的不同类型心电图改变及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持续性房颤伴长心室间歇对窦房结和房室结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动态心电图(HOLTER)心电监测发现伴有长心室间歇(RR>1.5 s)的150例房颤患者进行临床及心电改变的分析.结果 1.5~2.0 s的长间歇最为多见,3.0、5.0 s以上的长间歇仅发生夜间;平均心率低于60患者组长间歇发生的最多且最长;大多数患者对房颤时的长心室反应无感觉;服用地高辛、心律平、美多心安等药物者加重长间歇的发生.结论房颤患者心室反应的昼夜节律性符合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改变的节律性.如出现24 h平均心率低于60 bpm、频发相等的长间歇,多发的逸搏或逸搏心律、白天及运动时多发的长间歇、既往有AVB或SSS病史、伴有严重症状者等,应考虑病理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房颤合并长R-R间期(≥2.0 s)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200例房颤伴长R-R间期者分为睡眠相关组和睡眠无关组,并分析长R-R间期昼夜发生频度、平均心室率及伴随症状。结果睡眠无关组患者睡眠及非睡眠时平均心室率均小于睡眠相关组,其平均心室率〈60次/min,且心室率清醒时恢复不明显(P〈0.05),睡眠相关组患者长间歇时不伴黑矇或晕厥,而睡眠无关组患者长间歇时有26例出现头晕、黑矇或晕厥,均发生在清醒活动时。结论动态心电图结合长R-R间期发生的频度、时间及临床症状,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施放射频能量后出现连续性交界性逸搏心律时行间歇右心房起搏下放电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13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患者接受慢径消融治疗 ,其中 2 6例在放电后出现连续性交界性逸搏心律 (频率 65~ 97bpm ,持续时间 >10s) ;射频消融 (RFCA)在间歇性右心房起搏 (频率较交界性心率快 2 0bpm )下进行 ,出现AV延长或AV分离则立即停止放电。另 10 6例RFCA时出现交界性早搏或短阵性交界节律 (<10s) ,故采用“滴定法”放电。结果 ① 132例AVNRT均消融成功 ;②右房起搏组放电次数及手术时间较滴定法放电组减少 (P <0 .0 1) ;③起搏下放电组无Ⅲ°房室传导阻滞 (Ⅲ°AVB)等并发症 ,滴定放电组 3例出现一过性Ⅱ°Ⅱ型伴Ⅲ°AVB。结论 对放电后出现持续交界性逸搏心律者在间歇性右心房起搏下放电较安全可靠 ,并不增加房室传导系统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 000ms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 690例中长RR间期〉2 000ms者,统计导致长间期的各类病因和心电图改变。结果长RR间期的总发生率为11.71%(315/2690),40岁以上的患者占87.4%,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多见,导致长间期的心电图改变主要为窦性停搏20.63%(65/315),房颤伴长RR间期16.51%(52/315),房早未下传15.87%(50/315),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15.87%(50/315),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1.11%(35/315),逸搏及逸搏心律10.79%(34/315),二度窦房阻滞6.35%(20/31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27%(4/315),三度房室传导阻滞0.63%(2/315),短暂全心停搏0.95%(3/315)。结论动态心电图是长RR间期有效且安全的检测方法,熟悉导致长RR间期的各类心电图及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研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 s)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长RR间期发生时间、频次和症状的规律。结果男性患者房颤长RR间期发生率要高于女性患者,长RR间期发生频次夜间要明显多于白天,大多数房颤长RR间期患者心室率在60次/min以下,且心室率越低,长间期发生频率越多;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RR间期次数更多,持续时间更长。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能够直观地看到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长度和频次,结合心室率与长RR间期的关系和临床病史有助于诊断患者是否有房颤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尽早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