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9 毫秒
1.
目的 :总结MS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AIH)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临床证实AIH患者的MSCT表现。结果:25例主动脉壁增厚均5 mm,其中17例新月形增厚,8例环形增厚,伴内膜钙化移位3例,穿透性溃疡6例,5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合并心包积液;增强扫描后23例增厚的主动脉壁未见强化,2例静脉期壁内可见小片絮状强化。结论: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准确区分主动脉夹层及AIH,为临床AIH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在不典型主动脉夹层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主动脉不典型夹层(AIH)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疑似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行MSCT增强前后扫描,发现17例AIH,并对保守治疗15-30天后的C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17例AIH,A型4例,B型13例。CT表现:①主动脉壁环形或新月形增厚>5mm,平扫血肿高密度5例,等密度3例,低密度9例,增强后均表现为充盈缺损;②6例见钙化的内膜内移;③12例并发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④经内科保守治疗后,8例完全吸收,6例部分吸收,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MSCT能清楚显示AIH的部位、范围及并发症,是诊断AIH有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并对治疗后AIH的转归提供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行多层螺旋CT主动脉造影(MSCTA),并进行图像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建(VR),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并分析其表现,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MSCTA显示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增强扫描增厚管壁均未见增强,内膜钙化斑内移8例、主动脉壁溃疡3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心包积液2例.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特点及范围,对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64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峰  周静然  赵传军  王勇  余河  黄博   《放射学实践》2010,25(3):312-3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AIH)的价值。方法:对25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连续容积扫描),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结果:25例AIH患者按Stanford分型,A型2例,B型23例。MSCT征象:25例均见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厚度≥5mm,无内膜破裂形成的双腔主动脉征象。平扫呈高密度11例,高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8例,等密度6例。21例见钙化内移征象,5例可见穿透性溃疡征,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18例,内膜渗透3例,血肿分层征象2例。并发心包积液4例,胸腔积液16例,主动脉夹层3例,主动脉瘤2例。结论:MSCT能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且便于治疗后随访观察,可以作为AIH的首选诊断及随访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晓辉   《放射学实践》2011,26(3):317-320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及CT和MRI诊断的主动脉壁内血肿及5例可疑壁内血肿患者的病例资料。12例因胸痛或腹痛入院、经CT或MRI扫描时发现,4例为外伤或内科疾病行胸部或腹部检查时意外发现;另外搜集18例主动脉夹层及11例主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表现为主动脉壁环形增厚7例,新月形增厚5例,环形和新月形增厚同时存在或不规则增厚4例,腔内无内膜片及真假两腔形成,增厚的血管壁内无对比剂进入。5例可疑主动脉壁内血肿表现为管壁轻度环形增厚。18例主动脉夹层均可见真假两腔及内膜片,其中14例其真假腔在横轴面图像上表现为"D"字形或反"D"字形,真假两腔内均有对比剂进入;11例主动脉瘤表现为血管瘤样扩张或梭形扩张,无真假两腔和内膜片,其中8例可见附壁血栓。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及MRI多方位成像能够诊断较为典型的主动脉壁内血肿,并与主动脉其它常见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姚凤明  戴闽晔  任峰  付峰  李晖   《放射学实践》2012,27(4):402-405
目的:评价MS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主动脉缩窄伴心脏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1例主动脉缩窄患者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境(VE)等后处理。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照手术结果及超声心动图,分析MSCTA在诊断主动脉缩窄伴心内畸形中的优缺点。结果:11例患者心内心外畸形共35处,MSCTA共诊断26处(诊断符合率74.3%),其中心外畸形19处(诊断符合率95%),漏诊1处动脉导管未闭,诊断心内畸形7处(诊断符合率46.7%),漏诊2例房间隔缺损和6例瓣膜病变共8处畸形;超声心动图共诊断畸形29处(诊断符合率82.9%),其中诊断心外畸形14处(诊断符合率70%),漏诊主动脉缩窄5例和肺静脉瘤样扩张1例,诊断全部心内畸形(诊断符合率100%)。结论:MSCTA能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缩窄的特异征象,明确病变的部位、类型、侧枝血管情况,对于诊断、选择治疗方法、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MSCTA和超声心动图的联合应用是诊断心内心外复杂畸形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表现。结果按Stanford分型,A型2例,B型5例。平扫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稍高密度增厚,内壁光滑,血管成像表现为增厚的主动脉壁无强化,钙化内移2例,伴主动脉粥样硬化4例,胸腔积液1例,主动脉夹层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壁内血肿(IM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16层螺旋CT对11例AIH患者行平扫和CTA扫描。将采集的薄层数据在AW4.3工作站上行MPR和VR重建。结果:A型IMH 3例,B型IMH 8例。MSCT主要征象为:11例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大于5mm,呈等密度或高密度,无内膜片撕裂及真、假两腔形成;主动脉粥样硬化7例;内膜钙化内移4例;内膜渗漏3例;穿透性溃疡3例。结论:MSCT结合MPR和VR重建技术能准确、直观地显示IMH的范围和其它并发征象,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MS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主动脉缩窄伴心脏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1例主动脉缩窄患者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境(VE)等后处理.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照手术结果及超声心动图,分析MSCTA在诊断主动脉缩窄伴心内畸形中的优缺点.结果:11例患者心内心外畸形共35处,MSCTA共诊断26处(诊断符合率74.3%),其中心外畸形19处(诊断符合率95%),漏诊1处动脉导管未闭,诊断心内畸形7处(诊断符合率46.7%),漏诊2例房间隔缺损和6例瓣膜病变共8处畸形;超声心动图共诊断畸形29处(诊断符合率82.9%),其中诊断心外畸形14处(诊断符合率70%),漏诊主动脉缩窄5例和肺静脉瘤样扩张1例,诊断全部心内畸形(诊断符合率100%).结论:MSCTA能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缩窄的特异征象,明确病变的部位、类型、侧枝血管情况,对于诊断、选择治疗方法、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MSCTA和超声心动图的联合应用是诊断心内心外复杂畸形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则君  孟宪平  谢旭纲   《放射学实践》2010,25(6):631-63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拟诊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行MSCT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影像医师评估,明确血肿的部位和范围。结果:30例壁内血肿中Stanford A型1例,Stanford B型29例。合并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AU)17例,占56.7%。合并胸腔积液8例,心包积液1例。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病变特征和累及范围,是主动脉壁内血肿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主动脉壁内血肿( 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 , AIH)的CT表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及其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AIH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对其中13例有CT随访者进行前后对比。结果按Stanford分型,A型3例,B型14例。 CT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壁增厚,平均约7.55mm。增厚的主动脉壁CT值40~81HU不等,平均67.7 HU左右。6例主动脉壁内见穿透性溃疡形成。2例见主动脉壁钙化内移。13例随访中病变进展2例,好转3例,病情平稳5例;9例接受了手术或支架植入治疗。结论 MSCT在AIH的诊断及其随访中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IMH)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IMH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按Stanford分型,4例均为B型,主要CT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mm,内壁光滑,平扫为高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后未见强化,主动脉腔内未见分隔。结论:CT对IM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方法 使用16层螺旋CT对48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行MSCTA检查.结果 48 例均能显示明确的真假腔及内膜片,Ⅰ型9例,其中累及无名动脉2例,左颈总动脉1例,腹腔干1例,左肾动脉受累2例,右肾动脉3例;Ⅱ型13例,无名动脉受累3例;Ⅲ型26例,其中累及左锁骨下动脉3例,腹腔干4例,肠系膜上动脉2例,左肾动脉4例,右肾动脉9例,病变延及髂总动脉15例,假腔被血栓充填为动脉壁内血肿3例;48例中有45例可见到明确的初始破口,显示率为93.7%.结论 MSCTA成像技术能快速、准确、无创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双源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DS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对25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进行DSCT检查并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结果:25例按Stanford分型:A型7例,B型18例。DSCT所见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直接征象: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mm,无内膜破裂形成的主动脉征象。间接征象:钙化内移7例,穿透性溃疡征12例,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改变18例,内膜渗漏5例。并发征象:心包积液5例,胸腔积液14例,主要分支血管受累5例,主动脉夹层3例,主动脉瘤4例。结论:DSCT能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且便于治疗后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15.
特殊类型主动脉夹层的电子束CT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表现特殊的主动脉夹层的电子束CT(EBCT)影像特征及诊断.材料和方法20例表现特殊的主动脉夹层,其中不典型夹层13例,三腔以上夹层动脉瘤3例,合并升主动脉壁内血肿的Stanford B型夹层2例,动脉瘤样夹层1例,外伤性主动脉夹层1例.结果主动脉不典型夹层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的低密度血肿包绕,常可见穿透性溃疡或钙化内移等征象;三腔以上夹层动脉瘤有2~3个内膜片,3~4个腔,瘤体管径较大;合并升主动脉壁内血肿的B型夹层见升主动脉管壁低密度新月形或环形增厚,降主动脉则见内膜片及真假两腔形成;动脉瘤样主动脉夹层见降主动脉局限性瘤样扩张,破口大,内膜片不易发现.1例外伤性夹层于主动脉弓峡部及降部起始见破裂内膜片.结论特殊类型的主动脉夹层表现各具特征,EBCT可清晰显示,是极适用于胸部急症的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MSCTA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AU)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搜集我院行MSCTA的PAU15例,以横轴位CT为主,结合二维及三维重组对PAU的部位,大小及合并征象进行分析. 结果 15例共17个病灶.均表现为主动脉壁上的溃疡状突起,龛影口部与主动脉腔相连,可表现"狭颈征",尤其在曲面重组(CPR)图像上明显.伴有局部或弥漫性主动脉壁内血肿(IMH).间接征象包括主动脉壁钙化斑块、主动脉扩张等. 结论 MSCTA上主动脉溃疡伴随局限或广泛的IMH者均可诊断为PAU,MSCTA为诊断PAU的有力工具,诊断应以薄层横轴位和CPR图像为主,容积再现(VR)图像为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对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6例临床诊断为IMH的患者,行DSCTA,利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行主动脉全程重建并分析病变。结果:36例均获得满意图像,主动脉壁呈环形或新月形增厚,厚度5.5~18.0 mm,无破裂口及内膜片,未见"双腔"征象;其中Stanford A型7例,Stanford B型29例。结论:DSCTA对IMH的确诊、分类、分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随访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主动脉病变中的诊断.方法 48例主动脉病变进行了MSCTA检查,在三维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后处理并图像分析.结果 动脉瘤21例,主动脉夹层16例,腹主动脉闭塞1例,假性动脉瘤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6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2例.结论 MSCTA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评价主动脉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及超声在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IM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间 529例行丰动脉血管成像及超声检查,其中诊断壁内血肿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61岁.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64排CTA诊断IMH21例,明显高于超声诊断的7例(P<0.05).IMH的CTA表现为半月状、环状增厚的动脉壁内血肿,伴有钙化灶内移(17例)、穿透件溃疡(1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13例)及胸腔积液(15例);按Standford分型可分为A型9例和B型12例,2例伴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直接和间接征象,是一种五创而有效的诊断方法,优于超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方法 收集主动脉壁内血肿12例,对其MS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按Stanford分型,A型3例,B型9例.MSCT表现:主动脉壁呈新月形增厚12例,厚度为10~16 mm,增强后未见强化;内膜钙化斑块内移7例;穿透性溃疡征3例;内膜渗漏4例;合并胸腔积液5例,心包积液1例,左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夹层1例;3例治疗后随访可见主动脉壁内血肿厚度呈动态变化.结论 MSCT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部位、累及范围、厚度及有无并发症,对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