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4 毫秒
1.
50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5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肝泡状棘球蚴病行常规CT或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 50例中单发病灶38例,多发病灶12例,钙化发生率为93%。根据CT表现可分巨块型(包括实性肿块型,肿块液化型,钙化型),结节型和混合型,肿块和结节呐出现直径0.2-0.8cm小囊泡。病灶侵犯肝门6例。4例出现肝外转移。结论 肝泡状棘球蚴病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诊断不难,CT分型将有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包虫病即棘球蚴病,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多流行于西北和西南牧区,主要有2种类型,即由细粒棘球绦虫卵感染引起的囊性包虫病和由泡状棘球蚴绦虫卵感染引起的泡型包虫病.以肝包虫发病率为最高,其次为肺脏、脑等器官.本文仅讨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评价CT对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棘球蚴病破入胆系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肝棘球蚴病破入胆系的CT表现,评价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证实的肝棘球蚴病破人胆系的CT表现:结果 15例肝棘球蚴病共有囊肿20个,其中单房单囊9个,单房多囊6个,多房多囊5个。囊壁有钙化2例;15例肝棘球蚴病均破入肝内胆管,同时破入胆总管12例,破入胆囊者2例。主要CT表现为:肝棘球蚴病合并胆系扩张。结论 CT检查能明确揭示肝棘球蚴病破入胆系的影像特点,可为术前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38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征象。包括肝脏形态、大小、轮廓、密度、钙化及合并症等。结果:38例中,肝脏增大变形28例,38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钙化。结论:肝脏增大、肝内有界限不清、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的低密度浸润伴有大量不规则的钙化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主要CT表现。  相似文献   

5.
肝中叶切除治疗晚期复杂性肝棘球蚴病3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棘球蚴病在我国流行的有细粒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两种类型[1 ,2 ] 。其特点为无痛性肝实质囊性或实性占位 ,造成肝脏慢性损害 ,临床发现肝中叶复杂性棘球蚴病 ,均有棘球蚴囊肿自发性破裂或外伤手术史。病情发展均到晚期 ,其病变范围广 ,肝脏功能差 ,合并症多 ,常难以手术根治。尤其是病变累及肝中叶 ,因其解剖关系复杂 ,手术难度大。我院自 1 989- 0 7~ 2 0 0 1 - 1 2对晚期肝棘球蚴病实施肝中叶切除34例 ,效果良好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 9例 ,女 1 5例 ,年龄 9~ 63岁 ,平均39 .5岁 ;病史 3~ 42月 ,平均 1 …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肺棘球蚴病的CT表现,评价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棘球蚴病的CT表现。结果 肺细粒棘球蚴病 33例,其中单纯囊肿型 11例,含子囊型 3例,钙化 1例,合并破裂 11例,合并感染 4例,破入胸腔 3例。肺泡状棘球蚴病 2例,表现为以肺野外带居多,内部有“小空泡征”或斑点状钙化的多发结节病灶,合并肝泡状棘球蚴病。结论 肺棘球蚴病在CT上有特征性的表现,CT检查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脏包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CT诊断价值。方法 对49例(女32例,男17例;年龄11岁~74岁,平均40.5岁)经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肝脏包囊虫病的CT征象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行腹部CT平扫,5例又接受了CT增强扫描。结果 49例中,细粒棘球蚴见于48例,泡状棘球蚴见于1例。病变部位以肝右叶最多(49%),其次是肝左叶(31%)以及肝左、右叶或尾叶并发(20%)。细粒棘球蚴的cT表现有5种类型,诸如单纯型,母子囊型,多囊型,混合型,以及钙化型。包虫囊肿感染的CT表现为内外囊分离,囊壁增厚,囊内小气泡影及囊内彩带征。泡状棘球蚴的CT平扫与增强扫描均无特征,诊断较困难。结论 CT扫描对肝脏包囊虫病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甚至CT平扫即可做出准确的定位诊断,对感染的肝包虫囊肿的诊断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颅内包虫病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包虫病的CT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颅内包虫病的CT征象,其中单发脑内包虫囊肿3例,多发1例,硬膜外包虫囊肿1例,肝脑多发泡型棘球蚴病1例。结果颅内包虫病一般表现为典型囊肿性病变,轮廓清晰、锐利,CT值与脑脊液相似,囊内容物密度均一,囊壁无或轻度增强。脑泡型棘球蚴病无特异CT征象,有时表现酷似脑胶质瘤。结论CT是诊断颅内包虫病简捷、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正确诊断多无困难。  相似文献   

9.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T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31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包括原发性肝癌72例,肝转移癌58例,肝血管瘤35例,肝脓肿21例,肝包虫病58例,肝囊肿66例)的临床和CT资料,分析肝脏占位病变的部位、数目、边界以及增强后的CT表现。结果肝脏占位性病变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清或不清,增强后可有程度不一的强化或不强化。本组肝脏占位性病变各自均有典型的CT征象,大多能作出定性诊断。结论CT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泡状棘球蚴病肝外转移灶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肝外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评价CT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患者因新的临床症状,经CT检查发现肝外多脏器合并泡状棘球蚴病。结果 脑泡状棘球蚴病7例,增强后表现为内部有多发蜂窝状低密度的肿块或显示为“靶征”样的强化结节;包状棘球蚴病3例,表现为以肺野外带居多,内部有“小空泡征”或“偏心空洞”的结节灶;  相似文献   

11.
泡状棘球蚴病肝外转移的CT影像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外泡状棘球蚴病(AE)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资科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肝外AE的CT表现. 结果肺AE 24例,CT表现为以肺野外带和肺底分布为主的单发或多发肿块结节,内见钙化灶、小空泡征或空洞;脑AE 17例,平扫呈均质实性肿块或实性肿块伴多发囊泡,增强扫描呈靶样环状强化,6例病灶周围显示小囊泡征;骨AE 4例,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内见结节样或小圈状钙化灶,病变突破骨皮质后形成软组织肿块;肾上腺AE 14例,CT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内多发的结节样钙化灶或小囊泡征;肾AE 2例;累及腹膜后和背部软组织AE 4例.结论 CT检查能够明确AE肝外转移部位和侵犯范围,其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流行病史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值)在肝包虫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122个肝脏占位性病灶(22例肝囊肿40个病灶,23例肝癌32个病灶,29例肝细粒棘球蚴病35个病灶,15例肝泡状棘球蚴病15个病灶)的DWI图及ADC图,并测量病灶的ADC值,比较其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肝囊肿、肝癌、肝细粒棘球蚴病及肝泡状棘球蚴病的ADC值分别为(4.33±0.25)×10-3(、1.63±0.08)×10-3(、3.50±0.35)×10-3和(2.22±0.23)×10-3mm2/s,各病变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ADC图上肝细粒棘球蚴病的囊液呈高信号,包膜呈低信号;而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液化坏死区表现不一,部分病灶的液化坏死区呈明显低信号。结论:DWI和ADC图分析及ADC值测量可为不典型肝包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尤其是病灶ADC值的测量对单囊性细粒棘球蚴病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包虫即棘球蚴病,为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在我国中西部牧区比较常见.肝包虫病有2种类型:一是细粒棘球蚴感染引起的囊肿型肝包虫病,也叫单房型包虫,另一种是由多房棘球蚴感染导致的泡型肝包虫病,也叫多房性包虫.其中以囊肿型多见,据文献记载囊肿型占所有肝包虫的90%以上,而泡型肝包虫只占到1%~2%[1].因此,泡型肝包虫病常给诊断带来鉴别上的困难.本院遇到4例,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纵隔棘球蚴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以来的5例纵隔棘球蚴囊肿的CT影像特点。结果:5例病灶为圆形或椭圆形囊性肿块,壁略厚。2例病灶为单囊型,其中1例病灶囊肿壁钙化;3例病灶为多囊型,其中2例病灶囊肿壁有钙化。增强扫描棘球蚴囊肿壁均强化明显。结论:CT对纵隔棘球蚴病定位、定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囊型肝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 of the liver)即肝脏细粒棘球蚴病,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常见病,单囊多见,外科手术最有效,包括肝切除术、囊肿切除术、内囊摘除术等。如果多囊型肝棘球蚴病累及肝脏双叶时,合并胆漏或感染,需综合应用多种手段进行治疗。2014-01我院对1例多囊型肝棘球蚴病患者采用肝左外叶切除、肝棘球蚴内囊摘除及囊液抽除后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进行治疗,近期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对囊型肝包虫活性特征影像学表现判断的价值。方法:40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共42个肝细粒棘球蚴包虫囊的影像学及术后记录囊内容物性状(液性,胶胨性,实变钙化)及内囊内原头节活性及内囊HE染色切片的镜下结构。结果:不同类型的包虫囊内其CT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变钙化组未见活性原头蚴的存在;CT显示囊内容物液态时囊内原头节活力明显高于胶冻性组(P<0.05),包虫母囊内原头蚴的活性随CT值的增大而减小;包虫内囊组织结构损害随内囊的剥离,塌陷而加重。结论:CT在包虫囊的活性程度的判断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院2009-06~2013-01利用肝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技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肝泡球蚴病)1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例肝泡球蚴病患者,男4例,女8例,年龄21~45岁。其中肝泡球蚴病变位于右三  相似文献   

18.
梗阻性黄疸常见的病因为胆总管结石、胆道炎性狭窄、胆道肿瘤、手术损伤、先天性胆道畸形和胰头占位等。在农牧区易见到肝棘球蚴囊肿为多发病,肝棘球蚴囊肿破人胆道系统也是一种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肝棘球蚴囊肿破裂是棘球蚴病的常见并发症,但破入胆道系统致梗阻性黄疸则是较少见的并发症。现将我院1995~2008年收治肝棘球蚴867例中棘球蚴囊肿破入胆道的18例,作一报道及分析。  相似文献   

19.
俞春梅 《人民军医》2006,49(7):410-411
肝棘球蚴病是流行于畜牧区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绝大多数是细粒棘球绦虫(犬绦虫)的蚴虫侵入人体肝脏所致。1999年以来,我们对可疑肝棘球蚴病59例进行了动态超声影像观察,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肝棘球蚴病。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肝泡球蚴病的CT诊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笔者报告18例肝泡球蚴病(泡型包虫病)的CT表现,主要特征为形态不规则、周界不清、密度不均(CT值:—10~+40HU)病灶,内部或/和周边有多少不等的斑片状钙化(CT值:+90~+370HU);增强扫描病灶密度无变化。地图征型12例,假囊型3例,周边晕影型3例。单发8例,多发10例。笔者探讨了该病CT表现的病理基础及其与B超检查的相关性,并分析了该病与肝细粒棘球蚴病(囊型包虫病)和原发性肝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