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9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予以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予以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VAS法、OD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法、ODI量表评分均较之前有所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予以1年有效随访,研究组1级融合率为93.33%(42/45),与对照组[86.67%(39/4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可获得理想疗效,但前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更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量化两种手术入路对肌肉的损伤程度。方法将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该科住院的184例需手术干预的腰椎相关疾病患者纳入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椎旁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前术后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外周血磷酸激酶(CK)水平变化、卧床时间、并发症及远期生活质量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椎旁肌间隙入路)平均手术时间和卧床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06±0.43)分和(3.26±1.12)分;术后外周血CK水平分别为(315.1±91.5)U/L和(574.5±197.6)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至少1年的随访后发现,两组患者腰背痛VAS评分分别降为(1.76±0.76)分和(3.15±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手术治疗腰椎疾病安全、有效,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5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改良PLIF组30例及TLIF组22例,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周,术后第6、12个月腰、腿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52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PLIF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手术优良率和手术成功率,且降低了术后翻修率,是一种安全、可靠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9):3414-3415
目的探讨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行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82例,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1例。参照组行正中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研究组行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术前、术后7d、术后随访12个月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两组下肢痛、腰痛情况,以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估腰椎功能,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随访12个月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短(P<0.05);术后7d,研究组JOA评分高于参照组,下肢痛、腰痛VA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融合率(92.68%,38/41)与参照组(90.24%,37/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行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下肢、腰痛,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且椎间融合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正中切口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63例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均应用正中切口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统计手术相关情况(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并比较术前、术后1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63例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均成功手术,切口长度平均(4.36±0.29)cm,手术时间平均(2.89±0.25)h,术中出血量平均(146.88±40.98)ml,术后引流量平均(169.94±34.19)ml,术后下地时间平均(2.41±0.68)d,住院时间平均(9.12±0.98)d;术后1周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正中切口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是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有效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程度与腰椎功能,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采用改良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法对76例患者术前、术后随访3个月时进行VAS、JOA评分。术后随访1年,行X线检查,同时观察植骨融合率的情况。结果76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VAS得分明显低于术前、JOA得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随访1年,X线检查示76例患者植骨块无明显移位,无断钉、断棒和松动;植骨融合率为97.4%(74/76)。结论改良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斜外侧入路稚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S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18例行OLIF术治疗ASD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ODI)。摄腰椎正侧位X片,测量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IDH)、椎间孔高度(IFH)和椎间孔面积(IFA)等影像学参数。摄腰椎CT三维重建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71±15)min(50~95 min),手术出血量(65±28)ml(20~200 ml),术后平均住院(7±2)d(4~9d)。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和ODI指数比术前明显改善(P<0.05),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IDH、IFH、IFA由术前(5.5±0.6)mm、(15.3±1.4)mm、(135.3±6.5)mm分别增至术后(10.4±0.5)mm、(20.1±2.2)mm、(200.6±12.5)mm。术后2例患者出现术侧大腿前侧疼痛、屈髖无力,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1例患者出现融合器下沉,但未出现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椎间植骨已融合。所有患者术后1年植骨均获融合,未发现ASD复发。结论OLIP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安全有效术式,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内固定(PP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8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平均年龄63.4岁;腰椎失稳症15例,腰椎管狭窄症13例。所有患者实施XLIF联合PPIF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随访截止时间2015年3月,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疗效观察指标包括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采用JOA评分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指标观察时间节点为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结果 XLIF平均手术时间(82.76±23.2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24.31±32.54)ml,L4~L5间隙融合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大腿前方麻木疼痛;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61个月,平均24.7个月,术后12个月时影像学检查显示完全融合22例,部分融合5例,未融合1例,融合率96.4%;末次随访腰腿痛VAS评分、腰椎ODI、腰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治愈19例,显效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有效率92.9%。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XLIF联合PPD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明显缓解患者腰腿疼痛,改善腰椎功能,疗效可靠、安全性高且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并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比较。方法收治的5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分别采用TLIF治疗和MIS-TLI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分变化及椎间植骨融合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腰疼和腿痛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ODI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椎骨性融合率达到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通道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在获得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相同的疗效下,植骨融合率更高,出血量、引流量更少,术后恢复更快,综合疗效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退行性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82例退行性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开放术式,研究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疼痛程度(VAS)评分及腰椎功能(ODI)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手术用时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VAS和ODI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VAS和ODI评分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的VAS和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重度腰椎滑脱症,可减少手术创伤,术后患者疼痛感较轻,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术中不同融入方式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来茂名市中医院行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采用切除上、下关节突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LIF),对照组采用经后方入路椎体间孔融合术(PLIF),术后比较两组随访JOA评分改善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JOA改善率为(83.8±0.6)%,对照组为(83.6±0.4)%,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与PLIF两种不同融入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效果显著,其中TLIF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Wilts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2例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观察组行Wilts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长、手术出血量、引流量及疼痛评分、腰椎功能障碍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长较对照组短,手术出血量、引流量较对照组少(P0.05);术后3d、术后3个月观察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奥斯沃斯特里残疾指数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与常规后正中入路相比,Wilts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引流量少,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腰椎后路固定后椎间融合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05年1月手术治疗105例退行性腰椎失稳症手术治疗效果,其中59例行椎间融合术、46例行后外侧融合术。分别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及综合评分。[结果]随访12个月至34个月,椎体间融合组手术时间少于后外侧融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接近,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综合评分,椎体间融合组高于后外侧融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后行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优于后外侧融合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单、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后路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资料完整的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固定方式分为A、B两组.A组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0~56岁,平均48岁.术前诊断:腰椎椎间盘脱出4例,腰椎椎间盘术后复发6例,腰椎管狭窄症6例,腰椎退行性不稳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4例.B组应用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2~67岁,平均52岁.术前诊断:腰椎椎间盘脱出5例,腰椎椎间盘术后复发6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腰椎退行性不稳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8例.使用ODI评分、VSA视觉模拟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评分及术后评分,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融合率、医疗费用、手术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ODI评分、VSA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 05),两组融合率分别为92%、94%.结论 单、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均满意,单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创伤小,经济简便,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较好选择;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4):2696-2698
分析经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MIS-TIL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100例医院收治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取微创通道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MIS-TILF),对照组采取开放性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ILF)。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以及预后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改良Macnab评价法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观察组在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经微创通道辅助下应用MIS-TILF手术在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3例行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设为对照组,余75例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月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以及椎间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类似,但前者手术损伤更小,出血量与引流量更少,神经损伤发生率更低,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取腰椎后路锥间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活动度(ROM)。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术前腰部、下肢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周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 05),术后6月VAS评分均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术前手术节段及邻近的上下节段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手术节段ROM均降低,对照组低于观察组,手术邻近节段的上下节段ROM均增加,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术前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6月ODI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内固定系统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较传统的腰椎后路锥间融合术相比,能够保留手术节段的ROM,降低疼痛感觉,减少邻近节段的过度活动,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独特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M-TLIF)与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W-TLIF)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分为M-TLIF组(28例)和W-TLIF组(33例),对临床疗效、椎间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TLIF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更短[(5.0±0.8)cm],术中出血量更少[(89.3±11.2)mL],而手术中X线片透视次数[(47±10)次]和手术费用[(6.6±1.1)万元]明显高于W-TLIF组患者的(7±2)次和(4.8±0.9)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LIF组术后切口处视觉模拟评分(VAS)得分和随访腰痛VAS得分优于W-TLIF组,其他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椎间融合率分别为84.9%、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LIF和W-TLIF都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但M-TLIF其手术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有效改善术后的腰痛程度;而W-TLIF其X线透视次数少,手术费用相对更低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侧后外侧入路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OVCF患者105例(123椎体),均行单侧后外侧入路PVP治疗。比较手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PVP均顺利,骨水泥弥散良好,未出现椎管内渗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4~26个月,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3.00±0.98)、(2.92±0.98)分]、ODI[(35.49±5.35)%、(35.38±5.36)%)、Cobb角[(14.45±0.89)°、(14.44±0.90)°]较术前[(7.07±0.89)分、(72.59±3.26)%、(16.05±0.99)°]降低,伤椎前缘高度[(18.22±2.93)、(18.22±2.92)mm]较术前[(16.56±2.66)mm)]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d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经单侧后外侧入路PVP治疗腰椎OVCF疗效满意,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人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术与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8例中18例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TLIF术(单侧改良TLIF组),20例行后正中人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术(PLIF组),比较两种术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随访28~35个月,平均33.6个月,末次随访单侧改良TLIF组优良率94.4%;PLIF组85.0%;无融合器移位、下沉及钉棒松动、断裂发生。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较术前两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0.05),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比较而言,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术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腰背肌疼痛缓解快等优势。临床应用中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