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入托儿童第1次上呼吸道感染(AURTIs)咽拭子标本病原学演变。方法 以幼儿园为队列研究现场,以首次入托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入幼儿园生活作为暴露因素,于入托前体检时、入托48 h后第1次发生AURTIs时、1个学期结束时(未发生AURTIs的学龄前儿童),用咽拭子采集鼻咽部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型(Iva)、B型(Ivb)、副流感病毒Ⅰ型(PIV Ⅰ)、Ⅱ型(PIV Ⅱ)、Ⅲ型(PIV Ⅲ)病毒、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测。结果 115例学龄前入托儿童进入本文分析,平均 3.4岁。入托前体检时培养出细菌114例,共培养出9种细菌,平均每例(3.3±0.8)种,检出支原体阳性1例(1.1%)。91例(79.1%)在学期期间第1次AURTIs,共培养出12种细菌。第1次AURTIs较入托时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细菌数量鉴定≥3+的例数有所增加。检出支原体和病毒25例(27.5%),其中支原体14例,Iva 5例,PIV Ⅰ、Ivb、ADV各2例。学期结束时24例学龄前儿童未发生AURTIs,共培养出9种细菌,平均每例(3.6±0.5)种;学期结束时较入托时仅化脓性链球菌细菌数量鉴定≥3+增加了1例,均未检出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115例学龄前健康儿童入托时和24例在学期期间未发生AURTIs的定植菌包括奈瑟菌属、草绿色链球菌、微球菌、革兰阳性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结论 79.1%健康学龄前儿童入托后发生AURTIs,以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支原体和病毒(Iva、PIV Ⅰ、Ivb、ADV)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2.
苏州地区14994例儿童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病原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5 年11 月至2014 年10 月连续9 年因呼吸道感染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14 994 例儿童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 994 份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标本中,细菌培养阳性3 947 份,总阳性检出率为26.32%。第1 位细菌病原为肺炎链球菌(12.79%),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5.02%)、卡他莫拉菌(2.91%)。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儿童细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前未使用过抗菌药物的患儿痰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使用过抗菌药物的患儿(P<0.01)。院外病程<1 个月组、1~3 个月组及>3 个月组患儿痰培养细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鲍曼不动杆菌的阳性检出率随病程的延长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肺炎链球菌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细菌病原,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各种细菌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年龄阳性检出率有差异。疾病病程与院外抗菌药物使用对细菌的阳性检出率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住院患儿重症肺炎病原学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及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483例重症肺炎患儿病原学资料,归纳临床特点,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 483例患儿中婴幼儿434例(89.86%),冬春季发病322例(66.67%),病原检测阳性383例
(79.3%),其中单纯细菌114例(29.77%),单纯病毒96例(25.07%),单纯肺炎支原体(MP)26例(6.79%),混合感染147例(38.38%)。383例病原检出阳性的患儿共检出病原655株,其中细菌331株(50.53%),病毒233株(35.57%),MP 91株(13.89%)。331株细菌中革兰阴性菌218株(65.86%),革兰阳性菌113株(34.14%),主要为肺炎链球菌(5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1株)、流感嗜血杆菌(45株)、鲍曼不动杆菌(30株)。233株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143株(61.37%)居首位。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及RSV主要检出在婴儿组,MP感染主要在学龄前儿童。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发生在春季,肺炎链球菌及RSV主要集中在冬季。结论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肺炎主要见于婴幼儿,冬春季为高发季节,细菌是主要的致病菌,以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为主,病毒以RSV为主,MP在学龄前儿童多见,混合感染不容轻视。  相似文献   

4.
儿童右肺中叶综合征30例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儿童右肺中叶综合征的主要病原类型.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8年5月收治右肺中叶综合征患儿30例.应用儿童型电子支气管镜,行温9 g/L盐水灌洗,无菌收集瓶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将BALF标本立即接种哥伦比亚绵羊血琼脂平板和万古霉素马血巧克力平板,放50 mL/L二氧化碳培养箱35 ℃培养18~24 h,将分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至种.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的微生物鉴定仪VITEK 2 compact鉴定,根据细菌革兰染色形态分别使用GN21341 和GP21342鉴定卡,采用奥普托辛敏感试验及胆盐溶菌试验鉴定肺炎链球菌,鉴定采用V、X需求试验和卫星试验鉴定流感嗜血杆菌.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验肺炎支原体(M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应用ELISA法测定其MP-IgM、CP-IgM和ADV-IgM.结果30例患儿中细菌阳性 7例,分别为肺炎链球菌4例,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杆菌、卡他莫拉菌各1例;MP 3例;ADV 3例;结核杆菌阳性1例.支气管异物2例(分别为花生和葵花籽).结论儿童右肺中叶综合征的病因多种多样,有细菌、MP、ADV、结核菌以及异物等,细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体,其中肺炎链球菌最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目前中国大陆儿童细菌感染和耐药现状。方法 菌株资料来源于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大陆11所三级甲等儿童医院。细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采用自动化仪器法及KB纸片法,肺炎链球菌青霉素药物敏感试验采用E-test法,结果判断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2017年判断标准。结果 共对62 212临床分离株进行监测,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比例分别为42.2%和57.8%。前5位分离株分别是:肺炎链球菌(12.9%)、大肠埃希菌(12.4%)、流感嗜血杆菌(11.8%)、金黄色葡萄球菌(10.3%)和卡他莫拉菌(7.2%)。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新生儿最主要的致病菌(17.0%)。57.0%的标本来源于呼吸道,其中下呼吸道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上呼吸道主要致病菌为化脓性链球菌。肠杆菌科细菌中耐碳青霉烯类药物(CRE)的比例为8.7%,其中新生儿组CRE检出率远高于非新生儿组(16.8% vs 7.2%)。CRE总体耐药率较高,对Ⅰ~Ⅳ类头孢类和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耐药率均>85%。鲍曼不动杆菌中,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CR-ab)比例为63.2%,非新生儿组中检出率(69.7%)高于新生儿组(35.2%)。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比例为27.2%,在新生儿组和非新生儿组检出率分别为25.0%和27.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比例分别为34.9%和77.3%。化脓性链球菌对青霉素不敏感率0.1%,非脑脊液来源的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不敏感菌株(PNSP)比例为21.3%。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阳性检出率为61.1%。结论 呼吸道感染占儿童细菌性感染的首位。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对多种抗生素呈现高水平耐药,新生儿组CRE比例高于非新生儿组,CR-ab比例低于非新生儿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目前中国大陆儿童细菌感染和耐药现状。方法 菌株资料来源于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大陆11所三级甲等儿童医院。细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采用自动化仪器法及KB纸片法,肺炎链球菌青霉素药物敏感试验采用E-test法,结果判断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2017年判断标准。结果 共对62 212临床分离株进行监测,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比例分别为42.2%和57.8%。前5位分离株分别是:肺炎链球菌(12.9%)、大肠埃希菌(12.4%)、流感嗜血杆菌(11.8%)、金黄色葡萄球菌(10.3%)和卡他莫拉菌(7.2%)。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新生儿最主要的致病菌(17.0%)。57.0%的标本来源于呼吸道,其中下呼吸道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上呼吸道主要致病菌为化脓性链球菌。肠杆菌科细菌中耐碳青霉烯类药物(CRE)的比例为8.7%,其中新生儿组CRE检出率远高于非新生儿组(16.8% vs 7.2%)。CRE总体耐药率较高,对Ⅰ~Ⅳ类头孢类和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耐药率均>85%。鲍曼不动杆菌中,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CR-ab)比例为63.2%,非新生儿组中检出率(69.7%)高于新生儿组(35.2%)。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比例为27.2%,在新生儿组和非新生儿组检出率分别为25.0%和27.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比例分别为34.9%和77.3%。化脓性链球菌对青霉素不敏感率0.1%,非脑脊液来源的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不敏感菌株(PNSP)比例为21.3%。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阳性检出率为61.1%。结论 呼吸道感染占儿童细菌性感染的首位。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对多种抗生素呈现高水平耐药,新生儿组CRE比例高于非新生儿组,CR-ab比例低于非新生儿组。  相似文献   

7.
重庆地区小儿肺炎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小儿肺炎常见病原及细菌的耐药性,以便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吸取780例肺炎患儿下呼吸道分泌物,用Microscan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同时行呼吸道常见病毒、衣原体抗原、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结果780例中有明确病原者433例,共培养出细菌364株,病毒阳性116例,肺炎支原体阳性26例,其中混合感染73例。细菌病原中葡萄球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较高,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等的耐药率较高。副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菌素较敏感。结论重庆地区小儿肺炎病原以细菌为主,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较大。积极寻找病原并监测细菌的耐药性,有助于合理选择抗生素,避免耐药菌株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住院患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谱及病原流行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确诊的CAP患儿,采集性别、年龄、入院前抗病原治疗情况、入院时间、病原学诊断等资料,分析不同年龄、季节病原构成及流行特点。结果 1 853例CAP患儿总体病原检出率为781%,入我院前均有抗生素应用史。细菌检出率270%,前3位依次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病毒检出率为225%,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腺病毒(ADV)最常见;肺炎支原体检出率为487%;混合感染检出率为230%,以细菌合并病毒感染最多见。②随着年龄增长单一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比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或无明确病原感染比例随年龄增长亦有所降低;肺炎链球菌感染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759%);流感嗜血杆菌(750%)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684%)多见于婴儿。RSV感染多见于婴儿(762%),ADV感染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822%)。③单一细菌感染春季最多见,冬季次之;单一病毒感染冬季多见;单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秋季最多见,夏季次之;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以冬春季多见;无明确病原感染在春季最高。肺炎链球菌感染多见于冬春季,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多见于春季,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多见于冬春季,RSV感染多见于冬季,ADV感染以冬春季多见。结论 CAP的病原谱构成存在显著的年龄和季节分布特点。细菌、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于5岁以上患儿,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以婴儿最多见。细菌感染冬春季多见,病毒感染冬季多见,肺炎支原体感染多发生于夏秋季;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多见于冬春季。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病原分布及特点。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住院治疗的1 613例CAP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鼻咽抽吸物进行细菌培养、呼吸道7种病毒及肺炎支原体检测,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 613例患儿中,有810例细菌检出阳性,阳性率为50.22%,其中检出副流感嗜血杆菌346株(40.8%),肺炎链球菌252株(29.7%),卡他莫拉菌62株(7.3%);病毒阳性者559例,阳性率为34.66%,其中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342株(58.3%),副流感病毒3 102株(17.4%),腺病毒84株(14.3%);MP阳性者481例,阳性率为29.82%;病原体混合感染检出519例(32.18%),以细菌、病毒混合检出为主(47.4%)。结论 副流感嗜血杆菌为重庆地区CAP住院患儿感染的首位细菌病原,RSV为首位病毒病原,支原体感染亦较为普遍,混合感染以细菌、病毒混合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0.
小儿肺炎840例常见病原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常见病原在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流行情况以及常见病原的中医证候分布。方法 对2 0 0 2年3月至2 0 0 3年1 2月收治的840例肺炎患儿血清,用颗粒凝集法(PA)检测肺炎支原体(MP)抗体,ELISA法检测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V)的病毒抗体。结果 共测得病毒感染阳性病例3 0 3例,病毒阳性毒株3 75株,总阳性率为3 6 .1 % ( 3 0 3 / 840 ) ;肺炎支原体在3 ~7岁学龄前儿童中阳性率最高,为43. 6% ,<3岁组病毒阳性率最高,RSV、ADV、IV分别为46. 2 % ,63 . 1 %和56. 4% ;广州地区病毒阳性检出率为54 . 2 % ,上海地区为51 . 3 % ,辽宁地区的病毒阳性检出率为1 6 .0 % ;黑龙江地区为47. 5% ,成都地区为45. 6%。东北、成都地区在不同的季节病原分布无明显差异性(P >0 .0 5) ,上海、广州地区在不同的季节病原分布有明显差异性(P<0 .0 5)。不同的病原在中医证型间的分布无明显差异性(P >0 . 0 5)。结论 支原体肺炎在学龄前儿童中患病率最高,病毒性肺炎幼儿患病率最高;病毒阳性检出率南方略高于北方;上海地区MP肺炎以夏季发病较多,RSV和ADV肺炎均在冬季多见,IV肺炎在春季明显增多,广州地区MP肺炎在夏春季发病较多,RSV肺炎夏季多见,ADV肺炎多在冬季发病,IV肺炎在冬春季患病率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嘉兴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本院的800例肺炎患儿做痰细菌培养及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的抗原测定,并抽取血样检测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副流感病毒IgM抗体.对病原学阳性的202例患儿再根据不同病原分为3组:细菌感染组109例,病毒感染组5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组39例.检测3组患儿入院时血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结果800例肺炎患儿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为25.25%(202/800),其中肺炎链球菌46例(22.77%,46/202)、流感嗜血杆菌32例(15.84%,32/202)、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2.48%,5/202)、肺炎克雷白杆菌8例(3.96%,8/202)、大肠埃希菌12例(5.94%,12/202)、肺炎支原体39例(19.31%,39/202)、呼吸道合胞病毒48例( 23.76%,48/202)、腺病毒1例(0.50%,1/202)、流感病毒3例(1.49%,3/202)、副流感病毒2例(0.99%,2/202),肺炎链球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混合感染3例(1.49%,3/202),肺炎链球菌和支原体混合感染3例(1.49%,3/202).1岁以下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高发年龄;肺炎链球菌各个年龄组均可感染,主要发生在1~3岁;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6岁以上的年长儿以支原体感染为主.3组患儿的PCT分别为(7.78±6.14) ng/ml、(0.39±0.56) ng/ml、(0.20±0.34) ng/m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嘉兴地区小婴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婴幼儿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年长儿以支原体感染为主,通过年龄、临床表现并结合PCT检测可初步经验性推测可能感染的病原,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比较不同年龄段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检出情况,并分析儿童喘息症状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以618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取其鼻咽分泌物进行七项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并分析其结果,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副流感病毒Ⅰ、Ⅱ、Ⅲ(PIVⅠ、Ⅱ、Ⅲ).结果 (1)618例送检标本中,166例阳性,总阳性率为26.86%,其中RSV最高,阳性率为17.96%,其余依次为PIVⅢ(5.99%),IFA(1.62%),ADV(0.81%),PIVⅠ (0.49%);混合感染1例,阳性率为0.16%,为RSV与PIVⅠ混合感染.(2)14d~ <1岁、1岁~<3岁、3岁~<6岁及≥6岁不同年龄组病毒检出阳性率依次为35.04%、18.25%、17.11%、9.26%.(3)不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毒检出率不同,以毛细支气管炎检出率最高,为47.37%.(4)所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婴幼儿更易出现喘鸣体征,喘息患儿中以RSV检出阳性率最高,为42.17%.结论 RSV和PIVⅢ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毒;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病毒感染;喘息患儿中RSV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组合抗体检测法诊断急性呼吸道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住院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病原情况。方法对住院诊断急性呼吸道感染159例患儿,留取其血清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一次性同步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A型、B型,副流感病毒(1~4型),柯萨奇病毒B1型、A7型,埃可病毒7型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百日咳杆菌,副百日咳杆菌及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12型共18种病原血清IgM抗体检测。结果159例中1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总阳性例数为103例(64.78%),检出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流感病毒A型66例(64.08%)、流感病毒B型49例(47.57%)、肠道病毒26例(25.24%)、呼吸道合胞病毒18例(17.48%)、副流感病毒11例(10.68%);混合感染66例(64.08%),其中1/3为流感病毒A型和B型混合感染。结论病毒依然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其中流感病毒居首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类博卡病毒(HBoV)所致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因细支气管炎于2007年6月-2008年5月住院治疗的271例患儿的呼吸道标本(鼻咽分泌物或咽拭子),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其HBo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鼻病毒(RhV),流感病毒A、B型(FluA、FluB),副流感病毒1、3型(PIV1、PIV3),人类偏肺病毒(hMPV)9种病毒。随机选取RSV感染阳性患儿2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HBoV感染组与对照组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271例标本中,病毒阳性标本163例(60.1%)。其中HBoV阳性21例(12.9%),RSV阳性61例(37.4%);HBoV并其他病毒感染8例(38.1%),与RSV、FluA合并感染各3例,与ADV、RhV合并感染各2例,与hMPV合并感染1例。HBoV感染组与对照组患儿临床资料除在流行季节上有差异外,在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症状、肺部体征、辅助检查、住院天数、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均无差异。结论HBoV是小儿细支气管炎的另一重要病原体,与RSV感染者在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差异。HBoV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较轻,呼吸功能均属于轻中度受损,且以轻度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门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540例,每例患儿采集咽拭子标本1份。采用多重PCR试剂检测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A、B型,鼻病毒(RV),副流感病毒(PIV)1~4型,流感病毒(IFV)甲、乙型,腺病毒(ADV),人偏肺病毒(HMPV),人冠状病毒(HCoV),人博卡病毒(HBoV)及肠道病毒(EV)。结果 540例门诊采集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中,306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阳性率56.7%。其中33例检出2种病毒,1例检出3种病毒,混合感染率为6.3%。各种病毒中,IFV检出率最高占16.7%,其次是ADV(12.8%),EV(7.8%),PIV(7.2%),。IFV中以甲型IFV为主(占95.6%),PIV中以PIV3型为主(占66.7%),RSV检出以RSVA型为主,占79.3%。结论病毒是引起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北京儿童医院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病原是IFV、ADV、EV、PIV。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病毒病原在北京地区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感染特点,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连续采集2005年12月~2006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鼻咽分泌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呼吸道病毒抗原,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V)A、B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及腺病毒(ADV)。结果共935例患儿采集了鼻咽分泌物标本。男597例,女338例;年龄1d~6岁,平均7.5个月。935例标本中检出阳性516例(55.2%)。RSV是各年龄组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病原,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加而下降;IV和PIV所占病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加,ADV只在3岁以下儿童病例中检出,所占比例为0.6%~6.2%。结论病毒病原是2005年12月~2006年4月北京地区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以RSV为主,其次是IV和PIV。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ARI)儿童除细菌外的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和沙眼衣原体(CT),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IVA和IVB)、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2、3)、人偏肺病毒(hMPV)。结果1 592例标本中,MP和CT阳性率分别为25.7%、2.4%;总呼吸道病毒阳性率为40.9%,其中RSV最常见,占阳性病毒株的61.3%,其次为PIV-3、hMPV,分别为6.7%、4.9%。病原体的混合感染率为6.7%,混合感染主要发生在1岁以内婴儿,有68例,占混合感染的63.6%。结论病毒感染是南京地区婴幼儿ARI的主要原因,RSV是首要病毒病原,MP也是常见的ARI病原体,1岁以内婴儿混合感染率高。[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6):450-45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毒病原学情况,及其与年龄、呼吸道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3年1月~2005年1月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疗的儿童2073例,取其鼻咽分泌物,采用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7项呼吸道病毒抗原,分析其结果。结果2073例患儿送检标本,阳性1006份,阳性率48.5%。阳性标本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798例(79.3%),副流感病毒Ⅲ型(PIVⅢ)106例(10.5%),腺病毒(ADV)31例(3.0%),流感病毒A型(IVA)26例(2.6%),流感病毒B型(IVB)6例(0.6%),副流感病毒Ⅰ型(PIVⅠ)15例(1.5%)、RSV和IVA混合感染18例(1.8%),RSV和PIVⅢ混合感染3例(0.3%),RSV和PIVⅠ混合感染3例(0.3%),PIVⅡ未检测到。结论温州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以RSV为主要病原,婴幼儿(尤其<6个月)病毒感染率较高,好发于冬春季节,以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检出率最高(61.3%)。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呼吸道病原体检出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门诊及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225例 < 14岁患儿的鼻咽拭子,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种病原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流感病毒A(IFVA)、流感病毒B(IFVB)、副流感病毒1~3型(PIV1~3)、人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ADV)9种病毒,以及百日咳杆菌(BP)、肺炎衣原体(CP)、肺炎支原体(MP)。结果 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46.2%(104/225),共检出7种病毒,依次为HRV(19.6%,44/225)、ADV(16.0%,36/225)、IFVB(5.8%,13/225)、RSV(4.9%,11/225)、IFVA(3.6%,8/225)、PIV3(1.8%,4/225)、HMPV(0.4%,1/225)。所有病原体中BP检出率最高,为28.4%(64/225),MP检出率为16.4%(37/225),CP检出率为0.4%(1/225)。哮喘轻度发作组BP检出率高于重度发作组(P < 0.05);重度发作组RSV和MP检出率高于轻度发作组(P < 0.05)。单纯BP感染、单纯病毒感染、单纯MP感染3组间阵发性咳嗽、痉挛样咳嗽、发热、肺部啰音的患儿比例及肺部影像阳性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为BP、HRV、MP;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病原体。不同病原体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