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16岁,高热1周,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全身散在皮疹,在家用抗生素无效,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入我院.初步诊断淋巴结炎?给予菌必治、氧哌嗪青霉素静滴,仍持续高热,应用地塞米松、布洛芬等退热不久后,体温仍升至40.4 ℃,入院后2天发现左脚上有虫咬结痂,遂修正诊断恙虫病,给予口服土霉素2#,q 6 h,26 h体温降至正常,不再反复,于3 d出院.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16岁,高热1周,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全身散在皮疹,在家用抗生素无效,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入该院。初步诊断淋巴结炎,给予菌必治、氧哌嗪青霉素静滴,仍持续高热,应用地塞米松、布洛芬等退热不久后,体温仍升至40.4℃,入院后2d发现左脚上有虫咬结痂,遂修正诊断恙虫病,给予口服土霉素2片,q6h,26h体温降至正常,不再反复,于3d后出院。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 患,男,16岁,高热1周,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全身散在皮疹,在家用抗生素无效,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入我院。初步诊断淋巴结炎?给予菌必治、氧哌嗪青霉素静滴,仍持续高热,应用地塞米松、布洛芬等退热不久后,体温仍升至40.4℃,入院后2天发现左脚上有虫咬结痂,遂修正诊断恙虫病,给予口服土霉素2#,q6h,26h体温降至正常,不再反复,于3d出院。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 患者,男,16岁,高热1周,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全身散在皮疹,在家用抗生素无效,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入我院。初步诊断:淋巴结炎?给予菌必治、氧哌嗪青霉素静滴,仍持续高热,应用地塞米松、布洛芬等退热不久后,体温仍升至40.4℃,入院后2天发现左脚上有虫咬结痂,遂修正诊断:恙虫病,给予口服土霉素2#,q6h,26h体温降至正常,不再反复,于3d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布洛芬混悬液保留灌肠与口服两种给药方式对于高热儿童退热疗效对比.方法 1岁以上高热儿童,腋温39.1~41.0℃.分为二组,观察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保留灌肠;对照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二组均按10mg/kg给予布洛芬混悬液,给药后1h、4h复测体温.结果 观察组给药后1h、4h复测体温,体温下降至38.5℃以下的百分比为72.5%、90.0%.对照组给药后1h、4h复测体温,体温下降至38.5℃以下的百分比为60.0%、75.0%.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洛芬混悬液保留灌肠对高热儿童的退热效果优于布洛芬混悬液口服.  相似文献   

6.
李翠红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9):1074-1074
<正>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70岁。主因腹泻1d入院,入院第2天低热,体温37.6℃,乏困不适,给肌注安痛定2mL,1h后,体温升至38.8℃,全身无皮疹,再次肌注安痛定2mL体温不降,反而2h后体温达39.5℃。追问病史,患者以往曾服扑热息痛引起体温增高。考虑安痛定引起高热,给予患者酒精擦浴物理降温,体温于2h后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7.
患儿,男,2岁,因持续高热20 d于1995年5月第一次入院,无明显的伴随症状.体检:体温39℃,神志清,精神差,无皮疹,咽充血,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未见异常.血常规:血红蛋白92 g/L,白细胞4.6×109/L,嗜中性粒细胞0.36,淋巴细胞0.64,血沉75 mm/h.血EBV-IgM(+).骨髓检查:符合缺铁性贫血骨髓象,并见到较多组织细胞吞噬红细胞现象.诊断为病毒相关性吞噬血细胞综合征(VAHS).先后给予静脉点滴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西力欣、双黄连、干扰素、转移因子治疗20 d,体温不降,加用地塞米松3 mg静滴,1 d后热退,2 d后停药,体温无反复,住院30 d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静脉用奈普生对儿童高热的退热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2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静脉给予奈普生和阿司匹林治疗。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h和6h的体温,计算治疗后1h两组患儿体温下降幅度,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1h、6h两组患儿体温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静脉用奈普生组1h体温下降幅度与静脉用阿司匹林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奈普生静脉注射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高热起效快,不良反应小,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9.
1病例报告患者,女,54岁,因不规则高热2个月于2001年3月10日入院。于2001年1月始出现无诱因高热,伴畏寒,肌肉、关节酸痛,多汗,无关节红肿。在家自服退热药可降温,过后体温仍上升,消瘦明显。查体: T:38℃,急性热病容,颈部可触及数枚0.5-1.0 cm大小淋巴结,质韧,无压痛。咽部充血,扁桃体不大。心肺正常。腹软,肝、脾不大。各关节无红肿。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24×109/L,Hb 120g/L,Plt 315×109/L,N 0.65,未见幼稚细胞。肝、肾功能均正常,骨穿正常,胸片及心电图正常。初步诊断:发热待查,淋巴结炎?给予抗感染治疗, 2天后体温降至正常,淋巴结略有缩小,但1天后体温又上升。取淋巴结病理诊断为淋巴结炎。更换抗生素治疗体温不降。后转上级医院再次行淋巴结病理,诊断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给予标准 CHOP方案治疗1个周期后体温下降正常,淋巴结消失,以后坚持治疗。  相似文献   

10.
在基层医疗工作中经常遇到各种内、外科急症.高热是内科急症中最常见的症状.如何在接诊后,迅速明确诊断,及时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是部队急诊医疗体系医院有效地抢救急、危病人和伤员成功的关键.本文重点探讨12例内科急症高热的初级救治体会.临床资料 年龄18岁~45岁;发热39℃~40℃者7例,40℃以上者5例;从就诊至体温降至正常时间为6h~58h.感染性发热9例,重症上呼吸道感染4例,肺炎2例,食物中毒2例,败血症1例,非感染性发热3例,高温中暑2例;开放性颅脑外伤1例.辅助检查:12例高热患者中经X线胸片诊断为:肺炎2例.实验室检查:9例患者不同程度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增高.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简介患者 男,22岁,主因"咳痰10余天,高热伴头痛4天"于2011年8月9日入院.现病史:患者10余天前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咳嗽、咳少量白痰等不适,自觉低热(未测体温),间断自服感冒冲剂无好转,痰量增多.4天前出现寒战、高热,体温最高达40.1℃,头胀痛,发热时加重,热退头胀痛减轻,于社区医院查血常规WBC 18.2×109/L,N0.87,胸片示右下肺野斑片影,诊断右下肺肺炎,给予头孢呋辛2.0g,每日2次静脉输注3天,无明显好转,仍反复发作寒战高热,发热时头痛加重伴谵妄,应用"泰诺林"等退热药物体温下降后可好转,无大小便失禁及四肢抽搐.  相似文献   

12.
例 1,女 ,2 0岁。 2 0 0 1年 6月 2 0日因 1h前火焰烧伤颜面部入院。诊断 :烧伤 2 %Ⅱ度。给予 1‰新洁尔灭、生理盐水依次冲洗后磺胺嘧啶银糊剂暴露疗法。全身应用注射用青毒素钠 16 0万U 肌肉注射 ,1/12h ,预防感染。 0 5h后病人出现寒颤、高热 ,体温高达 39 7℃。给予吲哚美辛片 2 5mg口服 ,2h后体温降至 37 8℃ ,4h后体温不升 35 6℃。脉搏 72次 /min ,呼吸 16次 /min ,血压 13/9kPa。神志清 ,精神差。无皮疹及口唇紫绀。给予上烤灯架 ,测体温 1次 /h ,3h后体温升至 36 1℃ ,6h后体温升至 36 8℃ ,脉搏 86次 /…  相似文献   

13.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64岁。因间断高热、畏寒2年,再次发作19 d入院。患者缘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寒战、发热,体温最高为40℃,伴恶心、呕吐,呕吐少量黄色胃内容物,曾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七呼吸道感染,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或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后发热症状消失,无皮肤、巩膜黄染,无上腹部疼痛。本次因寒战、高热症状再次发作,故来兰州军区总医院就诊,患者自诉偶有咳嗽,无痰,门诊遂以"肺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用麻杏石甘汤加味、穴位贴敷辨治郁热内蕴证小儿高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6例我院收治的郁热内蕴证高热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麻杏石甘汤加味、穴位贴敷内外合治。比较2组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中医证候积分,测量治疗前后体温,比较2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更显著,有效率93%较对照组患者74.4%明显升高;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且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患儿用药后6 h、12 h、24 h的体温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6h后2组患儿体温差异不显著(P0.05),而12 h、24 h后2组患儿的体温差异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平均退热起效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加味、穴位贴敷辨治郁热内蕴型小儿高热疗效肯定,利于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体温,促进高热的消退,是中医内外合治儿科急症的突出体现,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9岁,因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4年余,化疗后发热24天于2009年10月1日入我科. 该患4年前于吉林市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给予IA方案化疗1疗程后达完全缓解,之后4年反复巩固化疗共24个疗程,骨髓始终处于完全缓解状态.2009-9-2于当地医院再次巩固化疗(阿柔比星10mg,d1-3,阿糖胞苷100mg,日2次,d1-5).化疗间歇第1天开始持续性发热,体温最高40.5℃,没有感染的部位症状,先后给予氨曲南、培氟沙星、泰能、万古霉素、氟康唑(每一种抗生素均用5天以上)等治疗后,体温仍无明显下降,遂来我院就诊.既往否认结核病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双氯芬酸钠注射液治疗老年高热病人的疗效及导致体温不升不良反应的区别。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8月共112例高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6例)给予双氯芬酸钠注射液25mg肌肉注射,对照组(56例)给予双氯芬酸钠注射液50mg肌肉注射,观察两组老年患者用药后不同时间体温变化及体温不升的发生率。结果:用药2h后观察组退热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观察组体温不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高热病人使用25mg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肌肉注射,与常规50mg相比,不影响降温效果,同时可明显降低体温不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病儿 ,男 ,9个月。因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紫绀、绿脓样腹泻 1周收入院。抽出乳糜样胸腔积液 2 0 0mL送检 ,诊断为左侧乳糜胸。遂给予青霉素治疗 ,肠内营养限用长链三酰甘油饮食 ,给予高蛋白、低脂肪、高能量、高维生素饮食 ,并减少母乳量。第 10天 ,胸腔积液减少 ,但雷瓦特与乳糜试验仍为阳性 ,遂停药 ,单用营养治疗。第 2 4天胸部X线透视示 :胸腔积液密度增高 ,积液变少。 10d后再次胸部X线透视示 :胸左膈角钝 ,胸腔积液全部吸收。病儿体温正常 ,无咳嗽气喘 ,遂带食谱出院。讨论 乳糜胸由于淋巴液大量进入胸腔 ,致体液、电解质、蛋白…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期幼儿急疹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琦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1):885-885
1病例简介患儿,女,22d,因高热2d于2004年9月20日入院。发病来体温持续在39.0℃以上,患儿一般情况好,精神佳,进食母乳正常,大小便正常。家长给予头孢拉定及泰诺滴剂口服治疗,体温下降不理想。查体仅咽部轻度充血,枕后淋巴结1cm×1cm×0.5cm,余无异常。血沉17mm/h,尿、粪常规未见异常,血白细胞10.7×109/L,中性:0.50,淋巴:0.50,肝功正常,心肌酶轻度升高,血培养阴性,胸片无异常。入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利巴韦林颗粒25mg,2次/d口服、菌必治0.4g静滴、泰诺林口服及间断物理降温,病后第3~5d患儿体温波动在38.5~39.8℃,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 ,3 6岁 ,主因发热 1月余 ,于 2 0 0 2年 1 0月 2 0日入院。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颈部肿物 ,伴疼痛 ,发热 ,体温波动在 3 8-41℃之间 ,有寒战 ,全身乏力 ,偶有咳嗽、咳白色粘痰。先后给予“菌必治、甲硝唑、先锋”消炎治疗半月余 ,右颈肿部明显缩小 ,已无疼痛 ,但仍高热 ,在省结核病医院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 4天 ,高热仍不退 ,且查白细胞 2 .4× 1 0 9/L,而停结核药。在另一省级医院给予左氧氟静滴 ,病情无好转而来我院。查体 :体温3 9℃ ,双侧颈部、锁骨上、双侧腋窝、腹股沟可触及多个约 0 .5× 0 .5 -1 CM大…  相似文献   

20.
患者李某,男,58岁,工人,住院号:363437。因发热40余天伴双下肢结节红斑月余,于1990年8月11日入院。患者于1990年6月29日因受凉后出现高热,体温39~40℃之间,持续1周不退,在当地医院检查脾肋下2cm,白细胞6.7×10~9/L,肥达氏试验先后2次结果分别为“O”1∶40、1∶80%,“H”1∶160、1∶320,诊断为“伤寒”,给予氨苄青霉素及氯霉素等治疗,10天后体温有所下降,但仍有不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