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矫形按摩结合南少林易筋经"托天式"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为30例。对照组采用矫形按摩手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易筋经"托天式",治疗时间为8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及颈椎多功能训练评估系统(MCU),检测2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颈椎活动度以及最大肌力。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AS评分、颈椎关节活动度、颈椎肌力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矫形按摩结合易筋经"托天式"能更好地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部疼痛,改善颈部肌肉力量和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部微调手法联合颈伸肌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及电脑中频电刺激治疗,观察组行颈部微调手法联合颈伸肌训练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AS、NDI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部微调手法联合颈伸肌训练能有效缓解颈型颈椎病疼痛,改善其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运用颈肌功能测试仪(MCU)系统评价、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7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MCU检查患者的颈椎活动功能及肌力,根据检测报告形成推拿手法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颈舒颗粒内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以颈椎活动度、最大肌力、疼痛评分为观察指标.结果 治疗组颈椎活动度、最大肌力、疼痛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运用MCU系统评价颈椎所形成的手法治疗方案能显著改善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功能和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理筋手法联合下颈段抗阻运动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方法将8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1例予下颈段抗阻运动训练治疗;治疗组41例予理筋手法联合下颈段抗阻运动训练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颈椎活动度(包括前屈、后伸、左旋及右旋)及颈椎等长肌力(前屈、后伸、左侧屈及右侧屈)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疼痛VAS及NDI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及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及右旋活动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及右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及右侧屈等长肌力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强(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及右侧屈等长肌力均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筋手法联合下颈段抗阻运动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颈椎功能障碍,增大颈椎活动度,增强颈椎等长肌力,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5.
观察运用MCU系统评价、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将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运用MCU检查颈椎病患者的活动功能及颈部肌力、并根据检测报告形成手法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以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前屈后伸最大肌力、疼痛评分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四周后,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前屈后伸最大肌力、疼痛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组的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前屈后伸最大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P <0.05).结论:运用MCU系统评价颈椎所形成的手法治疗方案能显著改善颈椎病患者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和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穴位埋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易筋经托天桩练习。两组均干预2个月,干预前后采用颈椎多功能评估训练系统(Multi-Cervical Unit,MCU)评测,以颈椎活动度、最大肌力、疼痛评分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组颈椎活动度、最大肌力、疼痛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治疗优于单纯穴位埋线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三针联合维药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颈部生物学相关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颈三针联合维药穴位贴敷治疗,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并测定两组治疗前后颈功能活动度、颈椎生理曲度和颈部肌力。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的颈功能活动度、颈椎生理曲度和颈部肌力测定结果均显著大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以上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三针联合维药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和生理曲度,并松解颈肩部紧张、痉挛的肌肉群,有利于促进颈部生物力学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阳陵泉运动针刺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阳陵泉运动针刺法,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颈椎活动度,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组间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96.66%与89.65%,P0.05),观察组在VAS评分、颈椎活动度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阳陵泉运动针刺法可更为有效地提高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其在改善患者疼痛及活动度上优于常规针刺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扶正祛邪针刺法联合推拿对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及疼痛状况的影响。方法将90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盐酸乙哌立松片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扶正祛邪针刺法联合推拿治疗。2组均治疗3周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曲度、疼痛状况[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现在疼痛状况(PPI)],以及主要症状(颈肩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颈部压痛、上肢麻木疼痛、上肢肌力下降)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1%,对照组总有效率75.6%,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曲度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RI评分、PPI评分、VA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颈肩部疼痛评分、颈部活动受限评分、颈部压痛评分、上肢麻木疼痛评分、上肢肌力下降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祛邪针刺法联合推拿能够改善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促进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有助于缓解疼痛等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10.
陈振华  陈水金 《光明中医》2016,(15):2240-2242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训练改善颈椎前屈后伸肌力比例对颈椎病康复的影响。方法收入60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悬吊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推拿手法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在颈椎神经肌肉多功能检测系统(Multi-cervial Unit,MCU)检测仪和简化Mc Gill量表评定治疗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运动训练改善颈椎前屈后伸肌力比例对颈椎病康复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督脉悬灸配合颈部核心肌肉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0年7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的颈型颈椎病患者62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采用督脉悬灸配合颈部核心肌肉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推拿治疗。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颈部疼痛VAS评分、颈椎活动度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治疗后1个月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优于对照组的77.42%(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颈部疼痛VAS评分均明显改善(P均0.05),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颈椎活动度均有改善(P均0.05),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均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16.13%,低于对照组的41.94%(P0.05)。结论督脉悬灸配合颈部核心肌肉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多功能颈椎康复系统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多功能颈椎康复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治疗30 d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颈椎主动运动范围及等长肌肉强度,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颈椎主动运动范围及等长肌肉强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部功能障碍指数、颈椎主动运动范围及等长肌肉强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多功能颈椎康复系统是一种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穴按摩结合激光疗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初步筛选出受试者,初步筛选后,联系受试者做查体诊断。从中筛选20例肩颈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治疗组给予经穴点按等按摩手法和激光治疗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两组均治疗两周。分别在治疗前后用美国Hoggan肌力与脊椎活动度测试仪进行颈部关节活动度(AROM)和相关肌力的测量,并用VAS量表对受试者的肩颈部疼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前屈、右旋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右旋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穴按摩结合激光疗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观察浮针治疗颈肩部肌膜疼痛综合征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患者肌张力及超声弹性成像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颈肩部肌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针灸疗法联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浮针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颈肩部疼痛程度,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部功能障碍,并对两组患者疗效情况、肌力变化、关节活动度、超声弹性成像指标、血清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N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双侧肌张力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超声弹性成像指标弹性评分、杨氏模量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5-H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β-E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颈肩部肌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颈肩部肌肉疼痛,提高颈肩部双侧肌力与关节活动度,调节血清5-HT、β-EP水平,改善颈椎功能障碍,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推拿联合等速抗阻运动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颈型颈椎病患者90例,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推拿治疗,研究组给予推拿联合等速抗阻运动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治疗前后VAS评分、颈椎活动度。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颈椎活动度(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颈型颈椎病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推拿联合等速抗阻运动法治疗不但能有效缓解症状,而且在中长期病情稳定度上有满意的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腰同治"理论指导的温针灸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1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针灸治疗,58例)与观察组("颈腰同治"理论指导的温针灸治疗,58例),比较两组颈椎活动度、颈部症状与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前、治疗7 d后以及治疗14 d后,两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ROM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治疗7 d后以及治疗14 d后,两组颈部症状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颈部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安全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型颈椎病患者通过"颈腰同治"理论指导的温针灸治疗,疗效更为显著,可有效改善颈椎活动度,降低颈部症状积分。  相似文献   

17.
理筋手法联合颈椎关节调整手法治疗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清广  房敏  沈国权  姜淑云  程英武  周楠 《中医杂志》2011,52(15):1290-1292
目的观察理筋手法联合颈椎关节调整手法对颈椎病颈部肌群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进行理筋手法和颈椎关节调整手法治疗,隔天1次,每周3次,疗程2周;对照组进行牵引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疗程2周。治疗前后应用TeleMyo 2400T表面肌电图仪分别测试两组患者颈伸肌群疲劳程度,指标包括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颈部右侧肌群IEMG、MPF、MF及治疗组左侧肌群IEMG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部、左侧、右侧肌群IEMG、MPF、MF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理筋手法联合颈椎关节调整手法可以增加颈椎病患者颈伸肌群运动神经元募集数量和运动单位放电频率,从而缓解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贴扎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甲钴胺片联合贴扎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浮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值、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颈椎肌力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72.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NDI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低于对照组,颈椎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椎曲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联合贴扎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可有效减轻患者颈部神经的压迫,缓解疼痛,改善颈椎肌力和活动度。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361-2364
目的:探讨颈后肌群劳损对颈椎病患者颈曲改变的影响及针刀治疗策略,为临床针刀治疗颈曲改变提供思路。方法:通过颈后肌群解剖学特点及肌动学特征,探讨颈后肌群劳损对颈曲改变的影响;临床将120例颈曲改变的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颈部针刀治疗组、肩背部针刀治疗组和颈肩背部针刀治疗组,每组各40例。观测和比较各组病例治疗前后的颈曲值。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颈曲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08,P0.001)。经两两比较,治疗后,颈肩背部针刀治疗组颈曲值改善程度优于颈部针刀治疗组(q=5.32,P0.01),颈部针刀治疗组颈曲值改善程度优于肩背部针刀治疗组(q=4.48,P0.01)。结论:颈后肌群劳损与颈曲改变存在相关性,足够的颈后肌群力量是维持正常颈曲的重要保障;针刀治疗颈后肌群劳损对颈曲改善具有良好的疗效;单一治疗颈后稳定肌效果优于单一治疗颈后工作肌,二者同时治疗效果均优于单一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桂枝葛根汤加味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6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塞来昔布胶囊、盐酸乙哌立松片口服+颈椎牵引),观察组基础治疗联合桂枝葛根汤加味口服,治疗2w后观察2组患者症状疗效、疼痛视觉评分(VAS)并测量颈椎曲度。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弧弦距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桂枝葛根汤加味治疗颈型颈椎病可改善患者颈部不适及疼痛,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