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深入认识颈椎矢状面曲度对进一步研究颈椎病、邻椎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作用。但既往文献中, 关于胸腰椎曲度与患者生活质量或功能状态关系的研究较多, 而有关颈椎曲度的研究相对较少, 有必要进行大宗病例的前瞻性研究。本文对颈椎曲度的测量方法、颈椎正常曲度、颈椎曲度对颈椎病及邻椎病的影响、颈椎曲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等进行综述, 以期为脊柱外科医生了解和治疗颈椎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概述颈椎曲度的改变可由多种不良因素导致,长期保持不良姿势,颈椎过度疲劳,骨质退行性改变加速[1],韧带、组织、肌肉发生劳损等,都可以导致对颈椎支撑保护功能减弱,进而出现病理性改变。颈椎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是保持颈椎曲度处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颈椎周围的血管、神经非常复杂,颈椎生理曲度发生  相似文献   

3.
背景:颈椎后凸畸形是常见的医源性颈椎曲度异常,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颈椎畸形,其影响儿童和成人正常的颈椎生理功能。目的:以三维有限元法观察颈椎全椎板切除对颈椎曲度的影响,以及颈椎椎间盘、韧带结构对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三维有限元分析,实验于2003—01/2004-0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完成。材料:实验中高分辨率、层面间隔为1mm的颈椎横断面解剖图来自美国虚拟人计划中男性颈椎横断面解剖图,从The Visible Human Project网站免费下载。方法:采用高分辨率的颈椎横断面解剖图作为颈椎三维结构重建的数据源,重建全椎板切除后颈椎三维模型包括颅底至第1胸椎中上部所有颈椎结构,模型不包括C2~C7椎板、棘突、黄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根据文献报道定义替代颈椎各结构的有限元单元类型和材质参数,如弹性模量。使用全椎板切除后颈椎模型,应用ansys6.1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椎板切除后颈椎椎间盘和韧带结构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颈椎椎间盘、韧带结构(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弹性模量变化对颈椎曲度的影响。结果:①全椎板切除后颈椎在多次反复加载负荷下,颈椎生理性前凸曲度减小,多次加载负荷后,颈椎上段生理性前凸消失,出现轻度后凸曲度。②颈椎椎间盘和韧带结构(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弹性模量减小将加剧全椎板切除后颈椎后凸曲度,随着颈椎椎间盘、韧带结构弹性模量的增大,颈椎后凸曲度逐渐消失,并恢复正常生理性前凸曲度。结论:三维有限元分析显示,全椎板切除明显改变颈椎前凸曲度,使颈椎正常生理性前凸转变为后凸;颈椎椎间盘、韧带弹性模量增加将抑制全椎板切除后颈椎后凸曲度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使用一种竹制颈椎曲度牵引器利用头部自重牵引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使用颈椎曲度牵引器利用头部自重牵引治疗48名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患者,治疗时间6个月,对比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结果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善43例,无明显改善5例,治疗前颈曲值测定为(2.61±1.43)mm,治疗后为(9.07±2.31)m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颈椎曲度牵引器利用头部自重牵引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颈椎曲度异常分型及手法矫正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颈椎前凸曲度异常的分型及其手法矫正.方法分析209例颈椎前凸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椎侧位及前后位平片,颈椎曲度异常分为颈椎前凸过大(>45°)、颈椎前凸曲度变小(0°~ 30°)、颈椎曲线变直(0°)、颈椎曲度后凸(0°~―20°)、复合的颈椎曲度异常(颈椎呈"S"形).对颈椎前凸变小、颈椎曲度变直及后凸的患者,手法复位第5颈椎;对复合型颈椎曲度异常,复位半脱位的颈椎.结果随访1~4年,优127例,良59例,一般23例.结论手法矫正对颈椎曲度异常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高G载荷下飞行员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颈椎病提供早期预警。方法对兴城疗养院的375名飞行员疗养员进行颈椎DR拍片普查,并对资料整理分析。结果飞行员发生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总发病率为52.3%。歼击机组和强击机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发病率均高于直升机组(P0.05),歼击机组与强击机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训练飞行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有密切关联,增长较快、持续时间较长的高G载荷对于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发生影响突出。  相似文献   

7.
热点推荐     
有限元分析可以直观模拟应力作用下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便于观察颈椎结构的力学参数改变后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从而对力学参数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有直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是颈椎整体功能的退行性变表现,探讨颈椎牵引的角度、质量、方式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2-01/06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门诊、骨科就治颈椎病患者130例,符合赵定麟主编的《现代颈椎病学》的诊断标准及分型,颈椎侧位X射线片上颈曲值<7mm入选,排除脊髓型患者,符合条件的患者100例,将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间歇牵引组51例与持续牵引组49例。间歇牵引组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角度牵引,持续牵引组均采用中立位牵引,牵引质量均不超过自身体质量的15%~20%,时间20~25min。结果:经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不同角度的牵引对矫正颈椎曲度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仰伸位5°~15°牵引对矫正颈椎曲度的改变好于中立位牵引,在牵引质量为自身体质量15%~20%(回归系数b=0.145,P<0.05),牵引力越大,生理曲度恢复越好;二种牵引方式对颈椎曲度的矫正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牵引是矫正颈椎曲度改变的一种方法,同时注意选择合理的角度、牵引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优值牵引治疗青年颈椎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颈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9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青年颈椎病患者,采用优值牵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疗程14d,治疗前后均行颈椎侧位X线,观察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曲度并测量Borden值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NDI指数有所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Borden值有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颈椎曲度有所改善。治疗前NDI指数与Borden值进行相关性分析P<0.01,治疗后NDI差值与Borden值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结论:优值牵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青年颈椎病可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功能,优值牵引治疗后颈曲改善约明显,症状减轻越明显,临床症状与颈椎曲度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7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住采用前后路联合减压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0个月以上颈椎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内固定松动。12例脊髓不全损伤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结论】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选择前后路联合手术可获得彻底减压,满意复位及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部后伸肌群功能锻炼与合理用枕对颈椎曲度异常患者恢复生理曲度的临床价值,为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选取有明显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患者行颈部后伸肌群功能锻炼加牵引治疗,住院治疗2周,出院指导功能锻炼12周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X线变化。结果:2组2有效率及X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评分比较,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部后伸肌群功能锻炼与颈椎牵引相结合的治疗方式优于单纯的牵引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5例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颈椎X线平片,在颈椎侧位片上测量椎体前缘序列弧线的弧弦距。结果65例中,颈椎生理曲度轻度变直,其颈椎弧弦距〈7mm、≥2mm,占66.15%(43/65);颈椎生理曲度明显变直或消失,其颈椎弧弦距〈2mm、〉0,或为负值,占9.23%(6/65)。结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影像学表现,对颈椎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梁英  袁淑娟  刘强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7930-7931
目的: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是颈椎整体功能的退行性变表现,探讨颈椎牵引的角度、质量、方式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2-01/06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门诊、骨科就治颈椎病患者130例,符合赵定麟主编的《现代颈椎病学》的诊断标准及分型,颈椎侧位X射线片上颈曲值<7mm入选,排除脊髓型患者,符合条件的患者100例,将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间歇牵引组5l例与持续牵引组49例。间歇牵引组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角度牵引,持续牵引组均采用中立位牵引,牵引质量均不超过自身体质量的15%~20%,时间20~25min。结果:经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不同角度的牵引对矫正颈椎曲度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仰伸位5&;#176;~15&;#176;牵引对矫正颈椎曲度的改变好于中立位牵引,在牵引质量为自身体质量15%~20%.(回归系数6=0.145,P<0.05),牵引力越大,生理曲度恢复越好;二种牵引方式对颈椎曲度的矫正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牵引是矫正颈椎曲度改变的一种方法,同时注意选择合理的角度、牵引质量。  相似文献   

14.
罗久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201-4201
目的探讨飞行人员颈椎病与颈椎曲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临床诊断为颈椎病且影像有异常的飞行人员患者影像资料,将颈椎曲度分为正常、变直、反曲及过曲4组,并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颈椎曲度正常组13例,变直组34例,反曲组11例,过曲组2例,颈椎曲度异常的发生率为78.3%。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曲度异常可能是引起颈椎病的一个潜在因素,可作为飞行人员颈椎病的一种X线客观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颈源性头痛与颈椎曲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程度与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患者126例,对头痛进行VAS评分,摄颈椎正侧位片,测量颈曲弓深、颈椎曲率、颈曲夹角,与头痛评分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颈源性头痛多见于女性(72.2%),中老年多发(73.8%),颈椎曲度异常发生率高(65.9%),不同疼痛程度之间颈椎弓深、曲率、夹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积分与弓深、曲率、夹角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颈源性头痛程度越重,颈椎曲度越小,曲度异常可能是头痛严重程度的一个潜在因素,治疗上当重视改善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MRI对颈椎病后路手术后颈椎曲度改变及脊髓后移的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颈椎后路手术病人24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颈椎MRI检查,测量脊髓后移度及颈椎曲度,分析颈椎曲度与脊髓后移度的相关性。评价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JOA评分。观察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术后C5神经根麻痹与脊髓后移度的相关性。结果手术后颈椎生理前凸明显减小,脊髓后移度与术前颈椎曲度呈正相关(r=0.528,P〈0.01)。脊髓平均后移≥2.5 mm者JOA评分平均改善率明显优于脊髓后移〈2.5 mm者,差异有显著性(t=3.297,P〈0.01)。3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者在C5椎体平面脊髓后移距离明显大于无C5神经根麻痹者,差异有显著性(t=6.080,P〈0.01)。结论颈椎后路减压手术后效果与术前颈椎曲度及脊髓后移的程度有关,但脊髓后移过大容易发生C5神经根麻痹。同时行C5神经根管减压术可预防C5神经根麻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椎板扩大成形术后早期颈椎功能训练结合红外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6例,术后3 d开始早期颈椎功能训练结合红外线治疗。术后随访(23.7±8.4)个月,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评定脊髓的神经功能状况;颈椎曲度测量侧位中立位X线片的C2-C7角,颈椎活动度(ROM)测量侧位X线片上最大屈伸位的C2-C7角度差;颈椎不稳的判定采用White-Panjabi标准。结果JOA评分由术前(9.4±2.0)分增至(13.4±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活动度由术前(44.3±7.6)°下降至(26.9±5.7)°;颈椎曲度由术前(11.6±3.4)°下降至(6.7±2.7)°;术后颈椎ROM与颈椎曲度呈正相关(P<0.01)。术前与末次随访的颈椎节段性不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颈后轴性疼痛者5例,占10.9%。结论椎板扩大成形术后早期颈椎功能训练结合红外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维持患者颈椎活动范围和生理曲度,有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颈椎前凸的生理意义,探讨颈椎曲度异常的测量、分型及其病因。方法:选择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骨科2001-10/2004-04收治颈椎前凸异常的患者209例,颈椎及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占87.3%。患者均摄标准的颈椎侧位及前后位X射线片,应用直接测量法测量颈椎前凸的曲度:作第1颈椎线(即寰椎前结节中心点和后弓最窄处中心点的连线)与第7颈椎椎体下缘的直线的延长线,分别再作此两延长线的垂线,测量两垂线形成的角度,即为颈椎前凸角度的度数,正常值为30°~45°。颈椎曲度异常分型:颈椎前凸过大(>45°);颈椎前凸曲度变小(0°~30°);颈椎曲线变直(0°);颈椎曲度后凸:(0°~-20°);复合的颈椎曲度异常: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呈直线或呈后凸,整个颈椎呈“S”形。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0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患者颈椎曲度异常分型特征及比例:①颈椎前凸过大占8.6%。特征为椎体前部、后部及棘突底部(C2~T2)在一条弧度>45°、向前的曲线上;通常有一正常的下部颈椎弯曲和一个>45°的上部颈椎(C1,C2,C3)弯曲,C1椎体线更加向上倾斜。②颈椎前凸曲度变小占49.3%;颈椎曲线变直占11.5%。特征为椎体前部、后部及棘突底部(C2~T2)在一条弧度为0°~30°、向前的曲线上;C1椎体线仍向上倾斜,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的距离与后弓大于枢椎棘突之间的距离。③颈椎曲度后凸占17.7%。特征为全部或部分椎体前部、后部及棘突底部(C2~T2)在一条弧度为0°~-20°、向后的曲线上;C1椎体线向下倾斜,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的距离与后弓小于枢椎棘突之间的距离。④复合性颈椎曲度异常占12.9%。特征为整个颈椎有两个弯曲,此两弯曲有一交叉点,其中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呈直线18例;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后凸,整个颈椎呈“S”形9例。结论:颈椎的曲度主要由颈椎小关节面和椎间盘平面决定。任何影响颈椎小关节柱的高度和关节面的角度的因素均可改变椎前凸曲度的大小。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和对压力的反应,同样可以改变″正常″的颈椎前凸曲度。  相似文献   

19.
颈椎曲度异常的测量及其病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颈椎前凸的生理意义,探讨颈椎曲度异常的测量、分型及其病因。、方法:选择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骨科2001—10/2004-04收治颈椎前凸异常的患者209例,颈椎及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占87.3%。患者均摄标准的颈椎侧位及前后位X射线片,应用直接测量法测量颈椎前凸的曲度:作第1颈椎线(即寰椎前结节中心点和后弓最窄处中心点的连线)与第7颈椎椎体下缘的直线的延长线,分别再作此两延长线的垂线,测量两垂线形成的角度,即为颈椎前凸角度的度数,正常值为30&;#176;~45&;#176;。颈椎曲度异常分型:颈椎前凸过大(〉45&;#176;);颈椎前凸曲度变小(0&;#176;~30&;#176;);颈椎曲线变直(0&;#176;);颈椎曲度后凸:(0&;#176;~-20&;#176;);复合的颈椎曲度异常: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呈直线或呈后凸,整个颈椎呈“S”形。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0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患者颈椎曲度异常分型特征及比例:①颈椎前凸过大占8.6%。特征为椎体前部、后部及棘突底部(C2~T2)在一条弧度〉45&;#176;、向前的曲线上;通常有一正常的下部颈椎弯曲和一个〉45&;#176;的上部颈椎(C1,C2,C3)弯曲,C1椎体线更加向上倾斜。②颈椎前凸曲度变小占49.3%;颈椎曲线变直占11.5%。特征为椎体前部、后部及棘突底部(C2~T2)在一条弧度为0&;#176;~30&;#176;、向前的曲线上;C1椎体线仍向上倾斜,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的距离与后弓大于枢椎棘突之间的距离。③颈椎曲度后凸占17.7%。特征为全部或部分椎体前部、后部及棘突底部(C2~T2)在一条弧度为0&;#176;~20&;#176;、向后的曲线上;C1椎体线向下倾斜,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的距离与后弓小于枢椎棘突之间的距离。④复合性颈椎曲度异常占12.9%。特征为整个颈椎有两个弯曲,此两弯曲有一交叉点,其中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呈直线18例;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后凸,整个颈椎呈“S”形9例。结论:颈椎的曲度主要由颈椎小关节面和椎间盘平面决定。任何影响颈椎小关节柱的高度和关节面的角度的因素均可改变椎前凸曲度的大小。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和对压力的反应,同样可以改变”正常”的颈椎前凸曲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颈椎曲度的特点及颈椎曲度与脊柱侧弯角度大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影像资料,在标准侧位片上测量颈椎矢状面Cobb角和颈椎夹角,在正位片上测量脊柱侧弯Cobb角。比较颈椎Cobb角和颈椎夹角的差异,分析脊柱侧弯Cobb角、颈椎Cobb角和颈椎夹角的相关性。结果 93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侧弯Cobb角(27.9±16.9)°,颈椎矢状面Cobb角(-3.7±16.0)°,颈椎夹角(-2.0±16.6)°。颈椎Cobb角异常者占69.89%,颈椎夹角异常者占67.74%,颈椎Cobb角和颈椎夹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1,P=0.010)。颈椎Cobb角与颈椎夹角呈正相关(r=0.935,P=0.000);颈椎侧弯Cobb角与颈椎Cobb角及颈椎夹角呈弱正相关(r=0.246,P=0.018;r=0.215,P=0.039)。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中颈椎矢状面曲度异常者占有较高的比例,颈椎矢状面曲度的大小与脊柱侧弯角度的大小无确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