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CT检查中,已广泛使用含碘造影剂做增强扫描,在增强中因用造影剂的剂量大,注射速度快,故毒副反应的发生率高。我科于1994年~1999年在增强中对1009例采用地塞米松进行预防和处理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1.1常规碘过敏试验:过敏试验是预防毒副作用的有效方法之—,我们使用30%有机碘溶液1ml注入静脉,密切观察15min。有无心慌,恶心,呕吐,荨麻疹,血压下降,粘膜水肿及其他不良反应。若有,则不能进行增强检查,绝对禁止。1.2若皮试为阴性,可于增强前15min注射地塞米松10mg,作…  相似文献   

2.
临床使用的0.1%苯扎溴铵消毒液防锈能力与溶液pH值有关。其溶液在酸性条件下极易使金属锈蚀,而在碱性条件下,防锈能力增强。因此,配制时,调节pH8~10,能使金属医疗器械延长锈蚀时间。通过细菌培养检查,即使在温度很高的季节里使用也相应增强和延长其杀菌作用及使用期限。临床使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傅萍萍 《大家健康》2016,(7):205-206
总结我院211例1.5T 肝脏磁共振增强检查的护理,介绍我院1.5T 肝脏磁共振增强检查的护理配合方法。211例检查均成功,检查前的护理准备及宣教使患者及家属快速掌握配合方法,检查中、检查后细致的护理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检查,提高检查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磁场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具体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3例高度怀疑垂体腺瘤,影像检查垂体高度在10mm以下的患者,使用GE0.2T开放式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动态增强及常规增强扫描。结果 23例中,18例在动态增强扫描发现明显痛灶,常规增强扫描发现4例痛灶。结论 低磁场MRI动态增强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增强检查中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的安全性及防范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对4850例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的CT增强检查病人中出现的141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141例,发生率2.9%,其中轻度反应135例,中度反应4例和重度反应2例。结论:非离子型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但仍存在发生严重副反应的可能。提高警惕、准备充分、密切观察、积极救治是处理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T@态增强扫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08年3月-2011年3月间门诊或住院收治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84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人。对照组使用常规增强CT扫描,观察组使用动态增强CT扫描,比较两组的扫描情况及确证率差异。结果观察组疾病确诊率85.7%,高于对照组的42.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动态增强是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可以显著提高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确证率,为切实的治疗提供保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CT检查中注射造影剂致变态反应及其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T检查中注射造影剂致变态反应及其处理附属医院外科苏冲英关键词CT;增强扫描;造影剂;变态反应CT扫描有两种方法,即普通扫描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能提高检查和诊断的效果。以颅脑CT为例,使用增强扫描技术前其诊断准确率为82%,使用后上升至92%~95%...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使用碘海醇对肾脏损害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凤  梁海琴  韦勇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65-2066,2092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使用碘海醇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静脉使用碘海醇进行增强CT检查的老年患者131例,年龄60~87(66±5)岁。于使用碘海醇后第2d、第7d分别检查各项肾功能指标。以使用造影后2d内血清肌酐(Cr)比使用造影前增加44μmol/L或增加25%,或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比造影前下降25%为诊断造影剂肾病的标准。结果静脉使用碘海醇后第2d血清尿素氮(BUN)、Cr、24h微量白蛋白总量(24h UMALB)升高,CCr较使用前下降(P〈0.05)。使用后第7d上述指标与使用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自由水清除率(Free water clearance,CH2O)静脉使用碘海醇后第2d较使用前升高(P〈0.05),使用后第7d未能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按照造影剂肾病的诊断标准,共有29例(占22.1%)患者可诊断造影剂肾病。结论老年患者静脉使用碘海醇进行增强CT检查对肾功能有一定损害,但多数属可逆性。  相似文献   

9.
李文美 《广西医学》1999,(1):148-149
MR造影剂增强检查在临床已大量应用,其必要性及意义已被确认。笔者收集中枢神经系顺磁造影剂增强检查313例,就注药后增强峰值、增强扫描时间、副反应、不同厂家造影剂比较等方面作初步探讨。1材料与方法本组313例中,男199例,女114例,年龄4.5~73...  相似文献   

10.
静脉注射碘造影剂是CT扫描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为了提高CT扫描病变发现率和病变的显示程度,以便达到确诊的目的,但注射造影剂时往往发生过敏反应的较多,为减少离子型造影剂的副反应的发生率,我们常规使用地塞米松作为预防剂,本文在CT增强检查中应用地塞米松两种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CT增强检查中患者焦虑情绪状况,探讨心理疏导干预对患者心理、生理的影响,减少或减轻CT增强检查时对比剂的不良反应。方法 分别对236例(对照组)和342例(干预组)CT增强检查前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问卷式调查,并记录CT增强后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SAS分值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理疏导干预组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T增强检查前患者存在明显焦虑状态,心理疏导可有效地淡化或消除CT增强中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减少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减轻不良反应发生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探讨使用碘对比剂增强检查在临床CT检查中使用比较局限的原因,并根据原因采取合理的措施尽可能对病情需要做增强扫描的病人进行碘对比剂的增强扫描,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充分发挥CT检查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CT增强扫描过程中,患者可因紧张、焦虑、恐惧、情感脆弱等消极的情绪变化和使用造影剂后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引起心理应激反应,使检查不能顺利进行。我院对100例CT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CT及MRI影像表现及其渗断价值。方法同顺性分析4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CT及MRI的影像学改变,并对其阳性检出率进行X^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40例病人中行CT平扫榆查40人,CT增强检查8人,显示异常者10人,阳性率25%;行MRI检查32人,均平扫+增强检查,显示异常者27人,阳性率84.4%。经X^2检验统计,X^2=25.089,P=0.000 〈0.01,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影像学检查是病毒性脑炎重要的诊断依据,MR/的诊断价值优于CT,MRI增强扫描更能发现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对特殊人群肝脏局灶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特殊患者减量使用声诺维1.5~2.0mL的48个病灶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肝脏局灶病变动脉相、门脉相、延迟相有无增强及增强类型。结果特殊人群肝脏病灶减量使用声诺维后在动脉相、门脉相、延迟相分别出现高于、低于、等同于周围肝实质的不同增强模式。结论特殊人群减量使用造影剂,可以反映肝脏占位血流动力学特点,提高良恶性病灶的鉴别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CT增强扫描运用高压注射器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CT检查诊断中,运用静脉增强扫描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运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能够提高药物进入的速度,从而为CT多期扫描和采集图像提供先决条件,而高压注射器使用中的护理工作显然是很重要的,本文重点讨论高压注射器使用中的护理工作,期望提高护理的质鼍,为CT检查诊断提供最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术前仔细采集病史、查体,行妇科、B超等检查,术后标本常规病理HE切片染色观察。结果患者尿频、排尿困难,平素月经规律,量中、色红;妇科及B超检查发现子宫峡部10cm×10cm×9cm肿物,B超检查同时还探及到子宫底部前壁3.5cm×2.1cm×1.6cm大小的高回声结节;病理诊断:子宫底左侧肌壁间海绵状血管瘤;子宫颈峡部平滑肌瘤。结论子宫血管瘤罕见并缺乏临床特征,术前不易确诊,容易误诊和漏诊,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增强CT和MRI检查可提高对子宫血管瘤的术前诊断,其诊断价值高于B型超声波检查。  相似文献   

18.
增强CT扫描能提高显示率,但由于含碘造影剂对人体有副反应和并发症,即便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并非绝对安全。碘造影剂过敏反应是CT增强检查中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不但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我院在增强扫描时使用非离子造影剂采用团注法注射。并总结了一套CT增强扫描护理预防措施、发生碘过敏反应及过敏  相似文献   

19.
为了增加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显示密度的差别,明确诊断,在CT检查中常使用造影剂作增强检查,由于造影剂滴注速度快,大多数病人会出现轻重不一的毒副反应,轻度反应可以不予处理或稍作处理即可,而对于重度反应者抢救时机的把握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我院近五年来CT增强检查过程中5例出现中重度过敏反应甚至休克患者的处理结合文献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临床发生抗生素相关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度其有效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调查方法,了解233例患者者年龄、抗生素使用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结果腹泻是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症状,老年人(〉60岁)123例(54.2%)。其中Ⅰ度44例(18.9%);Ⅱ度134例(61.8%);Ⅲ度55例(23.6%)。大便常规检查54%患者正常,46%患者大便检查异常。195患者有应用抗生素史,使用1种抗生素的45例,使用2种抗生素的122例,使用3种抗生素的21例,使用4种抗生素的7例,发生菌群失调在使用抗生素后3~21d,平均(9.8±5.6)d,15例伪膜性肠炎患者中3例应用2种,11例应用3种或3种以上抗生素超过14d。结论 老年人、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长期用药以及使用疗效高的广谱抗生素都是连续发生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同时应用活菌制剂及益生元,可能有利于增加有益菌群,调整菌群失调,增强肠道抗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