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田剑敏  程美萍 《口腔医学》2014,34(2):129-131
目的 探讨口腔卫生教育干预对青少年口腔正畸疗程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治疗的160例口腔正畸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继续原来的生活习惯给予常规口腔卫生教育干预,而实验组患者则给予规范化口腔卫生教育干预,教育干预6个月后,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和正畸疗程差异。 结果 教育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患病者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加强口腔卫生教育能够明显降低牙龈指数和菌斑指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个体化口腔卫生强化教育对固定矫治的青少年患者口腔卫生的影响.方法:11~15岁的正畸初诊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进行个体化口腔卫生强化教育,由口腔医生对学生进行个体化的口腔强化教育和有效刷牙教育,并同时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对照组进行一般口腔卫生知识宣教,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正畸菌斑指数(PLI-O)和牙龈出血指数(BI).结果:3个月后个体化口腔卫生强化教育组青少年患者的正畸菌斑指数(PLI-O)和牙龈出血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个体化口腔卫生强化教育对改善正畸青少年口腔卫生状况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菌斑显示片辅助口腔健康教育对正畸患者菌斑控制的影响及效果。方法选择牙周健康、因错畸形进行固定矫治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除了每次初诊和复诊时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外,应用菌斑染色片进行强化刷牙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口腔健康教育。于治疗后1、3、6个月检测牙龈指数、菌斑指数。结果矫治1个月,两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均有所上升,比较两组牙龈指数(t=1.321,P=0.189)、菌斑指数(t=0.413,P=0.68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矫治3个月,试验组牙龈指数(t=4.802)、菌斑指数(t=2.52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6个月,试验组牙龈指数(t=8.463)、菌斑指数(t=2.417)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菌斑显示片辅助正畸患者口腔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菌斑。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口腔综合防治对青少年正畸患者口腔卫生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口腔正畸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医院—家庭"联合的健康教育模式:戴上固定矫治器后,医护人员采用菌斑显示液显示患者牙面菌斑,进行个体化的口腔卫生强化教育,请家长对患者刷牙进行监督,必要时针对性使用氟化物等综合干预。对照组在矫治前进行常规口腔卫生宣教。比较2组戴用固定矫治器前后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及牙釉质脱矿情况。结果矫治6个月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菌斑指数分别为1.25±0.32和1.57±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7,P=0.000);牙龈指数分别为1.07±0.23和1.2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6,P=0.007)。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牙釉质脱矿率分别为19.5%和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51,P=0.000)。结论实施"医院—家庭"联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制定综合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口腔卫生状况,有效控制菌斑,对减少牙龈炎和釉质脱矿等正畸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菌斑可视化干预对成人正畸伴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类实验研究设计,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4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正畸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64例。每周一、三、五入组者为试验组,每周二、四、六入组者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菌斑可视化干预方案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比较戴矫治器当日(T0期)、戴矫治器1个月(T1期)、戴矫治器3个月(T2期)、戴矫治器6个月(T3期),两组患者在临床依从性、正畸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的差异。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结果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临床依从性、正畸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时间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菌斑可视化干预可提高患者口腔卫生、复诊时间及矫治器维护的依从性,降低成人正畸伴牙周炎患者牙周指数,改善口腔卫生状况,降低正畸治疗过程中牙周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自锁托槽矫治错袷患者定期的牙菌斑染色情况进行比较,探讨系统口腔健康教育对自锁托槽周围牙菌斑的影响。方法将70例即将使用自锁托槽固定矫治器的中学生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5例进行系统口腔健康教育并使用牙间隙刷,对照组35例仅进行常规刷牙宣教。在崮定正畸前、治疗6个月、保持期第1个月复诊时对两组正畸患者进行牙菌斑染色,检测菌斑指数并比较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牙菌斑染色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6个月及保持期1个月全部指标牙位的牙菌斑染色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口腔健康宣教并使用牙问隙刷,能提高患者的认知和配合意识,有利于改善自锁托槽矫治错耠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7.
固定正畸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固定正畸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方法:随机选择57例11~15岁错颌畸形儿童,于矫治过程中进行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龋病检查.结果: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儿童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显著增高;正畸过程中患者的龋患率变化不明显.结论: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儿童牙周组织健康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畸患者牙龈炎的口腔综合保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口腔综合保健对正畸患者牙龈炎的作用。方法 本文以40名11 ̄18岁正畸患者为检测对象,观察带固定矫治器后的第二月,第四月及第六月时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龈袋深度(GD)和菌斑指数(PLI)的改变。实验组采用口腔综合保健措施。结果 实验组带固定矫治器后各观察时间GI、SBI值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GD值在第四月、第六月时,实验组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口腔综合保健是一  相似文献   

9.
固定正畸治疗中口腔保健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评估口腔卫生宣教及0.12%洗必泰溶液漱口两因素在固定正畸治疗中对口腔保健的作用。方法 45例牙周健康的固定正畸病例随机分为3组,在矫治开始后1、2、4月对所有病例进行菌斑指数及牙龈指数测定。结果 口腔卫生宣教组与口腔卫生宣教 0.12%洗必泰溶液漱口组的菌斑指数及牙龈指数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口腔卫生宣教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口腔卫生宣教是正畸患者口腔保健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刷牙尤为重要,洗必泰溶液漱口对口腔保健有一定效果,可以选择性使用。  相似文献   

10.
固定矫正与牙龈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红  费瑛 《上海口腔医学》2001,10(3):221-222
目的 探讨正畸治疗患者牙龈炎发生的原因。方法 选取114例病例,分为成人组和青少年组。成人和青少年组又各自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初戴固定矫正器2个月后检查牙龈,进行牙龈指数(GI)测定,从而比较成人与青少年患牙龈炎的比率。结果 成人组牙龈炎患病率低于青少年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青少年对照组与相比,实验组患病率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人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口腔卫生的保健好坏,对正畸治疗患者牙龈炎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进行正畸治疗的患儿家长,应配合督促儿童保持口腔卫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患者龈沟液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6~35岁正畸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5例。实验组采用隐形矫治器,对照组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检测各组患者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和探诊深度(PD);收集患者龈沟液,检测AST、ALP水平。结果:矫治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牙周指数、AST、AL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期内,隐形矫治器较固定矫治器更有利于维护患者牙周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显微镜技术对正畸固定矫治患者菌斑控制的影响。方法将门诊接受固定矫治器治疗的8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个组,评估2种方法对患者菌斑控制的有效性。即:传统菌斑控制方法(组Ⅰ),椅旁诱导测试、显微镜检查结合传统菌斑控制方法(组Ⅱ),在超过6个月的试验期间对口腔卫生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在正畸治疗开始后第1、3、6个月,组Ⅰ的牙龈指数分别为:1.157±0.202,1.254±0.357,1.427±0.297;组Ⅱ的牙龈指数分别为1.015±0.236,1.107±0.216,1.152±0.052,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组Ⅰ的菌斑指数分别为:1.21±0.33,1.67±0.37,1.79±0.25;组Ⅱ的菌斑指数分别为1.10±0.25,1.01±0.32,0.92±0.39,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正畸结束时,组Ⅰ的牙龈炎发生率为32.55%,组Ⅱ为13.95%。结论显微镜检查和传统水平刷牙方法相结合与传统的菌斑控制方法相比可以明显降低菌斑堆积,是正畸固定矫治患者维持口腔卫生健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草珊瑚口腔膏治疗牙周炎临床疗效,方法:将100名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用草珊瑚口腔膏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的变化。结果:2组用草珊瑚膏之前牙周各项指数的平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草珊瑚7天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草珊瑚口腔膏治疗牙周炎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对双波长激光治疗的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应用延续性口腔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接受双波长激光治疗的150例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将75例应用常规诊间口腔卫生宣教的患者设为对照组,75例应用延续性口腔健康教育的患者设为实验组。采用SPSS21.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的口腔行为、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变化。结果 实验组正确刷牙、定期口腔检查与维护、口腔良好习惯所占比例分别为97.33%、93.33%、92.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牙龈指数和菌斑指数分别为1.24±0.14、1.08±0.10和1.50±0.10、1.69±0.2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双波长激光治疗的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应用延续性口腔健康教育,可改善其口腔行为和牙周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春辉  石晶  林晓萍 《口腔医学》2012,32(12):722-724
目的 观察牙周维护对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牙周组织的影响,并对患者的依从性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错牙合畸形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试验组,分别于矫治前、矫治3个月、矫治6个月检查患者临床牙周指标,并于矫治3、6个月评价依从性指标。结果 矫治3个月时,试验组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1.81±0.48、1.79±0.46、1.80±0.46,对照Ⅱ组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1.84±0.53、1.85±0.56、1.83±0.49,两组与对照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矫治6个月时,试验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1.78±0.30、1.68±0.28、1.72±0.41,优于两个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对照Ⅱ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2.01±0.23、2.03±0.47、2.06±0.31,与对照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矫治3、6个月时,试验组口腔卫生较好率分别为83.33%、90.67%,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矫治3、6个月时,试验组矫治装置损坏率分别为20.15%、15.45%,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结论 牙周维护利于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的牙周健康,可以比单纯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更好地降低牙周不良反应,同时能很好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患者矫治过程中应用激光与护牙素处理对其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 年10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进行无托槽隐形矫治的青少年患者6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试验A组(20例),每次复诊时用Nd∶YAG激光照射牙龈;试验B组(20例),每次复诊时给予GC护牙素处理牙面和牙周;对照组(20例),每次复诊时医生不对患者牙面及牙周进行特别处理。常规向各组患者和家长详细讲解有关口腔卫生知识和指导正确刷牙方法。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和戴用矫治器6个月后的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并进行比较。分析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对患者牙周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    治疗前,3组各项牙周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矫治器6个月后,两试验组各项牙周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试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时间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配合使用激光照射牙龈或GC护牙素护理牙面和牙周,均有利于患者口腔卫生状况的维护,两者之间效果无明显差别。良好的牙周健康仍需要依赖患者自身在矫治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口腔保健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有作者认为:无论戴用活动矫治器还是固定矫治器,均可增加菌斑在牙面的堆积。菌斑是导致牙周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临床上常见某些正畸患者牙龈红肿、出血。近来有人认为:选用特制的正畸牙刷在去除菌斑方面较普通牙刷更有效。本文通过计算正畸患者使用特制正畸牙刷或普通牙刷刷牙前后的菌斑指数,对两种牙刷去除牙菌斑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芬必得胶囊减轻固定矫治器初戴后疼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海东  陈伟  刘琴 《口腔医学》2008,28(9):484-486
目的探讨芬必得胶囊(Fenbid Capsules,布洛芬缓释胶囊)对固定矫治器患者初戴后疼痛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用随机、双盲法研究芬必得胶囊对固定矫治器患者初戴后疼痛的的治疗效果,与安慰剂对照。通过改良牙科焦虑量表筛选出128例非牙科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芬必得组(实验组)和安慰剂组(对照组),每组64例,通过0~10数字疼痛强度量表对患者7d内的正畸疼痛水平(自发痛、激惹痛)进行评分,对比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在固定矫治器患者初戴后的2h、6h、1d、2d、3d,实验组的正畸疼痛水平(自发痛、激惹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7d,2组疼痛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发现用药不良反应。结论芬必得对固定矫治器患者初戴后疼痛(自发痛、激惹痛)的缓解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冲牙器作为机械性控制菌斑的辅助措施改善成人固定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的效果。方法:50名22~28岁的固定正畸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试验组使用雅玺V6电动冲牙器加正畸牙刷,对照组仅使用正畸牙刷。分别在固定矫治器戴入前,戴入3个月后检查Ramfjoid指数牙的牙周指数,包括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结果:矫治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牙周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第3个月, 试验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冲牙器能够有效抑制牙面菌斑形成,可作为成人固定正畸中预防和控制牙周疾病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组和固定矫治组患者正畸治疗过程中各项牙周指数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种矫治器对患者牙周情况的影响。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进行固定和隐形矫治的成年患者中选出20例。在佩戴矫治器前、接受矫治治疗后的第1和第6个月、矫治结束时、矫治完成3个月后,分别测量牙龈指数、龈沟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变化情况。结果 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3个月后”这2个时间点,2组患者的各项牙周指数之间无明显差异。而在整个矫正过程中,隐形矫治组患者矫治过程中牙周指数GI,SBI,PLI都呈下降趋势,固定矫治组患者的这些指标则明显升高。另外,在整个观察周期内,2组患者的龈沟探诊深度(SPD)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相比传统固定矫治器能够更好地维护患者牙周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