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过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4例AMI患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为研究对象,再通组14例,未通组10例,于发病后3-4周在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或经皮穿刺冠脉内成形术的同时行X线左心室造影。结果;再通组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未通组,室壁异常活动积分未通组明显高于再通组,其中室壁瘤发生率再通组显著低于未通组,分别为7.14%与30.00%。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溶栓治疗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5年5月住院治疗的AMI患者152例按发病到溶栓开始时间计算,分成<2h,2~4h,4~6h三个组,观察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心律、血压变化及4周EF值等。结果<2h、2~4h、4~6h三组溶栓再通率分别为87.10%、76.92%、64.00%,2h内溶栓再通率明显高于4~6h。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第4周LVEF值比较再通组与未通组心功能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AMI患者开展绿色通道早期急诊溶栓为AMI病人赢得治疗时间,尽早使梗死部位相关血管(IRA)再通,尽早使心肌得到再灌注是缩小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改善AMI预后的关键。溶栓距发病时间愈短,血管再通率愈高。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早期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和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比色分析法分别对静脉溶栓前后血管再通组(30例),与未通组(22例)的AMI患者及20例正常人上述3种血管活性物质进行检测。结果AMI时患者cGRP再通组(38.64±7.14)ng/L,未通组(32.98±10.07)ng/L;NO再通组(18.71±3.56)μmol/L,未通组(14.85±4.04)μmol/L;ET再通组(132.62±31.63)ng/L,未通组(167.33±30.61)ng/L;对照组分别为(52.94±14.17)ng/L、(21.17±6.34)μmol/L和(66.65±10.63)ng/L,未通组较再通组变化更为明显。溶栓后12小时,各组cGRP、NO有所回升,但未通组cGRP仍显著低于再通组(P<0.05);再通组ET继续升高,未通组则开始下降。溶栓后24小时,2组cGRP和NO继续升高,再通组ET下降,未通组则略有升高。结论血浆cGRP、ET和血清NO参与了AMI早期的病理生理过程,AMI发病24小时内血浆ET升高和cGRP、NO降低可能对静脉溶栓的疗效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早期血运重建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瘢痕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3 h,无溶栓禁忌证,给于尿激酶150万U+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溶检治疗45例,其中静脉溶栓再通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33例(再通+择期PCI组),静脉溶栓后未通接受PCI治疗12例(未通+择期PCI组);②AMI发病时间3~6 h,行急诊PCI治疗43例(急诊PCI组);③AMI发病时间>6 h,1周后行PCI治疗58例(择期PCI组).以上3组患者于发病后4、8、12周,在相应梗死部位,应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观察碎裂QRS波(fQRs)、心脏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观察室壁运动应变比率及心脏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瘢痕范围及心脏功能进行评价,比较组间各项指标.结果 联合fQRS及STI技术评价心肌梗死后心肌瘢痕,可使临床诊断心肌瘢痕的阳性预测值明显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8%和98.7%;静脉溶栓再通+择期PCI组及急诊PCI组fQRS阳性导联比率明显降低,室壁运动应变改善,LVEF提高,优于未通+择期PCI组及择期PCI组(P均<0.05).结论 早期血运重建有利于缺血心肌细胞修复,有效阻止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心肌瘢痕形成,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心肌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后血管再通和未通者与未溶栓者血清肌钙蛋白的动态变化。方法定量测定 93例 AMI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 I(c Tn I) ,以 >10 0 ng/ L作为阳性判定值。结果溶栓再通者 c Tn I峰值较未通组与未溶栓组显著增高 (P<0 .0 5 ) ,且峰值增大 ,峰值时间提前 8小时 ,再通组 c Tn I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 (13 0± 3 8)小时 ,较未通者提前 60小时。结论溶栓后动态测定血清c Tn I浓度、峰值时间 ,可作为判断溶栓成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大血管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大血管闭塞患者128例纳入研究,根据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分为血管再通组(97例)和血管未通组(31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并分析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结果: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为75.78%;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源性脑栓塞和发病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是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血管再通组发生非症状性颅内出血(NSICH)的比例明显低于血管未通组,24 h神经功能恢复良好、7 d早期临床转归良好、90 d预后良好和生活自理患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血管未通组(均P<0.05);2组7 d和90 d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I患者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溶栓前NIHSS评分、心源性脑栓塞和发病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是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院外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使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得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院外AMI患者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连续观察发病≤6小时的120例在院外给予静脉溶栓的AMI 患者,其中发病≤3小时内溶栓者91例,发病4~6小时溶栓者29例,对比两者的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率;同时与同期住院治疗的120例AMI患者比较.结果:再通率:≤3小时溶栓者68.13%,4~6小时溶栓者58.3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05.确诊为AMI距接受溶栓时间:院外组为(0.54±0.58)小时, 院内组为(2.74±1.02)小时;2组比较P<0.000 1.院外AMI诊断准确率达98.4 %,无一例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院外静脉溶栓能减少不必要的耽搁时间,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院外溶栓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任海滨  钟永根 《新医学》2003,34(Z1):16-17
目的观察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方法95例AMI患者按发病时间分成6小时内溶栓组(46例)、延迟溶栓组(6~12小时,49例)两组,进行溶栓治疗.结果6小时内溶栓组的血管再通率为85%,病死率为4%;延迟溶栓组则分别为57%、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MI患者发病6小时内溶栓的血管再通率高,病死率低;延迟溶栓亦有治疗价值,也应积极予以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106例AMI患者分为≥70岁组(31例)、<70岁组(75例)均在发病6小时内接受尿激酶150万单位静脉溶栓治疗.结果:≥70岁组与<70岁组血管再通率无差异(P>0.05),血管再通与血管未通者比较病死率有差异(P<0.05),溶栓开始越晚病死率越高.结论:AMI的溶栓疗效与年龄无关,与血管是否再通密切相关,疗效与溶栓时间呈显著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冠脉)再通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4例AMI患者接受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为研究对象,再通组14例,未通组10例,于发病后3~4周在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或经皮穿刺冠脉内成形术(PTCA)的同时行X线左心室造影。结果:再通组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未通组(P<0.05);室壁异常活动积分未通组明显高于再通组(P<0.01),其中室壁瘤发生率再通组显著低于未通组,分别为7.14%与30.00%(P<0.05)。结论:监测LVEF及室壁局部运动是判断AMI时溶栓治疗使梗塞区冠脉再通效果的有效指标;AMI后及时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可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左心功能,对改善AMI患者的近期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