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308例单发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对1983-2005年经手术证实的308例单发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245例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早期胃癌上消化道X线气钡双重造影阳性率70.1%;大便潜血阳性率5.8%;血清肿瘤标记物CEA、 CA199、 CA724、 CA153、 CA125联合检测阳性率10.5%;黏膜癌占57.8%,黏膜下癌占42.2%;淋巴结转移率为9.9%;术后5年生存率为92.23%,浸润深度为生存率相关危险因子,癌周明显萎缩为生存率相关保护因子;术后异时癌发生率5.3%.结论:胃镜检查仍是发现早期胃癌最有效手段;累及黏膜下层生存率更低,癌周有明显萎缩者生存率更高;术后要警惕异时多原发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老年早期胃癌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ESD治疗的19例老年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后病理符合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肿瘤残留和复发率。结果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ESD后病理有较大差异,19例病灶全部一次性完整剥离,手术时间40~220 min,平均80.5 min;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84.2%,未发生急性大出血、消化道穿孔、输血治疗及死亡病例;平均随访16.2个月,无局部残留、异时病灶发生。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合老年早期胃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胃癌治疗手术是最为常见的外科手术,容易为患者带来胃创伤。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提高,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成为一种趋势。但对内镜下治疗癌症的疗效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有待相关数据进行验证。针对此问题,本文选择吉林市中心医院2012年至2016年130例早期胃癌患者,对利用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和相关因素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利用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手术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占10%,切出后边缘为阳性的9.3%,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约为7.8d,术后3年内无复发率分别为94.6%。总体生存率在3年以上患者总体生存率为98%,4年以患者生存率为93.8%。表明ESD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消化道早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3年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5例消化道早癌患者,其中胃癌257例,食管癌368例。所有患者行ESD,记录消化道早期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情况。胃癌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胃癌未发生组与胃癌发生组,食管癌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食管癌未发生组与食管癌发生组。比较胃癌发生组与胃癌未发生组患者临床资料,食管癌发生组与食管癌未发生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257例胃癌患者中,ESD术后迟发性出血27例,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0.51%;368例食管癌患者中,ESD术后迟发性出血23例,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6.25%。胃癌发生组病灶部位为胃体、病灶直径≥ 20 mm、黏膜下有粗大血管、黏膜下有纤维化、手术时间≥ 60 min、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占比高于胃癌未发生组(P <0.05),胃癌发生组病灶深度为黏膜层占比低于胃癌未发生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黏膜下有粗大血管[O^R=3.838(95% CI:1.687,8.731)]、黏膜下有纤维化[O^R=3.511(95% CI:1.544,7.988)]、手术时间≥60 min [O^R=2.821(95% CI:1.240,6.417)]、长期使用抗凝药物[O^R=4.415(95% CI:1.941,10.043)]为胃癌患者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P <0.05)。食管癌发生组黏膜深度为黏膜下层、切片直径≥ 40 mm、切除管径大小为环周、黏膜下有粗大血管、黏膜下有纤维化、手术时间≥ 60 min、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占比高于食管癌未发生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黏膜下有粗大血管[O^R=3.056(95% CI:1.343,6.951)]、手术时间≥ 60 min [O^R=3.607(95% CI:1.586,8.206)]、长期使用抗凝药物[O^R=4.104(95% CI:1.804,9.336)]为食管癌患者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黏膜下有粗大血管、手术时间≥ 60 min、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消化道早癌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5.
陆德文  许丰 《浙江医学》2018,40(2):156-158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早期胃癌患者77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ESD治疗的423例为观察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的3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和围术期指标。结果观察组胃部出血比例、术后狭窄比例、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效果显著,相比传统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治疗方式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2005年12月干部病房收治的71例老年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占同时期收治胃癌患者的33.8%,57.7%的患者无症状;本组手术切除率为100.0%,手术死亡率为1.4%;术后5年生存率为94.1%,10年生存率为91.5%。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淋巴管癌栓显著影响老年早期胃癌患者的预后(P〈0.05)。结论:规律胃镜检查能有效提高早期胃癌发现率;年龄不是老年早期胃癌患者根治切除的禁忌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淋巴管癌栓是影响老年早期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86例行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接受ESD治疗,观察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ESD治疗后出血发生情况,并统计病人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ESD治疗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86例经ESD治疗病人中,16例病人发生出血(18.60%);70例病人未出血,占81.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部位为贲门-胃底(OR=3.714,95% CI=1.252~10.909)、肿瘤大小≥ 3 cm(OR=3.802,95% CI=1.538~9.646)、病理类型为早期癌(OR=2.746,95% CI=1.133~6.867)是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经ESD治疗出血与病变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有关,肿瘤越大、病变位于贲门-胃底和早期胃癌治疗时更容易发生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eGFR和血清NT-proBNP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139例。测定患者的血清肌酐及NT-proBNP,根据肾脏病膳食改良预测方程计算患者的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随访入选患者出院后的全因死亡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随访期间发生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eGFR和血清NT-proBNP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生存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检验用Log-rank法。  结果  随访期间有65例患者死亡,发生率为46.76%。eGFR预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不发生全因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651(95%CI:0.562~0.740),敏感度为57.70%,特异度为69.20%。血清NT-proBNP预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20(95%CI:0.638~0.803),敏感度为69.20%,特异度为67.30%。eGFR低水平组患者随访期间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eGFR高水平组,Log-rank的检验统计值为9.21,P = 0.002。NT-proBNP高水平组患者随访期间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NT-proBNP低水平组,Log-rank的检验统计值为16.91,P < 0.001。  结论  eGFR和血清NT-proBNP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近期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早期胃癌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非治愈性切除后需要追加外科手术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8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经ESD非治愈性切除后追加外科手术的44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ESD病理结果分为切缘阳性组与切缘阴性组;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并进一步分析需要追加外科手术的高危因素。结果 本研究中44例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97.5%、3年无病生存率为95.0%;ESD病理结果显示切缘阳性10例,切缘阴性34例。与切缘阴性组比较,切缘阳性组的浸润深度更深、更容易出现脉管癌栓(P<0.05);追加外科手术术后病理发现有淋巴结转移9例,无淋巴结转移35例。有淋巴结转移组的患者年龄(63.6±5.2岁)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8.9±6.6岁),并且出现更深的浸润深度、更差的分化程度及脉管癌栓(P<0.05)。比较两组3年复发转移情况,有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复发转移率(22.2%)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复发转移率(0,P=0.038)。两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ESD非治愈性切除的早期胃癌患者,如果存在低年龄、更深的浸润深度、脉管癌栓和差分化类型等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建议行追加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胃癌死亡率在2008年全球恶性肿瘤死亡率降次排序中,位居第二,仅低于肺癌。我国胃癌发病率较高,仅次于日本,每年新增胃癌患者40万例,病死人数约30万例。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者中,黏膜内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98%,黏膜下癌约为88.7%;而进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仅有30%~40%,因此延长胃癌患者生存时间关键在于早诊早治。EGC的诊断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甚至是驱动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的原动  相似文献   

11.
Direct gastroscopy for detectinggastric cancer in the elderl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老年人胃癌的防治水平,1985年9月-1998年7月展开了老年直接胃镜临床普及随访。在3048例60-93岁老年人(平均69.69岁),男性2898例,女性150例中作胃镜随访2034例。方法:结合每年查体进行胃镜临床普查及随访。结果:共检出胃癌92例,检出率为3.02%,早期胃癌占63.04%(58/92),胃镜随访中早期胃癌占随访检出胃癌的79.59%(39/49)。胃癌、早期胃癌的手术切除率为88.89%及100%,5年生存率为91.89%及96.30%。结论:在老年人中,开展直接胃镜临床普查及随访是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及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的安全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5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方法58例术前均作了胃镜检查,首次确诊为癌或疑癌的29例(50%),7例平坦型胃炎伴灶性糜烂及出血,2例诊断为萎缩性胃炎,2例诊断为胃息肉,5例为良性溃疡。本组首次活检经病理证实为癌的2O例(62.5%),复查活检证实为癌的7例(28.1%),1例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伴Ⅱ~Ⅲ级异型增生,术后确诊为癌,2例病理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伴异型增生Ⅱ级,经随访复查最终找到癌细胞。讨论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占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首,近年来又有升高的趋势,对胃癌早期诊断水平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胃癌的死亡率在全国占肿瘤死亡的第一位,降低胃癌死亡率关键在于发现早期胃癌并早期治疗,其五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发现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是胃癌普查和随访观察。日本查出1例早期胃癌要化费人民币10万左右,我国难以推广。为此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卫生学教研室、长宁区中心医院肿瘤科、杨浦区肿瘤防治院于1979年始,根据微电脑原理,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所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早期胃癌进行病理诊断,提高胃癌检出率,实现早发现、早治疗,使患者长期带瘤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率更好。方法:选取56例疑似胃癌的患者,首先在不进行病理诊断的状况下检测胃癌的患病率,然后再统计进行内窥镜获得病理诊断检测出胃癌的患病率,对确诊者进行病史研究和长期随访,观测其随访期间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生存率。结果:56例患者中确诊为胃癌的有23人,在不行病理诊断时诊断为胃癌的有4人,行病理诊断后确诊者有17人。结论:早期进行病理诊断可以提高可疑病例的诊断检出率,可指导进行早期微创切除,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术后活检对于监测癌症复发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早期胃癌进行病理诊断,提高胃癌检出率,实现早发现、早治疗,使患者长期带瘤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率更好.方法:选取56例疑似胃癌的患者,首先在不进行病理诊断的状况下检测胃癌的患病率,然后再统计进行内窥镜获得病理诊断检测出胃癌的患病率,对确诊者进行病史研究和长期随访,观测其随访期间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生存率.结果:56例患者中确诊为胃癌的有23人,在不行病理诊断时诊断为胃癌的有4人,行病理诊断后确诊者有17人.结论:早期进行病理诊断可以提高可疑病例的诊断检出率,可指导进行早期微创切除,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术后活检对于监测癌症复发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是否安全及其预后效果。方法:2008年8月到2011年8月期间共89例患者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均通过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相关病史资料,分析本组患者ESD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随访89例,随访成功率100%。89例患者包括食管早期癌16例,食管高级别内瘤变38例,食管低级别内瘤变35例。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3.3%(84/89),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92.1%(82/89);术中穿孔2例,予以术中内镜下修补术;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均予保守治愈;3例发生食管狭窄。共对89例患者情况进行随访;ESD术后3年内病变再发1例,总复发率1.1%;随访时间10~58(36.3±21.2)个月,3年内死亡2例,3年生存率97.8%。结论: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可以选择ESD,该方法安全性较高并且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观察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3月来该院治疗早期胃癌的患者50例,对5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结果通过分析发现,高分化腺癌在贲门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胃体和胃窦部(P〈0.05),低分化腺癌在胃窦部的发生率高于胃体和贲门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查癌灶〈3 cm的早期胃癌患者中,发现粘膜内癌发生率明显于高于粘膜下癌的发生率(P〈0.05)。而对于癌灶〉3 cm的早期胃癌患者,粘膜下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粘膜内癌的发生率(P〈0.05)。经过早期手术治疗,患者的存活率明显增大。结论早期胃癌根据其分化不同生长的部位也不同,癌灶大小对癌组织的生长部位也有影响,所以临床医生在诊断,需要加强重视,避免漏诊,尽早检查胃癌,尽早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短期预后,评估ESD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接受ESD治疗的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ESD治疗情况、切除标本的组织学病理结果、随访结果等.结果 病变的大小、周长、浸润深度、切缘情况与淋巴血管浸润(LVI)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周长和浸润深度是影响LVI的独立危险因素.ESD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病灶的整块切除率为100.00% (328/328),完全切除率为94.51%(310/328),治愈性切除率为89.33% (293/32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迟发性出血0.75%,食管狭窄4.49%,无一例患者发生穿孔.术后总体复发率为0.75%(2/267).共有23例患者在术后追加了手术或辅助治疗,A组(pCurA)术后没有追加任何治疗,B组(pCurB)以追加放疗为主,C组(pCurC)以追加外科手术为主.结论 对于浸润深度不超过SM1且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ESD安全、有效,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病变周长≥3/4或浸润深度较深的患者是发生LV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术前评估中应加以重视.在术后评估中,对于pCur A或pCur B的患者应密切随访,而pCur C的患者应积极追加手术或者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差异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疗效分析,从而评价ESD治疗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癌的338例患者,根据病灶位置,将157例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为研究组与181例胃癌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多因素分析年龄≥62.5岁、男性、平坦型腺癌、分化型腺癌及黏膜下层浸润为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82、2.299、2.497、2.425、2.939,P < 0.05)。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手术时间[(104.14 ± 58.49)min vs. (73.39 ± 45.06)min,P<0.001]长于胃癌组,治愈性切除率低于胃癌组(70.7% vs. 80.7%,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Kaplan?Meier分析,两组总生存率(log?rank P=0.889)及治愈性切除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712);单因素分析病灶直径≥2 cm(91.3% vs. 67.6%,P=0.002)、未分化腺癌(21.7% vs. 0.9%,P < 0.001)、黏膜下层浸润(60.9% vs. 13.5%,P < 0.001)、淋巴脉管浸润(4.3% vs. 0,P=0.027)、有溃疡(23.9% vs. 5.4%,P < 0.001)是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结论:ESD是治疗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的安全有效方法,但病灶直径≥2 cm、病理类型分化差、黏膜下层浸润、淋巴脉管浸润、有溃疡的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ESD治疗治愈性切除率降低。  相似文献   

20.
24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峻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9):115-117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早期胃癌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选择24例临床病理确诊病例,对其临床特点、发病率、病理类型分期及随访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 粘膜内癌18例,粘膜下层癌6例;其中粘膜内癌淋巴结转移2例(8.33%),粘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8例(33.33%),高、中分化管状腺癌15例,粘液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2例、乳头状腺癌1例;溃疡恶变3例、乳头状腺瘤恶变1例.24例早期胃癌患者分别进行手术治疗后随访,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粘膜内癌为11例,生存率90.9%(10/11);粘膜下层癌为4例,生存率75%(3/4).10年以上生存粘膜内癌9例,生存率81.8%(8/11);粘膜下层癌生存2例,生存率50%(2/4).有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25%(3/12).结论 内镜检查已成为早期胃癌诊断的首选方法,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的认识也同样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及术后疗效,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