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踝关节骨折的常见伴发伤,下胫腓联合损伤可致踝关节稳定性丧失,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处理不当易造成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目前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上存在较多争议,主要涉及下胫腓联合损伤后稳定程度的判定及固定方式的选择。本文对下胫腓联合损伤从解剖学、生物力学、损伤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患者进行诊治观察,针对80例患者均实施综合诊断,诊断后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给予常规组40例患者实施非手术治疗,给予治疗组40例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两组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治疗后的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治疗优良率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疗效较为显著,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踝关节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踝关节体位对下胫腓联合损伤X线诊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踝关节的骨折脱位常常合并有下胫腓联合损伤、分离。下胫腓联合形似一个榫样结构与距骨滑车相嵌合.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中.一个主要的且与踝关节功能恢复密切相关的问题就是修复这一榫样结构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通过X线摄片观察下胫腓联合问隙投影(tibiofibular clear space.TFCS)的大小是目前诊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最主要方法。但是由于人种、仪器、投影条件等多方面原因,下胫腓联合损伤的X线诊断标准并不统一。近年来研究发现,摄片时的踝关节体位这一因素对下胫腓联合损伤X线诊断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纯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一例单纯下胫腓分离患者先采用保守治疗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治疗的近期效果优于保守治疗。结论下胫腓联合是维系踝关节的重要解剖结构,下胫腓联合损伤影响到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时应行手术治疗,以确保下胫腓联合得到解剖性修复,减少创伤性踝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和循证。方法总结38例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所见,归纳其一般临床特点。结果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是踝关节不稳的典型类型,其对踝关节的稳定性影响是长期的,导致踝关节一系列生物力学的改变,足弓的塌陷是这一变化的典型表现,踝周径增大和胫腓联合压痛具有诊断意义。结论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治疗,应重视早期的诊断和治疗,理解下胫腓损伤后踝关节的力学结构变化,有助于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达到重建和恢复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负重力线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下胫腓联合韧带急性损伤踝关节不稳定的治疗。方法对2002~2007年治疗踝关节急性损伤致下胫腓联合韧带断裂,踝关节不稳24例分别采用保守及手术两种方法治疗。结果经2年随访踝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良者18例,为可者6例。结论下胫腓韧带断裂在踝部外伤中常见,需引起重视,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恢复踝关节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7.
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121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的诊治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体会.方法 对所选121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患者行手术切开复位金属螺钉固定治疗.以患者术后随访的症状、功能检查、X线片征象及踝关节Kofoed评分评定121例患者的疗效.结果 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分析组优87例,良22例,可8例,差4例;优 良率90.1%.结论 对于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的治疗,早期诊断,通过手术复位螺钉固定方式早期恢复下胫腓联合的分离,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X线与MRI在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5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均行Denis-Weber分型和Lauge-Hansen分型,与X线检查结合,以MRI对下胫腓联合损伤完全性作为参考标准,分析X线与MRI的诊断价值。结果以MRI为参考标准,X线与Lauge-Hansen分型结合,下胫腓前后韧带损伤特异性、敏感性为92.86%、91.67%,X线与Denis-Weber分型结合,特异性、敏感性为100.00%、48.65%;TFO相关测量值与下胫腓联合损伤相关性不明显(P0.05)。结论通过Lauge-Hansen分型和X线判定踝关节是否发生下胫腓联合损伤,并由MRI确定损伤程度,为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邓颖  王凤斌  杨洁 《当代医学》2022,(9):188-191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关节损伤,易致踝关节失稳.尽早发现、诊断并及时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对于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有效治疗方案目前临床尚无统一标准.本文从解剖力学基础、损伤机制、诊治进展等多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治疗方法与体会。方法:收集32例下胫腓联合分离损伤,单纯损伤7例,合并踝部骨折25例,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26例,需横向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21例。结果:随访9~17个月,平均12个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优18例,良9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4.4%。结论: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明确诊断与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按照一定分型标准的合理治疗方案及手术体会。下胫腓联合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踝部损伤,通常发生在旋前-外旋和旋前-外展型踝关节骨折脱位,少部分发生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脱位,也可能单独发生不伴有骨折脱位。按其损伤程度分为3型:I型为单纯扭伤无下胫腓分离;Ⅱ型为潜在性分离;Ⅲ型为明显的分离。对于不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没有造成下胫腓分离的韧带扭伤,即下胫腓联合稳定,可采用保守治疗;对于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病例应积极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可采用螺钉、下胫腓钩固定,以防踝关节不稳定造成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按照一定分型标准的合理治疗方案及手术体会。下胫腓联合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踝部损伤,通常发生在旋前-外旋和旋前-外展型踝关节骨折脱位,少部分发生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脱位,也可能单独发生不伴有骨折脱位。按其损伤程度分为3型:I型为单纯扭伤无下胫腓分离;Ⅱ型为潜在性分离;Ⅲ型为明显的分离。对于不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没有造成下胫腓分离的韧带扭伤,即下胫腓联合稳定,可采用保守治疗;对于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病例应积极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可采用螺钉、下胫腓钩固定,以防踝关节不稳定造成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与联合修复下胫腓前韧带和固定后踝骨折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和B组(25例)。2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踝关节骨折复位固定的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联合修复下胫腓前韧带和固定后踝骨折治疗,2组均给予术后处理。术后1年比较2组的优良率,术后第2天及术后1年比较2组下胫腓重叠距离。结果 A组优良率为95.0%,B组为96.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2天及术后1年下胫腓重叠距离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相比,联合修复下胫腓前韧带和固定后踝骨折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螺钉以及螺钉断裂的风险,能更好地恢复踝关节下胫腓联合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弹性,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X线与MRI在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在1年内收治的50例性DW分型、LH分型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将其分型和X线进行结合,并参考MRI对下胫腓联合损伤完整性进行分析,观察踝关节骨折X线和MRI在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时的效果。结果 MRI诊断、X线测量和DW分型结合,下胫腓前后韧带损伤得到敏感度和特异度和LH分型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急性下胫腓损伤可使用X线平片联合LH分型的手段诊断,但具体受伤情况需使用MRI诊断。  相似文献   

15.
下胫腓联合损伤在踝关节损伤中较为常见,处理不当,易出现踝关节不稳定,甚至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后期踝关节功能不理想,影响治疗效果。我院2000年5月-2007年5月共收治踝关节骨折脱位123例,其中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46例,有7例经牢固固定内外踝骨折后,下胫腓联合稳定,无固定必要;余39例均行下胫腓联合固定。46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吴炳国 《河北医学》2015,(4):636-638
目的:探讨X线结合Lauge-Hansen分型系统对下胫腓联合损伤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踝关节骨折患者56例,根据Lauge-Hansen、Denis-weber分型系统对本组患者进行分型,并采用X线测量本组患者下胫腓间隙(TFCS)、下胫腓重叠阴影(TFO)、距骨内踝间隙(MCS)及距骨胫骨间隙(TCS),结合Lauge-Hansen、Denis-weber分型及X线检查结果评定下胫腓联合损伤,并与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X线发现下胫腓联合损伤相对于MR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TFCS和TFO测量结果与下胫腓联合四条韧带损伤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MRI诊断为下胫腓联合损伤41例,无下胫腓联合损伤15例;X线结合Denis-weber分型判定下胫腓联合损伤真阳性20例,假阴性21例,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49%、100%;X线结合Lauge-Hansen分型判定下胫腓联合损伤真阳性38例,假阴性3例,假阳性1例,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94%。下胫腓重叠阴影与下胫腓后韧带成弱负相关,与骨间韧带也成弱负相关,下胫腓间隙与下胫腓横韧带损伤成中等程度正相关,下胫腓间隙与骨间韧带损伤成弱正相关,其余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X线结合LaugeHansen分型判定下胫腓联合损伤与MRI检查结果接近,下胫腓间隙和下胫腓重叠阴影不与下胫腓联合损伤成完全对应关系,X线结合Lauge-Hansen分型可作为基层医院判定急性踝关节骨折患者有否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螺钉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2年4月麻阳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伤情和患者意愿分组。对照组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法治疗,观察组接受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治疗后随访1年,以改EBaird—Jackson法评价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踝关节功能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发现,治疗后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法在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治疗中疗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效果,并牢固固定,使患者恢复良好的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通过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短肌腱移位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骨膜移位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疾病手术治疗效果、手术后住院总时间和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围术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患者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疾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9%,高于对照组的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住院总时间和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有1例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通过骨膜移位手术方式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围术期不良反应,缩短治疗和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下胫腓联合韧带是连接胫骨腓切迹与腓骨下端的内侧面的条索状结缔组织,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常忽视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随着临床工作者对它在维持踝关节稳定中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治疗不得当易造成踝关节慢性不稳定、长期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国内外临床工作者对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也更加重视。目前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内固定治疗方案较多,各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如:应用较多的AO皮质骨螺钉胫腓骨横向固定,如何运用螺钉横向固定下胫腓联合仍存在争议,以及存在螺钉断裂、2次手术取钉等问题。本文综述下胫腓联合内固定治疗方案的现状,为临床治疗及更有效合理的内固定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外踝骨折为骨科常见疾病,常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该类损伤如不能准确诊断并予以适当治疗,最终可导致慢性踝关节功能障碍。临床体格检查及传统X线检查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价值有限,新兴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如CT、MR等在对该类损伤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