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压氧联合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健  朱道荣  席刚明 《西部医学》2011,23(2):285-287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方法 1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急性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并配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高压氧疗,治疗开始及治疗3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27.34±5.54)降至(15.43±3.76);对照组由(26.78±5.47)降至(17.82±4.71),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和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有协同作用,两者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能较显著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邱小鹰  陈红  杨明秀  肖岩  韦懿  陈炜  廖书胜 《广西医学》2014,(10):1404-1407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障碍的影响。方法 2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108例)和对照组(105例),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同时接受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未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明显减轻(P均〈0.05),但康复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康复组患者BI高于对照组(P〈0.05),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焦虑、抑郁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血流变学、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及对照组(56例)。治疗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静滴治疗;对照组予脉络宁注射液静滴治疗;疗程为15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的水平。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改变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栓通和降纤酶配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联合应用血栓通与降纤酶;对照组20例,用降纤酶配合维脑路通。3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5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及生活能力等级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均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液黏度明显下降(均P〈0.01),且较对照组尤为明显(P〈0.05)。结论:血栓通和降纤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较单用降纤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邵志梅 《中外医疗》2009,28(34):143-14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组24例,对照组22例,对早期康复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分别于入院3d及1个月内,采用中国脑卒中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对比观察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Barthel指数在护理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护理1个月后,与护理前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Barthel指数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早期康复护理组与对照组同期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能够促进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栓通冻干粉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冻干粉针。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TNF-α、Hcy、Fib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TNF-α、Hcy、Fib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TNF-α、Hcy、Fib水平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冻干粉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血浆TNF-α、Hcy、Fib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栓通冻干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44例,2组均常规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及长春西丁抑制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等治疗.观察组同时使用血栓通冻干粉0.4 g,静脉滴注,qd,疗程为14 d.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64%,对照组总有效率79.55%.结论:血栓通冻干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组(治疗组)与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血栓通注射液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及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0.05)。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石氏针灸的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24~48 h后开始康复与石氏针灸治疗,治疗30 d.采用改良的Bobath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2组FMA、MBI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MBI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改善,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P〈0.05,P〈0.05).结论早期石氏针灸与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和MBI.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组(40例)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平稳48 h后开始康复,对照组(40例)仅进行健康宣教。治疗前后采用改良受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SSS)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测。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SSS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早期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王丽萍 《河北医学》2014,(11):1798-1801
探讨康复治疗介入时机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包括解除脑水肿、保护脑组织、扩容改善血液循环等治疗,且均自愿接受康复治疗,并能够配合康复医师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后后即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于常规治疗4周后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于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 MBI( modified barthel index )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评价、采用 Fugl-Meyer 评定法( FMA)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量表( NIHSS )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MBI、FMA、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康复治疗前比显著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BI、FMA、NIHSS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康复治疗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早期训练治疗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恢复,缓解肩-手综合征症状,对脑卒中患者预后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和血栓通注射液静脉滴注,均治疗10 d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5 d,组间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P<0.01;治疗30 d,组间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明显优于对照组(70.21%)(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能够改善脑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清除脑内羟基基团和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谭必春 《当代医学》2013,(31):100-10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皮素(E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GRP)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同期体检的60例非脑梗死者为对照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8)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两组血清ET和hs—CRP水平及二者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ET和hs—cR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灶、中灶及大灶脑梗塞患者中,血清ET和hs—CRP水平依次升高(P〈o05);随着患者NIHSS评分的升高,血清ET和hs—CRP水平亦依次升高(P〈0.05)。结论盯与hs—CEP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与炎症反应、脑血管收缩密切相关。ET与hs—CEP可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蒋文萍  张跃华 《中外医疗》2013,32(13):20+22-20,22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该院2010年6月—2011年5月收治的8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丹参注射液与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90.2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减少更为显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钟桂香  张英芬  杨洪亮 《医学综述》2009,15(16):2538-253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方法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轻型35例、中型36例、重型25例,均采空腹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对hs-CRP进行检测;选取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方法同上。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各组间血清hs-CRP含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hs-CRP含量与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结论hs-CRP作为一种炎症标志物,在脑梗死的形成和进展中起关键性的作用,能反映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定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术后314天加醒脑开窍针法及康复治疗,对照组术后单纯予常规药物治疗。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比较治疗前后Glasgow昏迷评分(GCS)、简化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改良Barthel指数(MBI)等,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早期采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39%,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治疗组GCS、FMA、BI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采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白介素6(IL-6)、超敏CRP、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探讨神经功能缺损与IL-6等的相关性。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丁苯酞200 mg,每日3次口服,连用14 d。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脑梗死患者进行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进行mRS评分以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 d测定超敏CRP、IL-6、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同时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超敏CRP、IL-6、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超敏CRP、IL-6、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7 d两组超敏CRP、IL-6、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的超敏CRP、IL-6、血小板聚集率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的评分较前下降更为显著(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的下降与超敏CRP、IL-6及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呈正相关(P〈0.05)。结论:丁苯酞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急性脑梗死早期有显著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全妮  何平 《海南医学》2014,(16):2368-2370
目的 观察尤瑞克林(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不同阶段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86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基础用药均为口服肠溶阿司匹林200 mg,1次/d,生理盐水250 ml加入血栓通0.45 g静脉滴注,1次/d。其中治疗组除上述基础用药外另用生理盐水250 ml加入尤瑞克林0.15 PNA,静脉滴注,1次/d,疗程14 d,比较两组疗效,并动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14 d血清CRP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14 d后的总有效率(81.39%)明显高于对照组(69.7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CRP水平、NIHSS评分在治疗后3 d、7 d、14 d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血清CRP水平、NIHS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治疗后第3天就开始出现血清CRP水平、NIHSS评分降低,明显早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尤瑞克林能够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炎性反应程度,从而减轻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组织损伤程度,可作为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住院治疗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70例急性脑梗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依达拉奉。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及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4%、77.1%,其中对照组1例死亡,观察组无一例死亡,观察组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的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