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冬辉  苏颖 《陕西中医》2010,31(7):933-934
疫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生命与健康。中医药学在几千年的疫病防治过程中不仅有独特的理论研究,而且积累了较丰富的防治经验。《内经》阐述了运气变化与疫病发生的相关性、疫病的病因病机、疫病的发病规律及疫病的防治等内容,其中,关于疫病防治理论对于指导现今防治疫病仍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当前防控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闫妍 《陕西中医》2011,32(1):95-97
<正>疫病是急性烈性传染性疾病的总称。中国古代称之为疫疠、时行、天行、瘟疫等,其具有播散迅速、传染性强、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的特点,对社会影响重大且一直是人类防治疾病的主要内容。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著成《伤寒杂病论》,该巨著真实详尽的记述了当时仲景防治疫病的情况,并且阐述了当时疫病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辨证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是我国古代治疗疫病的重要著作,为后世医家防治疫病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奠定了急性传染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和临床基础,故伤寒学说可视为经典的疫病学说。  相似文献   

3.
疫病指的是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疾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相关记载,其中关于疫病发病与防治的理论至今仍对我们有所启示。《黄帝内经》认为疫病发病与天、人、邪三方面因素有关,人的正气虚又逢气候、运气失常时则易感邪而发病。疫病的病因病机应根据临床表现分析,也可结合运气学说根据发病时间分析。疫病的防治应重视治未病,既要避邪有时又要扶正祛邪,制定防治方案时应审察病机、无失气宜,且三因制宜可多种防治手段并举。  相似文献   

4.
从疫病的病因、传染方式和传变途径上认识疫病;从治未病、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上阐述了我国古代防治疫病的思想.认为我国古代防治疫病的思想丰富,理论和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讨《山海经》中关于疫病的内容,研究古人对疫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防治思想。《山海经》在防治疫病方面具有未病先防、多用酸甘药及重视外治法的特点,对探究疫病的起源及指导现代疫病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于雷  王秋月  岳冬辉 《吉林中医药》2023,(12):1391-1393
文章基于中医药有效防治现今疫病流行的背景下,发掘《温疫论》中的治疫思想,为疫病诊疗提供重要思路。通过对《温疫论》治疫思想的整理,发现吴又可在辨证疫病精准施治、先证施治截断病程与治疫用药均有独到见解,并且在现今疫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疗效。探求中医古籍中的原始诊疗思维,着力于发展中医学术,为中医临床防疫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温疫的发生有内在的自然科学背景,五运六气理论以《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整体观为指导思想,认为君火、相火的变化与温疫发生有密切关系,即客气中的君相二火影响疫病的发生,主气中的君相二火影响疫病发生的程度。君相二火司天、在泉,与岁火之岁相合,或不能正常迁正、退位,易引发温疫。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3,(10):2025-2027
周扬俊,字禹锡,清代著名医家,于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著成《温热暑疫全书》四卷,依次论述温病、热病、暑病、疫病,其在疫病方面继承并发扬了吴有性的学术思想,同时辨证借鉴喻昌在疫病方面的观点,形成了自己对于疫病的独到见解,沿用以"疫"对疫病命名,认为"尸气"在疫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提出疫病的致病特点在于"三焦混淆,内外无间,不分表里,直行中道",并强调"凡疫邪贵乎早下"的驱邪观点,对疫病的防治尤为重视。其诸多观点虽源于前人,但亦有可挖掘学习之处。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防治疫病经典理论的产生形成于历次重大疫情中医家的实践与经验总结。本文对近二十年中医疫病经典防治理论的研究现状做了简要述评,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古今融合,拓展疫病文献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二是研究疫病之中医病名,病证结合确定中医疫病研究之基本路径;三是研究传统中医疫病辨治理论,提出现代中医疫病防治新方案;四是紧扣中医疫病研究的关键问题,实现中医疫病研究的新突破;五是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础,构建现代中医疫病防治理论新体系。中医疫病防治理论研究需在挖掘整理研究中医经典防治理论为核心的基础上,借鉴现代传染病研究与多学科协同研究的新方法,构建中医疫病防治理论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松峰说疫》是清代刘奎的一部较为全面论述疫病的中医温病著作,其中蕴含有丰富的疫病预防思想。通过系统挖掘与整理其中相关内容,从疫病预防的理论认识、治则治法与具体方药等方面,以全面阐述《松峰说疫》疫病预防思想体系,可为当前防治疫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中医临床的进展与疫病的高发密切相关。汉末魏晋时期产生了《伤寒论》,金元时期受疫病影响,有火热论、《脾胃论》,明清时期在《温疫论》以后出现温病学派。在疫病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中医形成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和临床的诊疗体系,中医临床的进展从未止步。  相似文献   

12.
基于《脾胃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医药防治。认为《脾胃论》实由当时的汴京大疫催生而成,其中从内伤出发、重视扶正思想对防治疫病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脾胃论》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致病特点、临床特征、病理免疫等,认为该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虚弱、阴火刑肺密切相关,补脾胃、泻阴火可用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相似文献   

13.
从《黄帝内经》"治未病"论高血压病防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阐述<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科学内涵,探讨"治未病"理论对高血压病防治思路及方法的指导作用,以期拓宽高血压病防治思路及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4.
结合传统中医疫病防控文献相关记载与现代研究成果,对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实践中的问题包括中医疫病防治的理论价值、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中医疫病防治理论具有特色及实践价值,其理论来自实践,而认识具有特色甚至超前性,如环境因素与疫病性质相关、不同属性的疫病会有不同发展规律等;中医疫病理论体系是一个比对数据库,其以经典理论为依托,以现场调研为基础,围绕核心病机配合个体化辨证的防治体系,对于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是一种成功模式。目前传染病的中医预防理论缺乏完整体系,其方法众多但基础研究及系统评价不足;常见预防方法已经涵盖了传染病的基本要素,但存在缺陷;疫病预防理论基础需要再讨论,预服中药预防需要研究证据支撑。以现代传染病规律为基础,多学科协作,做好基础贮备,可提升中医疫病精准预防及治疗能力,而加强中医疫病理论内涵研究与多学科基础研究储备是中医疫病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悠久的防治疫病斗争史上,中医学谱写了辉煌的抗疫篇章:主动“避其毒气”,摸索出众多防护方法;发明了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积极有效;众多医家前仆后继的丰富实践,积累出有效的治疫经验;中医学不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保驾护航,而且在新中国的抗疫斗争如乙脑、非典的防治中也再立新功。历代医家在防治疫病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进行提炼升华理论,至清末已形成了一套理论较为完备的治疫辨证论治体系,同时发展出丰富多彩的防治疫病技术方法。中医防治疫病历史悠远,当前面对新冠病毒的肆虐,中医学独特的防治理论及丰富多样的技术手段,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应用;中西医防治疫病各有所长,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抗击疫病;“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发展中医药,在未来中国特色传染病应对体制中要强化中医药的作用,使“中西医并重”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肺系疫病是中医疫病中发病率和传染性最高的疾病,其危害性极大。基于中医经典理论,从新感肺系疫病出发,阐述了肺系疫病的概念与范畴、病位与证候特征以及病因与病机传变规律。旨在继承中医经典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析肺系疫病的发病规律,从而对当前流行的肺系疫病,乃至今后不可预知的疫病,提供有价值的中医临床思路和启迪。  相似文献   

17.
疫病在我国早有记载,早期非医学著作中对疫病的概念进行了最初的定义,此后,中医的早期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诸病源候论》等分别对疫病进行了阐述,历代医家在其著作中对疫病的概念、诊断、治疗、预防等也进行了不同侧面的阐述。明清之后,疫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西医的传染病概念与中医学传统疫病概念互相交融,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疫病的概念经历了诞生、发展、成熟等层层演变,研究中医学疫病的概念,对于正确理解、解释与应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特别是对中医防治传染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者针对当前抗"非典"形势,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对疫病的认识,阐明了疫病发生与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以及疫病的防治应当中西医结合的观点.在运用中医药防治"非典"方面,应抓住湿热疫毒犯肺的关键病机,把握主症中高热、气喘两关,注意因人而异,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医疫病知识十分丰富,无论是非医药文献还是医药文献中均有记载,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以记录发病历史与原因为多;后者则注重对疫病的治疗方法的论述,是研究古代传染病发生和防治的重要素材。通过对古代有关疫病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防治疫病方法多样、用药灵活、针对性强,通过对此研究能为现代急性传染病的防治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20.
清代余霖著《疫疹一得》一书实为后世疫病学临证之圭臬,其在疫疹发病之因方面首倡天行致疫,认为疫病致病的关键因素为毒火之邪;在疫疹的临证过程中秉承《黄帝内经》中运气理论的指导作用,列"六十年客气旁通图"以启后学者参合天时运气的变化规律,研究疫病之来由而随证施治,同时强调人体正气之于疫病发病与否的重要性,并结合运气理论创清瘟败毒饮,附验案实例为参考等诸方面,将余霖《疫疹一得》的治疫之验详尽列出,为当今传染性疫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临床实际借鉴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