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选择在观察期间住院诊断明确,并经CT(或MRI)证实的急性脑梗塞病人66例,其中男39例,女27例;年龄36~80岁,平均64.1岁;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5~65岁,平均58.5岁。均除外其它严重合并症者。2 方法2.1 分组 随机分3组。6min(25例):每次每针捻转2min,持续捻转6min;3min组(20例):每次每针捻转1min,持续捻转3min;对照组(21例),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的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39例)、平补平泻组(37例)和捻转泻法组(40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针,分别施以捻转补法、平补平泻法、捻转泻法,每针操作1 min,间隔10 min以相应手法行针1次,留针30 min。针刺结束后即刻和1、2、3 h以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和肢体部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量表评价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结果针刺后即刻、1 h和2 h,捻转补法组FMA明显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P0.05),而针刺后3 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即刻和1、2、3 h,捻转补法组NDS均低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P0.05)。平补平泻组与捻转泻法组各时点FMA和ND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捻转补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即刻影响的差异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每组42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针。捻转补法组施以捻转补法,捻转泻法组施以捻转泻法,平补平泻组施以平补平泻法,每针操作1 min,间隔10min以相应手法行针1次,留针30min。针刺结束后即刻评定偏瘫肢体肌力。结果:1上肢肌力:针刺后3组患者上肢近端肌力、远端肌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针刺后3组患者上肢近端肌力的改善均显著优于上肢远端肌力的改善(均P0.05),上肢近端肌力的改善捻转补法组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均P0.05),上肢远端肌力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下肢肌力:针刺后3组患者下肢近端肌力、远端肌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捻转补法组和平补平泻组下肢近端肌力改善优于下肢远端肌力(均P0.05)。结论:头穴捻转补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改善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且肢体近端肌力改善优于远端肌力改善。  相似文献   

4.
傅云其 《中国针灸》2003,23(9):505-505
86例尿潴留中 ,男 60例 ,女 2 6例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64岁 ;病程最短 1天 ,最长 1 0天。其中属于手术后尿潴留的 5 4例 ,产后尿潴留的 1 8例 ,其余1 4例均为外伤或推拿整复后引起的尿潴留。取穴 :关元 (下腹部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下 3寸 )。方法 :关元穴常规消毒后 ,用 2 6号 5寸长毫针斜刺进针 (与皮肤体表呈 3 0度角 ) ,大幅度提插捻转 ,针感以求放射至会阴部 (即男子到达龟头 ,女子到达阴蒂 ) ,取得针感后再给予较强刺激提插捻转 ,间隙行针 (即提插捻转后留针片刻再行提插捻转 ,动静结合的方法 ) ,约 3~ 5分钟出针 ,每天 1~ 2次。…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单纯性肥胖瘦素及脂联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罗华丽  李荣亨 《针刺研究》2007,32(4):264-267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电针组、手针组,后两组隔天治疗1次,9次为1疗程,对照组不采用任何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选穴分为两组:1)梁丘、血海、支沟、外关等;2)公孙、内庭、丰隆等。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组采用电针(疏密波,强度2~5 mA,频率0.8~3 Hz)双侧天枢、腹结等穴,轮流给予。手针组在电针的相同穴位上行平补平泻手法,每10 min捻转1次,每次1 min,频率100~120次/min,留针30 min。治疗前后采血对患者瘦素及脂联素值以酶联免疫法进行测定。结果:电针组与手针组瘦素值较治疗前均下降(P<0.01),电针组瘦素值与手针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电针组与手针组脂联素值治疗后均明显升高(P<0.01,0.05),电针组与手针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电针和手针均可降低单纯性肥胖病人血中瘦素含量,升高脂联素含量,电针效果明显优于手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泻法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肝火上扰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捻转泻法组(35例)、留针组(33例)、理疗组(33例)。捻转泻法组采用针刺治疗,穴取听宫、听会、翳风、中渚、外关、侠溪、太冲、丘墟,其中侠溪、太冲穴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泻法,留针30min;留针组选穴及进针操作同捻转泻法组,进针后不应用补泻手法,仅留针30min;理疗组采用激光和超短波治疗。均每日1次,7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d,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耳鸣严重程度评分、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评分,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各组耳鸣严重程度评分、TH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治疗后捻转泻法组评分均低于理疗组(均P0.05),与留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捻转泻法组愈显率为71.4%(25/35),高于理疗组的42.4%(1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捻转泻法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较理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的镇痛后效应,探讨其镇痛的外周机制。方法:6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捻转组和热补组,后2组又随机分为针后即时、针后0.5 h、针后1 h和针后2 h亚组,每组各6只。用卵蛋白诱导造成关节炎疼痛模型。针刺双侧"合谷"和"足三里"1次,留针30 min,捻转组用捻转针法,热补组用热补针法。以K+导入法引起家兔腿收缩的最小电流强度作为痛阈;取关节局部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β-内啡肽(EP)及前列腺素(PG)E2含量。结果:模型组痛阈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捻转组和热补组针后各时刻痛阈均显著升高(P<0.01,P<0.05);热补组即时痛阈与捻转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刻痛阈热补组均高于捻转组(P<0.05,P<0.01)。模型组关节局部组织中β-EP、PGE2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捻转组和热补组各时刻β-E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P<0.05),而PGE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P<0.05);与捻转组相比,热补组针后2 hβ-EP含量显著增高(P<0.05),而热补组针后即时PGE2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热补针法镇痛后效应优于捻转针法;关节局部β-EP和PGE2含量变化与两种针法镇痛后效应不同无明显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 针刺家兔“足三里”穴,采取不同捻转程度,用霍耳原理以观察小肠运动,从而证明手法的作用。实验分重捻转组(约200次/分,持续5分钟);轻捻组(30~40次/分、持续5分钟)和留针不捻组(刺入后不捻转,留针5分钟)。对照分假设针刺组,肾上腺组(0.04毫克/公斤,耳静脉注射)。每次实验在波形稳定后10~20分左右给予刺激。效应以针前5分钟与捻转或留针过程中对比,变化少于20%者为无效应。实验结果:假设针刺组无效应(t=1.24,P>0.4);药物组则与药物作用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
我科自 1 997年以来 ,用针刺治疗儿童神经性尿频 1 3例 ,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男 9例 ,女 4例 ;年龄最大 9岁 ,最小 4岁 ;病程最短 1星期 ,最长 7个月。尿检均无异常发现。治疗方法 第 1组取中极、三阴交 (双 ) ;第 2组取次 (双 )、膀胱俞 (双 )。两组穴位隔天交替针刺 ,小幅度提插捻转 ,留针 2 0 min,其间运针 1次。治疗结果  1 3例全部治愈。最少治疗 2次 ,最多 4次 ,其中 2次治愈 6例 ,3次治愈 5例 ,4次治愈 2例。病例介绍 患者 ,男 ,6岁。1 997年 7月 5日初诊。尿频 2个月 ,大约每半小时 1次 ,入睡后尿频现象消失 ,无遗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捻转补法和捻转泻法干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SHR)心肌损害的效应差异。方法:将60只雄性11周SH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对照组(A)、捻转补法组(B)、捻转泻法组(C)、针刺留针组(D),每组15只,并以11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作为空白对照组(E)。A组和E组不针刺,进行与其他组相同的抓捉捆绑刺激;B组针"太冲"穴,施捻转补法1min,留针9min;C组针"太冲"穴,施捻转泻法1min,留针9min;D组针"太冲"穴,不予以手法,留针10min,每天针刺1次,针刺6d休息1d,一共针刺24d。针刺前和针刺开始后每隔6天用无创血压仪测量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28d后苏木精-伊红(HE)和三色(Masson)染色法观察左心室肥大、增生及心肌纤维化情况;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左心室心肌内皮素-1(ET-1)含量;PCR半定量法分析左心室肌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变化。结果:(1)血压:实验后A、B两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升高(P0.05),C、D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P0.05),C组的降压效应较D组更明显(P0.05)。(2)HE和Masson染色显示:除E组外,A、B、C、D组均有心肌肥大和心肌纤维化,C组最轻,其次为D组,A组和B组均比较严重。(3)ET-1浓度:5组间ET-1浓度均有差异(均P0.05),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A、B、D、C、E组。(4)Ⅰ型胶原mRNA:C组与D组的Ⅰ型胶原mR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组相比,水平较低(均P0.05),E组的胶原水平最低;Ⅲ型胶原mRNA: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D组相比,C组的Ⅲ型胶原mRNA水平较低(P0.05)。结论:捻转泻法可以降低SHR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能有效抑制ET-1的合成和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对Ⅲ型胶原mRNA抑制作用更明显,与捻转补法存在生物效应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的镇痛后效应,以探讨其镇痛的中枢机制。方法:将6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正常组(n=6)、模型组(n=6)、捻转组(n=24)和热补组(n=24),后2组又随机分为针后即时(0 h),针后0.5 h、1 h、2 h亚组,每组各6只。以卵蛋白诱导建立关节炎疼痛模型。针刺双侧合谷和足三里1次,留针30 min,捻转组用捻转针法,热补组用热补针法。以K+导入法引起家兔腿收缩的最小电流强度作为痛阈;抽取脑脊液1 mL,用放射免疫法测定β-内啡肽(β-EP)及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含量。结果:模型组痛阈和CCK-8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对比,捻转组和热补组针后各时刻痛阈和CCK-8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热补组即时痛阈和即时、0.5 h时CCK-8含量与捻转组同一时刻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热补组针后0.5 h、1 h、2 h的痛阈显著高于捻转组(P<0.01或P<0.05)。模型组β-EP含量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对比,捻针组和热补组各时刻β-E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热补组即时β-EP含量与捻转组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刻β-EP含量热补组均明显高于捻转组(P<0.05或P<0.01)。结论:热补针法镇痛后效应优于捻转针法,脑脊液中β-EP和CCK-8含量变化与两种针法后效应不同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我科遇到2例反复发作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均用针灸治愈,分别随访6个月和12个月未复发,现介绍如下: 取穴:中脘、气海、足三里(以上三穴针后加灸,每次三壮,直接灸);同时针刺曲池、合谷、内关、三阴交。手法:先泻后补。运用捻转或提插补泻,留针15分钟,每3分钟捻转一次,由轻刺激到  相似文献   

13.
1994~ 2 0 0 0年 ,笔者运用针刺疗法治疗慢性咽炎 46例 ,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46例 ,男 15例 ,女 31例 ;年龄最小 19岁 ,最大 5 8岁 ;病程最短 6个月 ,最长 10年。均确诊为慢性咽炎。2 治疗方法2 .1 取穴 主穴 :天容 (双 )、列缺 (双 )、照海 (双 )。随症配穴 :咽痛重加合谷 ;咽干重加复溜 ;咽喉堵塞感明显加天突、太冲。2 .2 操作 穴位常规消毒 ,天容用 3寸针向对侧天容方向透刺 ,行捻转泻法 ;列缺循经向上刺用泻法 ;照海用捻转配呼吸补法 ;余穴除复溜用补法外均用泻法。每日针 1次 ,每次留针 30min ,…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皮针抽提法结合认知训练对康复期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将75例有认知障碍的康复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头皮针抽提法组(n=25)、头皮针捻转法组(n=25)和对照组(n=25)。3组患者均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科常规运动康复训练及由专业康复师进行的认知训练,头皮针抽提法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头皮针抽提疗法;头皮针捻转法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头皮针捻转疗法;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后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成套测试(LOTCA)对3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头皮针抽提组、头皮针捻转组的LOTCA评分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且头皮针抽提组疗效优于头皮针捻转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抽提法或捻转法结合认知训练能明显改善康复期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且给予头皮针抽提法的患者效果优于头皮针捻转法。  相似文献   

15.
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最大者73岁,最小者45岁;病程最长者3年,最短者2个月。50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判定、计算、识别、语言、思维等能力减退,个性、人格改变。2 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在头部相应的刺激区,平行刺至帽状腱膜下1寸~1.5寸,每区刺入3~5针。取穴部位:额区:神庭透囟会、与其平行的曲差和本神向上透刺,其下为额叶的前部。针刺方法:取2寸30号毫针,在额区刺入5针,采用长留针,间断捻转的方法。即:留针6~10h,每隔2h捻转1次,每次捻转3~5min。疗程:连续针刺1个月为1疗程,中间休息1W可进行下一疗程,本方所观察病例均为1疗程疗效。3 治疗效果 按1990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老年呆病专  相似文献   

16.
笔者临床应用头针、体针,苍龟探穴刺法,治疗55例中风病人,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5例中风偏瘫病人,其中男49例,女6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82岁;脑梗塞46例,脑出血9例。全部病例均经市以上医院CT确诊。病程最短3天,最长3年。2 治疗方法头针选穴:以瘫痪肢体对侧头部运动区为主。运动区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中部2/5为上肢运动区,下部2/5为面运动区,配合双侧足运感区,运用区。消毒后用快速进针法延皮下或肌层刺入约1.5寸至2寸,进行快速持续捻转,以每分钟200次至240次速度,持续捻转640次,休息5分钟后,再行第2次捻转,可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眼针-头针-电针联合西药治疗急性期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40例基底节出血量≤40m L,发病≥2d,血肿稳定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常规西医治疗,单唾液酸四己糖4m L+0.9%氯化钠250m L,1次/d,静点;连续治疗7d为1疗程。治疗组20例眼针(双侧上焦区、中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华佗牌31号0.5寸不锈钢毫针,横刺,不施手法,留针30min);头针(双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29号1寸华佗牌针灸针,与头皮呈15°角进针;快速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电针(普通针刺,上肢取合谷、内关、手三里、臂臑,下肢取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太冲,华佗牌29号2寸不锈钢毫针,得气后加电针,上肢4穴每3d选1组2穴加电极,下肢5穴每3d选2穴加电极,每3天换1组;捻转得气后连接华佗牌SDZ-Ⅱ型电针仪,疏密波,强度以肌肉抽动为主,留针30min);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6d休息1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GCS)、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0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基本痊愈0例,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头针-电针联合西药治疗急性期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玉华  王萌  陈权 《中国针灸》2000,20(12):759
治疗方法 :根据辨证分为风邪外袭型、胃肠湿热型、血燥生风型 ,治疗取穴分为四组 :( 1 )委中、尺泽 ,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每次出血量 5~ 6滴为宜 ,此组以清泻血热为主 ;( 2 )曲池、血海、风池、风市、外关、膈俞、风门、肺俞 ,手法用捻转泻法 ,留针 2 0分钟 ,以疏风和营为主 ,每次可用 3~ 4穴 ,交替选用 ;( 3)中脘、天枢、三阴交、足三里、公孙 ,手法用平补平泻法 ,留针 2 0分钟 ,此乃以调理中焦 ,健脾和胃为主 ;( 4)照海、肾俞、肝俞、脾俞 ,手法用捻转补法 ,留针 2 0分钟 ,以补肾益气 ,柔肝健脾 ,养血和血 ,润燥止痒为主。这四组穴位 ,主…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门诊用耳穴针刺加压丸治疗桡神经麻痹12例,均获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12例患者均系男性,年龄在10~45岁之间;病程15~30天。治疗方法:针刺取患侧耳穴肘点、腕点、皮质下、神门、内分泌、肾上腺穴,每次取2~3穴,用耳针刺入皮下,然后每分钟捻转200转以上,捻转3分钟,间隔5分钟捻转1次,捻转3次后起针,每日1次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留针时间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卒中疲劳患者按计算机软件所获取的随机号,随机分为30 min组和60 min组,每组各40例,留针60 min组脱落1例。两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取穴:1组:王乐亭手足十二针—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2组:王乐亭治背俞穴—五脏俞加膈俞。两组穴位隔日交替选用,每穴均行平补平泻的提插捻转手法,以得气为度。留针30 min组,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留针60 min组,针刺得气后留针60 min。两组患者均每日针刺1次,每周治疗5次,4周为一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疲劳评定量表(FAI)、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FAI、SS-QOL评分值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留针30 min较留针60 min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疲劳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缺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