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期体力活动对巨大儿发生率,胎儿生长指数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指数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和国际常用的体力活动测量手段,将845例孕妇依据记步器步数分为静坐组,体力活动低活跃组,较活跃组和高度活跃组4组。跟踪随访至分娩,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值。分析不同强度体力活动与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孕期为高度活跃、较活跃体力活动组,其分娩出巨大儿的可能性分别比静坐组减少了4.3倍和1.4倍(P<0.05),同时此两组的胎儿生长指数亦较低(P<0.05);高度活跃组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指数低于静坐组(P<0.05);低活跃体力活动组与静坐组相比,出生体重相关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孕期体力活动是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指标的影响因素,对改善新生儿出生状况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孕中期妇女不同类型和强度的身体活动对剖宫产的影响。   方法   以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项目中的672名孕妇为研究对象, 采用孕期身体活动问卷(pregnancy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PPAQ)调查孕中期妇女身体活动情况, 随访获得研究对象的分娩方式。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73名孕妇(40.63%)的分娩方式为剖宫产。调整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产史等因素后, 相比于不参加运动锻炼的孕妇, 运动锻炼较高水平的孕妇剖宫产发生风险较低(OR=0.564, 95% CI:0.338~0.941);相对于参加低水平中重度身体活动的孕妇, 参与较高水平中重度身体活动的孕妇剖宫产发生风险较低(OR=0.652, 95% CI:0.437~0.972)。   结论   运动锻炼和中重度身体活动是剖宫产的保护因素, 应进一步加强孕期运动的健康教育, 鼓励孕妇在孕期进行适宜的身体活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孕早期妇女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与抑郁关系。方法以"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Chinese Pregnant Women Cohort Study, CPWCS)项目中的3 579名孕早期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群抑郁检出率的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与抑郁的关系。结果高、中、低水平体力活动的妇女分别为6.31%、29.20%和64.49%,16.54%的孕妇静坐行为8 h/d,抑郁检出率为45.79%。调整孕妇年龄、户口、文化程度、职业、孕后吸烟、孕后饮酒、家庭年收入和是否意外怀孕后发现,与低水平体力活动的孕妇相比,中-高水平体力活动的孕妇抑郁检出风险较低(OR=0.860, 95%CI:0.747~0.990);与较低水平(≤8 h/d)静坐行为的孕妇相比,较高水平静坐(8h/d)的孕妇抑郁检出风险较高(OR=1.223, 95%CI:1.021~1.464)。结论孕早期妇女的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与抑郁的发生相关。提高体力活动水平、减少静坐行为可能有助于孕妇减轻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孕中期体力活动与血糖水平及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关联。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17-2018年在广州市纳入孕周在20~28周的孕妇1083人。采用面对面调查收集一般人口学和生活方式等资料,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调查过去一周的体力活动,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测量孕妇血糖和诊断GDM。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别探讨不同类型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与血糖及GDM的关联。结果36.57%的孕妇体力活动达到推荐值(中高体力活动≥150 min/week)。多重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孕中期妇女总体力活动强度与OGTT-2 h血糖水平呈负相关关系(β=-0.10,P=0.017);运动锻炼和休闲体力活动强度与OGTT-1 h血糖呈负相关(β=-0.11,P=0.042),未发现其他类型体力活动或静坐时间与血糖之间的关联。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未发现各类型体力活动或静坐时间与GDM风险之间的关联。结论孕中期妇女体力活动水平较低,近2/3妇女未达到推荐值。孕中期妇女总体力活动、运动锻炼和休闲体力活动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孕前体质指数(BMI)正常孕妇各孕期增重速率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13年选取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389名孕前BMI正常的孕(12±1)周单胎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年龄、孕前体重等基线资料,并测量身高、体重。分别于孕(28±1)周及分娩前测量体重,计算各孕期增重速率,并参照美国IOM(2009)孕期增重推荐标准进行分类。分娩后收集分娩孕周、妊娠期糖尿病(GDM)、分娩方式等信息。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探讨孕早、中、晚期增重速率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孕早期增重过缓率和过快率分别为50.7%及31.8%,孕中、晚期增重过快率分别高达68.5%及57.8%。控制孕妇年龄、孕次及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孕晚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晚期增重过缓(OR=2.48,95%CI 1.18~5.23)和过快组(OR=1.76,95%CI 1.02~3.03)剖宫产发生风险均明显增加;与孕早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早期增重过快组发生GDM风险明显增加(OR=2.55,95%CI 1.03~6.28);未观察到各孕期增重速率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及早产的影响(P0.05)。结论孕期增重速率异常会增加剖宫产、GDM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期总增重及各孕期增重速率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13年选取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549名孕(12±1)周的单胎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年龄、孕前体重等基线资料,测量身高、体重。分别于孕(28±1)周及分娩前测量体重,计算孕期总增重和各孕期增重速率,并参照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2009)孕期增重推荐标准进行评价。分娩后收集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信息。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探讨孕期总增重及各孕期增重速率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结果孕期总增重为(16. 2±4. 6) kg,孕期总增重异常比例为59. 1%,其中增重过多比例为44. 3%;孕早期增速过缓比例为44. 3%,孕中期、孕晚期及孕中晚期增速过快的比例分别为63. 6%、55. 7%和65. 8%。控制孕妇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分娩孕周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孕期总增重适宜组比较,总增重不足组小于胎龄儿发生风险增加(OR=2. 51,95%CI 1. 08~5. 82),总增重过多组大于胎龄儿发生风险增加(OR=2. 54,95%CI 1. 20~5. 36)。与孕中期增速适宜组比较,孕中期增速过快组小于胎龄儿发生风险降低(OR=0. 27,95%CI 0. 13~0. 60)。与孕中晚期增速适宜组比较,孕中晚期增速过快组小于胎龄儿发生风险降低(OR=0. 28,95%CI 0. 13~0. 59)。结论成都地区孕妇孕期增重异常问题严峻,孕期增重过多和不足同时存在。孕期总增重过多是大于胎龄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中期、中晚期增速与小于胎龄儿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孕期妇女体力活动变化对抑郁影响的队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究孕妇在孕早-中期体力活动变化对孕中期抑郁的影响。方法 依托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项目(2017年7月25日至2018年11月26日),将有效完成孕早、中期体力活动和抑郁情况调查的2 454名孕妇纳入研究。采用国际体力活动短问卷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调查研究对象孕早期和孕中期的体力活动和抑郁情况。以孕早期是否患有抑郁作分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孕早期不患抑郁组的孕早、中期体力活动变化对预防孕中期抑郁的作用,在孕早期抑郁组中分析孕早、中期体力活动变化对减缓孕中期抑郁的作用。结果 孕妇基线和孕中期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23.83%和20.57%。调整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和孕前BMI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对于基线不抑郁的孕妇,孕期增加和保持充足的体力活动能够预防孕中期抑郁(OR=0.479,95% CI:0.335~0.684;OR=0.566,95% CI:0.394~0.815),但对于基线抑郁的孕妇,体力活动与减缓孕中期抑郁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妇女增加和保持充足的体力活动对于抑郁有预防的作用,但对于孕早期已患抑郁的妇女来说,缓解效果不明显。应在鼓励孕妇加强体力活动的同时,开展抑郁筛查,以减少孕期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非选择性剖宫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于解放军五三七医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3231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孕妇身体健康,无相关家族遗传疾病史和妊娠期合并症,均为初产、单胎妊娠。按照孕妇孕前BMI将其分为低BMI组(n=671)、正常BMI组(n=1845)和高BMI组(n=715);按照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又将其分为≤9 kg组(n=331),(9~18)kg组(n=1755)和≥18 kg组(n=1145),分别比较两种分组方式的三组新生儿中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和非选择性剖宫产率,并分析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中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和非选择性剖宫产率的关系。各组受试对象年龄、相关家族遗传疾病史和妊娠期合并症、产次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三组孕前BMI不同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低BMI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孕前高BMI组巨大儿发生率高,非选择性剖宫产率随孕妇孕前BMI降低而降低。三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不同,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则巨大儿发生率增加;孕妇孕期体重增加越少,非选择性剖宫产率则越低。结论孕妇孕前BMI过高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可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非选择性剖宫产率增高。  相似文献   

9.
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韩爱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2):4534-4535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根据1082名单胎初产孕妇的孕前身高、体重计算其体重指数,记录其孕期体重增加数;分娩后,记录有无妊娠并发症(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剖宫产、经阴分娩)以及分娩并发症(产后出血、软产道损伤、胎盘早剥)。结果:①子痫前期、妊娠糖尿病、巨大儿及产后出血组的孕前体重指数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1);②子痫前期、妊娠糖尿病和巨大儿组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1);③子痫前期、巨大儿和剖宫产组的孕期体重增加数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1);④新生儿体重与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加的相关系数为0.207(P<0.001)。结论:对孕前及整个孕期体重的控制可以减少妊娠期并发症及分娩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可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下,妊娠晚期初产妇分娩方式意愿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孕期妇女分娩知识储备及降低社会性剖宫产率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抽样法,选取我院产检门诊孕周≥36周的875名初产妇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半结构式自填问卷调查表,对分娩方式的选择、原因和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妊娠结局进行调查。结果:选择自然分娩孕妇占总数69.7%。选择自然分娩孕妇各项知识得分,明显高于选择剖宫产孕妇和不确定分娩方式孕妇的各项知识得分,其妊娠结局剖宫产率28.5%,明显低于选择剖宫产孕妇的67.9%和不确定分娩方式孕妇的4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自然分娩孕妇的主要原因"自然分娩有利于生第二胎"占42.3%;18.5%孕妇选择剖宫产,主要原因"自然分娩疼痛时间太长,坚持不了"占47.5%;11.8%选择不确定,主要原因"不知道两种方式利弊"占51.7%。结论:二胎政策正激励孕妇对自然分娩的选择,正确的分娩认知影响孕妇对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妊娠结局。随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应针对性加强围产期分娩知识宣教,提高产科质量,积极开展分娩镇痛,加强产时监测,严格剖宫产及会阴侧切指征,降低因社会因素导致的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自我效能、生育意愿及其他已知因素对上海市某区孕中期初产妇剖宫产意愿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12月~2011年5月到上海市某区仅有的2所接产医院建立大卡(初次产检)的482名孕中期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自我效能、生育意愿、个人基本情况、对分娩方式的认知和分娩意愿等。结果:孕中期初产妇剖宫产意愿比例达12.1%。三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对比发现,阴道分娩自我效能和一胎意愿是剖宫产意愿的两个独立的相关因素。孕妇阴道分娩自我效能得分每增加1分,阴道分娩意愿可能性增至1.198倍(P<0.01);打算只生1个孩子的孕妇剖宫产意愿是不打算或未考虑过者的2.143倍(P<0.05)。此外,年龄大、有生育保险、对分娩方式有错误认知的孕妇更倾向于有剖宫产意愿。结论: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者应努力帮助孕妇提高阴道分娩的自我效能。建议可进一步研究计划生育政策与剖宫产意愿及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韩悦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0):1565-1567
目的:对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及探讨。方法:选取85例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剖宫产史25例,并选择同期正常分娩的产妇120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3组产妇产前产后出血、分娩方式、围产儿出生情况及产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疤痕子宫组产前产后出血、子宫切除、早产儿出生率、胎儿窒息发生率及剖宫产率与非疤痕子宫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产妇妊娠结局不良情况发生高于单纯性高血压产妇,重度子痫前期与轻度子痫前期产妇的妊娠结局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妊娠结局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对产妇做好孕期监护,并及时处理手术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将有利于母婴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产妇分娩方式及难产因素,探讨经产妇各项剖宫产指征的合理性,寻求降低经产妇剖宫产率的对策,提高经产妇母儿安全水平。方法:将1999年3月~2009年2月无妊娠合并症的537例经产妇按分娩时间分为前5年组和后5年组,对其基本特征、分娩方式、难产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后5年组与前5年组比较,经产妇年龄呈明显增加趋势;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臀位助产率降低,剖宫产率增高;臀位妊娠发生率无变化,瘢痕子宫比例明显增加,其剖宫产率均明显增高。结论:应加强经产妇的围产期保健及高危妊娠管理,重视有阴道助产史和胎儿体重较前次分娩新生儿体重有较大增加的孕妇的产程,避免发生母儿并发症;通过降低臀位妊娠和瘢痕子宫经产妇的剖宫产率,可以合理降低经产妇的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硬膜外镇痛孕妇产程中中转剖宫产的临床特点,评估其中转剖宫产对母儿近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足月单胎头位经阴道试产分娩的11493例孕妇内于产程中中转剖宫产的729例为研究对象,将产程中使用硬膜外镇痛中转剖宫产的409例定为研究组,产程中未使用硬膜外镇痛中转剖宫产的320例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临床特点及母儿近期结局。结果在11493例孕妇中,产程中使用硬膜外镇痛孕妇中转剖宫产率为4.35%(409/9399),未使用硬膜外镇痛孕妇中转剖宫产率为15.28%(320/2094),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4.389,P<0.05)。研究组孕妇产程中出现Ⅱ类或Ⅲ类电子胎儿监护率、产时体温≥38℃发生率、第一产程活跃期剖宫产率、第二产程剖宫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9.202、120.343、42.590、16.635,均P<0.05)。两组孕妇的产后出血率、产后24h出血量、脏器损伤率、腹部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输血率、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新生儿羊水污染率、窒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妇产程中使用硬膜外镇痛可以降低剖宫产率,中转剖宫产不会增加母儿近期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期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个体化营养指导,产时实施自控硬膜外镇痛分娩同时导乐陪产多方面联合干预措施,对降低孕产妇剖宫产率的疗效观察。方法将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在中山市博爱医院门诊进行产前检查无高危因素的孕妇,自愿就诊营养门诊、参加孕妇学校、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并实施自控硬膜外镇痛分娩的孕妇216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以同期仅进行常规围产期保健检查的孕妇13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指标变化,检验干预结果。结果观察组:阴道产1933例,剖宫产227例(10.51%);对照组:阴道产1085例,剖宫产235例(17.80%)。采取联合干预措施后剖宫产率显著下降(P<0.05)。死产率、新生儿窒息率、阴道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联合干预措施合理降低剖宫产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孟凡玉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3):5139-5140
目的:了解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分娩方式的选择情况。方法:选取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的有剖宫产手术史的110位孕妇,对她们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和分娩结局进行分析。按照孕妇的意愿有62例孕妇选择再次剖宫产,有48例孕妇选择经阴道分娩。从住院时间、出血量、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窒息等指标比较两种分娩方式对母婴的影响。结果:对产妇影响:①出血量方面:选择剖宫产者出血量为(290.69±5.63)ml,而经阴道分娩者为(162.40±8.30)ml,两种方法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住院时间:选择剖宫产孕妇的住院时间为(7.32±1.04)天,而经阴道分娩者为(3.14±0.89)天,两种方法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产褥感染:选择剖宫产的孕妇发生感染8例,占12.9%(8/62),而经阴道分娩感染1例,占2.08%(1/48),两种方法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婴儿影响:①新生儿感染:选择剖宫产的孕妇发生新生儿感染3例,占4.84%,而经阴道分娩发生新生儿感染1例,占2.08%,两种方法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新生儿窒息:剖宫产的孕妇中发生新生儿窒息2例,占3.23%,而经阴道分娩发生1例,占2.08%,两种方法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具有剖宫产手术史的孕妇在选择妊娠方式时,可以考虑采用经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二胎政策下高龄孕产妇分娩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对分娩知识知晓情况.方法 选择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于四川省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妇产科病房住院分娩的高龄孕妇3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分娩方式选择分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比较两组基本信息及对于分娩知识知晓情况.结果 384例孕产妇中选择阴道分娩的为238例(61.98%),选择剖宫产的146例(38.02%),而最终分娩结局为阴道分娩为243例(63.28%),剖宫产141例(36.72%).不同分娩方式选择中孕产史、前次妊娠分娩方式有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41.901、15.478,均P<0.05),而两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总月收入、居住地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0.004、0.007、3.114,均P>0.05).选择阴道分娩者自然分娩的优势知晓率显著高于选择剖宫产者(χ2=13.157,P<0.05),两组对于剖宫产的指征、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风险知晓率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0.840、0.293,均P>0.05).孕产妇选择阴道分娩的主要原因为对母子健康有益(90.34%),其次为想生育二胎(80.67%),而选择剖宫产的主要原因为剖宫产相对安全(82.19%),其次为担心阴道分娩失败(68.49%),担心影响性生活(57.53%).结论 孕产妇分娩方式的选择与年龄、孕产史、前次妊娠分娩方式显著相关,孕妇对于剖宫产的指征、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风险知晓率均较低,需进行宣教,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5岁以上妇女妊娠及其对分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2年10月分娩的35岁以上的孕妇116例和非高龄组224例(20~29岁),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及新生儿结局的差异。结果高龄组的剖宫产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前置胎盘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但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率无明显差异性。结论虽然高龄孕妇的妊娠合并症及剖宫产率明显增加,但围产儿结局不受母体年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对妊娠与分娩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70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分娩但并无子宫肌瘤的孕妇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妊娠与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先兆流产、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分别为17.1%、1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为4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对妊娠与分娩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容易发生妊娠并发症,且增加了剖宫产率,新生儿结局不良,应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