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边宁涛  马菲鸿 《光明中医》2014,(6):1141-1141,1273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中风防治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可降低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探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对中风防治,纵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体会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精髓,并将其应用到中风的防治之中,普及中风的防治知识,让公众了解中风的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先兆症状、有效预防措施,加以主动干预,使中风的危害降至最小。  相似文献   

2.
中风先兆是中风病的早期信号,它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以眩晕、肢麻、短暂性瘫软、语涩、晕厥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现代研究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可归属于中风先兆的范畴。如果已有中风先兆的出现,但未经治疗,则约有1/3的患者在3~5年内有发生中风病的可能。因此,对中风先兆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且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治疗原则。祖国医学对中风病先兆证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在临床上更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近几年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风先兆证辨证施治验案的讨论,认为运用中医药治疗阻止中风发生具有临床意义,中风先兆证的辨证施治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大力发扬祖国医学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学术特色,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据不完全的统计,清代临床大家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简称《晚案》)、《叶氏医案存真》(简称《存真》)、《增补叶天士医案》(简称《增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简称《未刻》) 、《三家医案合刻》(简称《三案》)共载内伤血证238案。笔者潜心研究两载,发现叶天士在辨治内伤血证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不仅法仲景、效仲淳、学东垣、师丹溪造诣极深,而且汇诸子百家独有创见。惜至今有关这方面系统研究尚少,故笔者不揣荒陋,研讨如次。一、“耗血”着眼,“凉血散血”治内伤  相似文献   

5.
《临证指南医案》是一部流传广、影响大的中医医案专著,全书序列八十九门,述证八十六种,每门以病证为标目,序列其经治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辨证精细、立法妥帖、处方中肯、用药灵活的学术特点,书中治案大多切于临床实用。本文以《临证指南医案》首篇中风篇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对其中所提及的方药及其属性进行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旨在探讨书中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做一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 陆永昌教授从医治学几十载,在中医内科杂病治疗方面颇有造诣。近10余年,他致力于中风病的研究,成绩卓著。他遵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尤重视对中风先兆证的防治。有幸侍诊师侧,举其验案一则,以飨大家。  相似文献   

7.
<正>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之人,治未病之脏”的思想,对“养生学”、“临床医学”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中风一证,亦应本着这一原则,在预防上狠下功夫。金代朱丹溪曰:“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元代罗天益指出:“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明代张三锡和《证治汇补》一书,均强调:“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  相似文献   

8.
李红香 《吉林中医药》2011,31(2):175-176
《黄帝内经》中已有中风先兆症状的描述,称为"微风",其后历代经典均有中风先兆相关名称记载,中络、小中、中风先兆、小中风等。关于中风先兆证的防治,文献中论述颇多,历代医家均有心得。《黄帝内经》首次提出针刺疗法,孙思邈利用针、灸、药相结合的方法,金医家张子和提出吐法预防中风。清.叶天士详细论述中风先兆症状以及治则治法,至此中风先兆防治理论基本完善,为后世诸多医家所认同。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治未病”之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治未病”首倡于《内经》,仲景将这一思想作为其学说的精髓,在《金匮要略》中不但体现在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对疾病预防性治疗的用药方面。其精神实质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从养生防病、重视先兆、早治防重、已病防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治未病”理论在临床用药中的运用,也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截断扭转”与“上工治未病”语解朱邦贤关键词:截断扭转,上工治未病七十年代未,中医学术论坛曾因沪上名家姜春华老先生力倡“截断扭转”说而激起阵阵漪涟,笔者以是求正于先师赵锡武老。赵师沉思片刻,语曰:此正《内经》“上工治未病”之谓也。倘若医者无截断病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叶天士门人华岫云整理的叶氏医案《临证指南医案》中中风的病机、用药规律及医案证治,认为叶氏治疗中风注重培脾土、健中焦,并通过经典医案论述从脾胃论治中风的意义,以期为临床治疗中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防治中风先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它是指导防病治病最具影响的中医理论之一,"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中风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中风先兆是中风发生前的危险信号,也是及早积极预防中风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中风先兆一旦转为中风病后,多发病急骤,病情凶险,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共载有耳聋医案30例,叶氏对耳聋辨证治疗继承创新,知常达变,立论、制法、用方、选药多有创见。因叶天士医案言简意赅,散见各篇,难以窥其经验全貌。对《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耳聋医案分析医论、归纳证型、总结治法方药,并结合叶天士著作的相关论述,以探索叶天士辨治耳聋的临证经验,为临床辨治耳聋及研究叶天士学说提供更多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学文教授从肝热血瘀论治中风先兆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学文教授为著名中医急症专家,从医 40余年,在中风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上颇有建树.张师在中风病防治中尤其重视"治未病",强调其发病的关键环节在于肝热血瘀,并创立清肝和血、化瘀通络的治疗大法,研制成清脑通络片 (原名小中风片 )治疗中风收效甚佳.现就跟师学习中有关张师论治中风先兆证的经验予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白术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物之一,叶天士十分重视白术的应用并有其独特的见解。总结《临证指南医案》中相关医案发现,白术具有培土息风治中风、补中理虚治虚劳、培土生金治咳嗽、温阳益气治痹痛、扶土抑木治肝病、温中健脾治脾胃、益气止汗治汗证、苦温燥湿治湿痰、利水消肿治肿胀以及安胎等多种功效。叶天士应用白术的经验有其独特之处,但这些经验俱来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伤寒杂病论》及后世名家经验,可谓渊源有自并非杜撰,值得临证学习。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思想起源于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经》,并逐渐成为人们防治疾病的指导原则。明清以降,这一思想被广泛运用于温病临床。近年来,温病学家借助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手段,从微观角度深入揭示了温热病的病变本质,这不仅为以整体调治为中心的温病治法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而且为温病治疗中如何“治未病”开辟了新的思路。今从温病治法特点入手,对其中包涵的“治未病”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一截断扭转,阻邪入之势温邪之性,暴疠之至,袭人每多病势深重。而“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的传统治法,现已不能完全适应临床的需要。姜春华教授基于《内经》“上工救其萌芽”之说,率先提出了治温病贵在早期截断的观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是代表着中医学特色与精髓的重要学说,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中医在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被奉为医者之最高境界。1“治未病”学说“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  相似文献   

18.
《吴鞠通医案》中收载治疗中风的医案数则,吴瑭从虚实两方面辨治中风。实证包括风中经络,可祛风通痹;痰热肝郁,可通宣疏解。虚证为水不涵木,可滋肾养肝。吴瑭辨治中风经验对当今中医临证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发展于秦汉时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完善于明清尤其以叶天士为代表。有关于“治未病”的思想萌芽,如《周易·象传》说:“水火在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管子·牧民》提出:“惟有道者,能避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老子《道德经》则更明确地指出:“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中医“治未病”最著名的论断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有思想出处,具体作法后世医家论述颇详(养生、饮食居处、情志调节等),但这些作法只是医生去说教患者,最终靠患者的自修,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作者身为“治未病”科的医生,时时在考虑难道“治未病”就是靠所谓的养生、调情志等世人皆能为之方法作到的吗?中医讲“天地人三才”为一整体,“治未病”只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思想。故仍在中医的整体观的园囿内,研究“天”“地”对人影响的理论就是五运六气,本文就想谈一下五运六气如何应用于治未病。  相似文献   

20.
《临证指南医案·目病篇》所载医案记录了叶天士对目病的认识以及其针对目病所采用的特色辨证和治疗方法。叶天士目病辨证的特色主要包括“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体质辨证,精准施治疗目疾”“平脉辨证,目病见肝脉弦者多”“温病的辨证理论应用于目病”“五轮辨证,目之特色”“抓主症,目赤、脉弦辨从肝肺”。叶天士目病治疗特色以“重视王道、疗目病以扶正祛邪”“目病多郁火,火郁当发之”“三因制宜,治疗目病个性化”为主。本文从辨证方法和治疗特色方面初步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目病篇》中叶天士治疗目病的思想,以期指导中医眼科临床,解专科固有思维,探眼体辨治之旨。同时为眼底病现代科技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的未来辨治方向提供初步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