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唐羿  顾明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4):736-737
目的:探讨我院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3-2006年收治的胃癌根治术后的患者38例,随诊观察其长期生存、复发部位。结果:38例患者中大多数患者(60.5%)接受了D0手术,39.5%患者接受D1手术;全组病人3年总生存率为47.8%;15例(39.5%)复发,其中6例为局部复发,8例为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1例为单纯远处转移。结论:胃癌根治术应尽量清扫多的淋巴结,如无条件开展D2或D3手术,则需选择合适的病人进行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
围手术期输血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输血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对427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输血情况和术后复发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手术期输血组术后1、2和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0.5%(4/38)、15.8%(6/38)和18.4%(7/38),而未输血组术后1、2和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6%(10/389)、5.1%(20/389)和6.7%(26/3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60、5.20和5.13,P值均<0.05;围手术期输血组术后1、2和3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7.9%(3/38)、10.5%(4/38)和13.2%(5/38),而未输血组术后1、2和3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0%(4/389)、2.3%(9/389)和3.1%(12/3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69、5.35和6.74,P值分别<0.01、<0.05和<0.01.结论:围手术期输血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具有显著影响,建议手术医生应该通过提高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水平而减少出血和避免输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类型和部位,探讨胃癌术后预防性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8月162例胃癌根治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复发转移均经超声、CT或MRI检查进行诊断,34例腹腔积液中有15例经病理学诊断,所有浅表淋巴结及腹壁转移均经穿刺细胞病理学证实,31例残胃和吻合口复发均由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 162例中63例为多部位复发转移,其中腹腔淋巴结转移76例(46.9 %),腹膜转移34例(21.0 %),残胃和(或)吻合口复发31例(19.1 %),肝脏转移31例(19.1 %),其他部位发生率均<10 %。在76例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胃周淋巴结转移37例(48.7 %),胰周淋巴结转移24例(31.6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5例(19.7 %);其中97例原发于胃底贲门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56例(57.7 %),48例原发于胃体部的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29例(60.4 %),胃窦部的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11例(64.7 %)。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主要发生在残胃和(或)吻合口、腹腔淋巴结及腹腔、盆腔的种植转移, 腹腔淋巴结以胃周、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多见;远处转移的部位主要为肝、肺、脑、椎骨、颈部及纵隔淋巴结等。胃癌术后的治疗应以预防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为主,进行全身化疗、腹腔灌注化疗及联合局部区域的放疗。预防性放疗的范围应包括残胃、吻合口及胃周、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区域。  相似文献   

4.
74例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点。方法74例患者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T分期中T18例(10.8%),T219例(25.7%),T323例(31.1%),T424例(32.4%)。纵隔淋巴结阳性8例(10.8%)。远处转移2例(2.7%)。62例(83.8%)接受手术治疗,27例手术完全切除,R1或R2切除35例。单纯手术24例,单纯放疗12例,综合治疗38例。结果复发或转移的患者共43例(58.1%),局部复发20例,远处转移17例,局部复发+远处转移6例。除2例外,所有远处转移患者均有肺转移。第一次复发或转移的中位时间为32月,第二次、第三次复发或转移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2月和6月。所有患者中位生存时间55月,5年、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9.7%和35.9%。结论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治疗效果较好。病变长度、T分期以及包含手术的治疗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患者治疗后出现多次复发或转移,积极治疗仍能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远处转移中肺转移最多见。  相似文献   

5.
320例胃癌根治术后预后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胃癌根治术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手术的根治度并不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唯一因素。本文旨在探求胃癌根治术后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分析我院1998年至2005年320例胃癌根治性切除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D1式98例(30.6%),D2式205例(64.1%),D3式13例(4.1%),D4式4例(1.3%).155例患者行围手术期腹腔活性碳加丝裂霉素化疗。除术后病理证实为Ⅰ期和不能耐受化疗者.所有病例均行术后常规化疗(草酸铂加替加氟加四氢叶酸)、以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分析,Log—rank检验用于评估组间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全组术后并发症14例。复发和转移25例;行腹腔化疗患者中有6例出现复发及转移。生存率曲线分析显示。手术方式(P〈0.001)、TNM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范围(P〈0.001)、联合脏器切除(P〈0.001)以及腹腔化疗(P〈0.05)与术后远期生存有关,而性别、年龄、症状出现时间、手术根治度和病理类型则与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无关。结论:手术方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范围、联合脏器切除和腹腔化疗是影响胃癌根治术预后的重要因素。强调早诊旱治,施行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是提高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局部复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46例局部复发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结局。[结果] 46例局部复发患者,平均年龄(58.8±10.8)岁;其中男性31例(67.4%),女性15例(32.6%);直肠癌患者31例(67.4%),结肠癌患者15例(32.6%)。所有患者初治均行根治性手术,病理类型均为腺癌,原发肿瘤TNM分期为Ⅲ~Ⅳ期患者17例(37.0%)。初治术前2例(4.3%)接受新辅助治疗,初治术后29例(63.0%)接受辅助治疗。最常见的局部复发部位是吻合口(31例),60.9%(28/46)的患者局部复发出现在根治术后2年内。所有患者接受二次手术治疗,40例(87.0%)进行开腹手术,5例(10.9%)行腹腔镜辅助手术,1例(2.2%)行经肛门肿物切除。二次术前9例(19.5%)患者行辅助治疗,二次术后36例(78.3%)行辅助治疗。二次手术R0切除率82.6%(38/46),术后中位住院天数7.5(2~49) d,并发症发生率为23.9%(11/46)。28例(60.9%)在二次手术后再次发生复发转移,其中1例在二次术后2个月出现腹腔多发复发转移,未进一步治疗即因多脏器衰竭死亡,其余27例患者(58.7%)接受了辅助治疗或再次手术。所有患者中位随访29(3~60)个月。R0切除患者与R1切除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8.9±3.5)个月和(13.1±2.9)个月,提示R0切除较R1切除有更好的生存结局。总体2年和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3.5%和32.7%; 2年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1%和66.6%。[结论] 对于局部复发结直肠癌患者,约60.9%的局部复发出现在根治术后2年以内,吻合口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通过行二次手术治疗,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总体生存期,但无病生存期仍较差。如何选择综合治疗,对提高局部复发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根治术切除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安全性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0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D2根治术联合HIPEC治疗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146例的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描述全部患者在围手术期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接受D2根治术联合HIPEC治疗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146例患者之中,共有64例患者(43.84%)在围手术期之内出现81例次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事件,其中以低白蛋白血症和贫血的数量最多,分布为32例(39.51%),21例(25.93%)。全部不良反应事件分级中,以1级的数量最多,共55例(37.67%)。全部不良反应事件患者均经过对症治疗后缓解,未对后续治疗构成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年龄、神经侵犯情况不同的患者的围手术期不良反应事件分级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大于60岁(β’=0.651)、肿瘤发生神经侵犯(β’=0.183)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具有更高的不良反应事件分级(P<0.05)。结论: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在接受D2根治术联合HIPEC治疗后的围手术期内具...  相似文献   

8.
陈玲  林晶  陈丽珠 《肿瘤学杂志》2020,26(12):1052-1055
摘 要:[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32例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患者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232例患者中位复发时间为术后17.3个月(95%CI:15.0~19.6),早期复发转移(复发转移时间≤ 24个月)153例(65.9%),晚期复发转移(复发转移时间>24个月)79例(34.1%)。多因素分析显示神经侵犯(P=0.009)、术后并发症(P=0.013)是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侵犯、术后并发症与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辅助早期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附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早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9年12月间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早期胃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随访等。结果 18例手术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没有中转开腹。其中远端胃切除15例,近端胃切除3例,腹腔镜下D1+α式淋巴结清扫13例,Dl+β式淋巴结清扫2例,D2式淋巴结清扫3例。手术时间为(140.5±30.6)分钟,术中失血(120.7±20.2)mL,术后排气时间(3.0±0.5)天,术后住院天数为(9.7±1.2)天;3例(3/18)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腹腔内出血、淋巴漏、切口感染各1例,经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后痊愈。标本上、下切缘病理检查均无肿瘤残留,平均清扫淋巴结(13.6±4.0)枚,其中有2例(2/18)发现淋巴结转移。除1例失访外,其余17例随访8-51月,均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是治疗早期胃癌安全、可行、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徐晔  周洋  唐娜 《中国癌症杂志》2018,28(5):376-382
背景与目的:中段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和异时远处转移率较高,如果能够在术前筛选出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高危人群,就有可能对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的系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该研究旨在探讨中段直肠癌术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术后局部复发及异时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年3月—2014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直肠癌,并且术前MRI判断为中段直肠癌的患者278例,收集其MRI资料及随访资料,分析直肠癌术前MRI与术后局部复发及异时远处转移的相关性、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异时远处转移的风险因素以及通过术前MRI预测直肠癌预后的价值。结果:278例患者中19例(6.83%)发生术后局部复发,42例(15.11%)发生异时远处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MRI评价T(mrT)分期(P<0.001)、腹膜返折受侵(P<0.001)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具有相关性;mrT分期(P=0.013)、MRI评价N(mrN)分期(P<0.001)、壁外血管侵犯(extramural vascular invasion,EMVI)(P<0.001)、腹膜返折受侵(P<0.001)与直肠癌异时远处转移具有相关性。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腹膜返折受侵(P<0.001)是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风险因素;mrN1期(P=0.017)、mrN2期(P<0.001)是直肠癌异时远处转移的重要风险因素。结论:直肠癌术前MRI能较好地预测术后局部复发和异时远处转移,有助于临床筛选高危患者,从而采取个性化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转移性鼻咽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我科确诊的72例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其中男性62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0岁(28-81岁)。比较单发转移组(14例)与多发转移组(58例)、转移合并局部复发组(14例)和转移无局部复发组(58例)以及综合治疗组(61例)和单纯支持治疗组(11例)间的生存率。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各组生存率,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转移合并局部复发组1年、2年生存率14.3%、1.1%,中位生存期8.2个月,较转移无局部复发组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38.5%、20.3%、11.6m)低,P〈0.05。单发转移组与多发转移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47.5%、20.0%与37.5%、12.5%,P〉0.05。综合治疗组与支持治疗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47.2%、16.1%与40.0%、12.0%,P〉0.05。两组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26)、合并局部复发(P=0.020)是影响转移性鼻咽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转移性鼻咽癌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并未提高总生存率。性别、有合并局部复发是影响转移性鼻咽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中型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NLR)在评估术后胃癌患者预后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于我院行胃癌根治术(D2)患者344例做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31例(67.2%),女性113例(32.8%),平均年龄67.6岁(24岁-83岁),远端胃大部切除203例,近端胃大部切除45例,全胃切除76例,全胃加联合脏器切除患者20例。收集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LNR),以LNR=3为临界点将患者分为高LNR组和低LNR组,术后定期随访,将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高LNR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较低LHN组差(51%vs 74%,P〈0.001),无病生存率也有明显差异(67%vs 85%,P〈0.001),肿瘤浸润超过肌层,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差患者NLR较高(P〈0.001),影响预后的相关临床病例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差是影响预后的高风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NLR是影响术后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68-2.174,P〈0.001)。结论:术前NLR可能会成为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简便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贲门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8例早期贲门癌的临床表现、病灶数目、部位及大小、术前内窥镜检查、病理类型、癌组织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及预后.结果38例患者平均年龄近60岁;术前胃镜检查确诊率为81.6%;39.5%患者癌组织位于粘膜层,60.5%位于粘膜下层;淋巴结转移率为21.1%,其中N2转移率为7.9%.全胃切除术占71.1%,近侧胃大部切除术占18.9%;施行D1手术占10.5%,D2手术占89.5%;本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术后5年生存率为86.7%.结论对于早期贲门癌施行D2手术,一并清扫第一、二站淋巴结,能彻底切除肿瘤,避免术后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存率;施行全胃切除术,能够增加患者的进食量和防止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保证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甲状腺癌的诊断、治疗、术后并发症及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82例甲状腺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和术中诊断甲状腺癌分别为162例(57.4%)和94例(33.3%),术后确诊26例(9.3%);282例手术患者无院内死亡,11例出现了声嘶(9例为暂时性,2例为永久性),7例出现低钙抽搐或肢端麻木。249例(88.3%)获得随访资料,其中颈部淋巴结复发者20例,局部复发者15例,远处转移者1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和髓样癌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9.2%和92.3%。结论:甲状腺结节钙化者高度怀疑甲状腺癌,术中冷冻有助于甲状腺癌的确诊和术式的选择,应充分重视术中显露喉返神经,术后患者应坚持服用甲状腺素片,有助于预防甲状腺癌的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性左侧开胸二野清扫术后复发的规律,为术后辅助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8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1例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的患者,分析其复发情况。结果:111例患者中位复发时间为16.0个月,82.9%患者在术后3年内复发,复发时临床表现以声音嘶哑为最常见(36.0%)。复发类型:单纯局部区域复发76.6%,单纯远处转移6.3%,区域复发合并远处转移17.1%(P=0.000)。局部复发中纵隔淋巴结转移60.4%,下颈锁骨区淋巴结转移48.6%,腹腔淋巴结转移10.8%,吻合口复发15.3%,瘤床区复发1.8%。远处转移26例中,肺转移占50.0%。不同原发部位食管癌之间复发区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纵隔淋巴结转移中,上纵隔复发率55.9%,中纵隔19.8%,下纵隔淋巴结转移1.8%(P=0.000),在纵隔淋巴结复发中,1、2区淋巴结复发率分别为42.3%和34.2%,4区22.5%,7区18.0%。采用logistic分析复发部位与临床资料相关性,结果显示纵隔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有关。结论: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性左开胸二野清扫术后复发多在术后3年内发生,以声音嘶哑常见,淋巴结复发为主要复发类型,其中下颈锁骨区及上纵隔1、2区淋巴结复发多见,不同原发部位食管癌之间复发区域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伴有甲胎蛋白升高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140例胃癌患者中12例伴AFP升高,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12例AFP升高胃癌患者甲胎蛋白水平在71.97~275691.6μg/L。病理组织学类型:低分化腺癌58.3%(7/12),管状腺癌25.0%(3/12),肝样腺癌16.7%(2/12)。肿瘤部位以胃窦和胃体多见,占66.7%(8/12),贲门部33.3%(4/12)。临床分期均为Ⅳ期,其中肝门部淋巴结转移16.7%(2/12),肝脏转移25.0%(3/12),腹腔淋巴结转移25.0%(3/12),肝脏转移合并腹腔淋巴结转移25.0%(3/12),其他部位转移8.3%(1/12)。12例胃癌患者中有4例为术后复发和转移,根治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的平均时间为7.7个月,最短在根治术后3个月出现转移;6例行姑息手术,2例未行手术治疗。10例患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案进行姑息化疗。生存期为2~5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结论伴有甲胎蛋白升高的胃癌,是1种特殊的临床亚型,易发生肝脏转移和(或)腹腔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对手术清扫范围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治疗的10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统计资料中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Borrmann分型的关系。结果:103例患者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68.9%(71/103)。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度)也增高(P〈0.05);临床分期中,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度)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增高,Ⅰ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度)均低于其它期(P〈0.01);Borrmann分型中,Ⅲ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81.6%(40/49),高于其它型(P〈0.05),而Ⅳ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度32.4%(161/497)最高。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随着胃癌的临床进展而增高。合理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能够及时清除肿瘤可能的转移灶,进而有助于降低患者肿瘤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应用甘氨双唑钠对鼻咽癌局部复发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18例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予二程三维适形放疗,90%等剂量线包括PTV(GTV外放1 cm)56~65 Gy/5~6 W,甘氨双唑钠每次800 mg/m2,每周3次,从放疗开始连续使用至放疗结束。结果鼻咽癌复发灶CR率77.8%(14/18),PR率22.2%(4/18),主要毒副反应为对皮肤黏膜及血像的影响,未发现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脏毒性。结论鼻咽癌局部复发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合并甘氨双唑钠治疗,患者可以耐受,近期疗效较好,毒副反应不增加,远期疗效及副作用有待病例积累做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