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跨膜蛋白45A(TMEM45A)在瘢痕疙瘩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探讨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及泌尿外科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正常包皮组织标本, 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瘢痕疙瘩组织及KF中TMEM45A蛋白表达情况。将KF分成两组, 分别通过特异性TMEM45A小干扰RNA(siRNA)和对照siRNA转染, 进而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TMEM45A基因的下调对肌成纤维细胞标志性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ECM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1.00 ± 0.11)及成纤维细胞(1.00 ± 0.20)相比, TMEM45A在瘢痕疙瘩(0.26 ± 0.05)及KF(0.41 ± 0.09)中的表达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10.76、4.75, P值分别<0.001, = 0.009)。TMEM45A特异性siRNA组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t = -5.98, P = 0.004)及ECM蛋白Ⅰ型、Ⅲ型胶原蛋白(t值分别为-4.57、-4.90, P值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SDC-1)在瘢痕疙瘩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情况及其对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qRT-PCR方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瘢痕疙瘩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的SDC-1蛋白表达情况。接下来通过转染SDC-1 siRNA序列,使SDC-1的表达下降。通过CCK-8法检测敲减SDC-1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测定敲减SDC-1对迁移相关蛋白MMP-2和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SDC-1在瘢痕疙瘩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呈高表达(P0.05)。与NC siRNA组相比,SDC-1 siRNA组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同时抑制MMP-9蛋白的表达(P0.05);而两组间MMP-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C-1在瘢痕疙瘩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高表达,敲减SDC-1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这为探讨SDC-1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迁移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核因子(NF)Ⅰ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增强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的影响作用。方法:构建NFⅠ-C基因慢病毒载体并且确定慢病毒转染成纤维细胞最佳条件,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PDGF对经NFⅠ-C基因病毒转染后成纤维细胞的TGF-β1及其受体Ⅱ(TβRⅡ)蛋白表达的影响作用。结果:(1)NFⅠ-C慢病毒载体转染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最佳转染值为50;(2)皮肤成纤维细胞经NFⅠ-C慢病毒转染后NFⅠ-C蛋白的表达较非病毒转染细胞显著升高(P0.05);(3)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PDGF共同培养48 h后TGF-β1和TβRⅡ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显著升高(P0.05);(4)皮肤成纤维细胞经NFⅠ-C慢病毒转染后与PDGF共同培养后48 h后TGF-β1和TβRⅡ蛋白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皮肤成纤维细胞和空病毒转染皮肤成纤维细胞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可增强皮肤成纤维细胞TGF-β1和TGF-β受体Ⅱ的表达,而NFⅠ-C表达增加可抑制PDGF增强TβRⅡ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人真皮乳头层成纤维细胞(Fp)、网状层成纤维细胞(Fr)和肌成纤维细胞(MFB)在瘢痕疙瘩皮损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方法 2019年5 - 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15例瘢痕疙瘩患者,男8例,女7例,年龄20 ~ 50岁,取皮损组织,以15例年龄匹配的女性乳房整形术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CD90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分布。从3例正常皮肤和3例瘢痕疙瘩组织中分离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采用10 ng/ml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体外处理两组细胞0 ~ 48 h,观察细胞表型的变化,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FAP、CD90和α-SMA mRNA和蛋白表达。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正常皮肤组织中,FAP+/CD90-细胞主要分布在真皮浅层,FAP-/CD90+细胞集中在真皮深层,CD90+细胞几乎不表达α-SMA;瘢痕疙瘩组织深层可见大量FAP+和CD90+细胞,大量CD90+细胞同时表达α-SMA。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几乎不表达α-SMA,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表达α-SMA;TGF-β1处理24 h时,正常成纤维细胞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α-SMA+细胞荧光强度(21.058 ± 0.709、27.112 ± 0.097)均高于未处理组(11.312 ± 0.636、21.306 ± 0.464),t值为22.430、13.370,P < 0.05。RT-PCR和Western印迹显示,TGF-β1处理48 h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P、CD90、α-SMA mRNA相对表达水平(92.610 ± 3.667、1.366 ± 0.105、3.240 ± 0.141)与蛋白表达水平(0.652 ± 0.073、1.046 ± 0.119、0.946 ± 0.117)均高于处理前(均P < 0.05)。结论 瘢痕疙瘩组织真皮深层的CD90+(Fr)细胞异常增生,提示针对真皮深层异常增殖活跃的FAP-/CD90+(Fr)细胞群进行定向干预可能提高瘢痕疙瘩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miRNA(miR)-193b-5p对黑素合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从健康男性包皮环切术后废弃的正常包皮组织中分离培养人原代黑素细胞。分别转染miR-NC模拟物(miR-NC mimics组)和miR-193b-5p模拟物(miR-193b-5p mimics组)至人原代黑素细胞及人黑素瘤MNT1细胞, 转染48 h时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miR-193b-5p的过表达效率, 转染72 h时Western印迹检测黑素合成相关蛋白酪氨酸酶和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 转染1周时采用氢氧化钠法测定细胞中黑素含量。通过TargetScan网站预测miR-193b-5p的靶基因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 RT-q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miR-193b-5p过表达后该靶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人原代黑素细胞及人黑素瘤MNT1细胞中, miR-193b-5p mimics组miR-193b-5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miR-NC mimics组, t值分别为65.57、22.49, 均P < 0.001, 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4-羟苯基维胺(4-hydroxyphenyl-retinamide,4-HPR)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印迹方法检测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4-HPR对Ⅰ型前胶原(type I pro-collagen,ProcollagenⅠ)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1,MMP-1)蛋白表达水平,观察4-HPR联合TGF-β1、PD98059、SP600125、SB203580及LY294002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4-HPR使ProcollagenⅠ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MMP-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并且具有4-HPR浓度依赖性(P0.01)。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4-HPR+TGF-β1组中ProcollagenⅠ蛋白表达水平较TGF-β1组明显降低(P0.01),但P-Smad2和P-Smad3蛋白表达均无显著改变(P0.05)。LY294002组中ProcollagenⅠ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MMP-1显著升高(P0.01)。但PD98059、SB203580及SP600125组中ProcollagenⅠ和MMP-1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且4-HPR可有效抑制P-Akt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4-HPR可以抑制Ⅰ型前胶原蛋白的表达、上调MMP-1的表达,而这种调控作用可能与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被削弱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瘢痕疙瘩中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TSG)-6及相关上下游分子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方法:收集78例瘢痕疙瘩样本,另取50例正常皮肤组织样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检测TSG-6的阳性表达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SG-6、磷酸化磷酸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自杀相关因子(Fas)、Fas配体(FasL)、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磷酸化Smad3(p-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样本中微小RNA(miR)-23b、miR-181a及miR-376b的表达水平。结果:瘢痕疙瘩组织中TSG-6的阳性表达率、TSG-6、Fas及FasL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PI3K、pAKT、TGF-β1、p-Smad3、miR-23b、miR-181a及miR-376b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瘢痕疙瘩组织中TSG-6的表达水平与p-PI3K、p-AKT、TGF-β1、p-Smad3、miR-23b、miR-181a及miR-376b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与Fas及FasL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JAK2/STAT3信号通路选择性抑制剂AG490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KF)生物行为学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正常真皮成纤维细胞(HSF)、HKF分别用浓度为12.5、25、50、75、100 μmol/L AG490处理为实验组,以不加AG490组为阴性对照组。CCK?8检测各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HSF和HKF培养24、48、72 h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HKF培养24 h后的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RT?PCR检测各组HKF培养24 h后,STAT3、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不予任何药物处理的HSF、HKF中STAT3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HSF、HKF培养24 h后STAT3、p?STAT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CK?8法显示,随AG490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AG490对HSF、HKF增殖的抑制率增加,且该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均P < 0.05)。在相同浓度AG490作用相同时间的情况下,HKF增殖抑制率大于HSF(P < 0.05)。流式细胞仪显示,随AG490药物浓度的增加,HKF G1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加(P < 0.01),G2期细胞比例逐渐减少(P < 0.01),S期细胞无明显变化(P > 0.05),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P < 0.01)。RT?PCR显示,在不予任何加药处理的情况下,体外正常培养HSF、HKF 24 h后,HKF组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HSF组(P < 0.05)。AG490作用HKF 24 h后,STAT3、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相对表达量随AG490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相关分析显示,经AG490处理的HKF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的表达量与STAT3 mRNA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 = 0.855,P < 0.01)。Western印迹显示,随AG490药物浓度的增加,HSF、HKF中STAT3、 p?STAT3的表达均逐渐降低(P < 0.05),且HKF中STAT3、p?STAT3蛋白表达量低于HSF(P < 0.05)。结论 AG490可通过选择性阻断JAK2/STAT3信号通路,有效抑制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1,TGF-β1)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CTGF、TGF-β1基因转染硬皮病患者皮损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 CTGF、TGF-β1DNA质粒转染至传代培养的硬皮病FB中,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计算转染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TGF、TGF-β1DNA质粒分组转染的各组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实验成功构建了CTGF、TGF-β1真核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转染后的CTGF、TGF-β1基因发出的稳定的绿色荧光的信号,转染率为(85.7±2.1)%、(66.9±3.3)%,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法显示正常组细胞凋亡较高(6.52%),而硬皮病和各转染组细胞凋亡率降低,尤以CTGF转染硬皮病组最低(P0.05)。结论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可有效介导真核表达质粒转染CTGF、TGF-β1,且CTGF、TGF-β1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及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Nicastrin(NCT)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在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上鉴定其沉默效率,构建NCT基因稳定下调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模型,为后续研究NCT基因下调对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影响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设计3个靶向NCT基因特异性短发卡RNA(shRNA)表达序列并连接到慢病毒表达质粒pGLV3/H 1/GFP+ Puro中,成功构建慢病毒重组表达质粒,并通过测序鉴定.将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与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产生慢病毒颗粒,并测其滴度.将HaCaT细胞分为空白组(未感染病毒)、阴性对照组(NC组,感染空载病毒LV3-shNC)和干扰组(感染NCT-shRNA1、2、3慢病毒).流式细胞仪检测慢病毒转染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印迹检测靶基因的沉默效率,筛选出沉默效果最佳的干扰序列.结果 测序表明,NCT-shRNA慢病毒重组表达质粒构建成功.重组表达质粒与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后产生的慢病毒颗粒滴度为109 TU/ml.慢病毒感染HaCaT细胞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慢病毒转染效率大于95%.qRT-PCR结果,与NC组相比,干扰组NCT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其中NCT-shRNA1组NCT基因沉默效果最佳,干扰效率达到75%.Western印迹结果,与NC组相比,shRNA1组NCT蛋白表达抑制率为71.7%.结论 成功筛选出高效NCT-shRNA干扰序列,构建NCT-shRNA慢病毒重组表达载体,并构建NCT基因稳定下调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研究核转录因子E2F6在人恶性黑素瘤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对恶性黑素瘤细胞A375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收集重庆市中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皮肤科确诊的50例皮肤恶性黑素瘤和30例色素痣冻存组织及石蜡切片。通过 qRT-PCR分析 E2F6 mRNA在人恶性黑素瘤和色素痣组织及7株恶性黑素瘤细胞系(HM、A375、WM451、WM35、SK-MEL-1、Hs-695T、MDA-MB-435s)和色素痣细胞中的表达,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检测E2F6、β联蛋白在人恶性黑素瘤组织中的表达。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E2F6抑制质粒和对照质粒转染至A375细胞,通过qRT-PCR和Western印迹验证E2F6基因的敲减效率。通过CCK8、软琼脂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3D细胞培养实验检测E2F6基因敲减对A375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总β联蛋白、活化β联蛋白、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等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皮肤恶性黑素瘤中E2F6和β联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7株恶性黑素瘤细胞系E2F6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色素痣细胞(均P < 0.001)。qRT-PCR显示,皮肤恶性黑素瘤组织中E2F6 mRNA的相对表达(0.000 55 ± 0.000 17)高于色素痣组织(0.000 18 ± 0.000 09,t = 3.22,P < 0.001)。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显示,皮肤恶性黑素瘤组织中E2F6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色素痣组织(均P < 0.001),而β联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低于色素痣组(均P < 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恶性黑素瘤组织中E2F6蛋白与β联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免疫组化:r = -0.56,Western印迹:r = -0.63,均P < 0.01)。敲减A375细胞E2F6基因后,E2F6抑制组E2F6 mRNA、蛋白相对水平低于对照组(t = 3.38、2.76,P < 0.001)。CCK-8实验显示,继续培养后48 h,E2F6抑制组细胞增殖能力低于对照组(t = 4.58,P < 0.01);软琼脂平板实验显示,E2F6抑制组细胞相对克隆比低于对照组(t = 2.26,P<0.001);迁移实验显示,E2F6抑制组穿出小室细胞数(165 ± 23)低于对照组(376 ± 22,t = 3.14,P < 0.01);侵袭实验显示,E2F6抑制组穿出小室细胞数(96 ± 11)低于对照组(315 ± 31,t = 2.12,P < 0.01);3D细胞培养实验显示,E2F6抑制组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侵袭性伪足消失。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E2F6抑制组G0 - G1期细胞比例、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01)。Western印迹显示,E2F6抑制组β联蛋白水平、活化β联蛋白水平及其下游靶基因蛋白c-Myc、细胞周期蛋白D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01),P21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E2F6抑制组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分子波形蛋白、神经钙黏着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01),而上皮钙黏着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01)。结论 核转录因子E2F6在恶性黑素瘤中高表达,敲减A375细胞E2F6基因可能通过拮抗β联蛋白信号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沉默三磷酸腺苷酶家族蛋白3A(ATAD3A)对黑素瘤A375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9年8 - 12月在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收集经病理确诊的3例黑素瘤患者的黑素瘤组织及癌旁组织 ,应用Western印迹检测ATAD3A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分别采用沉默ATAD3A慢病毒和空载慢病毒感染黑素瘤A375细胞系,构建沉默ATAD3A(shATAD3A)实验组和空载对照(shCtrl)组,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印迹验证干扰效率。采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比较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采用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划痕实验比较两组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两组细胞自我更新相关蛋白(NANOG、SOX2、OCT4)和侵袭、迁移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波形蛋白、SLUG]的表达水平。两组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Western印迹显示,相对于癌旁组织,ATAD3A在3例黑素瘤组织中高表达(t = 10.825,P < 0.001)。qRT?PCR和Western印迹显示,shATAD3A组A375细胞ATAD3A mRNA为0.230 ± 0.073,shCtrl组为1.000 ± 0.244,两组比较,t = 9.461,P < 0.00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279 ± 0.267和0.867 ± 0.115,t = 8.595,P = 0.002, 表明成功构建沉默ATAD3A的黑素瘤A375细胞系。克隆形成实验和CCK?8实验显示,shATAD3A组克隆形成率低于shCtrl组(22.667% ± 2.510%比43.667% ± 5.030%,t = 6.464,P = 0.003),且细胞增殖活性自第2天开始直至第4天均显著低于shCtrl组。划痕实验及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显示,与shCtrl组相比,shATAD3A组划痕愈合减慢,划痕愈合率自第12 h开始(32.920% ± 4.642%比49.302% ± 1.448%,t = 5.835,P = 0.004)至24 h明显降低,通过Transwell小室下室的侵袭细胞数减少(68.330 ± 13.050比234.330 ± 19.139,t = 12.411,P < 0.001)。Western印迹显示,shATAD3A组细胞NANOG、SOX2、OCT4、MMP2、波形蛋白、SLUG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 < 0.05或0.001)。结论 ATAD3A在黑素瘤组织中高表达,沉默ATAD3A能抑制黑素瘤A375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检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microRNA-125a(miR-125a)的表达与皮损处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增殖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2018年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相邻非皮损组织,采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中miR-125a的表达及皮损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7 mRNA的表达。将miR-125a过表达质粒、过表达对照质粒、miR-125a干扰质粒、干扰对照质粒转染HaCaT细胞,在转染后0、24、48、72 h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HaCaT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质粒转染后HaCaT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IL-6、IL-17水平。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区miR-125a相对表达水平(2-ΔΔCt,0.389 ± 0.354)低于非皮损区(1.106 ± 0.396,t = 7.717,P < 0.001)。银屑病皮损组织中miR-125a表达与TNF-α、IL-1β、IL-17 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r = -0.447、-0.424、 -0.436,均P < 0.01)。转染相应质粒后0、24 h时,细胞增殖能力在过表达miR-125a组与过表达对照组(t = 0.282、1.445,均P > 0.05)、干扰miR-125a组与干扰对照组(t = 0.120、1.543,均P > 0.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染后48、72 h时,过表达miR-125a组细胞的增殖能力低于过表达对照组(t = 3.222、4.563,均P < 0.05),干扰miR-125a组高于干扰对照组(t = 3.036、3.269,均P < 0.05)。MiR-125a过表达组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低于过表达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318、3.813,均P < 0.05)。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miR-125a低表达,miR-125a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可能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181b-5p是否通过靶向普列克底物蛋白(PLEK)抑制皮肤黑素瘤(CM)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方法 生物信息学分析CM核心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NA-181b-5p和PLEK的靶向结合。采用RNA oligo和siRNA分别调控A375细胞miRNA-181b-5p和PLEK的表达,具体分组为:模拟物阴性对照组、miRNA-181b-5p模拟物组、抑制剂阴性对照组、miRNA-181b-5p抑制剂组、PLEK siRNA组、siRNA阴性对照组、miRNA-181b-5p抑制剂和对照siRNA共转染组以及miRNA-181b-5p抑制剂和PLEK siRNA3共转染组。上述各组用相应试剂处理细胞48 h后,采用qPCR检测A375细胞中miRNA-181b-5p和PLEK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PLEK蛋白的表达,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A375细胞的侵袭能力;继续培养24 ~ 96 h后,CCK8实验检测A375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PLEK为CM的核心基因,CM原位癌组织较癌旁组织高表达PLEK(P = 0.031),转移组织较原位癌组织高表达PLEK(P = 0.001)。与人表皮黑素细胞HEMa-LP相比,A375细胞高表达PLEK mRNA(3.884 ± 0.156比0.997 ± 0.010,t = 18.48,P < 0.001)及PLEK蛋白(2.840 ± 0.301比1.029 ± 0.094,t = 5.47,P = 0.005),低表达miRNA-181b-5p(0.333 ± 0.042比0.967 ± 0.069,t = 7.83,P = 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miRNA-181b-5p和PLEK靶向结合。与模拟物阴性对照相比,miRNA-181b-5p模拟物转染后A375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降低(48 h,t = 7.96,P = 0.015;72 h,t = 7.50,P = 0.002;96 h,t = 7.96,P = 0.001),侵袭能力也显著降低(t = 5.07,P = 0.007);相反miRNA-181b-5p 抑制剂组A375细胞存活率高于抑制剂阴性对照组(24 h,t =5.38,P = 0.013;48 h,t = 5.36,P = 0.013;72 h,t =7.63,P = 0.005;96 h,t =5.99,P = 0.004),侵袭能力也高于抑制剂阴性对照组(t = 7.24,P = 0.002);与对照siRNA组相比,PLEK siRNA转染后A375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48、72、96 h时,P值分别为0.015、0.011、0.001),侵袭能力也降低(t = 4.93,P = 0.008);与miRNA-181b-5p 抑制剂和对照 siRNA共转染组相比,miRNA-181b-5p 抑制剂和PLEK siRNA共转染组A375细胞的增殖率明显降低(24、48、72、96 h时,P值分别为0.042、0.042、0.037、0.017),侵袭能力也明显降低(t = 8.52,P = 0.001)。结论 miRNA-181b-5p抑制A375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其机制涉及靶向下调PLEK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恶性黑素瘤(MM)组织中泛素结合酶2S(UBE2S)的表达及其对黑素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UBE2S在128例原发性MM、64例转移性MM、16份非瘤组织(8份瘤旁组织、8份正常表皮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A375、MUM?2B及MUM?2C黑素瘤细胞株中UBE2S mRNA表达水平。将黑素瘤A375及MUM?2B细胞株分别分为两组,干扰组使用含有UBE2S RNA干扰序列的慢病毒转染,对照组使用含有对照序列的慢病毒转染, 72 h后实时定量PCR检测 A375和MUM?2B黑素瘤细胞株中UBE2S mRNA表达水平。用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caspase3/7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及周期分布;应用Transwell法及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敲减UBE2S对A375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及N-钙黏蛋白表达的影响。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数据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通过Spearman系数评估UBE2S表达水平与T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UBE2S在98例(51.0%)MM组织中高表达,16例非瘤组织中均低表达,两组间高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905,P<0.01);UBE2S表达水平与肿瘤T分期呈负相关(ρ = -0.210,P = 0.043)。A375、MUM?2B、MUM?2C细胞间UBE2S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817.228,P<0.01)。Caspase3/7活性在干扰组A375细胞(t = 17.572,P<0.01)与干扰组MUM?2B细胞(t = 24.552,P<0.01)分别较相应对照组明显增加;干扰组A375细胞较对照组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t = 7.365,P<0.01),而S期比例明显降低(t = -9.190,P<0.01),G2/M期无明显变化(t = -0.227,P>0.05);干扰组MUM?2B细胞G1期(t = 12.676,P<0.01)、G2/M期(t = 13.045,P<0.01)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但S期比例低于对照组(t = -15.718,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干扰组较对照组A375细胞迁移(t = -35.727,P<0.05)及侵袭(t = -125.000,P<0.01)能力降低。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干扰组较对照组A375细胞N-钙黏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UBE2S在黑素瘤组织过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相关;敲减UBE2S对黑素瘤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均有影响,并且可能通过调控N-钙黏蛋白表达促进MM细胞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长链非编码RNA(lncRNA)068对黑素瘤细胞系A375迁移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2015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经病理确诊的皮肤黑素瘤患者21例,采用定量PCR(qPCR)检测其黑素瘤组织与相邻癌旁组织中lncRNA 068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在A375细胞中过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DKK3 在人皮肤恶性黑素瘤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及转染DKK3对人黑素瘤细胞A375迁移与侵袭的影响。方法 通过Western印迹法分析DKK3在人黑素瘤细胞系(HM、A375、WM451、SK?MEL?1、Hs?695T、MDA?MB?435s、WM35)及色素痣细胞中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014 年8月至2017年6月在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收集的58例恶性黑素瘤(包括原发性黑素瘤与转移性黑素瘤)和30例色素痣组织中DKK3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转染pcDNA3.1(+)?Flag?Vector质粒(对照组)和pcDNA3.1(+)?Flag?DKK3 质粒(转染组)至恶性黑素瘤 A375 细胞中,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验证 DKK3 的过表达,及DKK3过表达对黑素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相关的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细胞平板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分析DKK3对A375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独立样本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DKK3蛋白在人黑素瘤细胞系中表达缺失或低表达,在色素痣组织中高表达。原发性黑素瘤、转移性黑素瘤与色素痣中DKK3 mRNA表达水平(2?ΔΔCt)分别为(0. 325 ± 0.150) × 10?3、(0. 142 ± 0.210) × 10?3、(0. 634 ± 0.120) × 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6.57,P < 0.05),转移性黑素瘤表达水平低于原发性黑素瘤和色素痣 (LSD?t分别为2.48、3.12,均P < 0.05)。A375 细胞转染DKK3后,细胞划痕迁移率(22.11% ± 5.11%)低于对照组(54.36% ± 23.22%)(t = 2.36,P < 0.001);迁移及侵袭实验中,转染组穿出小室细胞数(265 ± 33、76 ± 18)低于对照组(429 ± 41、135 ± 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4、1.35,均P < 0.001)。转染组A375细胞过表达DKK3后,上皮钙黏着蛋白和mRNA表达上升,神经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7、MMP11蛋白和mRNA的表达下降。结论 DKK3在黑素瘤细胞系和组织中表达下调,DKK3过表达后A375 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受到明显抑制,DKK3可能是抑制皮肤恶性黑素瘤转移的靶点。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研究糖酵解关键酶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二磷酸酶3(PFKFB3)对婴幼儿血管瘤(IH)内皮细胞(HemEC)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4例增殖期及4例消退期IH组织,从增殖期IH组织中提取原代HemEC,以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对照。通过免疫组化与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PFKFB3在IH组织与HemEC中的表达水平。采用CCK8实验检测0 ~ 10 μmol/L PFKFB3特异性抑制剂PFK15对HemEC细胞增殖的影响。体外培养HemEC,采用5 μmol/L PFK15干预细胞,采用Transwell法观察HemEC迁移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HemEC凋亡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增殖期IH组织中PFKFB3表达丰度(74.34% ± 5.26%)高于消退期(41.46% ± 2.99%,t = 9.40,P < 0.001)。Western印迹显示,HemEC中PFKFB3相对表达水平(0.73 ± 0.05)高于HUVEC(0.45 ± 0.04,t = 8.50,P < 0.001)。CCK8实验结果显示,0.625、1.25、2.5、5、10 μmol/L PFK15组HemEC增殖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均P < 0.01)。Transwell实验显示,PFK15干预组HemEC迁移数(297 ± 15)低于对照组(422 ± 8,t = 12.59,P < 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PFK15干预组HemEC凋亡率(6.69% ± 0.64%)高于对照组(0.34% ± 0.07%,t = 17.07,P < 0.001)。结论 糖酵解关键酶PFKFB3在IH增殖期组织与HemEC中高表达,PFKFB3抑制剂PFK15可抑制HemEC增殖、迁移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