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以腓动脉为蒂的小腿皮瓣修复小腿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在解剖的基础上设计以腓动脉为蒂的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踝部的皮肤缺损5例和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10例;男11例,女4例,皮瓣切取面积13cm×7cm~22cm×15cm。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质地优良,外形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腓动脉为蒂的小腿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是临床较好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的优点,手术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腿腓肠神经滋养血管的走行、来源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吻合关系.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血供的逆行岛状皮瓣,进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通过选取10例成人小腿标本,进行腓肠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的显微解剖研究,观测腓肠神经滋养血管的来源、构成及相互吻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应用节段性腓动脉穿支为血供的带蒂逆行岛状皮瓣并应用于临床。修复足踝部缺损10例。结果:解剖研究表明:小腿腓肠神经全程均有伴行动静脉滋养,行程中不断接受不同平面的穿支加强,并与周围组织形成广泛的吻合。在踝上3~7cm范围内有较大的腓动脉穿支与之吻合,提供血液滋养并藉此为其周围皮肤供血。以此神经血管蒂设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10例,全部成活。结论:以腓动脉穿支一腓肠神经滋养血管一皮肤血管网的营养皮瓣,为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的方法,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3.
李庆源  曾浩  钟强文  古丽华 《吉林医学》2011,32(13):2544-2545
目的:探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1/3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1/3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2例的临床实践,证实该皮瓣的解剖位置及适用范围。结果:22例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1~36个月,外形满意,皮瓣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小腿下1/3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带外踝上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缺损,简化手术操作,改善皮瓣血供。方法:2006年6月~2010年3月,对11例足部皮肤缺损的病人应用带外踝上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缺损面积范围:5cm×3cm9cm×9cm.其中男8例,女3例,最小年龄18岁,最人年龄62岁,平均年龄31岁,缺损原因:车祸5例,慢性感染性溃疡3例,肿瘤1例,缺损部位:足跟部4例,内踝部2例,足背部3例;手术彻底清创后或切除肿物后,以胭窝中点与外踝尖跟腱中点连线为轴,以外踝上腓动脉穿支处为旋转点设计皮瓣。皮瓣蒂部设计3cm~4cm宽的筋膜蒂及2cm~3cm宽的皮桥。手术先切开蒂部后缘至深筋膜下,确认外踝上穿支,切开上缘及内外侧缘,在深筋膜下向蒂部分离皮瓣,通过明道将皮瓣转移至受区。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11例足部皮肤缺损病例修复后,皮瓣全部成活。但有8例术后足外侧感觉麻木。结论:带外踝上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结合了穿支皮瓣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点,具有操作简便,蒂部较长,血供丰富。是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特别是前足皮肤缺损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分析16例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均为筋膜皮瓣,皮瓣面积最小5cm×6.5cm,最大为12cm×16cm。行暗道转移5例,其余11例行明道转移。结果,所有病例皆出现程度不同的皮瓣肿胀,暗道较明道明显。皮瓣边缘坏死1例。1例皮瓣部分坏死,后经游离植皮愈合。表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带蒂转移,成功率高,修复范围广,是一种简单、实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部、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部、足部软组织缺损16例,其中低旋转点7例,皮瓣切取范围5 cm×7 cm至18 cm×14 cm,蒂长5~16 cm。结果:14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经清创换药后创面游离植皮愈合;术后随访14例,皮瓣外观、质地、弹性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血供可靠,成功率高,操作简单,不损伤主要血管,且降低旋转,能修复足中端远端创伤,是修复小腿下段、踝、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与评价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6例,皮瓣面积4cm×5cm~12cm×7cm。结果20例皮瓣全部存活,4例皮瓣远端表皮部分坏死,2例皮瓣远端全层皮肤坏死,但筋膜成活。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切取简单,设计灵活,成活率高,不牺牲主要动脉,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段与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段与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9例,修复部位:小腿下1/3及跟腱区13例,外踝及足背外侧区7例,内踝及足内侧区6例,足跟及足底3例。皮瓣面积最大为13 cm×8 cm,最小为6 cm×3 cm,蒂长4-11 cm。结果29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术后27例获6个月至3年随访,其中24例皮瓣外观、血运、质地、色泽、弹性好,3例皮瓣经Ⅱ期修整,外形改善,皮瓣供受区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段与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不需牺牲小腿主要动脉,皮瓣成活率高,并发症少,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马群莹  李友安  崔君智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9):1215-1216,1272
目的:观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带筋膜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6例。急诊Ⅰ期修复11例,Ⅱ期修复15例。逆行切取皮瓣,皮瓣面积5cm×6cm~10cm×16cm。皮瓣蒂最长7cm,最短4cm,平均6cm。对于足底足背软组织缺损,同侧皮瓣不能修复,外固定架固定交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结果:26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4例皮瓣远端皮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经3~32个月随访,皮瓣外形满意,功能良好。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简单,血管恒定动脉供血和静脉回流可靠,成活率高,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小腿远端、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采用含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筋膜蒂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切取皮瓣面积4cm×5cm~10cm×15cm。结果: 临床应用12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此皮瓣血运可靠,切取简便安全,覆盖范围大,可有效地修复小腿远端及足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范围及效果.方法 2002年3月~2006年11月对13例小腿下1/3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进行创面转移修复,皮瓣面积最大15cm×10cm,最小6cm×5cm.结果 13例中11例皮瓣全部存活,2例远端皮缘缺血坏死,经局部换药及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随访12例,失访1例,随访时间6~18 个月,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满意且外形良好.结论 该皮瓣的神经营养血管血供可靠,术中切取简单易行且安全,成功率高,是修复小腿下1/3段、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范围及效果。方法2002年3月~2006年11月对13例小腿下1/3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进行创面转移修复,皮瓣面积最大15cm×10cm,最小6cm×5cm。结果13例中11例皮瓣全部存活,2例远端皮缘缺血坏死,经局部换药及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随访12例,失访1例,随访时间6 ̄18个月,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满意且外形良好。结论该皮瓣的神经营养血管血供可靠,术中切取简单易行且安全,成功率高,是修复小腿下1/3段、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踝部软组织皮肤缺损临床疗效。方法 对17例小腿下段及踝部软组织皮肤缺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以腓肠神经的体表投影为轴线,其蒂部在外踝上2.5~4.5cm,皮瓣面积4.7cm×3.2cm~10.8cm×7.6cm。结果 17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4~8个月,外形美观,质地柔软,厚薄适中。结论 该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变异少、不牺牲下肢主要血管等优点,适于小腿下段及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足跟、踝关节和足背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供区的切口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覆盖,皮瓣面积4cm×5cm~11cm×10cm。结果:术后18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愈合;皮瓣远端坏死2例。术后12例获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满意,颜色与周围组织相同,未出现破溃。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一种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5.
刘燮  李峰 《实用全科医学》2011,(11):1750-1751,F0003
目的探讨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下肢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术前采用Doppler探测小隐静脉走行方向、腓动脉穿支点及其走形方向并标记,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蒂、带腓肠外侧神经的皮瓣,修复足跟电击伤4例,踝部慢性溃疡3例,小腿远端胫腓骨骨折术后骨钢板外露2例。结果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1年,皮瓣质地良好,功能、外形恢复满意,保留了足背外侧、足跟的感觉功能。结论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血运可靠,成活率高,保留了足背外侧、足跟的感觉功能,是修复下肢组织缺损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封闭式负压引流(VSD)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09~2012-08间共治疗了18例足踝部及足跟腱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7~61岁,平均年龄为41岁。皮肤缺损面积为5.0 cm×4.0 cm~13.5 cm×11.0 cm。首先采取清创术和VSD,待创面情况良好后,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蒂岛状皮瓣,切取面积为6.0 cm×5.0 cm~15.0 cm×12.0 cm,修复足踝部创面。结果 15例全部成活,术后2例皮瓣边缘感染,1例出现瘀肿的静脉危象,经处理后愈合。皮瓣质地良好,外观尚可。结论 VSD结合腓肠神经皮瓣适合应用于损伤和感染严重的创面。  相似文献   

17.
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的临床演变与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总结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 1/ 3和足踝创面的经验 ,探讨提高其成活质量的方法。方法 自 1994 - 2 0 0 4年共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2 3例 ,蒂部均包含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和深浅筋膜 ,宽度 3~ 5cm。旋转轴点为腓动脉外踝后上方 (5cm)的最远侧肌间隔穿支。皮瓣面积 17cm× 6cm~ 30cm× 10cm。皮瓣类型 :腓肠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 3例 ,水滴样岛状皮瓣 3例 ,带皮桥的岛状皮瓣 6例 ,筋膜皮下组织瓣翻转移位2例 ,穿支血管蒂岛状皮瓣 7例 ,穿支血管蒂岛状皮瓣携带长段腓肠神经 (2 7cm)修复胫神经缺损 1例 ,岛状皮瓣携带扩大的筋膜皮下瓣 1例 ,岛状皮瓣携带腓肠肌肉 1例。 13例将皮瓣中腓肠神经与受区皮神经吻合。在小隐静脉有充盈怒张的 15例皮瓣 ,于蒂部远端将小隐静脉结扎。结果 皮瓣转移后血液循环良好 ,但在创口渗血停止后 (术后 4 8小时 ) ,皮瓣多有肿胀 ,8例未在蒂部远端结扎小隐静脉者均出现张力水泡。结扎的 15例 ,皮瓣肿胀减轻 ,3例发生张力水泡。本组 2 3例皮瓣均完全成活。皮瓣供受区无重要并发症 ,5例有轻微并发症 (2 1.7% ) ,包括皮瓣伤口部分裂开 (2例 )、皮瓣表皮坏死脱落 (2例 )、供区植皮愈合不良 (1例 )等。 17例随访 6月~ 5年 ,供区无痛性神经瘤发生。 12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及吻合血管的足背皮瓣修复足跟部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治疗36例足跟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病例,其中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皮肤缺损25例,皮瓣面积最大30 cm×14 cm,最小11 cm×7 cm,应用吻合血管的足背皮瓣修复足跟皮肤缺损11例,皮瓣面积最大14 cm×11 cm,最小9 cm×6 cm.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有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远端少许皮肤坏死,经换药切痴后用中厚皮片植皮愈合.所有病例均经3个月~3 a随访,患肢正常步态行走,皮瓣耐磨,两点辨别觉4~7 cm.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及足背皮瓣皮肤质量较好,不臃肿,供皮面积较大,适合修复足跟部较大面积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5例足踝部皮肤缺损,缺损面积为3cm×5cm~10cm×21cm,部位包括前足、足背、足底、跟外侧、内外踝,均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逆行转位修复.结果:15例足踝部皮肤缺损者,经行腓肠神经血管蒂皮瓣逆行修复均完全成活.讨论:腓肠神经血管蒂皮瓣是修复...  相似文献   

20.
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为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为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应用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为蒂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足部软组织缺损并骨髓炎15例,对全部病例进行随访分析。结果除1例最大皮瓣18cm×8cm远端边缘有2cm皮肤坏死外,其余皮瓣均成活。骨髓炎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结论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为蒂的岛状皮瓣,血运可靠,面积大,旋转幅度大,手术切取简单,为小腿下段、踝足部软组织缺损并骨髓炎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易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