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克次体病系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危害人畜的健康。各种立克次体病在我国分布较广泛,斑疹伤寒和Q热遍及全国。然而由于立克次体病的传播流行受其媒介、宿主、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造成防而不力治而不明的困难,从而使立克次体病有扩展趋势。一些立克次体病如Q热、恙虫病和斑疹伤寒往往被误诊为其它热型  相似文献   

2.
Q热是由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为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为一种自限性发热疾病、流感样综合征或肺炎。肉芽肿性肝炎时常伴有肝脏酶浓度升高、发热延长、发热性皮疹、心肌炎及心包炎等。但Q热引发神经系统症状的报道则很少见,对其发病率可能估计很低。作者对1985~2000年期间诊断为Q热的1614例患者(急性12691例,慢性345例)评定了神经学并发症。选择有脑膜炎(脑  相似文献   

3.
牛、羊和山羊是伯纳特氏立克次体的主要贮主.当一感染的动物分娩时人常易发生感染,因为在分娩的动物中曾发现大量的伯氏立克次体.本文作者首先报告了一起暴露于鹿和受感染的妊娠期家犬后家庭中爆发的Q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09年卢氏县正常人及主要家畜(羊、牛、犬)立克次体血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根据地理位置及农村牲畜饲养分布特点,选择官道口、范里、文峪、东明4个乡镇为调查点。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人和家畜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贝氏苛克斯氏体、查菲埃立克体、人粒细胞无形体、巴尔通体、海南斑点热分离株等8种常见立克次体血清抗体。结果在4个调查点244份人血清和97份家畜血清中8种立克次体抗体均有检出。人群血清学检测阳性率最高为人粒细胞无形体(26.23%),最低为恙虫病东方体(0.82%);畜群感染率最高为海南斑点热分离株(90.72%),最低为贝氏苛克斯氏体(8.25%)。人群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率有明显地区间差异;羊的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和恙虫病东方体感染率,牛的巴尔通体感染率,犬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畜种。结论卢氏县人畜间广泛存在多种立克次体感染,局部地区高发、多发,应作进一步调查研究并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5.
儿童Q热     
Q热是由伯氏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人们对成人Q热的临床特征已经了解得比较清楚,而对儿童Q热的临床特征了解甚少。作者复习了1986~1990年由血清学检查确诊为Q热的13例患儿的临床记录,总结了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13例患儿中,4例有绵羊接触史;6例住在农村或近期在农村地区居住过;2例喝过没有消毒的牛奶。 13例Q热患儿的年龄为2~14岁(平均9.6岁);男孩9例,女孩4例。12例有高热(38.8℃~41.5℃,平均39.9℃),发热持  相似文献   

6.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人类通过节肢动物人虱、鼠蚤、蜱或螨的叮咬而感染立克次体.近几年,恙虫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至少存在10余种立克次体病,其中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北亚蜱传斑点热、黑龙江蜱传斑点热、内蒙古蜱传斑点热、Q热、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以及巴尔通体病等疾病[1-3].为了解北京市立克次体病的发病趋势及流行规律,为合理制订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05 -2010年北京市恙虫病、斑疹伤寒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3种立克次体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宜兴市一般人群立克次体病血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利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按地理位置,选择丘陵山区、太湖渎区、太滆平原、低洼圩区4种地貌地区7个调查点.以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法检测莫氏立克次体、黑龙江立克次体、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贝氏苛克斯体、横赛巴尔通体及五日热巴尔通体、查菲埃立克体及人粒细胞无形体等常见7种立克次体血清IgM或IgG抗体.结果 4个地区7个调查点539份成人横赛及五日热巴尔通体、黑龙江及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人粒细胞无形体、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人粒细胞埃立克体血清阳性率分别为30.24%、21.15%、15.96%、13.36%、6.12%、0.93%,本次调查未检测到贝氏苛克斯体.人粒细胞无形体,黑龙江及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和恙虫病东方体3种立克次体在不同的地貌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横赛及五日热巴尔通体,莫氏立克次体和人粒细胞埃立克体3种在不同地貌地区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宜兴地区人群中存在多种立克次体感染,以横赛及五日热巴尔通体、黑龙江及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人粒细胞无形体、莫氏立克次体为多,恙虫病东方体也有一定的感染,且立克次体感染的种类分布在地区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Q热和斑点热是两种重要的立克次体病,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历史上曾出现过大流行,给人类造成过重大危害。为了解Q热和斑点热在山东省的感染情况,1995年在鲁北陵县首次进行了这两种疾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Q 热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立克次体疾病,肺部罹患率占50~60%,其典型特征为肺下叶均匀节段性浸润性炎症。本文作者报告了2例肺部出现多发性结节病变,其中1例为出现空洞的 Q 热病例。例1:患者男性,34岁,因发热、干咳3天而入院。入院时体温38.4℃,查体无异常发现。肝、肾功能及血常规、血小板检查  相似文献   

10.
新发现的立克次体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立克次体病是一类威胁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病.该病在历史上曾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目前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当前美国反对生物恐怖主义已将流行性斑疹伤寒、落基山斑点热和Q热列入生物战剂名单中.从病原学上已证实我国存在10种立克次体病(表1).近年根据16S rRNA基因、17KDa脂蛋白、柠檬酸合成酶、外膜蛋白(rOmpA,rOmpB)DNA序列分析,在分子水平上确定立克次体(rickettsia)分类学地位,从而发现新的立克次体所致疾病.目前在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发现的新立克次体病,属于新发传染病范畴,此为公共卫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新疆博尔塔拉地区经常发生不明热性疾病。为了查明其病因。我们于1982年3~6月份对艾比湖畔90团辖区进行了人、畜间的血清学、病原学的调查。结果表明,Q热在本地区呈散发流行,全年均有病例发生。这次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血液分离出一株Q热立克次体,初步证实Q热是该地区“不明热”病原体之一。成年健康人群感染率为54.3%,绵羊为61.5%,牛为33.3%,蒙古兔为30%,黄鼠为46.3%。证实该地区有Q热疫源地。  相似文献   

12.
北亚热 (NorthAsiaFever)是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中的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通过蜱、螨的吸血活动在人和动物间传播 ,人因被携带有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SFGR)的蜱、螨叮蛟而感染。临床以虫咬溃疡 ,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皮疹为主要特征。北亚热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且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特征。近年世界各地陆续分离、鉴定 10余株SFGR。我国学者自 196 2年从黑龙江省东方田鼠分离出第一株SFGR(虎林 84株 )以来相继从新疆、内蒙、北京、海南、福建等地斑点热病人 ,媒介蜱和啮齿动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长白山地区正常人群蜱媒传染病的感染状况。方法采集长白山部分地区正常人血清629份,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5种蜱传病原体的血清抗体,应用SPSS软件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调查地区人群5种蜱传病原体的感染普遍,抗体阳性率分别为斑点热立克次体11.92%、莱姆病螺旋体7.15%、贝氏柯克斯体7.14%、森林脑炎病毒4.45%、查菲埃立克体3.18%,斑点热立克次体明显高于其他4种病原体(χ2=13.431,P〈0.01),莱姆病螺旋体和贝氏柯克斯体高于蜱传脑炎病毒和查菲埃立克体(χ2=11.061,P〈0.05)。阳性率分布的比较,长白山脉北部、中部地区的6市县阳性率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χ2=8.759,P〉0.05),珲春地区明显高于南部地区桓仁(χ2=11.579,P〈0.01)。调查地区存在西伯利亚和黑龙江立克次体感染,黑龙江立克次体阳性率(9.1%)明显高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7,P〈0.01)。结论长白山地区人群5种蜱媒传染病感染普遍。提示调查地区存在其自然疫源地,应积极做好蜱媒传染病防治及蜱叮咬的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淮安市南部丘陵地区寄生蜱中携带立克次体的分子流行特征,为立克次体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宿主(羊、牛、犬)体表寄生蜱,形态学鉴定蜱虫种类,然后通过PCR扩增立克次体的外膜蛋白B基因(ompB),对立克次体ompB基因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共调查210只(头)宿主动物,蜱携带率为31.43%(66/210)。捕获的83只蜱经形态学鉴定均为长角血蜱。PCR检测发现长角血蜱中立克次体的感染率为3.61%(3/83)。ompB基因G+C平均含量36.43%,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535。3株立克次体分离株ompB基因序列之间的一致性很高,并与GeneBank中立克次体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 hulinensis(AY260452.1)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8.1%、97.6%和97.5%。结论 淮安市南部丘陵地区寄生蜱中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应制定防控措施,以免危害动物及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血清学发现广州某农场职工血清Q热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为22.76%,海南人群为14.6%。医院门诊不明热病人血清检出Q热Ⅱ相抗体者占37.93%。并从海南水牛和某农场奶牛身上捕捉的微小牛蜱,以及发病的初生奶牛犊血液分离出病原体,经初步鉴定为Q热立克次体。以上结果提示广东存在Q热,且在某农场有Q热疫源地。  相似文献   

16.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SFG立克次体 )是一组经蜱叮咬而传播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菌 ,野生动物参与循环 ,在野生动物、节肢动物与 SFG立克次体三者的生态循环中 ,蜱既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又是该立克次体的保菌宿主 ,所以目前立克次体的分离鉴定 ,主要是从蜱中分离出毒株。整个方法及过程  相似文献   

17.
内蒙通辽市斑点热群立克次体W—88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8年我们自通辽市一例发热、头痛、临床诊断为"上感"、用青霉素、病毒灵治疗无效的病人,分离出一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W-88株。经动物感染试验、鸡胚卵黄嚢培养和传代,达到立克次体纯培养,用泛影葡胺密度株度离心纯化,制出立克次饵抗原,用我室建立的抗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群和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检测,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7株国际标准株同从中国分离株对比鉴定。结果确定W-88株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该例病人所患的疾病属北亚蜱传斑点热,此为我国在城市发现的北亚热病例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清原县蜱传斑点热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点热是区别于斑疹伤寒的另一组立克次体病。其临床症状比斑疹伤寒轻,几乎没有死亡。此组立克次体所引起的疾病包括北亚斑点热、落矶山斑点热、立克次体痘、钮扣热,北昆士兰(?)热等。斑点热于1958年,在我国内蒙首次得到了血清学证实(1);1962年,在黑龙江省的自然疫源地调查中,首次分离得到了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株(R·sibiricas),1974年,在新疆发现了典型的病例,并在血清学及病原学上得到了证实(3);1980年,牡丹江地区自然疫源地调查中进一步从各种动物血清及病人血清的补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北京市昌平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园区内刺猬携带的中华革蜱进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的分离和鉴定。方法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SFGR进行鉴定,并进行系统进化特征分析。结果 SFGR对DH82细胞产生明显细胞病变;Gimenez染色后,可见较多清晰的立克次体被染成紫红色;细菌16S基因测定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246株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BJ-90株相应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SFGR位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进化分支内,确认其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结论 北京市昌平区存在西伯利亚立克次体,该地区存在北亚热自然疫源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及优化检测立克次体目中7种重要病原菌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可同步检测并明确感染类型。方法 根据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B基因、恙虫病东方体groEL基因、查菲埃立克体16S rRNA基因、嗜吞噬细胞无形体gltA基因和贝氏柯克斯体com1基因序列合成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至同一方案,对该方法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等进行评价,并使用该方法对模拟样本和实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7种病原菌标准曲线的Ct值与模板拷贝数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均R2>0.990 0),所建立方法最低检测限均为1×10拷贝数/μl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96份蜱虫核酸提取物样本中,1份样本检出贝氏柯克斯体,3份样本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80份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标本DNA中,1份样本检出恙虫病东方体,2份样本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结论 本研究基于TaqMan-探针qPCR方法,将7种病原菌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优化至同一方案,克服目前不同立克次体目病原菌采用不同的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的缺点,可将临床样本中立克次体目的7种重要病原菌精确定位检测至种,明确感染病原菌类型并缩短检测时间,有助于对患者的精准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