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多项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选择8项相关指标,结合患者术后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性别、年龄、BMI、原发病、合并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手术因素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原发病包括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骨肿瘤,合并症包括糖尿病及高血压.[结果]90例患者中术后出现29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2.22%.发生高血压及糖尿病合并症的回归系数为r=4.184,P=0.041,为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合并症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对于高龄老年(8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05~2009年在治疗的5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术后随访2~6年,A组为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住院总时间及Harris评分标准进行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A组和B组比较,A组术中出血量多(P0.05),手术时间长(P0.05),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后髋关节恢复情况、疼痛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B组。出院后随访两组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显著,能有效减少术后疼痛及并发症、二次翻修,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年龄不宜作为影响手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股骨颈骨折日益增多。而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仍欠满意,尤其高龄人群骨折发生后治疗更加困难。目前国内外多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来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由于年龄因素造成的外伤及手术后消耗增加、营养吸收障碍使这一人群术后恢复出现难题。本文作者对我院111例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应用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治疗很好地解决了此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且资料完整的145例患者病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Garden分型)、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前牵引治疗、术后下地时间、内固定是否取出等因素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造成的影响。结果患者术后随访15~61个月,30例(20.7%)患者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对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无显著影响,而骨折类型、术前牵引治疗、负重时间、内固定取出与否对股骨头坏死有显著的影响。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骨折类型、术前牵引、负重时间、内固定物的取出与否是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折类型、内固定物的取出与否、术前牵引、负重时间是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1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51例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半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及手术费用均较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Harris评分,半髋关节置换术组总有效率(优+良+可)92.16%,全髋关节置换术组9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年harris评分比较,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相似,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及手术费用半髋关节置换术均较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少,半髋关节置换术可作为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0例,将术后发生症状性VTE患者纳入VTE组,将术后未发生症状性VTE患者纳入非VTE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D-二聚体水平,并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VTE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300例患者中,15例发生症状性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症状性肺栓塞,症状性VTE发生率为6.33%(19/300);与非VTE组比较,VTE组在年龄、手术类型、住院时间、有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72岁、住院时间>14 d、有脑梗死病史、糖尿病是引发髋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VTE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非VTE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VT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VTE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高、住院时间长、存在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临床应密切观察高危人群,并密切监测术后7 d内D-二聚体水平变化,便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症状性VTE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因素及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收治得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股骨胫骨骨折患者119例,收集其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将单因素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到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当中,探讨可能影响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因素。总结内固定失败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骨骼类型、骨骼质量、骨折原因、内固定位置、复位程度和后内侧骨皮质距离均是影响患者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骨折类型、骨骼质量、骨质复位程度是影响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中,骨折类型是最大的影响因素(OR=5.331)。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显示,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Harris评分、疼痛评分、行走评分、功能评分、活动评分均明显的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类型、骨骼质量、骨质复位程度是影响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其中,骨折类型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患者内固定失败后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再治疗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4篇文献,包含6 095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疾病类型为股骨颈骨折、脑卒中史、糖尿病史、术前ASA评分、术前焦虑、术前MMSE评分、术前营养不良、术前白蛋白水平、血糖水平、总胆红素水平、全身麻醉、术中失血量≥300 mL、手术时间≥90 min、麻醉时间≥2 h、术后疼痛、术后低氧血症、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夜间睡眠时间<6 h、电解质紊乱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医护人员可参照上述结果,通过正确的谵妄评估和筛查,精准识别患者可能存在危险因素,及早干预以降低谵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股骨颈骨折已成为骨科常见病、多发病。老年人骨质疏松、股骨颈脆弱、髋关节周围肌群退变、反应迟钝等原因,不能抵御髋部有害外力,易引起骨折[1,2]。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常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术后易发生并发症。2009年9月,我科收治1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并发脑梗死,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好发于老年群体。虽然临床上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较好,但老年患者的预后仍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何有效提高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预后效果,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总结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临床上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髋关节恢复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上述术式治疗股骨颈骨折病例67例,依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病例1年及3年期疗效不良率和髋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各具利弊,术式选择应根据患者伤情、经济承受能力、现有医疗设备条件及术者熟练程度而异。如果没有合并髋臼的骨折或病变,应首选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与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骨科近3年收治的10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4例,实验组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切口负压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切口负压引流量多于对照组(均P<0.05),但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患者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和股骨头置换术均是临床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有效术式,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患者创伤较小,但在术后并发症及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优势不如全髋关节置换术明显,临床上应充分结合患者年龄、身体条件、全身疾病情况及手术耐受性等因素综合考虑。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股骨颈骨折常见于老年人,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疾病的一种较安全成功、最有效的手术方法。用THR治疗股骨颈骨折在老年患者中日渐普及。它可以矫正关节畸形,恢复行走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术后康复锻炼是决定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2005年3月至2006年4月我院对2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3年4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发生谵妄组72例和未发生谵妄组248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2组一般资料;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 h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后低氧血症、复苏时间(≥1 h)、术后疼痛评分(≥4分)、伴有营养障碍、伴有睡眠障碍、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是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P<0.05)。纳入上述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的整体预测准确率为99.7%, 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分析显示模型具备较好的拟合优度。Bootstrap法内验证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92,敏感度为99.6%,特异度为93.1%。结论 年龄、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 h的CRP...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影响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隐性失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00例患者,按照术后隐性失血量分为高失血量组(隐性失血量超过480 ml)40例和低失血量组(隐性失血量≤480ml)6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症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高失血量发生的高危影响因素。结果:患者的假体类型、骨质疏松、手术时间、髋关节间隙、年龄和性别与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高失血量有关;生物型假体、骨质疏松、手术时间超过90 min、髋关节间隙4级、男性及年龄超过60岁是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高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生物型假体、骨质疏松、手术时间超过90 min、髋关节间隙4级、男性及年龄超过60岁是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高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在治疗中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及骨折分型,分别采用切开C臂机下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7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1例)和全髋关节置换术(33例)。结果随访1~5年,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组优良率61.84%,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为65.85%,全髋关节置换组为84.8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7.
老年骨折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迅速重建髋关节的解剖结构。恢复功能,解除疼痛,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保守治疗和内固定的高失败率。根据患者全身健康状况、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骨的质量和年龄等因素,专家多建议使用人工关节置换。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5年收治的5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于2010年4月~2014年7月就诊于佛山市中医院的16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65岁),根据术后48~72 h内血清肌酐绝对值升高0.3 mg/dl定义为AKI,前瞻性观察发生AKI和未发生AKI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院内临床事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KI的危险因素。结果:163例患者中25例(15.3%)患者发生AKI,3例(1.8%)患者最终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治疗。AKI患者平均(4.84±1.34)d内血清肌酐恢复到基线水平,出院后随访3个月内未发现患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与未发生AKI患者相比,AKI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多3 d。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只有较低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比值比0.95;95%可信区间,0.92~0.96,P0.001)是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KI是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与更长的住院时间相关。同时,较低的基础肾功能是预测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式,比较两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9例70~96岁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或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中半髋关节置换术3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54例,随访时间6~68个月,平均48个月.结果:两种术式的早期并发症均较低,半髋关节置换组优良率82.9%,全髋关节置换组优良率90.7%.全髋关节置换组较半髋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平均长20 min,扶双拐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7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情况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均能达到较满意效果.身体状况较好者可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年龄相对较大伴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可选择半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FNF)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统计老年FNF患者THR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老年FNF患者THR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不受性别、年龄、骨折侧别、高血压、糖尿病及假体类型的影响(P0.05);但可能受生物型假体及骨质疏松的影响(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物型假体及骨质疏松是老年FNF患者THR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OR=12.279、17.8751,P0.05)。结论生物型假体及骨质疏松可能是导致老年FNF患者THR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应针对上述因素制定防治措施以降低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