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随访研究内镜下微量射频技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5年疗效。方法 对接受微量射频治疗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随访研究,选择治疗前、治疗后1年、治疗后5年三个时间点,对胃食管反流症状积分(GERD-HRQL)、症状控制满意度、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微量射频治疗后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发作明显减轻,GERD-HRQL积分由治疗前的25.6±9.0,降至8.7±3.4(治疗后5年,P<0.01);烧心积分由治疗前的3.3±1.3,降至1.3±1.0(治疗后5年,P<0.05);患者对症状控制满意率由治疗前的31.1%升至71.6%,满意度积分由治疗前的1.4升至3.8(P<0.01)。治疗前全部患者需要使用质子泵抑制药(PPI)PPI控制症状,治疗后5年,70.1%患者不需要服用PPI。结论 微量射频治疗技术可以显著改善胃食管反流症状、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显著减少PPI的用量,是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静脉麻醉在无痛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390例结肠镜检查患者均采用微量泵持续静注丙泊酚,观察患者麻醉前(术前)、麻醉中(术中)及麻醉后(术后)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变化及术中不良反应、清醒时间、舒适程度等.结果 收缩压及舒张压术前组、术中组、术后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中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在正常范围;术后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在正常范围;术后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术中有所升高.血氧饱和度术前组、术中组、术后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中血氧饱和度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在正常范围;术后(吸氧后)血氧饱和度较术前改善;术后(吸氧后)血氧饱和度也较术中改善.心率术前组、术中组、术后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及术后心率较术前减慢,术后较术中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丙泊酚实施无痛结肠镜检查及治疗安全舒适、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确实提高了大肠疾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和贲门失弛缓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经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和贲门失弛缓症30例,其中胃食管反流病21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加Toupet胃底折叠17例,单纯Toupet式胃底折叠4例;贲门失弛缓症9例,行Heller肌切开加Dor胃底折叠术.结果 本组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70~30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量10~200 ml,平均15 ml.住院时间6~16 d.29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术后食管测酸、测压均恢复正常范围.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术后存在轻度的反酸、烧心症状,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又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均经内科短期治疗后缓解.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和贲门失弛缓症具有显露好、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量射频术治疗单纯应用药物无效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解放军962医院消化内科自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08例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无效的GER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下微量射频治疗。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年的临床疗效及胃食管反流症状、烧心积分。结果 GERD患者治疗后1、4年总有效率分别为95.2%(198/208)、94.7%(197/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GERD患者治疗后1、4年的症状积分及烧心积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射频治疗在GERD患者中临床疗效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寻雷贝拉唑联合蓝芩口服液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所致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入的60例胃食管反流病所致慢性咽炎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雷贝拉唑治疗,观察组给予雷贝拉唑联合蓝芩口服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周后观察组反流症状指数量表评分(RSI)、反流体征量表评分(RFS)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较对照组的83.33%高(P<0.05).结论 雷贝拉唑联合蓝芩口服液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所致慢性咽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王善慧 《人民军医》2007,50(3):182-182
胃食管反流病较常见。京沪地区患病率约7%;解放军总医院吴本俨调查2000例老年人,7.7%每周有反流症状,15%每月有反流症状。多数病人可以通过改良生活习惯,持续而认真的口服药物而控制病情。1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及发病率胸骨下端后方和胃灼热、反酸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症状,多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经胸部小切口进行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手术进行治疗的疗效.左胸第7肋间切口6~8cm,食管下段肌层切开上方超过狭窄1 cm,下方切口至胃壁肌层1 cm.全组均未行抗反流手术.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45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 d,无手术死亡.1例损伤食管黏膜予以修补,其余无任何并发症.黏膜完整者术后第2天开始进食,行黏膜修补者术后3 d进食.术后随访,66例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改善明显;2例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改善不明显,经胃镜扩张后缓解.全部病例无明显胃食管反流症状.26例行食管pH监测无病理性反流,与术前DeMeesre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合理掌握胃食管连接部的肌层切开范围可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切除机械吻合术后重建食管的测压和pH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为探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重建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 ,对 45例术后患者进行了食管胃的压力测定 ,其中 2 0例还进行了 2 4h食管pH监测、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测压显示食管胃吻合口上方的压力高于吻合口下方 ,2 4h食管 pH监测结果有胃食管反流的存在 ,内镜和病理检查示 80 %患者有异常现象及食管炎征象。结果提示 ,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后存在胃食管反流 ;反流的发生与术后时间的长短无关 ;半卧位睡眠是预防反流的有效方法 ;2 4hpH监测是敏感的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RDQ)对分析难治性哮喘(DA)中胃食管反流因素及评价治疗的价值。方法对门诊的469例DA患者进行RDQ问卷调查,得分≥12分者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愿意接受GERD治疗的患者列为治疗组;将对埃索美拉唑或莫沙必利有过敏反应或不愿意接受GERD治疗的DA患者列为对照组,治疗4 w,观察治疗前后RDQ和哮喘症状、呼吸功能的变化。结果 469例DA患者中,135例有GERD,发生率为28.78%;男女性别比1.14∶1;年龄(38.5±10.6)岁。反酸是最常见的症状,其次为反流和烧心。治疗组治疗后RDQ评分、哮喘自评得分和呼吸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是DA的重要发病因素,但多数DA患者缺乏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RDQ问卷可以较好地鉴别GERD是否为DA的原因,并可以指导GERD诱导的DA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使用单纯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组方。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较好,而且取得了较好的远期疗效,复发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联合用于全凭静脉复合麻醉在高龄危重患者全身麻醉中的作用。方法30例拟行全身麻醉的高龄危重患者全部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监测麻醉前、诱导后3 min、插管后1~2 min、插管后1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后清醒时间及麻醉中知晓情况。结果30例患者诱导后表现出明显的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与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1~2 min后,心率、血压能恢复到诱导前水平,所有患者麻醉维持过程中SBP、HR、SpO2无显著变化(P>0.05);麻醉后5 min内所有患者完全清醒,术中无l例诉术中知晓。结论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用于高龄危重患者是一种较安全,确实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原缺氧环境下,硬膜外麻醉时行胆囊切除术中病人胆心反射的发生率、血流动力学变化对病人的影响;方法:择期胆囊切除术病人30例,ASAⅠ级~Ⅱ级,肝肾功能正常,随机分为两组,对照(吸氧)组和观察(不吸氧)组,每组15例,分别在入室后、麻醉后、牵拉分离胆囊、手术结束时,记录SBP、DBP、HR、SpO2及ECG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SBP、DBP、HR、SpO2在牵拉分离胆囊时明显降低,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HR的减慢、SpO2在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硬膜外麻醉时行胆囊切除术中,胆心反射的发生率较高(80%),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60%),血流动力学变化大,可危及病人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3.
武警新战士运动应激时心率和血压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新入伍战士运动应激时心率和血压的反应.方法 采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按照标准的Bruce方案从第3级开始对85名新入伍战士进行试验,测量休息时、运动应激中每3 min和恢复阶段每2 min的心率和血压.结果 运动应激开始后心率较安静时成倍增加,此后心率随着运动应激量的增加而增快,极量心率约为安静时的2.5倍,增加117次/min,期间有两个高峰,分别为运动至第5级和第7级时.恢复期心率以停止运动后2 min内减慢明显(减慢36次/min),10 min后恢复正常;运动应激时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应激过程中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约增加21 mmHg和4 mmHg,12 min后恢复至安静时水平,运动应激后舒张压持续降低.结论 运动应激时心率和收缩压的变化呈双峰型,心率恢复较血压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高血压患者运动试验中的风险因素。方法:选取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门诊高血压患者98例,进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将患者按照既往运动习惯分为运动组(n=52)和运动不足组(每周运动少于3次,每次少于30 min,n=46);将患者按照运动试验终止时出现的风险因素分组:(1)收缩压显著增高组(运动中最大收缩压≥220 mmHg,n=28)及其对照组(运动中最大收缩压<220 mmHg,n=70);(2)舒张压显著增高组(运动中最大舒张压≥110mmHg,n=30)及其对照组(运动中最大舒张压<110 mmHg,n=68);(3)ST段降低组(运动中ST段降低≥1 mm,n=20)及其对照组(运动中ST段降低不足1 mm或未见降低,n=78)。分别比较上述三组及其对照组安静时、运动中以及恢复期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1)运动组高血压患者安静时和运动时最高舒张压显著低于运动不足组(P=0.019,P=0.029)。(2)运动试验中,收缩压显著增高组和舒张压显著增高组安静时舒张压分别显著高于各自对照组(P=0.00,P=0.00),且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增高组安静时舒张压均值均高于临床诊断标准(90 mmHg)。(3)运动试验中ST段降低组运动后2分钟收缩压恢复率(rSBP)显著高于其对照组(P=0.006)。结论:(1)参与规律体育锻炼的高血压患者运动前及运动中的舒张压较低。(2)运动前舒张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运动中易发生风险。(3)运动后收缩压恢复率可作为提示高血压患者运动风险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浓度为0.67%利多卡因和0.25%左布比卡因合剂在双侧颈深浅丛均阻滞时,对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麻醉穿刺方法同传统的改良的一点深丛阻滞法。实验组为两侧深浅丛均阻滞,深丛注药4 ml;浅丛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于皮肤与颈阔肌间向头、向足、向对侧各注药3ml,胸锁乳突肌中点处注药2 ml,共计30 ml;对照组为传统的改良阻滞法。分别记录阻滞前,阻滞后15、30、45、60 min和手术毕6个时间点的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结果两组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在阻滞后的30min内,RR、SpO2,HR、SBP、DBP变化都较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小剂量、低浓度的利多卡因和左布比卡因合剂应用于双侧颈深浅丛均阻滞对呼吸循环影响更小,相对更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口咽通气道用于电抽搐治疗(ECT)患者麻醉恢复期气道管理的临床效果及实用性。方法 ECT治疗术毕恢复期患者80例,年龄20~50岁,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口咽通气道组(Ⅰ组,40例)和自然恢复组(Ⅱ组,40例),待通电治疗完成后,Ⅰ组即刻经口腔置入口咽通气道,Ⅱ组采取头偏侧位,至苏醒,两者均给予面罩吸氧,SpO2<90%时采取补救措施,于术毕恢复期2 min(T1)、3 min(T2)、5 min(T3)、10 min(T4)记录RR、SpO2、HR、SBP和DBP。结果两组患者的RR、HR、SBP、DBP在相应的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相比较,Ⅱ组T2、T3时点SpO2明显降低(P<0.05)。结论 口咽通气道在维持ECT患者麻醉恢复期上呼吸道通畅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改良全麻诱导方案在急诊饱胃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ASAⅠ~Ⅲ级、急诊全麻饱胃患者98例,取头高足低位25°,面罩鼻式纯氧吸入;注射利多卡因1mg/kg,静脉阻断30s后继给1.6mg/kg维库溴铵(万可松)并计时,再注射2.5mg/kg异丙酚和125μg/kg麻黄碱,计时110s即行插管,期间不托下颌,插管成功后接机并Pet.CO2手控呼吸。分别于诱导前、插管前和插管成功后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咽部pH值等指标。结果:鼻式纯氧吸入可使90.8%患者SpO2达100%;插管成功率100%,其中1次性成功率94.9%;平均无通气时间(148±24)s;插管后SBP和HR明显高于诱导前和插管前(P〈0.05),而诱导前较插管前无差异(P〉0.05);全组患者无可见性呕吐,插管前、插管后和手术结束时咽部Ph值无差异(P〉0.05);96.9%患者对诱导过程无不良记,5.1%轻微不良记忆。结论:该改良方案可有效减少插管等刺激和胃内反流、提高急诊饱胃麻醉安全性和减少不良记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对老年高血压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采用 2 4h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和平板运动的检查 ,评价硝苯地平控释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和运动血压的影响 ,3 6例按WHO标准确诊为老年高血压者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停降压药 2周后给硝苯地平控释片 ,初始剂量为 3 0mg/d ,晨 8:0 0服 ,1周末有 6例未达显效而增量为 60mg/d治疗 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 2 4h动态血压 ,超声心动图和平板运动实验结果。结果 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后 2 4h收缩压、舒张压及白昼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左室质量、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也明显减少 ;治疗后运动高峰时收缩压、运动停止后 3min收缩压亦明显降低。结论 硝苯地平控释片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 2 4h收缩压、舒张压 ,逆转左室肥厚 ,并明显降低运动时收缩压 ,但对运动时舒张压及血压昼夜节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