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1 毫秒
1.
杭州市中小学生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杭州市中小学生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为预防控制该类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体抽样法对杭州市2255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2145份,有效率为95.1%;被调查对象中尝试过吸烟的比例为13.9%,尝试过饮酒者58.8%;4.7%的学生在13a前就尝试过吸烟,47.6%的学生初次饮酒年龄小于13a;33人使用过镇静催眠药(1.5%),23人使用过苯丙胺类中枢兴奋药或挥发性溶剂和毒品(1.1%),6人尝试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结论:中小学生中存在滥用精神活性物质行为,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建议根据不同年龄及性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中小学生吸烟饮酒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浙江省中小学生烟、酒使用情况,为预防控制该类不良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体抽样法对浙江省9925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9147份,有效率为92.2%;被调查对象中尝试过吸烟者占16.7%,尝试过饮酒者占56.4%;11.6%的学生在13 a前就尝试过吸烟,43.2%的学生初次饮酒年龄小于13 a。结论:浙江省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烟酒使用情况,而且趋于低龄化,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建议根据性别、年龄等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小学生烟酒使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深圳市中学生使用药物与精神活性物质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使用药物与精神活性物质的情况。方法 :分别于 1998年 5月和 1999年 5月对深圳市 10所中学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烟草使用、饮酒、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情况。对前后两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初中生中吸烟的比率从 1998年的 19.3%上升到 1999年的 2 3.9% ,高中生从 4 1.0 %上升到 4 3.0 % ;有 2 .1% - 2 .4 %的中学生准备在今后一年内吸烟 ;(2 )每周都饮酒的比率初中生从 1998年的 9.4 %上升到 1999年的 12 .6 % ,高中学生从 17.9%上升到 19.7% ;曾饮过酒的比率初中生从 1998年的 4 0 .5 %上升到 1999年的 4 8.4 % ,高中学生从 6 3.5 %上升到 6 8.6 % ;(3)初中生中承认用过大麻、可卡因、海洛因、阿片等毒品的比率 1999年有所下降 ,但高中生中的比率上升显著 ;在初、高中生中承认用过镇静催眠药的比率很高 ,且 1999年上升明显。结论 :当前中学生中存在药物和毒品使用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降低这些危险行为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是青少年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酒依赖的中医病机与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医药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明知该物质的使用会引起或加重本人身心损害,但仍不能停止或减少使用,造成社会和职业性危害,谓之物质滥用。饮酒是物质滥用中较为普遍的一种,长期大量饮酒可使人产生对酒的依赖性,凡饮酒成为癖好,对酒的耐受性明显增强,停用或少用即产生精神和躯体不适反应。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含酒精(乙醇)饮料的消耗量也在增加,我国酒依赖患者人数不断攀升。1989年资料表明:我国城市酒依赖平均患病率为37.27‰,家庭和社会功能损害发生率为30.8%[1],严重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和家庭、社会的稳定。针对嗜酒成瘾者的治…  相似文献   

5.
武汉地区中学生使用药物/精神活性物质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中学生使用药物/精神活性物质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使用自拟《学生用药情况调查表》对该地区高二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8种药物/精神活性物质“一生”、“最近30d”的使用情况、用药频率 (经常、偶尔 )、最初使用年龄、使用原因与后果等。结果·· :在2923例有效问卷中 ,“一生中经常”使用最多的物质是挥发性溶剂 (2.89% ) ,其他物质依次是酒 (2.31 % )、烟草 (0.94 % )、非甾体抗炎止痛药 (0.76 % )。“一生中偶尔”使用最多的是酒 (71.08 % ) ,其他物质依次是非甾体抗炎止痛药 (28.34 % )、挥发性溶剂 (17.94 % )、烟草(16.31 %)。各种物质的初次使用年龄介于7a至12a之间。使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和镇静催眠药的主要原因是治病 (分别占99.20 %和83.33 % );使用挥发性溶剂、饮酒、吸烟的主要原因是“好奇”和“受周围人影响” (分别占83.65 %,81.64 %,93.53 % )。60.25 %的挥发性溶剂滥用者感到身体受到了损害 ;烟酒使用者中分别有56.55%和37.04 %感到身体受到损害。结论··:在部分中学生中已发现对挥发性溶剂、酒、香烟和某些精神药物使用成瘾现象 ,极个别学生有滥用违禁毒品的行为。建议加强对中学生的药物滥用预防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社区女性性服务者(FSWs)使用烟草、酒精、毒品等精神活性物质状况。方法:自编精神活性物质使用调查表及心理健康自评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80.74%FSWs使用精神活性物质;54.52%FSWs吸烟、67.52%FSWs饮酒、9.74%FSWs吸毒;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女性性服务者吸烟率、吸毒率高于心理健康者。结论:女性性服务者普遍存在使用精神活性物质行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女性性服务者容易吸烟、吸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云南省中学生药物/物质使用情况,以设计并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教育策略和活动。方法:对云南省11所中学的4955名高、初中学生采用自制问卷进行了药物/物质使用状况的匿名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生活规律”、“家庭及朋友关系”、“使用药物/物质的种类、原因和剂量”以及“药物/物质来源”。结果:调查结束后收回有效问卷4020份。一生中曾经使用和最近3个月使用酒的人数最多(占79·68%和35·73%),其次为香烟(占33·06%和10·95%)和苯二氮卓艹类药物(占3·04%和1·64%),使用海洛因等非法毒品的人较少;男中学生使用香烟、酒者显著多于女中学生(P<0·01);最近3个月高中生使用酒和苯二氮艹卓类药物者显著多于初中生(P<0·05);吸烟与饮酒呈显著相关。结论:云南省中学生药物/物质使用情况以饮酒、吸烟为主,非法毒品的使用现象很少。建议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和药物滥用预防教育,特别是吸烟预防和同伴压力应对技能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创伤后应急障碍患者滥用精神活性物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100例青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采用临床评估和回顾分析法对患者滥用精神活性物质情况的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在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分析中,香烟使用率占比最高,其次为酒精、咖啡。相较于其他精神物质活性药品,镇静催眠药品最高。青少年滥用精神活性物质的原因主要为追求刺激感、家庭压力、好奇心驱使、被朋友/陌生人提供后使用,且与不使用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青少年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问题不应被忽视,应通过学生自己、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通过信息、教育宣教,提高年轻人认识精神活性滥用的危害性,还通过早期干预、咨询和治疗的多模式方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贵州地区、武汉市及玉溪市中学生 (高二学生 )药物/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方法·· :统一调查问卷 ,以班级为单位的整群调查方法。调查项目包括8种药物/精神活性物质“一生中经常使用”和“一生中偶尔使用”的情况、初次使用年龄、使用原因及后果。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6606份 ,其中贵州地区2649份 ,武汉市2923份 ,玉溪市1034份。在“一生中经常使用”的药物/精神活性物质中,挥发性溶剂和香烟的使用 ,三地区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在“一生中偶尔使用”的药物/精神活性物质中 ,挥发性溶剂、酒、海洛因和非甾体抗炎止痛药的使用 ,三地区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三地区初次使用药物/精神活性物质的平均年龄为 :贵州地区12.4a±s3.9a ,武汉市11.0a±s2.8a ,玉溪市12.9a±s3.3a。三地区之间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中学生中存在药物/精神活性物质滥用问题 ,使用情况存在地区差异。建议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特别是在药物滥用高发区的预防毒品宣传教育和吸烟饮酒有害健康教育 ,加大打击贩卖毒品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七所中学高二年级学生精神活性药物使用情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自填问卷方式对北京市七所中学高二年级学生使用精神活性药物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镇静催眠药及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率分别是3.41%和2.0%,且主要原因是治病,但也有少数非医疗用途使用的现象。这些学生非医疗用途用药的原因主要是好奇尝试、寻求快乐、解除烦恼。提示:个别中学生可能存在着不良的心理因素。另外,在使用过镇静催眠药的学生中,经常吸烟与饮酒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未使用过此类药物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省九个地、州、市的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中学生用药情况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包括8种药物/精神活性物质“一生”、“最近30d”的使用情况、用药频率(经常、偶尔)、最初使用年龄、使用原因与后果等。结果··:在2649例有效应答者中,一生中“经常”使用最多的物质是烟草(6.32%),其它物质依次是非甾体抗炎止痛药(NSAIDs,2.92%),酒(2.89%),挥发性溶剂(0.28%),镇静催眠药(0.24%)和大麻(0.04%);“偶尔”使用最多的是酒(66.05%),其它物质依次是:NSAIDs(59.26%),烟草(27.36%),镇静催眠药(5.19%),海洛因(3.13%),挥发性溶剂(2.81%),中枢兴奋剂(0.73%)和大麻(0.33%)。各种物质的初始使用年龄介于10.7a至13.4a。调查还对学生用药原因、后果进行了分析。结论··:少数中学生对烟草、酒和某些精神药物的使用成瘾;极个别学生有滥用违禁毒品的行为。建议加强中学生药物滥用预防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獉獉:应用无记名问卷和改进随机应答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了解目前北京市中学生中吸烟行为的现状,为青少年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预防教育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獉獉:采用无记名问卷与改进随机应答技术问卷结合的方式抽样调查北京市不同类型中学学生吸烟行为的现状,并对无记名和随机应答技术两种调查方式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獉獉:目前北京市城六区在校中学生过去曾有吸烟行为的比例为24.6%,采用随机应答技术问卷调查所得结果较传统问卷调查比例更高,与研究预期基本一致。结论獉獉:当前青少年中有吸烟行为的比例较高,采用随机应答技术调查所得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并提示可能存在相关行为的低报情况,因而有吸烟行为的青少年比例可能更大。由于在隐私保护及可信度方面的优势,随机应答技术是青少年吸烟行为现状调查问题中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14.
The objective of this demonstration project was to determine if school-based harm minimization drug education was potentially acceptable and effective for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ova Scotia. We conducted a four-year quasi-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using mixe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The intervention was a co-operative participatory research project with various activities determined by the participants. The project involved a partnership of four schools, two school boards, two regional addiction services, the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 university. The outcomes evaluation was based on a sample of 1117 and 849 stud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schools, compared with 3755 and 4247 students in the rest of the province, in 1998 and 2002, respectively. The evaluation of acceptability wa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491 documents generated from 1998 to 2002. The outcomes of effectiveness were specific risks and harmful consequences associated with substance use. We found that harm minimization was an acceptable approach to drug education targeting the senior high school population, and there was also some evidence of effectiveness in that age group in that the prevalence of several risks and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substance us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intervention schools relative to the rest of the province. In junior high school, harm minimization was found to not be an acceptable approach to drug education. This demonstration project provides evidence that school-based harm minimization may be acceptable and effective in senior high schools but may not be acceptable in junior high scho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