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迟雪洁  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2013,10(6):355-357,361
目的总结川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为对川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和文献依据。方法对国内近15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川芎主要活性成分川芎嗪(Tetram ethylpyrazine,TMP)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脑缺血等多种作用,酚类物质阿魏酸(Fumalicacid,FA)具有抗血小板凝集、血栓、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挥发油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川芎嗪、阿魏酸均有较好的抗缺血性脑血管病作用,其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较明确,挥发油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前对川芎治疗该病的研究仅限于川芎嗪和阿魏酸单成分和挥发油,由于中药具有多成分、作用复杂的特点,应结合其功效加强川芎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群、有效部位、有效部位群之间的药效学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为阐明川芎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创新药物研发。  相似文献   

2.
基于功效和毒性的薄荷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与薄荷的功效、毒性相关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明确薄荷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薄荷功效与毒性的相关性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历史古籍和近些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薄荷挥发油既是薄荷的功效物质基础也是毒性物质基础。目前针对薄荷的功效、毒性和物质基础研究都是孤立的,彼此之间缺少关联性,毒性机制还不完善。针对药效物质基础和毒性物质基础的提取、分离工艺优化研究与质量控制研究也鲜有报道。结论作为临床常用药薄荷,亟待需要进行基于功效和毒性相关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为临床安全、可控、有效使用薄荷提供试验依据和文献思路。  相似文献   

3.
丹参饮是中医临床治疗"心腹诸痛"等疾病的常用经典名方,由丹参、砂仁和檀香三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主治血瘀气滞,心胃诸痛。丹参饮疗效确切,被历代医家用于心血管系统和胃肠道系统疾病的治疗。丹参饮的现代研究已经有一定积累,包括药效学研究,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以及物质基础研究等。本文通过查阅现代文献,对丹参饮的药理作用及机制、提取工艺和物质基础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丹参饮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进行与功效和物质基础相关的附子毒性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附子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结果目前,附子毒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碱类物质上,对蛋白质、油酸、多糖等成分毒性研究不够深入,更缺乏物质基础与毒性的相关性研究;另外,针对附子功效开展大量药效学研究和机制探讨,但是关于功效与毒性的相关性研究也基本属于空白。结论鉴于中药的毒性是在临床发挥功效的过程中逐渐被认识的,并且与其物质基础种类、含量密切相关,故应在附子功效发挥的同时密切关注毒性的表达,同时在毒性表达的引导下进行物质基础分离与控制,还应注意产生药理作用和毒性反应的药理学性质异同和导致上述反应的物质基础种类异同,才能提出切合临床使用实际的附子毒性预警方案和早期不良反应诊疗措施,以确保附子临床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7,(25):3575-3578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诃子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诃子""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理""Rheumatoid arthritis""Terminalia chebula"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自建库起至2017年5月1日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从RA的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西药和中药治疗RA的现状、诃子抗RA的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61篇,其中有效文献39篇。RA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效治愈药。化学药与生物制剂的治疗目标为使疾病缓解或处于低疾病活动状态;中药则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酚酸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是诃子发挥抗RA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诃子具有镇痛抗炎、调节免疫、诱导细胞凋亡和保护软骨等多方面的抗RA药理作用,既可改善RA症状也可控制RA病程发展。目前关于诃子抗RA的药效物质还缺乏系统性基础研究,主要集中于酚酸类成分,且大多属于药效学的观察研究,缺乏较为深入的机制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5,(21):3015-3017
目的:为深入研究黄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及促进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黄芩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文献,对黄芩相关有效成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与结论:黄芩的多种有效成分具有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保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扩张血管及降血压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对于黄芩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开发出具有国际水平和中药特色的现代化创新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功效综述当归挥发油及其苯酞类成分对平滑肌的作用。方法 通过检索CNKI、维普、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出相关的35篇文献进行综述,全面总结当归挥发油及其苯酞类成分对平滑肌的作用及其与当归功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当归挥发油及其中藁本内酯、丁苯酞对平滑肌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上述药理作用与当归功效有密切的关系。结论 当归挥发油及其苯酞类成分的药理活性及其与功效之间的关系研究,为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当归及其有效组分的临床应用、研发调节平滑肌舒缩功能新药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与北豆根的功效、毒性相关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明确北豆根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北豆根功效与毒性的相关性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 对近2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 生物碱既是北豆根的主要化学成分也是其发挥功效的主要物质基础;历代文献和药典均记载其有小毒,关于北豆根化学成分尤其是生物碱的规范毒性研究报道还不完善,对于功效和毒性物质基础的体内过程、药理特点、作用机制以及与临床应用的相关性尚属空白.针对药效物质基础和毒性物质基础的提取、分离工艺优化研究与质量控制研究也鲜有报道.结论 作为有小毒记载的中药北豆根,亟待需要进行基于功效和毒性相关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与质量的“保效、控毒”研究,为临床安全、可控、有效地使用北豆根提供试验依据和文献思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功效和物质基础的半夏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为进行功效和毒性导向下的化学成分分离、控制和功效与毒性成分的"量效关系"和"量毒关系"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半夏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结果半夏针对功效、物质基础和毒性的研究都局限在单一学科之间,缺乏两者之间甚至相互间的关联性研究。结论只有在半夏功效表达和功效物质基础分离与控制的过程中,进行毒性的研究和毒性物质基础的安全控制,才能提出切合半夏临床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预警方案和早期诊疗措施,保证半夏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川芎物质基础研究现状,明确川芎中与冠心病心绞痛相关的有效成分及其分子机制,为川芎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应用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近二十年与川芎有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川芎中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相关的成分主要有藁本内酯、川芎嗪、阿魏酸,对藁本内酯、川芎嗪、阿魏酸的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但对其作用机制及体内过程的研究尚不明确。结论川芎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对其抗冠心病心绞痛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体内过程等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1.
当归地上与地下部分挥发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当归 Angelica sinensis地上部分挥发油成分的组成。方法 分别提取当归地上部分与药用根部的挥发油 ,以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其成分。结果 从当归地上部分挥发油中鉴定了 35种成分 ,占挥发油成分的 4 6 .2 7% ;药用根部挥发油中鉴定了 39种成分 ,占挥发油组成的 6 0 .0 9%。结论 当归地上部分挥发油与根的挥发油化学组成上有明显不同 ,对传统中药当归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述国内当归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当归组织培养、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做了综述。结果当归组织培养的专题文献共17篇,研究方向侧重于愈伤组织培养。近10年间,当归生物技术的研究集中在DNA分子标记技术。结论当归组织培养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有待转化,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活跃,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当归素有“药王”之称,其药理作用非常广泛,表现在呼吸、循环、血液、免疫、神经等各个系统。由于近年来对中药的重视程度增加,对当归药理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本研究对与当归药理作用有关的文献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其进一步研究与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当归注射液的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扭体法、小鼠热板法、大鼠电刺激鼠尾法进行镇痛实验.结果:当归注射液可显著抑制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作用强度呈剂量依赖性,且可提高热板法所致小鼠痛觉反应的痛阈及大鼠电刺激法所致的痛阈,其强度与阿司匹林相当.结论:当归注射液具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归多糖铁复合物治疗缺铁性贫血大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当归多糖铁复合物对缺铁性贫血大鼠的治疗效果,为当归多糖铁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给予低铁饲料结合定期少量放血的方法建立缺铁性贫血大鼠模型,监测给药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全血铁等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各剂量当归多糖铁组(12.5,25,50 mg·kg~(-1))实验大鼠各项检测指标与阴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各剂量当归多糖铁组实验大鼠各项检测指标与阳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当归多糖铁复合物具有较好的治疗缺铁性贫血作用,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型、具有双重补血作用的补铁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开展当归饮片的全国评价性抽验,不断完善和修订标准方法,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和有效。方法:依据法定标准进行检验,并开展探索性研究。结果:共收到192批当归饮片,涉及163家生产企业。其中173批次合格,19批次不合格,总体合格率90%。建立当归饮片中阿魏酸、藁本内酯和正丁烯基苯酞的含量测定方法,用以建立和完善当归饮片质量标准。解决当归检验中的实际问题。结论:通过本次抽验,发现当归饮片仍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建议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当归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UPLC法测定当归标准汤剂中阿魏酸的含量,计算当归从饮片到标准汤剂的转移率,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当归标准汤剂的UPLC指纹图谱。结果当归标准汤剂中阿魏酸的平均转移率为67.71%,SD(标准偏差)为7.08%;指纹图谱相似度良好(≥0.90)。结论建立的当归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稳定可靠,可用于当归标准汤剂的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建立当归提取物混合物中当归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定量模型,并用于优化当归提取物混合工艺。方法以当归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含量为真实值,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近红外光谱与当归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含量之间的定量校正模型,并对混合工艺进行优选。结果所建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的相关系数(R2)为99.33%,交互验证误差均方根(RMSECV)为0.195,验证集平均预测回收率为98.53%,所建立的当归提取物测定模型预测能力较好;当归提取物混合物不同部位中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含量测定的RSD值分别为1.88%、1.15%、2.71%,均小于5.0%,当归提取物的混合工艺为:混合转速5 r·min^-1,混合时间25 min。结论近红外光谱技术可用于当归提取物混合工艺过程中产品的检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当归超微粉的药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强  何应 《中国药房》2007,18(15):1141-1143
目的:比较当归超微粉和普通粉的粉体学特征及溶出特点,探索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当归中的应用。方法:通过重压式超微粉碎机制备当归超微粉末;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超微粉和普通粉的形貌和细胞特征,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2种粉末进行粒径分布测定,并对粉体学参数休止角和堆密度进行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魏酸的含量;用恒温搅拌溶出法对2种粉末主要成分溶出特点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当归超微粉和普通粉的粉体学特征、表面形态、溶出成分含量差异显著;通常情况下当归超微粉相应成分溶出的速度与浓度要高于普通粉。结论:微粉化能促进当归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应用于当归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当归中重金属砷暴露对小鼠肝肾的损伤情况,并探讨其毒性.方法35只昆明种成年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当归组(产地分别为云南、四川和陕西)和雄黄组共5组.小鼠灌胃给药72h 后处死,取血,肝脏和肾脏组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UREA)和肌酐(CREA)含量,观察肝肾组织病理学变化;原子荧光光谱测定肝肾组织中的砷蓄积量;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砷毒性敏感基因金属硫蛋白-1(Metallothionein,MT-1)mRNA 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 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雄黄组血清 ALT、AST、CREA 浓度水平和肝肾组织中砷蓄积量显著升高(P<0.05),并可能伴随肝肾功能的损伤, MT-1 mRNA 和 TNF-αmRNA 表达量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当归组只在肝组织中检测到微量砷,肝肾功能病理学检查与正常对照组相似,MT-1 mRNA 和 TNF-αmRNA 表达量无显著升高(P>0.05).结论不同产地当归所含砷的毒性远小于雄黄毒性,高剂量雄黄给药对小鼠肝肾组织可能产生影响,但它们在一定剂量下被用于中药仍然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