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丹参酮ⅡA应用于充血性心衰患者对心功能改善及内皮功能保护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在2012年5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收治疗的充血性心衰患者120例作为该研究的对象,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随机的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选择常规的抗心衰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丹参酮ⅡA进行治疗,分别对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N-末端脑钠素、一氧化氮、6-酮-前列腺素、假血友病因子等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健康组参与者与心衰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组成以及并发症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与健康组参与者相比较心功能Ⅲ级、Ⅳ级患者的6-keto-PGF1a、NO,LVEF水平有显著差异,两组各项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Ⅱ级、Ⅲ级、Ⅳ级患者的vWF、NT-proBNP水平有显著差异,两组各项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与常规组相比较心功能分级明显的好转,NT-proBNP、vWF、NO较对照组患者明显的降低,LVEF和6-keto-PGF1a水平明显增加,两组患者各项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91.6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两组患者各项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结论: 血管内皮功能、6-keto-PGF1a和vWF水平与患者的心衰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参酮Ⅱ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并与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善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CHF患者分为治疗组(采用常规疗法+丹参酮ⅡA治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并设立健康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三组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指数(CI)、每搏量(SV)。结果治疗组与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WF和6-keto-PGF1α在健康对照组与心衰各心功能分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周治疗后,两治疗组各指标均明显改善,治疗组较治疗对照组LVEF、CI、SV及6-keto-PGF1α增加明显,vWF降低明显(P均〈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通过改善CHF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增加心输出量,而改善其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疗效。方法入选2015年7月~2016年7月于包头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治疗的60例充血性心衰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39例,年龄41~57(49.53±4.33)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纳入正常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连续治疗15 d。正常组于入组时、心衰患者于入院当天和治疗15 d后检测一氧化氮(NO)、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6-酮-前列环素F1a(6-keto-PGF1a)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水平;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NO、NT-pro BNP较治疗前下降,LVEF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后NO、NT-pro BNP下降,LVE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组NO与LVEF与观察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6-keto-PGF1a均升高,v WF降低,而观察组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正常组6-keto-PGF1a以及v W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用丹参酮ⅡA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更显著改善心功能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黄连素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人选65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比色法测一氧化氮(NO),ELISA法检测N末端脑钠素原(NT~PmBNP),超声心动图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健康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黄连素组,2个月后复查。结果心衰心功能Ⅲ级、Ⅳ级组与对照组比较,血NO及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O.01);LN(NT—Pr0BNP)在对照组与心衰各心功能分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O.05)。2个月治疗后,黄连素组心功能明显改善,黄连素组较常规组LVEF明显增加,LN(NT—proBNP)及血NO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LN(NT~ProBNP)与心衰严重程度有关。黄连素可明显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肺炎并心衰患者细胞因子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的重症肺炎并心衰患者45例,随机分成常规组(23例)和血必净组(22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常规加血必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 d,分别采用ELISA、RIA、Griess法测定患者血清脑钠素(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 I)、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含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BNP、cTn I、TNF-α、NO含量均升高,LVEF和LVFS水平降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BNP、cTn I、TNF-α、NO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LVEF、LVFS水平升高(P<0.01),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必净组改善更明显。结论血必净通过抑制重症肺炎并心衰患者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过渡释放,更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75岁以上心力衰竭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80例为观察组与无心脏疾患者200例为对照组,采用心脏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功能(LVEF),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器检测NT-proBNP水平。结果观察组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LVEF显著优于观察组(P<0.05)。随着NYHA分级逐渐升高,患者血清NT-proBNP逐渐升高(P<0.05)。LVEF、NYHA分级与NT-proBNP水平显著相关,而与性别则无相关性。结论 75岁以上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心衰严重程度正相关,因此可作为诊断、评估预后及危险分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与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78例住院急性心衰患者,依据出院后随访1年心功能分级分为两组:轻度组36例,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1级与2级;重度组42例,心功能NYHA分级3级与4级。比较住院期间两组患者NT-proBNP浓度及心指数(cardiac index,C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NT-proBNP浓度与心功能NYHA分级的相关性,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急性心衰患者心衰加重的危险因素。结果与轻度组相比,重度组血浆NT-proBNP浓度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I、LVEF及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NT-proBNP浓度与随访心功能NYHA分级呈正相关(P0.05),而CI、LVEF及LVEDd与随访心功能NYHA分级无相关性(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NT-proBNP浓度为急性心衰患者心衰加重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能较好评估其心功能分级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联合温肾活血方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生存质量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5月在重庆市中医院心内科就诊的90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A组、治疗B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基础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B组在治疗A组基础上加用温肾活血方治疗,3组均以治疗8周为1个疗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试验距离和NT-proBNP、LVEF、LVEDD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A组、治疗B组中医证候疗效更佳(均P<0.05),且NYHA分级提高更显著(P<0.05),NT-proBNP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改善LVEF更为明显(均P<0.05)。治疗B组较对照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P<0.05),而治疗A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改善6 min步行距离方面优于治疗A组(P<0.05)。而在改善NYHA分级、降低NT-proBNP、升高LVEF、缩小LVEDD方面治疗A组、治疗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改善中医证候,提高NYHA分级,降低NT-proBNP,升高LVEF,降低LVEDD,但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增加6 min步行距离方面与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比较改善不明显,在沙库巴曲缬沙坦基础上加用温肾活血方可明显改善病人6 min步行距离,并进一步改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病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过氧化物酶1(VPO1)、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特点及其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87例心力衰竭病人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9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vWF、VPO1和NT-proBNP水平,并分析其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vWF、VPO1与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Ⅳ级病人vWF和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Ⅱ级、Ⅲ级病人(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Ⅱ级、Ⅲ级病人(P0.05)。不同心功能分级病人VPO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WF、NT-proBNP与LVEF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1、0.572,P0.05);VPO1与NT-proBNP无相关性(r=0.341,P0.05)。结论心力衰竭病人vWF、VPO1与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vWF和NT-proBNP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有关,而VPO1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NT-proBNP检测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心功能不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观察组血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血NT-proBNP浓度随NYHA心功能分级的增高而增高,并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84,P<0.05)。结论 NT-proBNP检测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功能评价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CHF)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内皮素(ET)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56例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9例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心衰患者按照NYHA分级分为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3个亚组,分别测定患者NT-proBNP、ET水平,同时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并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及CHF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亚组的患者NT-proBNP水平分别为(336.24±41.25)ng/ml、(1761.35±21.43)ng/ml、(2693.45±41.54)ng/ml、(3161.26±67.56)ng/ml,ET水平分别为(19.89±11.35)ng/L、(48.60±21.25)ng/L、(61.56±31.68)ng/L、(161.67±46.56)ng/L。对照组患者及CHF心功能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患者血浆NT-proBNP、ET水平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除心功能Ⅱ级组与心功能Ⅲ级组间ET与LVEF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其余各组间NT-proBNP、ET水平及LVEF、LVDD水平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1)。NT-proBNP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769,P0.05),与LVDD呈正相关(r=0.606,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656,P0.05)。ET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357,P0.05),与LVDD呈正相关(r=0.265,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274,P0.05)。结论 CHF患者NT-proBNP与ET水平随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相应升高,与心功能分级有良好的相关性,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瑞萍  邓洁  杨莉 《实用老年医学》2013,(4):315-317,320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老年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力衰竭(心衰)及肺心病合并心源性恶病质患者心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以71例老年肺心病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30例肺心病合并心源性恶病质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在常规治疗心衰同时,A组自由饮食,B组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前后均检测各营养指标,用放免法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用心脏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A组中,治疗后各营养指标改善不大,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心功能有所改善,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治疗后各营养指标均有改善,炎性因子水平均有降低,心功能均有所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心源性恶病质患者中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老年肺心病心衰及合并心源性恶病质患者,在常规治疗心衰的同时重视肠内营养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从而改善免疫功能,调节炎性因子水平,进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应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与炎性因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西药常规治疗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对照组单用西药常规治疗,疗程8周.观察血浆NT-proBNP水平、心功能分级;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两血清TNF-α和IL-6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血浆NT-proBNP,血清TNF-α和lL-6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心功能分级、LVEF和NT-proBNP血清,TNF-α和IL-6水平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芪苈强心胶囊具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降低NT-proBNP,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患者血清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的相关性。方法:83例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其血清NT-pro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及LVEDd,分析患者NT-proBNP水平与不同心功能分级及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pg/ml)差异有显著性[Ⅰ级:162.5(128.0,633.0),Ⅱ级:1202.5(587.0,2350.0),Ⅲ级:3374.0(2169.0,4442.0),Ⅳ:10403.5(7241.0,17697.0),P0.05~0.01],其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797,P0.0001);(2)NT-proBNP与LVEF呈负相关(r=-0.438,P0.0001);(3)NT-proBNP与LVEDd呈正相关(r=0.437,P0.0001)。结论:NT-proBNP测定是临床诊断心力衰竭的有效辅助方法之一,总体上可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口服黄连素对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94例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口服黄连素0.3 g,每日3次,疗程8周.对比8周后两组患者24 h平均心室率、6 min 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NYHA)情况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B型利尿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并分别与入组时进行比较.随访两组患者1年内因心衰加重再住院次数和因心衰急诊就诊次数及两组患者死亡数;观察药物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8周后患者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试验、LVEF较入组前明显改善,TNF-α、BNP较入组前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8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8周后24 h平均心室率与入组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下降趋势;治疗组1年内因心衰加重再住院次数和因心衰急诊就诊次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有4例患者出现轻度消化道症状,继续服用症状消失.结论 黄连素能够改善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心血管事件,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分析联合氯吡格雷、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后对患者血管内皮相关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抽签法随机分组,形成对照组(n=54)与观察组(n=54),两组均接受相同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相关细胞因子指标[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水平变化以及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水平变化。结果用药后观察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TXB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LVESD水平低于对照组、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氯吡格雷、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加速血管内皮功能恢复,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浆氨基末端B型钠利尿肽前体(NT-proBNP)在老年舒张性心衰(DHF)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6例心功能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明确诊断收缩性心衰(SHF)患者(LVEF<50%)25例、心腔正常DHF组(LVEF≥50%、E/A≤1)22例和心脏扩大DHF组28例.ELISA法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 (1)NYHA心功能分级与NT-proBN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658,P<0.01),LVEF与NT-proBN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608,P<0.01),NYHA分级之间的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心衰组血浆NT-proBNP水平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血浆NT-proBNP可以作为评价心衰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尤其对DHF早期诊断,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外周血干细胞(PBSC)数量与心功能指标--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关系.方法 选择缺血性心脏病心衰患者199例,临床评价NYHA心功能分级、彩色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测LVEF,电化学发光法测定NT-proBNP,流式细胞仪间接法检测PBSC数量,运用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法分析心功能与PBSC数量的关联.结果 PBSC数量在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缺血性心脏病心衰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12,P<0.01).心功能Ⅳ级患者PBSC数量明显低于Ⅱ、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VEF与PBSC呈正相关(r=0.35,P=0.001),NT-proBNP与PBSC呈负相关(r=-0.39,P=0.009).LVEF、NT-proBNP两者对PBSC数量有显著影响(Beta分别为0.14、-0.25,95%CI分别为-0.01~0.02、-0.18~-0.04,分别为P<0.05、P<0.01).结论 PBSC数量与缺血性心脏病心衰患者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衰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常规测定80例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及心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随着心功能的改善,NO水平上升,ET、AngⅡ水平下降,(P<0.01),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的内皮功能随着心衰程度的改善而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sST2)、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胰岛素抵抗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AMI病人128例作为AMI组,根据Killip心功能分级分为Ⅰ级组(52例)、Ⅱ级组(35例)、Ⅲ级组(25例)、Ⅳ级组(16例);收集同期、同年龄段、知情同意并自愿配合相关检查的健康体检人群50名作为对照组。受试人群均检测空腹血胰岛素(FINS)、血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sST2、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采用自我平衡模型分析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分析AMI病人血清sST2、NT-proBNP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各心功能分级亚组病人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降低(P0.05);AMI组病人随着心功能分级上升血清TC、TG、LDL-C水平呈递增趋势(P0.05),HDL-C水平呈递减趋势(P0.05)。与对照组比较,AMI组各心功能分级亚组病人hs-CRP、TNF-α、白介素-6(IL-6)、sST2、NT-proBNP、FINS、IRI、LVESV、LVEDV明显升高(P0.05),LVEF明显降低(P0.05);AMI组病人随着心功能分级上升血清IL-6、hs-CRP、TNF-α、sST2、NT-proBNP、FINS、IRI、LVESV、LVEDV值呈递增趋势(P0.05),LVEF值呈递减趋势(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ST2、NT-proBNP、IRI、LVESV、LVEDV与Killip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P0.05),LVEF与Killip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ST2、NT-proBNP、IRI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P0.05),与LVESV、LVEDV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Killip心功能分级越高,血清sST2、NT-proBNP、IRI水平越高,且血清sST2、NT-proBNP、IRI水平与左心室功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