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正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损伤的临床意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冠心病急症,通过溶栓或急诊介入手术恢复闭塞冠状动脉(冠脉)血流的再灌注疗法已经显著降低死亡率,但患者依然可能因为心肌大量丢失而出现心力衰竭和心血管不良事件。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其最终的心肌损伤程度取决于缺血面积、缺血时间和心肌水平的血流恢复,后者被定义为微循环水平的再灌注,是决定再灌注实际疗效和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1])。  相似文献   

2.
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然而血管再灌注过程本身会导致心肌再灌注损伤,因此如何减少再灌注损伤是目前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再灌注前给予亚低温治疗可以缩小梗死面积,减少再灌注后的微血管性的心肌损伤。近年来也有一些探索性临床研究将亚低温辅助STEMI治疗,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本文对亚低温在STEMI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阐述亚低温在STEMI治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3循证与临床心脏病学3.1冠心病美国Duke大学医学中心的RobertA.Harrington对现有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指南进行了系统评述。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AMI)1年内死亡率高达42%,其中半数患者于到达急诊室之前死亡。对指南的依从性每提高10%,STEMI的住院死亡率可降低11%。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及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能挽救濒死心肌,改善临床预后。尽管直接PCI优于溶栓治疗,但选择治疗还应结合到院时间、医院条件和术者经验。除了积极的再灌注治疗外,与再灌注相关的其他措施也有利于降低心肌梗死的死亡率。直接PCI时辅助抗血小板和…  相似文献   

4.
<正>发病早期作经皮冠脉介入(PCI),恢复灌注,减少缺血(或缩短症状出现到闭塞到再灌注的时间)是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的最佳治疗方案。它的广泛应用已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死亡率。虽然早期再灌注是抢救心肌的先决条件,但心肌缺血区恢复血流可能导致进一步的再灌注损伤,因而减低了再灌注的益处。因此,最后的梗死是缺血与再灌注两种损伤的结  相似文献   

5.
心肌再灌注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有效的方法,但其本身也能引起心肌损伤和心肌细胞死亡,即心肌再灌注损伤.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涉及交互影响的众多因素,目前尚无有效防止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方法.该文就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治疗策略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早期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其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再灌注治疗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所致的心肌细胞坏死或凋亡,在最终心肌梗死面积中所占比例达50%~([2]),严重影响STEMI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一直以来,探索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措施成为冠心病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远隔缺血适应(RIC)对STEMI患者是一种有效的心脏保护策略,可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和临床预后~([3,4])。RIC通过对远隔组织或器官(如肢体)循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溶栓/抗栓治疗是临床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主要手段,但PCI等再灌注治疗可导致STEMI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顿抑及微血管损伤等。微血管损伤可能主要包括微血管梗阻(MVO)和心肌内出血(IMH),二者均可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查明确诊断,其中MVO以无复流现象(NFR)最为常见并备受临床关注,但IMH尚未引起临床足够重视。本文主要综述了STEMI后IMH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及STEMI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连续选择发病12h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EMI患者215例,数字抽签法随机分为缺血后处理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年龄65岁及以上患者分别为38例和46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再灌注治疗,缺血后处理组采用再灌注30 s,再缺血30 s,交替3次后再持续灌注的方法。分别评估缺血后处理对老年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冠状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等指标的影响。 结果 缺血后处理组和对照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1.1%(8/38)和45.7%(2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71,P<0.05);其中高危、需要药物或电转复及临时起搏等干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7.9%(3/38)和26.1%(1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5,P<0.05)。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分别为(23.6±3.7)帧和(26.1±5.9)帧(t=5.434,P<0.05)。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3级分别为89.5%(34例)和69.6%(3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9,P<0.05)。 结论 心肌缺血后处理能减轻老年STEMI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可应用于老年人STEMI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再灌注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01例首发STE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按症状发作至再灌注的时间(t)分为3组:t≤3h为A组,37例;3h0.05)。B组及C组PCI术后MBG0/1(58.06%、57.58%)和ST段回落不全(STR<50%)的比例(51.61%、54.55%)均高于A组(32.43%和27.03%,P<0.05),B组与C组间MBG、STR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及C组在30d随访期间的死亡率、Killip分级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在STEMI急诊PCI中,12h内不同时间组获得TIMI 3级血流的比例相同,但再灌注时间<3h的患者心肌组织灌注水平提高,近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正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病中最危急的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及致残率。有效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挽救濒死心肌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治疗的关键环节。心肌梗死后2h,尤其是1h以内,如果能在这段时间内实现心肌的再灌注,挽救的心肌数量和生命数量是最多的,2h内达到再灌注是STEMI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以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急性期死亡率由过去的30%降至目前的8%左右,但尚未达到理想水平。药物再灌注和导管介入再灌注仍然是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治疗的主要策略[1],现就STEMI的现代治疗研究进展作复习展望。1药物再灌注(Pharmacologicalreperfusion)治疗研究1.1药物溶栓指征、禁忌证与再灌注治疗评价大量随访研究证实,STEMI患者症状出现12h内作溶栓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循证医学一类证据的溶栓治疗指征为:心电图2个导联以上连续显示ST段抬高>0.1mv;出现症状到开始溶栓治疗时间≤12h;…  相似文献   

12.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首选再灌注策略,旨在恢复心外膜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尽早实现微血管再灌注,从而抑制心肌不可逆性损伤.然而,相当比例的患者由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初次PCI后并不能实现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既往心脏保护相关研究主要致力于保护心肌细胞和减小梗死...  相似文献   

13.
<正>由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和辅助治疗的普及完善而使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院内死亡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20%降为4%~12%,注册研究1年死亡率约10%~([1,2])。多种因素影响死亡率,而现在再灌注年代STEMI后急性心力衰竭(AHF)是住院死亡率的最强独立预测因素~([3])。心肌梗死(MI)后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再灌注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101例首发STE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按症状发作至再灌注的时间(t)分为3组:t≤3 h为A组,37例;3 h0.05).B组及C组PCI术后MBG0/1(58.06%、57.58%)和ST段回落不全(STR<50%)的比例(51.61%、54.55%)均高于A组(32.43%和27.03%,P<0.05),B组与C组间MBG、STR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及C组在30 d随访期间的死亡率、Killip分级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 结论:在STEMI急诊PCI中,12 h内不同时间组获得TIMI 3级血流的比例相同,但再灌注时间<3 h的患者心肌组织灌注水平提高,近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介入治疗中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心内科住院,且在12h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82例STEMI患者,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分为缺血后处理组(42例)和单纯再灌注组(40例),评价两组心功能情况等。结果:与单纯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ST段完全回落率(55.0%比81.0%)、左室射血分数[(0.5±0.1)比(0.7±0.1)]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率(60.0%比21.4%),室壁运动计分[WMSI,(2.0±0.7)分比(1.3±0.6)分]、心肌梗死面积[MIS,(15.1±7.1)%比(9.9±5.3)%]、核素心肌灌注缺损范围分数[ES,(0.4±0.1)%比(0.2±0.1)%]和核素心肌灌注缺损严重程度积分[SS,(2.3±1.1)%比(1.8±1.2)%]均显著减少(P<0.05~<0.01)。结论:缺血后处理可显著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保护心肌组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心电图改变及其发生机理.方法 分析60例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溶栓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特点及影响因素;根据再灌注治疗后是否发生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而将患者分为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组和再灌注无损伤性心电图改变组;抽静脉血测定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总抗氧化力(T-AOC)及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活性.结果 再灌注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高(65.00%),且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多见,其次非持续性室速、窦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并易出现再灌注损伤性ST段抬高(46.67%).单因素分析发现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目、发病至CK达高峰时间、再灌注时间与STEMI患者易发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有关(P<0.05).溶栓治疗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0.05).再灌注心电图改变组血清ROS、MDA显著增高而GSH、T-AOC显著降低;γ-GCS活性高于对照组和缺血组(P<0.05).结论 STE-MI患者缺血再灌注后再灌注损伤性心律失常与ST段抬高较常见;再灌注复氧后产生氧自由基增多,自由基生成系统/清除系统失衡,可能是发生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为重要的手段,可以明显减少心脏事件并降低死亡率.但是再灌注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缺血心肌重获血供,挽救了缺血心肌,但另一方面又产生再灌注损伤,加重了对心肌和内皮细胞损伤,继而可造成无再流、心律失常、心肌顿抑或死亡,使再灌注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8.
近几十年来由于再灌注治疗尤其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普及应用,急性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从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年代之前的30%以上降为4%~12%,注册研究STEMI 1年死亡率约10%[1]。STEMI诊治的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要的是识别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风险评估预测预后,警示医生可能发生不良事件,以便制定更积极的策略。本文全面综述STEMI患者相关的风险评估和治疗指导。  相似文献   

19.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激活血小板和凝血过程而使冠状动脉血栓性完全阻塞引发的心肌细胞缺血性坏死。早期、持续、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治疗是STEMI的首选治疗方式,明显缩小心肌梗死(MI)面积,挽救心功能,显著改善临床预后。近年,随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策略认识的提高和辅助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STEMI 12 h内再灌注治疗成功率提高40%,院内和30 d病死率降低50%。以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为主的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已在大多数医院得到建立。同时,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使STEMI 1年无事件生存率明显改善,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IMI)危险评分对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塞(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能否在入院时筛选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获益更大的高危患者。方法:应用TIMI危险评分对267例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TIMI评分0-4分)及高危组(TIMI评分≥5分),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急诊PCI与溶栓治疗对院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TIMI评分高危组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低危组(14.4%:2.8%,P=0.001),其中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溶栓治疗的(9.2%:26.3%,P=0.012)。而低危组患者接受急诊PCI术与溶栓治疗则死亡率无显著差异(2.2%:3.9%,P=0.618)。结论:TIMI危险评分可作为简便易行的方法评估再灌注治疗STEMI患者的预后,并有助于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