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蛔虫体腔液(ascaris body fluid,ABF)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小鼠宫颈癌细胞(U14)和小鼠腹水瘤细胞(S180)的细胞毒作用及其与浓度的关系。方法用6种不同浓度的ABF对B16细胞、U14细胞和S180细胞进行作用,采用四氮唑盐酶还原法(Microculture tetrazolium test,MTT)观察其细胞毒性。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蛔虫体腔液对上述三种肿瘤细胞均产生细胞毒作用。当浓度为1600mg/ml时,对S180细胞的细胞毒性为57.4%;对B16细胞的细胞毒性达59.6%;对U14细胞的细胞毒性达63.2%.表现出极显著的细胞毒作用。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蛔虫体腔液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且与浓度有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预测利妥昔单抗治疗B细胞淋巴瘤疗效的体外方法,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增强利妥昔单抗介导的细胞毒杀伤效应。方法以Daudi细胞系作为淋巴瘤靶细胞,用^51Cr释放法分别检测18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13名健康成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的直接细胞毒作用和抗体(利妥昔单抗)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其结果与患者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疗效进行比较。观察IL-2能否增强PBMNC的直接细胞毒作用和利妥昔单抗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并通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IL-2活化前后PBMNC的细胞表型变化。结果淋巴瘤患者的PBMNC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和利妥昔单抗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均较健康成人显著降低[效靶比为20:1时特异性细胞杀伤率分别为(5.80±1.16)%、(14.32±1.50)%和(14.29±1.68)%、(24.14±1.53)%];其下降水平与患者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相关(r=0.781,P〈0.05)。患者的PBMNC在体外经IL-2活化后,其直接杀伤作用和利妥昔单抗介导的细胞毒效应较未经IL-2活化组明显增强[分别为(15.43±2.62)%、(35.79±2.58)%和(5.80±1.16)%、(14.32±1.50)%,t=3.35,P=0.003和t=7.17,P〈0.001]。结论通过对B细胞淋巴瘤患者PBMNC功能的体外分析,有助于预测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IL-2体外可明显增强患者PBMNC的直接杀伤作用和利妥昔单抗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黄芩茎叶总黄酮(TF)对人类单核肿瘤细胞U937增殖的影响。方法U937细胞以5×10^4个/ml的浓度,培养于含胎牛血清(FCS)10%的RPMI 1640全培养液中,TF浓度分别为0、25、50、100、150、2130mg/L组,每组8孔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孵育7d。每天计数各孔细胞密度,第7天测定细胞悬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TF 25~200mg/L组U937细胞密度均低于TF 0mg/L组,浓度越高细胞密度越低(P〈0.05)。TF 0~150mg/L组细胞悬液LDL活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TF 200mg/L组LDL与其他5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F具有抑制U937细胞增殖的作用,高浓度的TF(〉1200mg/L)对体外培养的U937细胞具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胃癌细胞融合细胞来源的exosome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效果。方法以细胞培养技术将BALB/c小鼠未成熟Dc与人胃癌细胞SGC-7901融合,并提取融合细胞分泌的exosome作为瘤苗。将人胃癌细胞株接种于BALB/c小鼠以建立4组荷瘤小鼠模型,A、B、C组小鼠接种SGC-7901细胞。D蛆小鼠接种BGC.823细胞。各组2周后开始在腹腔接种相应瘤苗。A组瘤苗为对照用PBS;B组溜苗为BALB/c小鼠来源的未成熟Dc,c组及D组瘤苗为未成熟DC-SGC7901融合细胞来源的exosome。每组取6只小鼠收集脾细胞悬液,进行体外细胞毒实验。剩余每组6只小鼠留待观察生存期。结果A、B、C、D组小鼠脾细胞悬液的细胞毒性分别为(27.22±7.31)%、(58.28±7.80)%、(72.36±6.28)%、(43.15±5。60)%,4组小鼠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4.2±1.3)d、(29.2±1.8)d、(37.6±2.2)d、(22.1±2.6)d。方差分析提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检验提示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成熟DC-胃癌细胞融合细胞来源的exosome作为新型、高效肿瘤疫苗,可诱导抗胃癌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5.
红景天提取物的抗肿瘤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辉  张月明  冷爱枝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3):142-144,F0003
目的: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探讨红景天提取物抗肿瘤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5在新疆医科大学细胞实验室、动物中心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①体外抗肿瘤实验: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红景天提取物对泌尿生殖系统中4个肿瘤细胞株[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人乳腺癌细胞株(Bcap-37)、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人膀胱癌细胞株(T24)]生长的抑制作用。细胞实验分红景天提取物0.1,0.01,0.001,0.0001g/mL 4个浓度组、阴性对照组(含同一细胞密度的培养液)、溶剂对照组(75g/L甘油)。②体内抗肿瘤实验:取40只昆明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高剂量组(2000mg/kg)、中剂量组(1000mg/Ag)、低剂量组(500mg/kg)。提取物对移植的S180腹水瘤小鼠存活的影响:每鼠腹腔注射腹水0.2mL。注射的第2天开始灌胃,各干预组给予不同剂量的相应提取物,模型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的蒸馏水,干预时间直至小鼠死亡为止。记录小鼠死亡时间,根据公式计算生命延长率=(实验组平均存活时间/对照组平均存活时间-1)&;#215;100%。提取物对移植的S180实体瘤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取巳制备的接种混悬液0.1mL,注射于接种小鼠的左后肢内侧皮下。注射后的第2天开始灌胃,各干预组给予不同剂量的相应提取物,模型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的蒸馏水,灌胃时间为每天16:00—18:00,干预时间为2周。每7d称量小鼠体质量1次,干预结束后第1天剥离肿瘤称重并记录,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阴性对照组平均瘤重-干预组平均数瘤重)/阴性对照组平均瘤重&;#215;100%。 结果:纳入动物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红景天提取物各浓度对人乳腺癌细胞株(Beap-37)、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以浓度为0.01g/mL为例,红景天提取物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为0.427&;#177;0.049,0.662&;#177;0.025;0.450&;#177;0.031,0.606&;#177;0.041,P〈0.01]。红景天提取物浓度为0.001~0.1g/mL对人官颈癌细胞株(Hela)、人膀胱癌细胞株(T24)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以浓度为0.01g/mL为例,红景天提取物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为0.411&;#177;0.060,0.607&;#177;0.018;0.326&;#177;0.030,0.701&;#177;0.014,P〈0.01],而浓度为0.0001g/mL无抑制作用。②红景天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S180腹水瘤小鼠平均存活时间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分别为(16.30&;#177;2.36),(14.30&;#177;2.67),(14.50&;#177;3.95),(8.90&;#177;2.60)d,P〈0.01];高中低剂量组S180实体瘤小鼠平均瘤重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分别为(1.67&;#177;0.80),(1.54&;#177;1.22),(1.75&;#177;0.24),(3.09&;#177;0.98)g,P〈0.05]。 结论:红景天提取物体外实验对4种肿瘤细胞(Hela,Beap,T24,HO8910)有良好的抑瘤作用;体内实验明显抑制了S180实体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并延长了S180腹水瘤小鼠的生存时间。红景天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6.
青蒿琥酯对小鼠宫颈癌U14细胞体内外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Art)对小鼠宫颈癌U14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以及对U14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四氮甲唑兰染色法(NTT法)检测不同浓度Art对体外培养的U14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建立小鼠U14腹水瘤和实体瘤模型,分别用Art200mg/(k9·d)、100mg/(kg·d)、50mg/(kg·d)、顺铂2mg/(kg·d)、Art50mg/(kg·d)加顺铂1mg/(kg·d)治疗U14腹水瘤和实体瘤小鼠,生理盐水为对照组。观察实体瘤抑瘤率,腹水瘤的生命延长率。结果MTr法结果显示Art在体外对小鼠U14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其半抑制率(IC50)为62.77μg/ml;不同剂量Art组及阳性对照组和联合用药组对小鼠宫颈癌实体瘤抑瘤率分别为52.59%、44.44%、31.84%、61.45%和51.85%,Art大剂量组抑瘤率明显高于小剂量组(P〈0.05),但大剂量与中剂量、中剂量与小剂量间抑瘤率差异无显著性(JP〉0.05);腹水瘤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76.7%、45.0%、31.7%、100%和93.3%,Art大剂量组生命延长率明显高于中小剂量组(P〈0.05)。结论Art对小鼠宫颈癌U14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大剂量抑瘤效果明显优于小剂量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扶正抑瘤颗粒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的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用小鼠体内肿瘤试验观察扶正抑瘤颗粒对S180肉瘤的肿瘤抑制率,通过流式细胞术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率、凋亡指数,分析细胞周期。结果:扶正抑瘤颗粒显著抑制S180生长,最高肿瘤抑制率为56.04%(P&;lt;0.01),显著提高S180肉瘤的细胞凋亡率,最高凋亡率为18.37%(P&;lt;0.001),细胞周期分析表明扶正抑瘤颗粒将肿瘤细胞阻滞于Go/G1期而降低S期比率。TUNEL检测证实扶正抑瘤颗粒明显提高S180肉瘤的细胞凋亡指数(P&;lt;0.001)。结论:扶正抑瘤颗粒具有明显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其抗肿瘤作用与调控肿瘤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化学染料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DA-SE)标记肿瘤细胞的最佳条件及其在细胞毒检测中的价值。方法用不同浓度的CFDA-SE标记K562(人红白血病细胞)、YAC-1(小鼠淋巴瘤细胞)、A375(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黑色素瘤细胞)不同肿瘤细胞系,并检测其0—24h的荧光强度,观察荧光强度变化的时间动力学,选择CFDA-SE标记细胞的最佳浓度;CFDA-SE标记细胞后孵育时间为1—6h,再用DNA染料碘化丙啶(PI)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CFDA-SE和PI双标记细胞,并计算细胞死亡率,研究CFDA-SE对细胞的毒性。CFDA-SE标记时间分别为5、6、7、8、10、15min,测定标记不同时间的荧光强度和细胞的死亡率,选择最佳标记时间;用CFSE在最佳条件下标记靶细胞进行细胞毒检测实验。结果对于不同肿瘤细胞系,CFDA-SE标记的最佳浓度不同;CFDA-SE对细胞没有毒性,死亡率低于5%;最佳标记时间为8min。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BALB/c鼠脾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K562、YAC-1均表现出杀伤活性,杀伤百分率随效靶比和共孵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佳效靶比为50:1—25:1,共孵育时间为2—4h。结论CFDA-SE具有标记细胞稳定,能用于细胞培养时间较长的研究,不影响细胞功能,适用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毒实验的优点,是一种很好的标记细胞的荧光素染料。  相似文献   

9.
杨登科  靳风烁  张勇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2):1903-1905
【目的】研究分枝杆菌Ag85B/IL-2融合蛋白激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膀胱肿瘤的细胞毒效应。【方法]MTT法测定Ag85B/IL-2融合蛋白激活的效应细胞(AIAK)对四种膀胱肿瘤细胞BIU-87、T24、EJ、BTT739的细胞毒活性,并与单纯用Ag85B蛋白、BCG和rIL-2激活的效应细胞(分别命名为AAK、BAK和LAK)作比较;用流式细胞仪测定AIAK作用于四种膀胱肿瘤细胞后的凋亡水平。【结果】效靶比为10:1时,AIAK对BIU_87的细胞毒作用显著高于LAK(P〈0.05)和BAK(P〈0.05);对T24的细胞毒作用非常显著高于AAK(P〈0.01)和BAK组(P〈0.01);对EJ细胞和BTT739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显著高于LAK(P〈0.01)、AAK(P〈0.01)和BAK组(P〈0.01)。效靶比为20:1时,AIAK对BIU.87、T24、E-J和BTT739四种膀胱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均显著高于LAK、AAK和BAK组(P〈0.05,P〈0.01)。AIAK作用于四种膀胱肿瘤细胞后,BIU.87(P〈0.05)、T24(P〈0.05)、E-J(P〈0.05)和BTT739(P〈0.05)的凋亡水平均有显著上升。【结论]Ag85B/IL-2融合蛋白激活的人PBMC对膀胱肿瘤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活性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扶正益津汤对化疗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细胞毒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介导的肿瘤细胞溶解作用(MTC)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为指标,观察中药扶正益津汤对小鼠巨噬细胞细胞毒活性的影响。结果:扶正益津汤对受环磷酰胺作用、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细胞毒活性有显著增强作用。结论:扶正益津汤可用于化疗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1.
克癌临治疗移植性肝癌(H22)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张天娥  骆永珍 《华西医学》1998,13(4):451-453
本文报告了克癌临水煎液对小鼠移植性肝癌(H22)的治疗作用。以该药22.7g/kg.W灌服荷实体型肝癌H22)小鼠,能显著抑制其生长,肿瘤抑制率达51.3%,并能明显抑制荷瘤机体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的异常增高,使其维持在一定水平而发挥抗肿瘤、调节机体免疫力等作用。经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该药还可阻滞肿瘤细胞从细胞周期C1期向S期的转变过程,阻断DNA合成和复制,并进一步诱发期发生较高水平的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苦参碱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Balb/c小鼠接种S180肉瘤细胞后,随机分成4组,即单纯肿瘤组(对照组),苦参碱组,环磷酰胺组.苦参碱组+环磷酰胺组,连续10日施加处理因素,停药后次日断颈处死小鼠。采用计算抑瘤率;光镜下观察瘤体内血管数目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瘤体内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苦参碱具有明显的抑制S180肉瘤小鼠作用.其抑瘤率为34.7%;免疫组化显示瘤体内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表达均明显低干对照组(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结论:苦参碱对S180肉瘤小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S180内瘤小鼠血管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VEGF表达可能是其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CIK)通过NKG2D受体和配体相互作用杀伤血液肿瘤细胞的机制。用含有rhIL-2,抗CD3抗体,IFN-1的培养液培养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2周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IK细胞的细胞亚群以及细胞表面NK细胞受体,同时检测血液肿瘤细胞株表面NKG2D配体的表达水平。CAM标记靶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对血液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大部分CIK细胞为CD3+细胞(97.85±1.95%),CD3+CD8+细胞和CD3+CD56+细胞的比率较培养前明显升高(P〈0.001;P=0.033);约86%的CIK细胞表达NKG2D受体,几乎不表达CDl58a,CDl58b和NCR受体;血液肿瘤细胞株U266、K562和Daudi均表达-定水平的NKG2D配体,CIK细胞对这3种血液肿瘤细胞株均具有较高的杀伤作用,这种杀伤作用可以被抗NKG2D抗体部分抑制(U26652.67±4.63%VS32.67±4.81%。P=0.008;K56271.67±4.91%VS50.33±4.91%,P=0.007;Daudi68.67±5.04I)S52.67±2.60%,P=0.024)。结论:大多数的cIK细胞表达NKG2D受体,NKG2D受体和配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CIK细胞杀伤血液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之-。  相似文献   

14.
桂皮醛抗肿瘤活性及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传统中药肉桂挥发油中桂皮醛的细胞毒作用,并以小鼠S180移植性肿瘤为模型,进行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 方法:实验于2005—03/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药物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取BALB/c小鼠6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18-22g。先设1组不接种瘤株的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10只,雌雄各半。余50只小鼠每只右腋皮下接种0.2mL,24h后随机分成5组,即生理盐水荷瘤对照组,卡铂阳性药对照组,桂皮醛25,50,100mg/kg3个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观察桂皮醛对6种人癌细胞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对25,50,100mg/kg3个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用含0.5%土温80生理盐水溶解的桂皮醛(购自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正常对照组和荷瘤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阳性药对照组腹腔注射卡铂5mg/kg。接种第2天开始全部腹腔注射给药,10mL/kg,每天1次,连续给药10d,于最后1次给药后次日处死动物,测定肿瘤抑制率、免疫器官质量、血常规、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转化率,分析其对小鼠体内抗肿瘤作用及与免疫调节的关系。 结果:参加实验的动物6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没有脱失。①桂皮醛对体外培养的6种人肿瘤细胞有直接细胞毒作用,其IC50的范围为12.3—37.1mg/L。②咎桂皮醛50,100mg/kg剂量组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33.08%和46.92%;同时能有效保护荷瘤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③桂皮醛25,50mg/kg剂量组可以升高白细胞,与生理盐水荷瘤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1.13&;#177;1A9,1125&;#177;9.18,8.78&;#177;1.33。P〈0.01)。④桂皮醛25,50mg/kg剂量组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生理盐水荷瘤对照组(P〈0.05—0.01);桂皮醛50mg/kg剂量组N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高于生理盐水荷瘤对照组(P〈0.05)。⑤桂皮醛100mg/kg剂量组显著降低白细胞(P〈0.01);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NK细胞杀伤活性,与荷瘤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桂皮醛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增殖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适当剂量范围内可以保护和恢复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SDF-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的迁移、黏附和细胞凋亡中的生物学作用及有关的信号转导。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的细胞系KG1a、ML1、U937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DF-1对肿瘤细胞膜表面分子的影响;通过微孔细胞转移实验检测SDF-1对AML细胞的趋化作用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在趋化过程中的作用;用蛋白免疫印记技术检测P13K信号途径有关的细胞凋亡分子BCL—XL在SDF-1活化此途径后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AML细胞系不同程度表达CD34(KG1a=95.6%、ML1=4.6%、U937=4.8%)、CD45(KG1a=98.3%、U937=97.5%、NIL1=17.8%)、CXCR4(ML1=85.4%、U937=43.6%、KG1a=3.8%)、ICAM(KG1a=75.8%、U937=41.8%、ML1:46.3%)。SDF-1能促进CXCR4高表达的ML1和U937细胞在基质细胞的黏附并能够诱导此类细胞的迁移,上述作用被G蛋白抑制剂pertussistoxin(PTX)、P13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明显抑制;而对CXCR4低表达的KG1a细胞则无上述作用。SDF通过此途径还促进肿瘤细胞存活;此作用同样可被P13K抑制剂明显抑制,加用wortman—nin后促肿瘤细胞调亡显著增加。蛋白免疫印记检测phospho—AKT、BCL—XL显示,在SDF组明显增强,加用PTX、wortmannin组则减弱。结论:SDF-1能触发CXCR4高表达的ML1和U937细胞的极化形态的建立及诱导黏附分子的重新分布,从而通过P13K信号途径促进此类AML细胞的迁移,减少肿瘤细胞的调亡,而对CXCR4低表达的KG1a细胞则无上述作用。上述作用可以被P13K信号途径阻断剂和G蛋白抑制剂所阻断。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建立类似人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BALB/c小鼠模型并探索其免疫学特征。将鼠源性B淋巴瘤细胞株(A20细胞)接种于同源BALB/c小鼠以建立B细胞淋巴瘤鼠模型。实验分为3组:成瘤小鼠组,未成瘤小鼠组和正常小鼠组(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CD抗原表达及成瘤小鼠、未成瘤小鼠和对照正常小鼠的外周血和脾脏的T/B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结果表明:在成功构建病理学形态类似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BALB/c鼠模型肿瘤组织中,检测到CD3、CD4、CD8、CD19、CD30阳性细胞的比例分别为(49.27±23.75)%,(6.07±3.65)%,(51.2±23.1)%,(67.06±16.39)%,(37.93±17.03)%,与接种前A20细胞相比,其CD3和CD8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D19阳性表达比例显著下降(P〈0.05)。成瘤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阳性表达比例较正常小鼠有显著差异,其CD3和CD4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未成瘤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亚群的阳性表达比例与正常小鼠相比,CD3、CD4、CD8阳性细胞比例降低,而CD19阳性细胞比例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为在有免疫功能的小鼠体内进行B细胞淋巴瘤相关研究提供了免疫相关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明确脂肪酸合成酶(FAS)在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中的高表达;探讨FAS抑制剂抑制MM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的机制。方法 通过RT-PCR方法检测FAS在MM细胞系U266、RPMI8226细胞中的表达;以MM细胞系U266细胞为模型,MTT法观察FAS抑制剂浅蓝菌素(cerulenin)对U266细胞增殖抑制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经cerulenin处理后U266细胞Annexin V的表达及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MM细胞系U266、RPMI8226细胞均有FAS mRNA的高表达,而健康献血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不表达FAS mRNA;cerulenin对U266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效应相关;20μg/ml的cerulenin作用于U266细胞12h,细胞早期凋亡率为56.9%,24h细胞早期凋亡率为69.3%,而对照组分别为4.3%和1.8%(P<0.01);细胞周期DNA分析发现,20μg/mlcerulenin作用于U266细胞12h,S期细胞从对照组的9.7%上升至20.3%,作用24h,S期细胞上升为29.8%。结论 FAS在MM细胞中高表达;FAS抑制剂可抑制U266细胞的增殖;DNA合成阻止在S期,其抑制增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U266细胞早期凋亡;FAS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抗MM的靶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磁场强度恒定不变情况下,就旋转频率与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损伤小鼠造血恢复作用效果的关系进行探讨,力图寻找较好的磁场作用频率,为磁场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提供一些基础的实验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9在天津血液病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120只,生存期及存活率的检测、血常规检测、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骨髓细胞细胞周期的检测4个实验各自独立。①生存期及存活率的检测:空白对照组、磁场干预组各30只小鼠,均以5-氟尿嘧啶致死剂量250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注射后磁场干预组各取10只小鼠分别进行4,10,16Hz频率磁场干预,1h/次,2次/d,连续30d;空白对照组未给予磁场干预,仅常规饲养。观察不同旋转频率作用下两组小鼠生存时间,并计算生存期及存活率。②血常规检测:空白对照组、磁场干预组各18只小鼠,均以5-氟尿嘧啶亚致死剂量150mSA,S体质量腹腔注射。注射后磁场干预组各取6只小鼠分别进行4,10,16Hz频率磁场干预,1h/次,2次/d,连续30d;空白对照组未给予磁场干预,仅常规饲养。分别于第7,14,21,28天采尾静脉血检测血常规,主要检测指标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③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空白对照组、磁场干预组各6只小鼠,均以5-氟尿嘧啶亚致死剂量150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注射后磁场干预组小鼠以10Hz频率磁场干预,1h/次,2次/d,连续7-10d;空白对照组未给予磁场干预,仅常规饲养。颈椎脱臼处死小鼠,无菌条件下分离出股骨制成骨髓单细胞悬液,白细胞计数方法测定骨髓有核细胞数。④骨髓细胞细胞周期的检测:动物分组及干预过程均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制成骨髓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浓度≥1&;#215;10^9L^-1,流式细胞仪检测DNA含量及细胞周期。 结果:①不同频率磁场干预对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损伤小鼠存活率及生存期的影响:4Hz频率磁场作用,磁场干预组较空白对照组小鼠平均生存期提高-1.6d(12.6d,14.2d,P〉0.05),存活率提高-10%(20%,30%,P〉0.05)。10Hz频率磁场作用,磁场干预组较空白对照组小鼠平均生存期提高11.7d(23.2d,11.5d,P〈0.05),存活率提高50%(70%,20%,P〈0.01)。16Hz频率磁场作用,磁场干预组较空白对照组小鼠平均生存期提高6.8d(16.5d,9.7d,P〉0.05),存活率提高30%(4J0%,10%,P〈0.05)。②不同频率磁场干预对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损伤小鼠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Hz频率磁场作用下,磁场干预组白细胞第14,21,28天明显提高(P〈0.05),红细胞第7,28天明显提高(P〈0.05),血小板第7,21天明显提高(P〈0.05);16Hz频率磁场作用下,磁场干预组白细胞第28天明显提高(P〈0.05),红细胞及血小板均无明显变化;4Hz频率磁场作用下,磁场干预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均无明显差异。③10Hz频率磁场对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损伤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影响:10Hz频率磁场作用第9天,磁场干预组较空白对照组有核细胞数明显提高(P〈0.05)。④10Hz频率磁场对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损伤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周期的影响:10Hz频率磁场干预第8天,磁场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细胞周期无明显差异,有核细胞多集中在G0-G1期,其次为S期。在细胞周期检测中发现有部分小鼠染色体异常,有异倍体现象出现,磁场干预组异倍体出现率较空白对照组减少33.3%(16.7%,50%,P〈0.05)。 结论:一定频率的旋转强恒磁场能够促进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损伤小鼠造血恢复,减少5-氟尿嘧啶引起的DNA损伤,10Hz属于最佳作用频率。  相似文献   

19.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型的抗CD20抗体,能特异性地与B淋巴细胞上的CD20结合,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及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最终导致细胞凋亡,95%以上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瘤细胞表达CD20,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NHL)行利妥昔单抗加CHOP治疗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表阿霉素+强泼尼松)可明显提高CR率和延长无病生存时间,据报道化疗有效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生黄合剂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干预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生黄合剂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2在承德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生脉饮(人参:五味子:麦冬=1:2:1)与总黄酮按不同比例制成1:1、1:2合剂.将180只昆明种小鼠按分层随机方法分为6组:生脉饮治疗组、1:1液治疗组、1:2液治疗组、阳性药物对照组、病毒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每组30只。生脉饮治疗组、1:1液治疗组、1:2液治疗组、阳性药物对照组、病毒对照组腹腔注射1000TCID50/0.1mE的柯萨奇B组病毒0.1mL,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RPMI 1640维持液0.1mL,1h后生脉饮治疗组、1:1液治疗组、1:2液治疗组灌胃给药,0.2mL/10g,阳性药物对照组利巴韦林0.1mL/10g腹腔注射,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2次/d,持续给药10d。于第7天每组随机抽取6只小鼠摘眼球取血并分离血清,用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心肌酶.观察生黄合剂对模型鼠的一般情况、生存率、心肌病理损害及心肌酶的影响。结果:18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各组生存率比较:生脉饮治疗组、1:1液治疗组、1:2液治疗组、阳性药物对照组与病毒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50%,79%,67%,33%,25%,χ^2=40.11,P〈0.005);生脉饮治疗组与1:1液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χ^2=4.46,P〈0.05),1:1液治疗组和1:2液治疗组分别与阳性药物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χ^2=10.24,χ^2=5.33,P〈0.05)。②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小鼠在感染柯萨奇B组病毒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脏病理改变。生脉饮治疗组与1:1液治疗组小鼠的心肌病理积分低于病毒对照组(0.80&;#177;0.45,0.40&;#177;0.55;2.40&;#177;1.14,P〈0.05)。各治疗组小鼠血清心肌酶明显低于病毒对照组[肌酸磷酸激酶:(16.26&;#177;2.89),(13.41&;#177;1.81),(16.90&;#177;3.42),(17.33&;#177;3.31),(25.03&;#177;3.50)mkat/L,P〈0.05;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10.72&;#177;2.69),(10.41&;#177;2.03),(10.30&;#177;2.72),(15.14&;#177;2.92),(24.25&;#177;3.28)mkat/L,P〈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所试药物对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鼠均有保护作用,1:1液治疗组、1:2液治疗组对感染鼠的保护和治疗作用要好于阳性药物利巴韦林对照组,尤其是1:1液治疗组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