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①目的 调查本科院校医学生的人际信任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现况,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②方法 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S)、人际信任量表对200名医学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③结果 医学生SADS在性别、生源地域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0.30,P>0.05;t=-0.60,P>0.05);医学生SADS在独生与否上存在显著差异(t=2.82,P<0.05);医学生人际信任在性别、生源地域及独生子女与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10,P>0.05;t=1.12,P>0.05;t=0.34,P>0.05);SADS总分及社交回避与人际信任均呈显著相关(r=-0.21,P<0.05;r=-0.22,P<0.05);社交苦恼与人际信任无相关性(r=-0.16,P<0.05).④结论 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更易产生社交苦恼与焦虑;人际信任度越高,社交苦恼就越少.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SWB)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与总体幸福感量表对92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校类型的大学生SWB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幸福感与精神质和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r1=-0.44,P<0.01;r2=-0.58,P<0.01),与外向性呈显著正相关(r=0.36,P<0.01)。结论外向性、精神质与神经质等人格特征是影响大学生SWB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尊状况,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采取整群分层取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河南新乡地区512名在校大学生.对他们进行缺陷感量表、抑郁量表、焦虑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社会应对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测试.结果除体能因子分[男性(20.70±6.12)分,女性(18.69±6.36)分,P<0.01]外(t=3.624),缺陷感量表的总分和其他因子分在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年级学生在社交自信因子和自尊总分方面高于一年级、二年级,差异有显著性(F=4.44,P<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自尊水平因素主要有:神经质、内外向、积极应对方式、焦虑、抑郁.自尊水平与积极应对(r=0.153)、内外向(r=0.191)呈正相关,而与抑郁(r=-0.148)、焦虑(r=-0.173)、神经质(r=-0.330)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缺陷感量表体能因子有性别差异,总分和其他因子分性别差异无显著性;大学生自尊水平有随年级增长而提高的趋势;神经质、内外向、焦虑、积极应对方式、抑郁与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三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人际信任、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人际信任量表(IT)和自尊量表(SES)对183名高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人际信任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0.227 ~0.291,P <0.01);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偏爱被试等养育方式呈负相关(r= -0.185 ~-0.306,P <0.05~0.01);自尊与父亲的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及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被试等养育方式呈负相关(r= -0.148~-0.211,P <0.05~0.01);学生类别(复习生和应届生)和性别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r= 0.152~0.196,P <0.05~0.01),与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呈负相关(r= -0.144~-0.196,P <0.05~0.01);出生排行越大的个体,人际信任度越高;应届生的人际信任明显高于复习生,且差异显著(P <0.01).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高三学生的人际信任和自尊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人性的哲学修订表,信赖他人量表和容纳他人量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和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579名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量、统计与分析.结果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其人际信任,人性的哲学正因子,容纳他人,被他人容纳各量表测量值与SCL-90的9个因子和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9个因子=-0.110~ - 0.373,P ﹤0.05~0.01,r总均分=-0.151~ -0.331 ,P ﹤0.01);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际信任各量表测量值明显低无心理问题者(t=4.45~6.55,P ﹤0.001).结论人际信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提高人际信任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学生人际信任和交往焦虑的状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对399名医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不同性别、父母不同文化程度的医学生人际信任和交往焦虑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与否、不同生源地的医学生人际信任和交往焦虑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人际信任和交往焦虑程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医学生交往焦虑水平相对较高。人际信任与交往焦虑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自尊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尊状况,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采取整群分层取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河南新乡地区512名在校大学生。对他们进行缺陷感量表、抑郁量表、焦虑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社会应对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测试。结果除体能因子分[男性(20.70±6.12)分,女性(18.69±6.36)分,P<0.01]外(t=3.624),缺陷感量表的总分和其他因子分在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年级学生在社交自信因子和自尊总分方面高于一年级、二年级,差异有显著性(F=4.44,P<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自尊水平因素主要有:神经质、内外向、积极应对方式、焦虑、抑郁。自尊水平与积极应对(r=0.153)、内外向(r=0.191)呈正相关,而与抑郁(r=-0.148)、焦虑(r=-0.173)、神经质(r=-0.330)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缺陷感量表体能因子有性别差异,总分和其他因子分性别差异无显著性;大学生自尊水平有随年级增长而提高的趋势;神经质、内外向、焦虑、积极应对方式、抑郁与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人性的哲学修订表,信赖他人量表和容纳他人量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和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579名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量、统计与分析。结果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其人际信任,人性的哲学正因子,容纳他人,被他人容纳各量表测量值与SCL-90的9个因子和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9个因子=-0.110~-0.373,P<0.05~0.01,r总均分=-0.151~-0.331,P<0.01);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际信任各量表测量值明显低无心理问题者(t=4.45~6.55,P<0.001)。结论人际信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提高人际信任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高三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人际信任自尊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高三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人际信任、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人际信任量表(IT)和自尊量表(SES)对183名高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人际信任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0.227~0.291,P<0.01);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偏爱被试等养育方式呈负相关(r=-0.185~-0.306,P<0.05~0.01);自尊与父亲的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及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被试等养育方式呈负相关(r=-0.148~-0.211,P<0.05~0.01);学生类别(复习生和应届生)和性别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r=0.152~0.196,P<0.05~0.01),与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呈负相关(r=-0.144~-0.196,P<0.05~0.01);出生排行越大的个体,人际信任度越高;应届生的人际信任明显高于复习生,且差异显著(P<0.01)。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对高三学生的人际信任和自尊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丽  姚丽  张琳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2):1157-1159
目的 探讨宁夏回族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SS)、自尊量表(SES)、抑郁量表(SDS)及艾森克(成人)人格问卷(EPQ)对宁夏两所高校的402名回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回族大学生中,女生求助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贫困学生的解决问题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0.05),不同信仰程度的回族大学生在求助因子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决问题应对方式与自尊呈正相关,与抑郁、人格精神质维度呈负相关;自责与抑郁、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与自尊呈负相关;幻想与抑郁、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与自尊呈负相关;退避与神经质呈正相关;合理化与抑郁、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与自尊呈负相关.结论 宁夏回族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性别、家庭状况、信仰程度、抑郁、焦虑、人格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水平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CM-BI)、简式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SC)和自尊量表(SES)对510名学校心理咨询师进行调查.结果 ①学校心理咨询师倦怠检出率较高,其中轻度倦怠比例为26.1%,中度倦怠为10.8%,高度倦怠为1.2%.②除内外向与耗竭、人格解体没有显著相关外,精神质、神经质、自尊与工作倦怠各维度都有显著相关(P <0.05,P<0.01).③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神经质是学校心理咨询师耗竭的有效预测变量;精神质、自尊是人格解体的有效预测变量;自尊、内外向是成就感降低的有效预测变量.结论 学校心理咨询师普遍存在工作倦怠问题,其人格特征对工作倦怠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校学生情商、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阐明高校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可能具有的潜在作用。方法:以广西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364名为研究对象,应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情商量表(EQ)、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EPQ)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8.0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以及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广西高校学生人际信任、情商和精神质人格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得分均高于女性(P<0.05或P<0.01),掩饰性人格在民族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侗族、回族和土家族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民族(P<0.01),精神质人格和掩饰性人格在学历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本科生的得分高于硕士生(P<0.05);情商与人格特征的内外向、掩饰性呈正相关关系(r=0.274,P<0.01;r=0.145,P<0.01),与神经质、精神质呈负相关关系(r=-0.422,P<0.01;r=-0.202,P<0.01),人际信任与情商和人格特征的内外向呈负相关关系(r=-0.273,P<0.01;r=-0.169,P<0.01),特殊信任因子与情商和人格特征的内外向呈负相关关系(r=-0.252,P<0.01;r=-0.151,P<0.01),人际信任及普遍信任因子与神经质呈正相关关系(r=0.313,P<0.01;r=0.338,P<0.01),与掩饰性呈负相关关系(r=-0.201,P<0.01;r=-0.217,P<0.01)。结论:广西高校学生情商和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有密切关联,并且有重要的预测作用;提升高校学生情商及人际信任水平,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忽视其可能带来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反刍思维、自尊与抑郁的关系.方法 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反刍思维量表(RRS)、自尊量表(SES)对172名医学院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根据SDS评分标准,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占35.7%(60/168);独生和非独生大学生在RRS总分、强迫思考和反省深思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反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居住地的大学生RRS总分和症状反刍得分在统计学上差异边缘显著;反刍思维各因子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自尊水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乡、独生与非独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刍思维与抑郁呈正相关,自尊与抑郁、反刍思维呈负相关;除强迫思考外,其余变量均可预测抑郁.结论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高度关注,反刍思维、自尊对抑郁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中生情绪表达性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内-外倾、神经质)、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伯克利情绪表达性问卷、艾森克人格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以及拒绝敏感性量表对35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中生积极情绪表达倾向显著高于消极情绪表达(t=17.56,P<0.001);内-外倾、自尊与积极情绪表达倾向显著正相关(r1 =0.48,P<0.01;r2 =0.16,P<0.05),与消极情绪表达倾向相关不显著.结论:高中生存在抑制消极情绪表达的倾向,外倾的、高自尊水平的个体会更多的表达积极情绪.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自立人格特点,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湖南某高校536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225名留守经历大学生为研究组,以31 1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为对照组.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有方差分析、x2检验、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结果 ①留守经历大学生家庭支持、支持力、人际独立得分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F=5.826,P<0.05; F=6.614,P<0.05;F=4.163,P<0.05),而个人独立得分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F=3.980,P<0.05);②留守经历大学生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略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但差异程度未达到显著水平(均P>0.05).2组大学生明显心理症状的检出率也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5);③留守经历大学生SCL-90总分及绝大部分因子与心理韧性、自立人格的人际自立各因子有显著负相关(r=-0.537 ~0.132,均P<0.05),但与自立人格的个人自立各因子相关不显著(r=-0.118 ~0.105,均P>0.05),与人际灵活相关的SCL-90因子项也较少;④情绪控制、心理韧性、人际独立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身心症状有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预测正确率达33.7%.结论 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家庭支持、支持力、个人独立性、人际独立性有影响;情绪控制、心理韧性、人际自立是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医学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方法采用Rotter JB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TS)对医学院校24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平均分数高于该量表的理论平均数。医学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性别、生源地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医学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在年级方面差异显著。大一到大三人际信任水平随年级而升高,大一和大三之间有显著差异,大二和大三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在年级方面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察中医院校大学生的羞怯心理状况,以探索羞怯心理、应对方式和人际信任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运用羞怯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对240名中医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中医院校大学生羞怯平均分为35.5,略低于理论中间值;②大学生羞怯在性别、生源地以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有统计学差异;③人际信任与羞怯存在显著正相关;羞怯与积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对中医院校大学生羞怯心理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区域居民自我和谐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对来自甘肃和内蒙古的265名被试进行测评分析。结果人际信任各因子与总分在自我和谐量表的自我灵活性上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自我灵活性对人际信任各因子和人际信任总分均具有显著性的回归作用(P〈0.01);内蒙古人自我灵活性显著高于甘肃人(P〈0.01),甘肃人的人际信任水平显著高于内蒙古人(P〈0.01);城市人的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自我和谐总分均显著高于农村人(P〈0.01)。结论省区间居民自我和谐与人际信任有显著相关,区域、城乡、年龄、文化水平、性别是影响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人际信任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中文版,从某大学随机抽取350名大学生进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人际信任的调查。结果:不同家庭亲密度类型出身的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6.00,〈0.01);男生的实际家庭亲密度(=-2.07,〈0.05)、理想家庭亲密度(=-4.07,〈0.001)、实际家庭适应性(=-2.87,〈0.01)、理想家庭适应性(=-2.77,〈0.01)显著性低于女生;实际家庭亲密度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性弱正相关(=0.11,〈0.05);实际家庭亲密度与实际家庭适应性呈显著性正相关(=0.71,〈0.01);家庭亲密度不满意度与实际家庭适应性呈负相关(=-0.34,〈0.01),而与其家庭适应性不满意度呈正相关(=0.70,〈0.01)。结论:家庭亲密度越高的大学生越有可能表现出更高的人际信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家长亲职压力与其人格特征的相互关系,为开展其心理干预和支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亲职压力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34名孤独症儿童家长和68名正常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孤独症儿童家长亲职压力量表总分及亲职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困难儿童三个分量表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亲职愁苦与内外向因子呈负相关(r=-0.500,P=0.003),与神经质因子呈正相关(r=0.423,P=0.013);亲职压力总分与内外向因子呈负相关(r=-0.421,P=0.013),与神经质因子呈正相关(r=0.434,P=0.010);神经质因子与内外向因子是亲职压力的重要预测因子(R2=0.188,R2=0.096)。结论孤独症儿童家长存在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其人格特征与亲职压力存在相关,需要专业人员关注和实施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