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全膝置换术(total knee anhroplasty,TKA)中熟练掌握胫骨假体置放的正确位置,是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放置的点、线、面定位及其相互关系,以提高手术后患肢膝关节功能和关节稳定性。设计:前后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骨科的病房。对象:1999-05/2004-09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骨关节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需行膝关节置换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双侧膝置换1例,单侧置换11例;左膝关节4个,右膝关节9个。方法:按标准手术方法手术,着重胫骨假体的放置兼顾点、线、面定位及其相互关系。于手术前后进行膝关节侧方稳定性评估和HSS膝关节功能系统评价。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侧方稳定性。②膝关节功能系统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肌力、屈曲畸形和稳定性)。③X射线观察结果。结果:12例按照Knee-Society-Scores标准KSS系统评价,术前轻度侧方不稳3例,中度不稳7例,严重不稳2例;术后仅轻度侧方不稳1例,中重度不稳者未见。按照HSS系统评价术前评分平均为41分,术后随访时评分平均为89分,术后优良率达91.7%(11/12)。结论:TKA注意胫骨假体的点、线、面定位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增强膝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有或不伴有退行性变性腰椎病变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度的测量,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及诊治策略。方法:于2002-01/2003-12选择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29例213个膝关节,所有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除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常规拍摄站立位膝关节正侧位X摄线片及腰椎MR确诊。根据术前资料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组3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无症状腰椎管狭窄组5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有症状腰椎管狭窄40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和功能评分。随访62例患者,分成单膝置换组25例和双膝置换组37例,比较两组间术后膝屈曲矫正度及两组自身手术前后腰椎前凸度变化。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6.3个月(6~30个月)。①129例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及功能评分:3组间手术前后关节HSS评分和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单膝置换组和双膝置换组术后膝关节屈曲矫正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双膝置换组手术后腰椎前凸度高于手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49.25±2.42)°,(41.19±2.15)°,P<0.05],而单膝置换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无症状腰椎管狭窄组术后出现腰椎症状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有症状腰椎管狭窄组术后腰椎症状加重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无症状腰椎管狭窄组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有症状腰椎管狭窄组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11个月行腰椎管减压术。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退行性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中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应告知患者及家属,成功的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出现腰椎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并不排除因腰椎病变再行腰椎管减压术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随着新材料和新假体的出现和发展,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用于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已经成为常规的手术方式.但仍然有许多问题困绕着术者.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假体及手术中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及对患者关节活动功能的影响.设计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对象研究对象为2000-02/2003-09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36例实施了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方法回顾分析了36例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48膝,用美国JohnN Install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通过比较每个患膝在术前和术后的得分评定手术效果.主要结局观察每个患膝在术前后的得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前平均评分39分,随访后平均评分85分,优良率95%.术后疼痛减轻,关节伸屈功能和活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后交叉韧带,选用后稳定性假体,术后患者伸屈功能改善程度优于保留后交叉韧带术式,且手术简单,并发症少.术中的软组织力学平衡也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膝关节周围组织应松解充分,否则将引起关节不稳或活动受限.围手术期采用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术后鼓励病员进行康复训练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或严重的膝关节炎的最有效、最成功的手术之一。如何降低假体返修率、提高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设计: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为观察对象,手术前后对照观察,以对比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效果。单位: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对象: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02-01/2005-01收治的398例患者(523个置换膝关节),其中单膝关节置换术276例,276膝,双膝同时置换122例,244膝。诊断分别为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方法: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选择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的类型包括:①按置换范围,分单髁、全髁型;在全髁置换分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和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②按限制程度又分限制性、非限制性和半限制性。③按是否模拟半月板功能,又分为胫骨平台垫可旋转滑动型和固定型。半年后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膝关节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以上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尚可;60分以下为差),髌骨评分采用Feller等评分标准(满分30分,得分越高越好),随访时调查膝前区疼痛轻重、膝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程度比较,拍摄膝关节正、侧及髌骨30°,90°轴位X射线片。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股胫角。结果:完成随访372例(490膝),随访率93.4%。①疗效:手术优良率89%。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缓解疼痛及膝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效果显著。②患者术后随访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均较术前增加(P<0.01)。③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股胫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依据各种人工膝关节假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预期可达到的功能与使用寿命,根据不同的病情,慎重选择适当的假体,均可达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涉及的生物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就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技术中不同假体的选择以及手术技术对于术后髌股关节生物力学、髌骨运动轨迹以及假体旋转位置的影响加以分析,探讨影响TKA术后膝关节功能以及假体使用寿命的相关力学因素.传统的解剖标志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缺乏准确性,因此胫骨假体不存在统一的线性定位.股骨上髁轴作为TKA术中确定假体旋转对线的参照轴较为可靠,能获得较为理想的髌股关节生物力学,减少术后并发症.胫骨结节内侧缘至中内1/3线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区间,线性的定位应根据患者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程度而定.固定平台和移动平台假体TKA术后都明显的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这两种假体在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及X线片检查结果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移动平台假体组TKA术后的最大屈曲度小于固定平台假体组的最大屈曲度.虽然在实验室研究中移动平台型假体在耐磨损和关节运动学方面优于固定平台型假体,但是在临床研究中的观点却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背景:Deluxe-PS 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是根据中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尤其是股骨髁的形态特征而设计的,其膝关节假体股骨髁内外侧距(M-L)较进口假体少3.5 mm。 目的:探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纳入使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炎患者15例(30膝)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采用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20例患者(40膝)。采用KSS评分和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得到12-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置换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均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两组膝关节置换后与置换前 KSS 评分、HSS 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两组间KSS评分和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采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膝关节疼痛的缓解程度以及关节的最大活动度。对87例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进行客观效果评定并分析影响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相关因素。方法:①对象和材料:选择2005-06/2007-05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手术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87例102膝。其中男8例9膝,女79例93膝,年龄46-78岁,平均67.3岁。TACK假体和GeminiII假体51个(Link公司)、LPS后稳定型膝假体17个(Zimmer公司)、后叉保留型及后稳定型膝假体23个(Stryker公司)、后叉保留型假体11个(北京京航公司)。②干预和评估:患者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的膝关节评分标准(HSS)对膝关节进行疗效评价;使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可能影响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因素(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屈曲挛缩、内外翻畸形、术前的活动度、出院时的活动度、术前的膝关节HS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①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87.5分。优良率90.8%,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②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出院时患者膝关节的活动度同术后1年的膝关节活动度有关(P<0.01)。③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都未发生深部感染、假体松动或骨溶解等远期不良的生物相容性反应。结论:出院时患者膝关节的活动度同术后1年的膝关节活动度有关。术后早期功能训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置换术后全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8.
背景:随着新材料和新假体的出现和发展,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用于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已经成为常规的手术方式。但仍然有许多问题困绕着术者。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假体及手术中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及对患者关节活动功能的影响。设计: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对象:研究对象为2000—02/2003—09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36例实施了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方法:回顾分析了36例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48膝,用美国John N Install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通过比较每个患膝在术前和术后的得分评定手术效果。主要结局观察:每个患膝在术前后的得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前平均评分39分,随访后平均评分85分,优良率95%。术后疼痛减轻,关节伸屈功能和活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后交叉韧带,选用后稳定性假体,术后患者伸屈功能改善程度优于保留后交叉韧带术式,且手术简单,并发症少。术中的软组织力学平衡也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膝关节周围组织应松解充分,否则将引起关节不稳或活动受限。围手术期采用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术后鼓励病员进行康复训练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5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32例(46膝)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进行随访,并用HSS评分系统进行分析;随访1~10年,平均4.1年。结果除1例双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术后HSS评分为90.0±8.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优40膝(87.0%),良3膝(6.5%),尚可2膝(4.3%),差1膝(2.2%),优良率达93.4%。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保存关节功能、改善疼痛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活动半月板单髁关节置换术(UKA)及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两种术式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随访接受单髁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各10例(UKA组10膝,TKA组10膝)。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手术者完成。20例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其中UKA组平均随访时间为9.5个月,TKA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1.3个月。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出血量及术后4 d血红蛋白下降量等进行比较。结果UKA组和TKA组均获得满意疗效,2组患者随访中均未发现感染、切口不愈合、假体松动等并发症。2组患者术前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与TKA组相比,UKA组出血量较少(P<0.05),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少(P<0.05)。术后UKA组HSS评分较TKA组高(P<0.05),UKA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较TKA组大(P<0.05)。UKA组患者术后膝关节HSS评分、最大屈曲度均优于TKA组,出血量和血红蛋白下降量均低于TKA组。结论对于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UKA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功能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背景:膝外翻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很大,涉及面多,争议亦颇多。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15膝采用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的软组织松解,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力线和软组织平衡,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获得膝关节的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置换前后测量胫股角,并置换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HSS评分。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均>6个月。置换前胫股角平均21.47°降低至置换后的5.47°(P<0.01),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的81.33°提高到121.07°(P<0.01);HSS评分由置换前的25.47分提高到89.87分(P<0.01)。置换后1例出现关节积液较多,2例出现膝关节内测不稳。无髌骨脱位或半脱位,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提示成人膝外翻畸形经全膝关节置换后外翻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较前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is currently the "gold standard"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gonarthrosis. Improved range of motion, reduced pain, and correction of the limb axis, which are the main treatment goals, depend on proper surgical technique. The usable life of the knee prosthesis and the patient's comfort are the main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long-term surgical outcome in TKA. The results from 10 years of follow-up in various publications indicate a 80-95% survivial rate for the prosthesis.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ndurance of good surgical outcome and the wear on implant components are restoration of the proper joint axis and even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load on the elements of the prosthesis. Surgical techniques assisted by computer navigation have been developed to increase the precision of placement of implant elements and extend the usable life of the knee prosthesis. Material and methods. . In this article we evaluated post-operatively 75 cases of TKA performed with the OrthoPilot computer navigation system. The placement of the prosthesis elements was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long AP x-ray images made with the patient in standing position. Results. On the average, the placement of the tibial component was found to be 1.7 degrees varus. The average valgus angle of the knee was 5 degrees (range 3-8 degrees ). The average Q wedge in our material was 6.5 degrees . Conclusions. The OrthoPilot computer navigation system enables greater precision in the placement of knee prosthes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外侧入路进行外翻膝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对10例(12膝)外翻膝畸形患者施行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女3例,男3例,平均年龄71.4岁(61~7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膝关节外侧人路,将外侧支持带进行冠状面"Z"字成形,分步骤按照拉花技术进行髂胫束止点、后外侧关节囊、外侧副韧带等松解以获得屈、伸间隙的软组织平衡,假体就位后错位缝合外侧支持带的浅、深层.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门诊随访,应用HSS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均应用后稳定型假体(G2,施乐辉公司,美国),全部患者的外翻畸形均获得矫正,下肢力线由术前平均外翻18.4°(15°~24°)恢复至平均外翻6.8°(4°~9°).所有病例获得随访,平均12.4个月(3~24个月).至最后随访时,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2.4分(35~58分)恢复到平均86.4分(76~95分).结论 膝关节外侧入路能很好地显露外翻膝的外侧挛缩结构,有利于对挛缩结构进行准确的松解,外侧支持带的"z"字成型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髌骨的松解和假体软组织覆盖的矛盾,是中、重度外翻膝进行膝关节置换的良好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重度屈曲畸形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方法。方法:对80例重度屈曲畸形>60°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采用系统的康复方法,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术前膝关节评分为(51.25±6.10)分,康复内容包括:肌力、肌耐力、本体感受功能、活动度、理疗、传统中医推拿疗法、心理护理。通过功能评分、稳定性、肌力、满意度几方面,评价其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膝关节肿胀已消除,术后平均1年患膝股四头肌、腘绳肌、腓肠肌肌力均达到Ⅳ级(徒手肌力评定分级)以上。患者主观满意程度高,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7.13±7.43)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重度屈曲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该康复方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对假体旋转对位争论的焦点目前仍集中在旋转对位的参照地标如何设定。目的:综述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假体旋转对位的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假体旋转对位的解剖定位标志、定位方法、旋转对位的匹配、手术精确度等临床上遇到的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许多研究表明,旋转对位不良,会导致膝前痛,胫股骨和髌股关节间的稳定性失衡,髌骨的运动轨迹失调,步态异常,胫骨侧聚乙烯平台的磨损加速,假体过早松动,出现关节半脱位和脱位,甚至需进一步手术翻修等问题。术中胫股骨侧假体的旋转对位时要综合利用所获得的各种信息,个别校正,必要时结合置换前的CT扫描来进行,以改善全膝关节置换疗效和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症膝关节病118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选择2000-06/2007-01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18例(138膝),男45例,女73例;年龄52~81(61±8)岁;类风湿性关节炎28例(34膝),创伤性关节炎6例(6膝),严重骨性关节炎84例(98膝),其中合并外翻畸形14例(18膝),合并内翻畸形25例(28膝).所选假体类型Link Gemini假体38膝,Zimmer Nexgen 68膝,Depuy pfc sigma旋转平台32膝.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6 年(平均28个月).置换前膝关节HSS评分(34.00±7.65)分,末次随访时 (81.00±6.89)分,其中优87膝(63%),良43膝(31%),可8膝(6%),优良率94%.118例患者中发生感染4例,3例单膝置换后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抗凝及对症处理痊愈.3例(4膝)置换后2个月发生膝关节疼痛,检查膝关节无红肿,无压痛,活动度基本正常,摄X射线平片示假体位置良好,行股神经封闭后症状缓解.提示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采用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9-0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62例(74膝),男36例(41膝),女26例(33膝);年龄52~79岁,平均61.5岁;左侧28例,右侧22例,双侧12例.其中骨性关节炎3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1例,创伤性关节炎7例.所有患者均选用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进行置换,且为首次置换,未置换髌骨.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对置换前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62例(74膝)患者均进行了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22个月.病例刀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和明显关节血肿.2例术后3d出现下肢肿胀,经超声多普勒检查确诊轻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和拜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10d后肿胀消退.62例患者术后疼痛解除,功能明显改善.置换前HSS评分为34~58分,平均44.99分;置换后69~98分,平均88.78分,其中优45例(55膝),良16例(18膝),可1例,优良率98%.X射线平片未发现存在假体周围的X射线透亮区,亦未发现假体脱位征象.结论:选用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病手术简便,术后恢复好,并发症少,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背景: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对假体旋转对位争论的焦点目前仍集中在旋转对位的参照地标如何设定。目的:综述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假体旋转对位的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假体旋转对位的解剖定位标志、定位方法、旋转对位的匹配、手术精确度等临床上遇到的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许多研究表明,旋转对位不良,会导致膝前痛,胫股骨和髌股关节间的稳定性失衡,髌骨的运动轨迹失调,步态异常,胫骨侧聚乙烯平台的磨损加速,假体过早松动,出现关节半脱位和脱位,甚至需进一步手术翻修等问题。术中胫股骨侧假体的旋转对位时要综合利用所获得的各种信息,个别校正,必要时结合置换前的CT扫描来进行,以改善全膝关节置换疗效和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重点是准确的假体三维定位,重建良好的下肢力线,维持膝关节韧带的平衡,避免髌股关节并发症.从而取得一个无痛稳定、功能良好和持久耐用的关节.目的:通过对比导航和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的近期效果,讨论三维骨建模系统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精确重建下肢力线、旋转对位和韧带平衡的优化作用.设计:分组对比观察.单位:法国亨利蒙多医院矫形与创伤外科.对象:选择2002-11/2003-06在法国亨利蒙多医院矫形与创伤外科进行的计算机辅助人工膝关节置换21例为导航手术组,年龄64~79岁,14例膝内翻,7例膝外翻;常规手术人工膝关节置换20例传统手术组,年龄65~83岁,15例膝内翻,5例膝外翻:纳入标准均为的骨性关节炎患者,排除复治的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患者,患者均知情同意.方法:均采用后稳定型人工表面全膝关节(Hermes@法国Ceraver), 两组的手术基本操作相同,导航手术组在Ceravision@ 无需影像资料的三维骨建模(Bone-Morphing)计算机辅助系统监控下进行.主要观察指标:对比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影像资料,分析下肢力线重建和韧带平衡的结果;检查术后3个月手术膝关节的活动度、额面松弛度和髌骨稳定性.结果:4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所有患者都获得人工膝关节胫、股骨假体的满意对位植入和韧带平衡.②Ceravision系统对下肢力线的测量及在膝内外翻应力下的测量均比X射线片更精确;两组病例的下肢力线都在内外翻3.的范围内(P>0.05).③两组术后3个月的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6);导航手术组膝关节额面松弛度优于常规手术组(P=0.03).④两组均无髌骨失稳和脱位等并发症.结论:应用以三维骨建模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优化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精确实现了截骨和三维对位,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屈伸位下关节等距间隙,保证良好的膝关节韧带张力与平衡稳定,取得比常规手术更合理的额面松弛度,术后的韧带平衡稳定更好.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