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止血带直接静脉"弹丸"注射法和留置针"弹丸"注射法对肾动态显像图像的影响,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 各类肾脏疾病患者共103例,其中实验组65例,止血带直接静脉"弹丸"注射法;对照组38例,留置针"弹丸"注射法,采用肾动态显影图像质量合格率作为观察指标,该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采用x2检验.结果 实验组59例显像清晰度合格,合格率90.77%;对照组8例显像清晰度合格,合格率21.05%.两组比较,实验组检查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止血带直接静脉"弹丸"注射法比留置针"弹丸"法更合适肾动态显像.  相似文献   

2.
苟华良  李毅  张皓  李孟玲  郭勇 《四川医学》2013,(10):1526-1528
目的 评价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 选择PCI治疗中存在无复流现象者56例,并分为3组.选择组(A)20例患者采用经微导管选择性冠状动脉靶病变远端注射法,普通组(B)19例患者及对照组(C)17例患者采用常规指引导管内注射法.A,B组药物均采用硝普钠100μg,C组采用硝酸甘油100μg,2s内"弹丸式"快速注射完毕.10min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定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TIMI)分级及校正的TIMI血流记帧法(CTFC).结果 3组均可改善PCI后的无复流现象,选择组85%患者血流均恢复TIMI 3级,CTFC帧数由用药前的(84.0±7.3)帧降至(26.0±6.2)帧,与常规组及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选择性冠状动脉内快速注射硝普钠能更有效地改善PCI中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3.
弹丸注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弹丸注射的影响因素,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方法对428例在核医学检查中行弹丸注射的患者进行了分析,以血流灌注曲线作为评价标准,曲线表现为单峰时为注射成功,表现为双峰时注射失败。结果一次注射成功402例,一次成功率占93.9%。结论弹丸注射法成功率高,方便可行,可以动态观察脏器的血流灌注情况,广泛应用于核医学科各项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三通管弹丸式注射与传统弹丸式注射方法对肾动态显像结果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肾脏动态显像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检查前30分钟嘱患者饮水300~500m L,尽可能选用右肘正中静脉或对侧等粗的静脉血管。选择2m L注射器,7号注射针,药液体积控制在0.4~0.5m L,分别用三通管弹丸式注射法和传统弹丸式注射法注射99m Tc-DTPA。比较两种弹丸式注射方法对肾动态显像结果的影响。结果:三通管弹丸式注射组中注射质量最佳40例(100%),成功率100.0%;传统弹丸式注射组中注射质量最佳34例(85.0%),注射质量欠佳4例(10%),注射失败2例(5%),成功率85.0%。两组注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通管弹丸式注射较传统弹丸式注射法优越,可以避免因患者紧张,恐惧以及不自主移动等因素的影响,明显提高注射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 PET /CT 检查时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显像剂3种不同静脉注射法的穿刺成功率、药物注射残留量及工作人员射线接触时间的差异及意义。方法将240例 PET /CT 检查患者分为 A 、B 、C 3组,每组各80例,分别用传统直接注射法、留置针注射法和头皮静脉针连接注射器(留置气泡)注射法进行注射,比较各组穿刺给药成功率、药物残留量、工作人员接触放射性药物时间,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头皮静脉针连接注射器(留置气泡)注射法和留置针注射法比传统直接注射法穿刺成功率高、工作人员接触放射性药物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皮静脉针连接注射器(留置气泡)注射法比留置针注射法和传统直接注射法注射器内放射性药物残留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皮静脉针连接注射器(留置气泡)注射法显著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放射性药物残留,同时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射线接触时间,该方法在核素注射时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1.1 内痔 Ⅰ-Ⅲ期内痔及混合痔的部分均可使用注射法。常用药物及剂量:①5%~20%石炭酸甘油与等量水,每个痔核每次注射0.2-0.5ml;②5%石炭酸在甜杏仁油、橄榄油、芝麻油或豆油内,每次总痔注射0.5—5ml,每次总量不超过30ml;③5%盐酸奎宁尿素,每次每痔注射量0.2~2ml,一次总量不超过6—8ml;④消痔灵注射液(1:1)一次总量15.30ml;⑤15%新6号枯痔液;⑥枯痔液,每个痔核0.3ml,总量可达2—3ml;⑦痔全息。  相似文献   

7.
肾动态显像是临床核医学中重要的检查项目,不仅能够较准确地计算出分肾的肾小球滤过率,还能够得到分肾血流灌注及功能影像,而且能通过分析肾脏时间摄取曲线,判断单侧上尿路的引流情况等[1-3]。肾动态显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操作就是对注射质量的要求,即“弹丸注射”“。弹丸注射”是指在动态检查中将体积尽可能小的放射性药物不间断地一次经静脉快速注入,短时间内“弹丸”在循环过程中未被血液明显稀释,模拟血流质点在观测区域内的通过情况。整个过程要求:(1)严格执行“弹丸注射”技术操作规程,动作迅速协调;(2)提高药物配制的比活度“,弹丸”体积应<1ml,最好≤0.5ml;(3)注射点选在颈静脉或左肘静脉,因这些部位静脉分叉较少,又距心脏较近“,弹丸”不易破碎[4]。“弹丸注射”的质量影响到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的准确度、图像质量、时间摄取曲线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对病情结果的判读。因此,临床工作中,护士应充分了解影响“弹丸注射”成功的因素,做好对应的应对措施,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此项操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核素肾动态显像中三种不同"弹丸"注射法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中的质量优劣。方法将180例肾动态显像患者分为三组,每组60例。三组患者静脉穿刺部位相同,分别用传统直接注射法、留置针注射法和三通管注射法进行"弹丸"注射,采用肾动态显影图像质量合格率作为观察指标,比较三种方法穿刺质量和"弹丸"显影质量。结果三者穿刺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针注射法"弹丸"良好率为33.3%、三通管注射法"弹丸"良好率为38.3%,直接注射法"弹丸"良好率为95.0%,三种"弹丸"注射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直接注射法形成的"弹丸"质量最好。结论加强直接注射法技能演练,提高"弹丸"注射质量,在肾动态显像中才能更好地判断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注射方法对放射性显像剂注入剂量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进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显像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60例,分别用传统直接注射法和头皮针注射法注射^99m Tc-标记化合物。测量两种情况下注射器内放射性残留量并观察血管外漏情况。结果不同注射方法注射器内残留放射性活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传统直接注射法明显高于头皮针注射法。头皮针注射法外漏明显少于传统的注射法。结论与传统直接注射法比较,使用头皮针注射法注射器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和血管外漏率显著减少,注射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种方法使用利多卡因缓解异丙酚注射痛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150例自愿接受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随机分3组,每组50例,Ⅰ组静注生理盐水2ml60s后静脉推注异丙酚;Ⅱ组静脉注射2%利多卡因2ml 60s后静脉推注异丙酚;Ⅲ组前臂扎止血带后静脉注射2%利多卡因2ml且维持止血带60s后静脉推注异丙酚。各组均进行心理护理、选择肘部静脉、选择留置针及局部按摩护理措施,采用4分评分法对异丙酚注射痛进行评价。结果:Ⅰ、Ⅱ、Ⅲ组异丙酚用药后注射部位无痛发生率分别为30%(15例)、66%(33例)、84%(42例),3组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绪论:扎止血带后静脉注射2%利多卡因2ml且维持止血带60s缓解异丙酚注射痛效果更好,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减轻注射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重度妊高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等症状 ,严重可以导致母婴死亡。对妊娠足月的重度妊高征 ,可以根据其临产与否及宫颈条件 ,立即决定其为阴道分娩或是剖宫产术。对于妊娠晚期的重度妊高征 ,因其胎龄不足月 ,胎儿生长发育及胎肺成熟度情况需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 ,根据其病情变化来决定其治疗方案或终止妊娠的时机[1,2 ]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阶段的治疗进行监测 ,防止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现将 2 0 0 0年至今我院收治妊娠晚期重度妊高征 30例的监测结果回顾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孕 31~ 36周重度妊高征 30例 ,其中 …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80例局限于小腿或手或足的银屑病。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因部位比较特殊。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使皮疹形态发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变化,常看不到典型损害,因而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皮炎及癣等。作者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