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肉苁蓉-巴戟天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对肉苁蓉-巴戟天药对中活性成分进行筛选,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检索股骨头坏死疾病靶点,取得交集基因后使用Cytoscape 3.7.1建立化合物-疾病-靶点调控网络,基于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得到肉苁蓉-巴戟天药对的21个活性成分和182个潜在靶点,相关的疾病靶点727个,GO富集分析主要包括细胞凋亡、脂质代谢异常、活性氧反应等功能途径;KEGG通路分析主要包括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结论 基于网络药理学初步揭示出肉苁蓉-巴戟天药对治疗股骨头坏死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整体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脂质代谢异常、细胞凋亡、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生、炙淫羊藿抗衰老作用差异,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淫羊藿抗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观察秀丽隐杆线虫在生、炙淫羊藿作用下的寿命、热应激、产卵数、体弯曲等指标,评价生、炙淫羊藿对线虫抗衰老的作用差异。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筛选并构建淫羊藿活性成分-抗衰老靶点网络、蛋白质-蛋白质互相作用(PPI)网络,并对淫羊藿抗衰老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炙淫羊藿能够明显延长线虫的寿命(P<0.05),生、炙淫羊藿都能增加老年线虫的体弯曲率(P<0.05);与淫羊藿生品组相比,生、炙淫羊藿延长线虫寿命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炙淫羊藿更能延长线虫寿命。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淫羊藿6个抗衰老关键活性成分,10个关键蛋白及一系列生物功能和通路。结论 生、炙淫羊藿可以延缓线虫衰老,且炙淫羊藿延长线虫寿命作用优于生品。网络药理学预测显示淫羊藿活性成分为槲皮素等,通过作用于蛋白激酶B1(Akt1)、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等靶点,参与对无机物的反应等生物过程及调控癌症通路等途径发挥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秀丽隐杆线虫(以下简称线虫)模型研究邻甲氧基肉桂酸(OMA)体内抗衰老活性及机制。方法 研究OMA对野生型线虫体长、头部摆动频率、脂褐素含量、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评价其体内抗衰老活性;利用线虫转基因株系TJ356和CF1553模型,通过衰变加速因子-16(DAF-16)核转位实验、超氧化物歧化酶-3(SOD-3)融合绿色荧光蛋白(GFP)荧光检测实验探究OMA抗衰老作用的分子信号通路。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OMA可以抑制线虫的体长(P<0.001)、降低其头部摆动频率、减缓线虫体内脂褐素沉积(P<0.001)、提高线虫在氧化应激条件下的寿命(P<0.05);同时能激活DAF-16转录因子,促进线虫DAF-16核转位,上调线虫体内SOD-3蛋白表达水平(P<0.001)。结论 OMA具有良好的抗衰老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IS)信号通路有关,通过增强DAF-16活性并上调其下游SOD-3蛋白的表达发挥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方园  王栋  孔宪斌  时浩洋  赵爽  杨玉莹  孟静岩 《中草药》2022,53(18):5731-5741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丹参-赤芍药对治疗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运用体外细胞实验进行验证。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出丹参-赤芍药对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靶点,通过检索GeneCards、OMIM、PharmGkb、TTD、DrugBank数据库检索获得CRC相关靶点,将丹参-赤芍活性成分靶点与CRC靶点取交集,采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运用R语言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取关键靶点及核心活性成分,使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结果,分别采用MTT及划痕实验检测丹参-赤芍药对对HCT116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丹参-赤芍药对对网络药理学核心靶点表达的影响。结果 网络药理学预测显示,丹参-赤芍药对活性成分206个,共有352个对应的靶基因,CRC疾病相关靶点9143个,得到交集靶点283个。通过PPI网络筛选得到丹参-赤芍药对治疗CRC的关键治疗靶点3个: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 1,ESR1)、黏着连接蛋白β1(catenin β1,CTNNB1)和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1(retinoblastoma 1,RB1)。GO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显示,关键靶点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细胞凋亡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与重要活性成分结合构象稳定,筛选出丹参-赤芍药对治疗CRC的核心活性成分主要是黄芩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MTT及划痕实验表明,丹参-赤芍药对对HCT116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0.01);丹参-赤芍药对显著抑制ESR1CTNNB1 mRNA表达水平(P<0.05、0.01),显著上调RB1 mRNA表达水平(P<0.05);显著下调ESR1、β-catenin、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和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PARP)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显著上调RB1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结论 丹参-赤芍药对可能作用于ESR1、CTNNB1和RB1等靶点,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从而抑制CR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R软件结合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UniProt、GeneCards、OMIM、TTD和DrugBank数据库收集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筛选关键活性成分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结合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并筛选出核心靶点,使用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 1.1.2对核心靶点和度值排名前3位的关键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有17个靶点,涉及23个活性成分,Cytoscape 3.8.0软件筛选出β-谷甾醇、(+)-儿茶素、花旗松素、表儿茶素、常春藤皂苷元、3β-乙酰氧基苍术酮等关键活性成分,以及胱天蛋白酶3(CASP3)、CASP8、热休克蛋白90α(HSP90AA1)、环氧合酶2(PTGS2)、过氧化氢酶(CAT)和雌激素受体1(ESR1)等核心靶点。GO分析得到903个条目,KEGG通路富集得到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p53、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和雌激素信号通路等67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五苓散的关键活性成分对核心靶点有较强的亲和力。结论 五苓散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治疗肝硬化腹水,主要起到抗炎、抗纤维化、抗氧化等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茯苓多糖成分对秀丽隐杆线虫体内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的影响,并阐明其潜在机制。方法 将L4期线虫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10、20、40 μg/mL)的茯苓多糖组和空白组进行培养;采用百草枯抗氧化实验、寿命实验、脂褐素测定实验、应激实验(紫外/高温)、生理功能实验(吞咽频率/摆动次数/产卵量)探究茯苓多糖对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将突变体线虫分为茯苓多糖组(40 μg/mL)和空白组,采用应激实验、寿命实验、线虫BZIP结构域蛋白1(protein skinhead-1,skn-1)绿色荧光蛋白的细胞定位检测、qRT-PCR实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检测探究茯苓多糖的抗衰老的作用机制。结果 茯苓多糖显著延长线虫的寿命,减少脂褐素的产生,增强对紫外线和热胁迫的抵抗力,提高咽部泵血频率和运动能力,显示出显著的抗衰老生物活性。茯苓多糖的抗衰老作用是通过skn-1信号通路介导的,而不依赖于胰岛素样受体β亚基(insulin-like receptor subunit beta,daf-2)和神经元乙酰胆碱受体亚基eat-2(neuronal acetylcholine receptor subunit eat-2,eat-2)信号通路。茯苓多糖增加了线虫中skn-1转录因子的核定位,上调了下游抗氧化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4(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4,gst-4)和gst-7的转录水平,并显著降低了细胞内ROS水平。然而,在skn-1突变体蠕虫中未观察到这些效应。结论 茯苓多糖在秀丽隐杆线虫中表现出抗氧化和抗衰老的作用,其机制涉及调控skn-1转录因子及其下游抗氧化基因,最终降低ROS水平,增强机体的抗氧化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研究益肾健骨方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和中医综合数据库(TCMID)获取益肾健骨方的活性成分和靶点,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为阈值进行潜在活性成分筛选。通过药物靶标数据库(TTD)、药物数据库(DrugBank)、疾病相关的基因与突变位点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收集疾病靶点,筛选出与益肾健骨方的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3.7.2构建疾病-化合物-靶点网络,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采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将关键靶点和潜在靶点与活性成分的相互作用进行验证。结果 益肾健骨方中共筛选到药代动力学较好的活性成分β-谷甾醇、谷甾醇、豆甾醇、槲皮苷、山柰酚等113种,得到GO富集条目(P<0.05)1048条,KEGG通路富集得到84条信号通路(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苷与核心靶点和潜在靶点结合稳定,涉及肿瘤通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大鼠体内实验验证益肾健骨方可以增加骨小梁密度及骨组织胶原溶剂比,改善大鼠骨质疏松状态。结论 益肾健骨方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乳腺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预测秦七风湿方(QRF)干预骨性关节炎(OA)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并结合分子对接及体外实验对结果进行验证。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ymMap、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检索QRF中的活性成分及成分靶点;借助GeneCards、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及DrugBank数据库检索收集OA疾病靶点;对QRF干预OA的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基因本体(GO)生物学功能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运用Cytoscape 3.7.2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结合分子对接和体外抗炎实验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由QRF干预OA的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珠子参中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山茱萸中熊果酸、獐牙菜苷元、山茱萸苷,秦艽中马钱苷酸、龙胆碱等为QRF干预OA的主要成分,可能通过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等核心靶点,调控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类风湿性关节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实现。体外实验表明,QRF水提液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结论 QRF中的活性成分可能通过抗炎、免疫调节等过程,发挥多靶点、多通路干预OA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薰衣草防护皮肤光损伤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 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数据库和查阅文献获取薰衣草的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rugBank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皮肤光损伤相关靶点;筛选获得两者的共同靶标后,采用STRING分析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中“CytoNCA”插件对该PPI网络做拓扑分析和核心靶点筛选,使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取薰衣草中的活性成分和信号通路上的蛋白通过AutoDock vina 1.1.2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最后通过UVB辐照小鼠背部裸露皮肤建立光损伤模型,肉眼观察小鼠的皮肤状态,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苦味酸-酸性品红法(VG)染色观察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皮肤组织中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关键的信号通路。结果 该研究共筛选出薰衣草活性成分6个,潜在靶点526个,预测疾病相关靶点2 688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258个,PPI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16个,KEGG通路分析筛选了113条相关信号通路,其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可能在薰衣草防护皮肤光损伤中起关键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和信号通路上的蛋白对接良好。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薰衣草总黄酮能够明显改善小鼠皮肤外观状态和组织病理学,并显著降低磷酸化(p)-PI3K、p-Akt、B细胞淋巴瘤(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P<0.01),明显升高Bcl-2相关X蛋白(Bax)的相对表达量(P<0.05)。结论 该结果表明,薰衣草抗皮肤光损伤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特点,为后续深入研究薰衣草抗皮肤光损伤的复杂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家蚕活性成分改善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国际性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Medline)构建家蚕的功效成分数据集,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筛选家蚕活性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并且对核心靶点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结果 家蚕抗2型糖尿病功效成分对应核心靶点30个,涉及63条相关信号通路,其中显著富集在癌症通路、Erb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FoxO信号通路、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等信号通路。结论 家蚕活性成分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炎症、氧化应激、脂肪肝、癌症发生等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化学计量学实现獐牙菜属植物快速、准确鉴别。方法:采集川东獐牙菜、青叶胆、紫红獐牙菜、狭叶獐牙菜和西南獐牙菜不同部位(根、茎、叶) 543份样品红外光谱信息,原始数据经标准正态变量(SNV),多元散射校正(MSC),平滑(SG),一阶导数(1D),二阶导数(2D),三阶导数(3D)等处理后删减4 000~3 700,2 799~1 800 cm~(-1)和682~653 cm~(-1)波段,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结果:5种獐牙菜属植物相同部位平均光谱较为相似,无法区分,同一物种不同部位光谱特征峰有差异,复杂程度为叶茎根;根、茎和叶3个部位PLS-DA和SVM模型均能准确鉴别5种獐牙菜属植物,且MSC+SG+2D预处理效果最佳。PLS-DA模型R~2Y 0. 8,RMSEP RMSECV,所建模型稳定,效果好,Q~2超过0. 6,预测集正确率达到100%,所有预测集样品分类正确,模型预测能力强。根、茎和叶SVM模型最优惩罚参数c分别为22. 627 4,2和1. 414 2,均在正常范围内,预测集正确率均为100%,分类准确率高。结论:FTIR结合PLS-DA和SVM模型能准确区分不同獐牙菜属植物,模型预测效果好,为其他植物鉴别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乌天麻Gastrodia elata f. glauca、绿天麻G. elata f. viridis、红天麻G. elata f. elata和黄天麻G. elata f. flavida4种药用天麻变型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遗传信息差异,为天麻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 从不同产地收集了40份不同天麻变型的花茎。应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相结合技术,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从80对引物中筛选出15对多态性高的SSR引物。对这些天麻花茎样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统计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群体遗传结构,结合40份天麻的HRM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从15对SSR引物检测到114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7.6个。天麻样品的观测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Ho)、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和Nei’s多样性指数(Nei’s diversity index,Nei)的平均值分别为0...  相似文献   

13.
金效华  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475-2479
该文简述了中国石斛类药材原植物的名实考证结果,并重点阐述了细茎类石斛植物的分类处理结果。梵净山石斛Dendrobium fanjingshanense、曲茎石斛D. flexicaule、河南石斛D. henanense、霍山石斛D. huoshanense、广东石斛D. kwangtungense、细茎石斛D. moniliforme、铁皮石斛D. officinale、琉球石斛D. okinawense、滇桂石斛D. scoriarum、始兴石斛D. shixingense、大花石斛D. wilsonii等11种石斛属植物得到确认,建议铁皮石斛使用名称Dendrobium officinale。  相似文献   

14.
代江鹏  蔡一鸣  刘巧珍  高晓霞  朱爽 《中草药》2023,54(9):2907-2916
目的 探究甘草属7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及影响因素。方法 从NCBI获取国内已有的7种甘草属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筛选得到49条共有蛋白编码序列,使用codon W1.44、EMBOSS、SPSS26.0等分析密码子偏好性相关参数。结果 7种甘草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不同位置的GC含量均小于50%,共得到了29个高频密码子,其中有28个密码子第3位碱基为A/U,筛选得到的17个最优密码子第3位碱基均为A/U。7种甘草属植物叶绿体蛋白编码基因的ENC值均大于35,密码子偏好性较弱。PR2-plot分析、ENC-plot分析和中性绘图分析结果显示突变压力和自然选择均为这7种甘草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自然选择对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贡献更大。基于叶绿体编码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基于RSCU的聚类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与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存在一定的联系。结论 7种甘草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第3位倾向于使用A/U碱基,自然选择是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马孟莉  张薇  孟衡玲  卢丙越 《中草药》2021,52(19):6023-6031
目的明确草果Amomumtsao-ko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在姜科的进化地位。方法利用IlluminaHiseq4000测序平台对草果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序列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并以绿苞闭鞘姜为外类群,通过MEGA6软件构建ML系统发育树,分析姜科物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草果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63 648 bp,鸟嘌呤和胞嘧啶含量(guanine-cytosine content,GC)为36.0%,包括一对29 776 bp的反向重复区(IRs)、一个大单拷贝区(LSC,88 741 bp)和一个小单拷贝区(SSC,15 355 bp);共注释得到113个基因,包括4个rRNA基因、30个t RNA基因和79个蛋白编码基因;在草果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检测到123个SSR位点,大部分SSR均由A和T组成;豆蔻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和结构相似,IR边界高度保守;聚类分析显示草果与豆蔻属的海南砂A.longiligulare、阳春砂A.villosum、绿壳砂A.villosum var. xanthioides、爪哇白豆蔻A. compactum和白豆蔻A. kravanh亲缘关系最近;适应性进化分析发现rpl20、rps11、ccsA、clpP、ycf1和ycf2 6个基因在进化过程中被正向选择。结论获得了完整的草果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明确了姜科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为研究豆蔻属植物的系统进化及物种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常晶茹  姚萱航  张雪薇  周仪  刘翠晶  刘霞 《中草药》2022,53(22):7201-7206
目的 通过分析吉林产10种黄芪属植物的ITS2、matk、rbcL、psbA条形码序列,为黄芪属植物的物种分类鉴定及其亲缘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共收集30份样品,以ITS2、matk、rbcL和psbA作为条形码序列,对黄芪属10种植物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并进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结果经校正处理后,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ITS2、matk、rbcL和psbA4种片段,单独的每一种片段并不能将10种植物全部鉴别出来,只能鉴别出部分植物,即蒙古黄芪A.membranceus var.mongholicus、扁茎黄芪A.complanatus、糙叶黄芪A.scaberrimus、华黄芪A.chinensis、草木樨黄芪A.melilotoides、细叶黄芪A.angustissimus、兴安黄芪A.dahuricus、新巴黄芪A.hsinbaticus;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以锦鸡儿Caragana sinica为外类群,10种植物中,华黄芪为单独1支,细叶黄芪与扁茎黄芪聚为1支,糙叶黄芪、斜茎黄芪与新巴黄芪聚为1支,膜荚黄芪A.membranceu、蒙古黄芪与草木樨黄芪聚为1支,并且这3者与兴安黄芪关系较近。结论 ITS2+rbcL+psbA组合可以将8种黄芪属植物鉴别出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种黄芪属植物被划分为5支,该聚类分析结果与《中国植物志》中10种黄芪属植物的传统分类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汪璐  杨纯国  韩文凯  崔亚君  高峰  马海光  隗立国 《中草药》2023,54(12):3999-4011
目的 基于实时景深扩展-大图影像拼接与偏振光显微鉴别技术,对柴胡2个基原品种柴胡Bupleurumchinense或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及4种市场常见混淆品(竹叶柴胡B.marginatum、藏柴胡B.marginatumvar.stenophyllum、锥叶柴胡B. bicaule、大叶柴胡B. longiradiatum)的性状、微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为柴胡的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性状鉴别研究采用性状及微性状鉴别法,显微鉴别研究采用普通光明场与偏振光暗场对比观察法,结合实时景深扩展成像、大图影像拼接技术,拍摄获取药材组织横切面全息彩色影像图。结果 获取了柴胡及其混淆品的性状及微性状影像数据,首次获取了该类药材横切面显微鉴别普通光及偏振光全息彩色影像数据。对柴胡2个基原品种及其4种混淆品进行了系统的生药学研究。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相比,性状鉴别补充研究了精细微性状鉴别特征,对柴胡药材根或根茎的上、中、下部位横切面进行对比观察,确定了柴胡药材根或根茎上部横切面组织构造最具特征性,为最佳的横切面显微研究部位。结论 可以综合应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6种不同基源钩藤药材的显微特征,对钩藤药材进行分种鉴别。方法:研究光镜下6种钩藤属植物的茎、钩、叶横切面特征和粉末显微特征。结果:不同种的钩藤在组织构造方面有基本相同之处,由外到内均由表皮、皮层、韧皮部、木质部及髓部组成。大多数钩藤的皮层、韧皮部及髓部薄壁细胞中均含棕色内含物。但各种之间又有不同特征,如主脉在叶的腹背面突出的形状、栅栏组织的列数、维管束的个数以及薄壁细胞中可见的草酸钙晶体类型。6种钩藤药材的显微特征比较研究表明,茎的横切面观轮廓、表皮毛的有无、韧皮部与木质部比例、形成层是否明显成环、射线宽窄和导管散在或径向相连以及髓部所占比例;叶主脉在叶的腹、背面凸出的形状、栅栏组织的列数和薄壁细胞中所含晶体种类;钩的形状等可作为钩藤属分种鉴别依据。粉末鉴定主要依据表皮细胞的形状、表皮细胞内是否存在油滴状物以及有无梯纹、环纹和网纹导管加以区别。结论:以上特征可以作为不同基源钩藤药材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宋育红  陈作毅  张君诚 《中草药》2015,46(21):3228-3234
目的在对长柄石杉Huperzia serrata、闽浙马尾杉Phlegariurus minchegensis、华南马尾杉Phlegariurus austrosinicus和有柄马尾杉Phlegariurus petiolatus 4种石杉科植物的L-赖氨酸脱羧酶(L-lysine decarboxylase,LDC)基因编码区进行克隆的基础上,对长柄石杉的LDC基因全长序列进行分析并预测其蛋白结构。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以石杉科植物叶片提取的总RNA为模板克隆得到LDC基因编码区序列,通过BLAST比对和MEGA5.0软件对克隆的序列进行分析。采用RACE技术获得石杉科广布种长柄石杉的LDC基因全长序列,并对其蛋白的二级结构及三维结构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克隆的4种石杉科植物LDC基因序列与数据库中被注释为编码LDC的基因序列保持高度的相似性,长柄石杉LDC蛋白与NCBI中的蛇足石杉LDC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很高,与蕨类植物江南卷柏的同源性也较高。长柄石杉LDC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 266 bp,编码403个氨基酸,Gen Bank登录号KF040056。结论克隆得到4种石杉科植物的LDC基因,分析了长柄石杉LDC基因的全长序列并预测其蛋白结构,为进一步阐明石杉科植物石杉碱甲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功效的6种人参属药材提取物的体外凝抗血活性差异。方法采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实验,探讨6种人参属药材提取物抗凝血活性的差异性;分析其抗凝血活性与皂苷含量的相关性。结果竹节参、珠子参及三七可显著延长PT、APTT,降低FIB水平,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而人参、西洋参及屏边三七无显著变化。竹节参、珠子参提取物的抗凝血活性明显强于三七提取物。6种人参属药材中人参皂苷含量与其抗凝血活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PT与人参皂苷Rb2含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且人参皂苷Rb2可显著延长PT、APTT。结论 6种人参属药材抗凝血活性存在差异,且抗凝血活性与人参皂苷Rb2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