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抗凝剂、标本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流式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为流式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FSC/SSC设门策略分析健康体检人群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调查EDTA-K2和肝素锂两种抗凝剂以及标本保存温度与标本保存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 常温(18 ℃)保存的标本检测结果最为稳定,极端低温和极端高温都将引起检测结果的降低.EDTA-K2抗凝的标本18 ℃可至少保存3 d,肝素锂抗凝的标本18 ℃可保存2 d.EDTA-K2抗凝的标本检测结果较肝素锂抗凝的标本高.结论 流式T细胞亚群检测标本宜采用EDTA-K2抗凝,不能及时检测时宜18 ℃保存,冬季和夏季需要采取措施将标本的保存温度调节至常温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件对乙型肝炎(下称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寻求保存血清标本的理想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2~8 ℃和-20 ℃两种温度保存标本,应用雅培i2000SR化学发光仪定量测定两对半指标,2~8 ℃的保存标本每隔3 d检测1次,-20 ℃的保存标本按照1、3、5、6个月周期检测.结果 2~8 ℃保存标本7 d,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过7 d,乙肝病毒e抗原和核心抗体结果发生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 ℃连续保存6个月,测定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本的保存温度和时间直接影响乙肝两对半定量结果的准确性,在各种保存条件下,随着温度的下降,标本保存时间延长.2~8 ℃标本可稳定7 d;-20 ℃可以保存6个月.  相似文献   

3.
血清标本冰冻保存对生化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标本冰冻保存后,血清中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的规律,为检验科提供保存标本的可靠参数,以利于检验科提高检验质量和医疗纠纷的公正解决.方法随机留取患者血清标本,混合后经分装置-20℃和-30℃温度下保存,每天分别取不同温度下保存的标本1份,常规测定16种生化项目.结果标本冰冻保存后,随时间的延长,其浓度呈下降趋势;标本在2种不同温度中保存,测定结果经t检验,除钾(K+)、糖(Glu)、白蛋白(Alb)、胆固醇(Chol)外,差异均有显著性(t>2.447,P<0.05).结论血清(浆)置-20℃冰冻保存以1个月为宜;血清(浆)标本冰冻保存作为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和分析差错原因的措施是确实可行的,但要作为解决医疗事故的证据,则必须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4.
严格的血液检测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检测工作中常会遇到阳性或可疑标本、质控品、试剂开封后放置不同温度和时间时出现测定值明显差异现象,严重影响血液标本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导致室内质控图曲线的失控.为此,笔者对ELISA法试剂和质控品开封后分别在不同保存条件下和不同保存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不同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血清HCV-RNA荧光定量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HCV阳性血清标本16份并平均分成6份分别置于室温、4℃和-20℃保存1 d和1周后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利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HCV阳性患者血清在室温(25 ± 2)℃、4℃和-20℃保存1 d,各组荧光定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F = 0.012,0.447,0.230;P = 0.913,0.507,0.796);保存1周,各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F = 0.059,0.308,0.184;P = 0.808,0.582,0.833);根据温度分组后血清保存1 d和保存1周结果无统计学差异(F = 0.055,0.000,0.103;P = 0.816,0.990,0.751).结论:血清在室温、4℃和-20℃条件下保存1周对HCV-RNA的荧光定量检测结果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保存板在保存血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血站管理办法》(暂行)第三十一条规定"血清标本的保存期应在全血有效期满后半年".为达到这一要求,笔者使用了保存板,结合全自动加样设备和条形码技术用于保存血样(血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该方法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保存板(Archive plate,孔深35mm,孔容量1.5ml)、Microlab AT plus2全自动样品处理系统(均为瑞士HAMILTION公司);献血者常规复检标本. 1.2 方法 1.2.1 血样保存板的形成将保存板放在Microlab AT plus 2全自动样品处理机的血清保存架上,读取该保存板的条码和需保存血样的标本条码,然后每份标本吸取血清1ml放入保存板的板孔中,不干胶封板后标注加样日期.同时通过打印和软盘备份保存加样文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的保存方法和保存时间对尿液中所含的尿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肾内科和内分泌科109例患者的24 h尿液,分别对标本用麝香草酚化学防腐法、2~8℃冷藏法、CO_2物理保鲜法和常温保存法保存,分别在放置24 h、48 h、72 h、96 h、192 h、384 h时检测尿蛋白浓度,对同一患者的尿蛋白浓度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单独效应分析,CO_2保存组不同时间点尿蛋白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CO_2=2.630,P=0.029),其他保存方法不同时间点尿蛋白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尿蛋白浓度CO_2保存方法各时间点与24 h测量比较,192 h和384 h与24 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24 h尿蛋白浓度时,尿液标本可不用防腐剂、冷藏和CO_2保存方法,用常温保存法即可,保存时间不宜超过384 h。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标本冰冻保存后,血清中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为检验科提供保存标本的可靠参数,以利于检验科提高检验质量和医疗纠纷的公正解决。方法 随机留取患者 血清标本,混合后经分装置-20℃和-30℃温度下保存,每天分别取不同温度下保存的标本1份,常规测定16 种生化项目。结果 标本冰冻保存后,随时间的延长,其浓度呈下降趋势;标本在2种不同温度中保存,测定结 果经t检验,除钾(K+)、糖(Glu)、白蛋白(Alb)、胆固醇(Chol)外,差异均有显著性(t>2.447,P<0.05)。结论  血清(浆)置-20℃冰冻保存以1个月为宜;血清(浆)标本冰冻保存作为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和分析差错原因 的措施是确实可行的,但要作为解决医疗事故的证据,则必须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标本的不同保存方法和时间对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ACTH)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试验分3组。1组采集自愿者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血标本2例,将离心血浆分别放置4℃冰箱及室温(20±5)℃保存,在不同的时间点取出标本进行检测;1组采集自愿者的EDTA抗凝血标本21例,每7例标本分别在冰浴、4℃冰箱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离心,检测血浆ACTH;1组采集自愿者的EDTA抗凝血标本2例,将标本离心后,放4℃冰箱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在不同时间点取出一定量上层血浆进行ACTH检测。结果血浆标本、不同时间点离心的标本、离心后在不同时间点检测的标本,在不同时间点及不同保存方法组间检测结果在24h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DTA抗凝标本检测ACTH时,标本室温或4℃冰箱放置时,在24h内检测结果变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标本保存时间、保存温度和溶血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的影响。方法将正常人血清标本分别置于4℃和-20℃,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放置当天、第3天、第5天的NSE水平,比较不同保存温度、保存时间条件下,非溶血血清与溶血血清中NSE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在相同温度下,放置第3天的NSE检测结果高于当天的检测结果(t分别=2.99、6.90,P均<0.05);而放置第5天检测结果较放置第3天的检测结果进一步升高(t分别=1.97、2.04,P均<0.05)。在相同放置时间下,只有在放置第5天,4℃组的NSE检测结果高于-2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7,P<0.05)。不同保存时间、不同保存温度及两者交互效应对于NSE检测结果均有明显影响(P均<0.05)。在相同保存温度、相同放置时间下,当天-20℃、放置第3天4℃和-20℃、放置第5天4℃和-20℃的溶血标本和非溶血标本NSE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6、3.49、2.60、13.66、8.42,P均<0.05)。结论血清NSE含量会因溶血、全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以及保存温度的升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标本室温放置时间对PCR检测HBV-DNA结果的影响。方法:已知HBV-DNA阳性血标本室温下放置不同时间,用荧光定量PCR法分别进行检测。结果:血标本在室温下保存1~3 d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室温下保存超过3 d结果明显偏低。结论:当血标本在室温下保存3 d对结果无明显影响,如果超过3 d要重新取样进行检测,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验证不同真空采血管、保存温度、时间等对核酸检测(NAT)结果的影响,为NAT检测的采血管选取、过程控制、检测策略等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进行3个试验:1)标本保存温度、离心前保存时间及采血管对NAT联检试验结果的影响:将含HIV-1(150 IU/ml)或HCV(60 IU/ml)或HBV(50 IU/ml)的弱阳性标本按照保存温度分为30℃组、4℃组,之后依据标本离心前的保存时间不同分为4 h,6 h,8 h,10 h,12 h,24 h组,再依据采血管生产厂家不同分为A、B、C组,对所有标本进行NAT联检试验,利用卡方统计分析各因素对NAT联检试验结果的影响;2)标本保存时间、采血管对NAT鉴别试验结果的影响:将含HIV-1(150 IU/ml)或HCV(60 IU/ml)或HBV(50 IU/ml)的弱阳性标本按照保存时间不同分为0 d、1 d、2 d、3 d、4 d、5 d、6 d、7 d组,再依据采血管不同分为采血管A、B、C组,对所有标本进行NAT鉴别试验,利用卡方统计分析标本保存时间、采血管对NAT鉴别试验结果的影响;3)保存时间对HCV阳性标本NAT定量结果的影响:选取9份浓度范围在1.04×102IU/ml~4.86×103IU/ml之间的弱阳性标本,依据标本在4℃保存时间的长短不同,分为0 d、1 d、2 d、3 d、4 d、5 d、6 d、7 d组,进行定量HCVRNA检测,分析4℃保存条件下保存时间对血浆中HCV RNA浓度的影响。结果试验1:对于全血标本,4℃或30℃的保存温度,4~24 h的离心前保存时间以及采用不同的采血管对弱阳性标本NAT检出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在4℃保存条件下,采用A采血管保存含HIV-1(150 IU/ml)的弱阳性标本0~7 d,保存后d 3,d 4、d 5、d 6、d 7弱阳性标本的NAT检出率与0 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B采血管保存含HBV(50 IU/ml)的弱阳性标本0~7 d,保存后d 3和d 7此标本的NAT检出率与保存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标本的NAT检出率与保存前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试验3:9份HCV弱阳性标本的浓度7 d内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变化范围均在0.56log之内,且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在4℃保存2 d后,其浓度开始下降。结论采用Procleix Ultrio Assay和Procleix Ultrio Discriminatory Assay分析系统,在不超过30℃的采血环境中,NAT标本采集后可以在24 h内离心处理;为提高鉴别阳性率,建议4℃保存的献血者标本在NAT联检阳性后2d内完成NAT鉴别检测。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叠氮钠防腐剂对HCG阳性尿标本进行冷藏保存,可使阳性结果保存达3年以上。用胶乳凝集抑制法、胶体金早早孕纸法和酶免早早孕检测法检测三无差异。对HCG阳性尿标本的保存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标本保存时间及温度对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红细胞、白细胞、管型或细菌阳性尿标本62例,在室温和4℃条件下保存0、2、4、6h后进行尿沉渣分析检测,比较尿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和细菌检测结果。结果尿红细胞和管型计数随保存时间延长而降低,4h后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白细胞计数在6h后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细菌计数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升高,2h后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温度下保存相同时间,尿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室温和4℃保存2h后,细菌计数检测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尿沉渣检测结果影响较大,为确保分析质量,应尽量在4h内完成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标本保存时间及温度对血液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离胶促凝管采集60例患者静脉血,准确记录采集时间并编号,放置30 min后离心.一份置于4 ℃冰箱分别保存0、6、12、24 h后检测总蛋白、清蛋白、葡萄糖、尿酸、丙氨酸转氨酶(ALT)、钾离子;另一份于室温保存0、6、12、24 h后检测上述生化指标.检测采用罗氏MODULAR 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结果 室温下放置超过6 h和4 ℃保存超过12 h,钾离子的测定结果明显高于立即测定结果(P〈0.05).室温保存时间的长短对总蛋白、清蛋白和尿酸的测定结果没有影响(P〉0.05);4 ℃保存超过6 h,保存时间的长短明显影响总蛋白、清蛋白和葡萄糖的测定结果(P〈0.05).4 ℃的尿酸测定及室温保存 24 h内的葡萄糖测定,不受时间长短影响(P〉0.05).室温保存6 h和4 ℃保存24 h会对ALT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P〉0.05).结论 实验室应对标本保存条件标准化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验证全血标本4℃不同保存时间对HCV-RNA核酸检测(NAT)结果的影响,为NAT检测前标本保存过程控制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EDTA抗凝全血4℃保存时间对HCV-RNA强阳性标本的影响:选取10份浓度范围在(2.063×103~9.267×105)IU/m L之间的丙肝患者标本,依据标本在4℃保存时间的长短不同,分为4 h和24 h组,采用罗氏S201分析系统进行HCV-RNA检测,记录Ct值,分析4℃保存条件下保存时间对较高浓度HCV-RNA标本的影响。4℃保存时间对HCV-RNA弱阳性标本的影响:将HCV-RNA(50 IU/m L)及HCV-RNA(500 IU/m L)弱阳性标本,按照标本离心前的4℃保存时间不同分为4、24、48 h组,每组分别重复检测5次,对所有标本使用罗氏cobas S201系统进行PCR检测,分析4℃保存时间对HCV-RNA弱阳性标本的影响。结果对于全血标本,4℃保存24h或48 h离心与4 h组比较,强阳性及弱阳性标本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6,P0.05)。HCV-RNA(500IU/m L)的Ct值在48 h组与4 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52,P0.05)。结论全血标本采集后24 h离心分离血浆,未发现HCV-RNA有明显降解。对于罗氏S201分析系统,HCV-RNA阳性标本采集后24 h内离心处理可以保证病毒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临床血标本保存及运送实践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北京、天津、广州地区的8所医院225名临床护士进行血标本保存及运送实践调查。[结果]血标本保存、运送环节的选择存在多样性,在血标本暂存温度、时间及放置方式上,90%以上护士的操作得到现有证据的支持,不到10%送检人员的选择有循证证据支持;血标本保存运送培训率不到60%,循证指南的应用极低。[结论]临床中要重视血标本的保存运送,进一步规范血标本保存运送流程,加强相关培训,从而保证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室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标本保存时间及温度对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80份血清MAO待测标本,准确记录采集时间并编号,放置30min后离心立即检测1次MAO水平。然后按照室温、4℃、-20℃3个不同的温度条件进行保存。其中在24h和7d时将-20℃保存的标本检测1次,在2、4、8、12、24h时将室温和4℃保存的标本各测定1次。结果保存条件为-20℃的标本1周之内MAO检测结果与即刻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保存8h和4℃保存12h以内的MAO检测结果与即刻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保存24h和室温下保存12、24h时的检测水平与即刻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需进行血清MAO检测的标本,如室温条件下8h内不能完成检测,应将标本放于4℃冰箱保存,且于12h之内检测。4℃冰箱保存的标本在12h之内不能完成检测的,应将标本冷冻于-20℃冰箱,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护理工作中门诊采血室血标本采集和保存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8~9月在门诊采血室抽取生化、常规化验患者1367例,对患者性别、年龄、采血体位、采集时间、采血持续时间、采集血管、标本保存时间以及保存温度等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检查结果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患者采血体位、采血持续时间、采集时间、标本保存时间和保存温度是影响标本检测结果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护理采血时最好是使患者充分休息后在坐位下迅速取血,及时送检,对于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最好使用4℃冰箱保存。  相似文献   

20.
凝血检测标本的采集、运送、处理和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血凝标本的采集、运送、处理和保存方法.方法 通过仔细研究凝血标本的采集、运送、处理和保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探索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的具体措施,并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院(CLSI) H21-A5及相关文件对常规方法进行优化.结果 优化后的方法在标本采集时强调了患者的隐私和抗凝剂与标本的比例;标本的运送、处理和保存方面根据标本的类型(基于血浆和基于分子两种标本类型)和检测项目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结论 实验室应该注意血凝检测标本采集、运送、处理和保存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