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肿瘤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特征与其WHO组织病理学分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上皮肿瘤患者的术前MSCT表现,并将其按WHO组织病理学分型的简化型分组进行对比。结果:胸腺上皮肿瘤的MSCT侵袭性征象包括轮廓不规则、肿瘤-心脏-大血管接触面(MCI)呈灌注型、纵隔脂肪线消失及瘤-肺界面毛刺影,这些特征在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中均较低危胸腺瘤中更常见(P均<0.05),而肿瘤周围淋巴结肿大在胸腺癌中出现频率较低危胸腺瘤及高危胸腺瘤高(P均<0.05)。结论:MSCT能够反映胸腺上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预测其组织学类型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表现及评价胸腺瘤侵袭与否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胸腺瘤的CT表现。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11例,CT上表现为圆形、卵圆形肿块6例,分叶状肿块4例,不规则形肿块1例;9例密度均匀,增强后轻度均匀强化;10例有完整的包膜,无邻近结构侵犯,与心脏大血管接触面光滑,其中表现为凸出型5例、平坦型3例或凹陷型2例;侵袭性胸腺瘤6例,5例CT表现为不规则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呈显著不均匀强化,4例累及邻近的纵膈结构,脂肪间隙模糊、消失,形成灌铸型;1例出现肺胸膜浸润,2例出现心包、大血管浸润。结论胸腺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胸腺瘤侵袭性与非侵袭性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胸腺瘤15例,男12例,女3例。其中7例仅作平扫,8例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9例,CT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多数密度均匀(8/9),边缘光整,肿瘤强化大多均匀一致,对纵隔结构均无侵犯;侵袭性胸腺瘤6例,CT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多数密度不均匀(4/6),强化不均匀,中心见低密度区,与邻近结构间的脂肪层消失,纵隔结构受侵犯(6/6)。结论CT对判断胸腺瘤是否有侵袭性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耿纪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9):7161-7161
目的 探讨隐匿恶性淋巴瘤误诊为侵袭性胸腺瘤的误诊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误诊为侵袭性胸腺瘤的8例恶性淋巴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表现为前中纵膈肿瘤、无浅表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易被误诊为侵袭性胸腺瘤.结论 通过对侵袭性胸腺瘤、恶性淋巴瘤在临床表现、CT、PET-CT特征的观察结合病理学检查,提出对这两种疾病鉴别诊断的认识,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各种病理类型的胸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30例胸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行螺旋CT扫描,结合病理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胸腺瘤14例,异位胸腺瘤1例,侵袭性胸腺瘤8例,胸腺类癌2例,胸腺癌2例,胸腺淋巴瘤2例,颈部胸腺囊肿1例。结论 CT能对良恶性胸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作出诊断;对部分恶性胸腺肿瘤患者结合临床表现能对病理类型作出一定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胸腺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胸腺瘤17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6例仅作平扫,11例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7例,侵袭性胸腺瘤10例,CT对两者的鉴别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边缘,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的接触面、两者所成角度及其间的脂肪影,以及胸膜和心包改变。结论:CT对判断胸腺瘤是否为侵袭性有重要作用,为临床制定治疗计划,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胸腺瘤与前纵隔(血管前间隙)淋巴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二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胸腺瘤与18例血管前间隙淋巴瘤MSCT表现,着重观察肿瘤的密度、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30例胸腺瘤中,24例良性胸腺瘤与邻近大血管分界清晰,肿块表现"D"字或反"D"字状,平扫CT值16~59 Hu,增强CT值20~110Hu;6例侵袭性胸腺瘤边界不清,呈分叶状、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平扫CT值23~42 Hu,增强CT值23~60 Hu。18例淋巴瘤中,单发于前上纵隔者6例,其余12例呈多结节、肿块状,侵入血管间隙生长,致大血管受压,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常伴有其它部位淋巴结增大。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胸腺瘤与前纵隔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并能有效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对侵袭性胸腺瘤与非侵袭性胸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用螺旋CT(spiralCT ,SCT)扫描评价胸腺瘤侵袭与否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了经病理证实的胸腺瘤共2 5例 ,其中侵袭性胸腺瘤 (invasivethymoma ,IT) 11例 ,包括 2例胸腺癌 ;非侵袭性胸腺瘤 (noninvasivethymoma ,NIT) 14例 ,通过分析胸腺瘤的各种表现和强化形式以及与纵隔结构的关系判断其侵袭与否 ,并与外科手术对照。结果 ①IT大多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轮廓 (9/ 11,占 81.8% ) ,强化不均匀中心低密度 (8/ 11,占 72 .7% ) ,对纵隔结构侵犯 (11/ 11,占10 0 % ) ,2例胸腺癌均表现为肺内转移 ;②NIT表现为类圆形 ,有完整的包膜 (14 / 14 ,占 10 0 % ) ,肿瘤强化大多呈均匀一致(12 / 14 ,占 85 .7% ) ,对纵隔结构均无侵犯。结论 螺旋CT对胸腺瘤侵袭性与非侵袭性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胸腺瘤从临床x线表现难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侵袭性胸腺瘤是恶性胸腺瘤的一种类型,常侵入相邻软组织、肺部、大动脉、心包及心脏,左右无名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目前倾向于用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作者自2000年12月至2009年12月对本院对收治的12例侵袭性胸腺瘤侵犯大血管患者行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前纵隔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前纵隔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前纵隔肿瘤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28例中,侵袭性胸腺瘤6例,胸腺癌8例,淋巴瘤12例,精原细胞瘤2例。观察不同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测量肿瘤最大径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比较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及淋巴瘤患者肿瘤最大径及SUVmax差异。结果 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及精原细胞瘤18F-FDG PET/CT见前纵隔内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物。淋巴瘤18F-FDG PET/CT见前纵隔内多个结节融合成团块状肿物,密度均匀。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和淋巴瘤间肿瘤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6);胸腺癌和淋巴瘤SUVmax(11.54±3.79、14.11±4.34)高于侵袭性胸腺瘤(4.87±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1),胸腺癌与淋巴瘤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9)。结论 前纵隔肿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胸腺瘤的CT征象分析,探讨胸腺瘤CT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瘤患者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CT诊断为良性胸腺瘤22例,术后病理检查诊断良性胸腺瘤19例,3例为恶性,符合率为86.3%;术前CT诊断恶性胸腺瘤7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恶性,符合率为100%。良性胸腺瘤平均直径为4.5cm,类圆形17例,分叶状3例,不规则形2例;肿瘤均表现为密度均匀,包膜完整,与周围纵隔大血管界限清楚。恶性胸腺瘤平均直径为9.6cm,5例呈分叶状,1例呈类圆形,1例呈不规则浸润性生长;5例包膜不完整,2例无包膜;肿瘤密度不均匀,合并有其他侵袭征象:纵隔胸膜受累、瘤体邻近心包受累和通过种植播散而致心包积液、胸膜种植、侵及大血管、胸腔受侵(胸腔积液)。结论 CT对胸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侵犯性胸腺瘤在多层螺旋CT(MSCT)上的表现,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胸腺瘤的MSCT表现。结果肿瘤全部位于前上纵隔内,以中心向两侧生长9例,偏左侧5例,偏右侧4例;形态不规则6例,边缘呈分叶征9例;肿瘤与心脏、大血管呈灌铸型接触者3例;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匀,合并有坏死、液化改变7例,伴有钙化2例;增强扫描的病例中,有轻中度不均匀强化7例,均匀强化2例;10例患者存在肺侵犯;胸膜侵犯7例均被MSCT诊断;8例患者合并有心包积液,甚至出现心包填塞症状;血管受侵犯者7例;3例患者表现为心膈角区及腹腔受侵。结论 MSCT能清晰胸腺瘤对显示胸膜、心包和肺等脏器的侵犯,从而对病变范围进行可靠评价,并进行分期,进而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胸腺上皮肿瘤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特征,并与WHO组织学分型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胸腺上皮肿瘤患者术前MSCT表现,并将其与WHO组织学分型及其简化分型[低危胸腺瘤(A、AB、B1型)、高危胸腺瘤(B2、B3型)和胸腺癌(C型)]进行对比.结果 胸腺癌的长、短径均大于低、高危胸腺瘤(P均<0.05);边缘不规则或分叶状、非局限、对邻近结构的侵犯在高危胸腺瘤和胸腺癌中均较在低危胸腺瘤中更常见(P均<0.05).结论 MSCT能够反映胸腺上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预测其组织学类型和判断预后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Survivin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在胸腺肿瘤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survivin、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胸腺肿瘤中的表达意义和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6例胸腺增生、22例非侵袭性胸腺瘤、25例侵袭性胸腺瘤、9例胸腺癌中survivin、MVD的表达。结果:在4组胸腺肿瘤中survivin的阳性率分别为18.7%(3/16)、50.0%(11/22)、84.0%(21/25)、88.9%(8/9),MVD的值分别为2.8125±2.19754、6.1818±3.83761、10.4400±4.70886、33.2222±9.44428。survivin的阳性率和MVD值与Masaoka分期有关(P<0.05),与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无关(P>0.05。随着survivin表达程度增强,MVD值表达增高(P<0.05)。结论:Survivin和MVD在胸腺肿瘤的侵袭性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两者将有助胸腺瘤侵袭性的分析判断,有利于临床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多层螺旋CT(MSCT)征象与病理危险度分级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治疗的50例GIST患者。50例GIST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且均接受MSCT检查。分析金标准检出情况,比较不同危险度GIST患者的MSCT征象特点。结果:50例GIST患者中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各有6例、10例、15例、19例;不同危险度GIST患者的肿瘤形态、边界、有无钙化、肿瘤有无血管、有无转移、有无坏死、强化方式、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危险度GIST患者的肿瘤生长方式、发病部位、强化程度、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检查中通过评估GIST形态、边界、有无钙化、肿瘤有无血管、有无转移、有无坏死、强化方式、肿瘤大小等,有利于评估GIST危险度分级,为临床诊断及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胸腺瘤的胸部CT表现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8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胸腺瘤患者的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检查能明确胸腺瘤的大小、部位、形态、范围、有无局部外侵,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包括气管、支气管、血管、胸膜以及淋巴结的转移。结论 CT检查能指导胸腺瘤的诊断,在估计胸腺瘤能否手术切除方面有重要作用。为治疗设计适宜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侵袭性与病人临床特征间的相关性。方法从我科1998年5月~2004年9月收治的113例垂体腺瘤病人中筛选临床资料较全的85例,对患者临床特征及肿瘤MR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垂体腺瘤侵袭性强弱与病人性别、肿瘤大小、形态、有无卒中、坏死、囊变及术后尿崩的发生率、肿瘤术后复发率相关。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之间并无严格界限。侵袭性强弱与病人的性别、肿瘤大小、形态、有无卒中、坏死、囊变及术后尿崩的发生率、肿瘤术后复发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2-氟-18-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表现在鉴别胸腺上皮肿瘤组织学分型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48例经穿刺活检或肿瘤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上皮性胸腺肿瘤的初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全身18F-FDGPET/CT图像资料,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t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法,比较患者临床病理特征、CT特点和代谢情况的差异。 结果48例患者低危胸腺瘤组17例、高危胸腺瘤组8例、胸腺癌组23例,淋巴结转移12例,胸膜转移4例,肺转移3例,肝、心包、骨转移各2例。3组患者有无包膜(r=0.921,P<0.001),有无中纵隔(r=0.452,P=0.001)或周围侵犯(r=0.865,P=0.000),有无淋巴结转移(r=0.505,P<0.001)或远处脏器转移(r=0.383,P=0.008)、SUVmax值(t=0.626,P<0.001)、SUVmax/病变最大径值(t=0.645,P<0.001)等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示区分低危组与高危或胸腺癌组准确性较高的指标分别为病变周围侵犯情况、SUVmax/病变最大径和SUVmax,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2、0.916和0.865。 结论18F-FDG PET/CT可用于鉴别胸腺上皮肿瘤组织学分型,可有效区分低危组胸腺瘤与高危组胸腺瘤或胸腺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腺瘤组织中P53、Ki-67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40例手术切除胸腺瘤患者的胸腺瘤组织作病理分析,同期选择30例手术切除胸腺囊肿患者的正常胸腺组织作对照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组患者P53、Ki-67、VEGF表达情况。结果胸腺瘤组织中各项指标阳性表达率(52.5%,45.0%,47.5%),明显高于正常胸腺组织(3.33%,0,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瘤组织中VEGF、P53及Ki-67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等病理因素无相关性(P0.05),而P53与肿瘤侵袭性、重症肌无力、Masaoka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5);Ki-67与肿瘤的侵袭性、WHO组织分型、Masaoka分期以及Bernatz分类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VEGF与肿瘤的侵袭性、Masaoka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另外胸腺瘤组织中P53和Ki-67的表达呈现显著正相关(r=0.151,P=0.001);P53和VEGF的表达呈现显著正相关(r=0.134,P=0.005);Ki-67和VEGF的表达也呈现显著正相关(r=0.157,P=0.000)。结论 P53、Ki-67以及VEGF与胸腺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三者检测对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MSCT表现以及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例,7例单发,1例多发。其中十二指肠3例,空肠3例,回肠2例。良性7例,恶性1例。CT表现:良性的肿瘤较小CT密度均匀,境界较清楚。恶性的肿瘤瘤体较大,密度不均匀,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征象,2例肿块内见有少量气体及少量造影剂影,边缘有分叶现象。结论:MSCT检查是小肠间质瘤的诊断,肿瘤分级,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