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14例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在50%以上患者,给予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14例患者14处狭窄行支架植入术,支架释放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残存狭窄平均在20%以下.结论 经皮血管支架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临床效果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孙和顺  刘会生  周增超  刘铁艳 《河北医药》2010,32(16):2199-220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至2009年我院收治的20例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全组20例患者狭窄病变42处,其中18例患者各2处病变,2例患者各3处病变。18例患者共植入血管内支架38枚;2例各2处狭窄病变患者支架植入未成功。血管平均狭窄率由治疗前82.6%降至治疗后8.4%。支架植入后12个月时复查头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CTA)或头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15例患者未见狭窄复发,后循环缺血症状改善,未见新发脑梗死;发生支架再狭窄3例(6枚支架),支架再狭窄率15.8%,其中2例患者有明显的后循环缺血症状和脑梗死。全组患者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的支架成形术可有效改善后循环的缺血状况,有较好的中短期疗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蒯洁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2):64-66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治疗椎基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及适应症。方法2004年4月-2008年12月共收治39例患者41处病变,椎动脉开口15处,V4段椎动脉18处,基底动脉8例,其中有2两例患者同时具有两处病变。结果41病变介入支架成形,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3%,术后残余狭窄率平均21%(P<0.01)。除1例基底动脉支架成形致血管破裂出血死亡,1例椎基动脉汇合部支架成形的患者术后第三天出现意识障碍,其余在围手术期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技术成功率95%。结论症状性椎基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疗效确切,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仍较大,临床就其适应症和适应症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将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联合检测诊断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检测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做对比研究,客观评价二者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TCD,CDFI诊断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38例,均进一步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DSA检测,对比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 与DSA比较,TCD,CDFI对椎动脉的检测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91%;TCD对基底动脉狭窄检测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3%.以DSA为标准,TCD对基底动脉近段、中段、远段的检出率分别为100%,50%和33%.以DSA为标准,TCD+CDFI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检出率为79%,MRA的检出率为96%,TCD,CDFI,MRA三者联合检出率为98%.结论 ①TCD,CDFI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特异性较高,且无创、经济、方便,故可作为首选筛查手段.但因其敏感性不是很高,故当临床出现后循环神经缺失症状,而检测结果阴性时,可结合MRA检查;②TCD,CDFI,MRA三者联合对VBA狭窄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辅以有效护理的效果。方法对30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采取术前宣教、术中配合、术后严密观察及出院健康指导等系统化的综合护理。结果本组椎基底动脉狭窄成形术患者治疗护理期间,临床症状均得到良好控制,除1例患者术中放支架时,由于血管痉挛而受阻,其余均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随访1~12个月,患者均能按时服药和复诊。结论辅以系统化的综合护理,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成功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16,(13):221-224
目的回顾性分析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34例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采用植入球囊扩张式支架的方法治疗,治疗后对患者进行4~16个月的随访,对患者的技术成功率、脑卒中复发率、死亡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结果治疗前此34例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1.23±7.57)%,术后平均狭窄率为(7.82±9.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为(0.54±1.24),与治疗前(0.59±1.86)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过程中患者脑卒中复发率为5.88%,死亡率为2.94%,围手术期并发症率为0,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0。结论采用植入球囊扩张式支架的方法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的策略、方法、术中风险及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治疗的28例经药物治疗无效、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采用血管内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及术后随访。结果 28例患者中,根据病变的Mori分型选择合理术式,18例行球囊扩张术,10例行支架置入术。平均狭窄率由86%降至15%;无不良事件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28例TIA症状消失,球扩组中1例于3个月后、另1例于6个月后TCD复查提示发生再狭窄,无相关临床症状。结论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可行、有效的,同时都有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临床中应注重积累经验,综合客观评价病变血管情况,选择合理的介入治疗方法,才能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并尽可能降低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2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行介入治疗,成功安置支架2个。结果:2例患者临床恢复满意,术后短期随访未发现有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或卒中再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的可靠方法,但其患者太少,还需要临床积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22例VB-TIA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结果:16例患者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结论:DSA检查有助于明确VB-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80例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同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手术安全性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手术成功率为97.8%(176/180),术前动脉狭窄为(73.9±9.6)%,术后残余狭窄为(13.7±4.9)%。在围手术期间,患者发生病变相关性穿支动脉闭塞4例、高灌注2例。随访6~12个月,平均为(10.5±1.0)个月;血管再狭窄30例,占16.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发生率为10例,占5.6%。结论临床上,对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在近期内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郑立建  刘洁  佟小光△ 《天津医药》2016,44(12):1476-1479
摘要: 目的 探索减少椎动脉颅内段支架术后发生穿支动脉闭塞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32 例应用 Gateway-Wingspan 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评价术后狭窄改善程度及灌注改善情况, 分析发生穿支动脉闭塞的原因。结果 32 例患者共置入 33 枚 Wingspan 支架, 1 枚 Apollo 支架, 手术成功率 100%。术后患者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率由 (76.6±6.1) %降至 (27.9±5.2) %。术后 3 个月复查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或头 CT 血管成像, 均未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术后 24 h 内 2 例患者发生延髓穿支动脉闭塞, 考虑其原因可能为狭窄处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下降, 术中球囊与支架的机械作用下导致斑块位移, 进而堵塞延髓动脉; 经过药物及康复治疗后, 症状改善明显。结论 椎动脉颅内段支架术后穿支动脉的闭塞可通过术前严格的评估与准备、 术中对球囊及支架的正确选择等措施来预防, 但仍需大样本数据的论证。  相似文献   

12.
么士珍 《中国医药》2006,1(5):299-300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经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且自发病高峰起12h内来就诊并同意溶栓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均采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其中7例采用溶栓加球囊扩张,1例支架置入。结果16例患者中,血管完全再通6例,部分再通7例,未通3例。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结论经动脉内介入治疗是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给予脑血管支架术后患者口服逐瘀通脉方,评价其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及颅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择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应用氯比格雷加阿司匹林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逐瘀通脉方。术后6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计算机定量测定血管病变的直径狭窄程度(QCA),多普勒(TCD)检查脑血管参数,同时应用ELISA法检测TXA2、PGI2及TXA2/PGI2等指标。结果治疗组(n=62)参照血管直径与对照组(n=63)无明显差异,支架段血管直径差异不明显[(3.32±0.21)mm vs(3.18±0.25)mm,P>0.05)]。血管直径减少指数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0.41±0.11)与(0.65±0.16),P<0.05。治疗组再狭窄率(11.3%)及再介入率(3.0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3.8%、11.1%,P<0.05)。结论逐瘀通脉方干预可降低脑血管内支架成型治疗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Wingspan动脉支架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相关性卒中的发病率.方法 30例Wingspan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于术后第6、12个月随访,全部随访患者均接受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2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内死亡(6.7%),其余28例患者完成随访.术后6个月随访,7例患者(23.3%)支架再狭窄,平均支架内再狭窄程度(69.0±9.8)%.均给予强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术后12个月随访,无新发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上述7例患者中,2例患者发生支架内闭塞.结论 大脑中动脉Wingspan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多见于术后6个月内,多伴支架内再狭窄相关的卒中事件,对术后6个月内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对严重颅内脑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34例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果本组Mori A型病变29例,B型病变5例;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动脉1例、颅内颈内动脉1例、颅内椎-基底动脉20例。在内支架成形术后,平均动脉狭窄率从70.9%下降到9.0%(P〈0.01)。在围手术期内,除1例(左椎动脉V3段串联病变)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外,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存活的33例平均随访18个月(3—36个月),未发生缺血性神经事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部分严重颅内脑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56例脑梗死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前循环)与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后循环)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56例患者中,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及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分别为30.4%(17/56)、28.6%(16/56)和32.1%(18/56),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内动脉(53.1%、46.9%)。颈内动脉脑梗死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稍高于颅外动脉(54.1%、45.9%),椎基底动脉脑梗死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颅内动脉(61.8%、38.2%)。颈内动脉脑梗死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椎基底动脉脑梗死组(40.0%、18.18%),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低于椎基底动脉脑梗死组(10.0%、54.5%)。结论 DSA检查有助于明确脑梗死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辉  卢辉俊  赵翼  胡亚立 《中国医药》2011,6(12):1519-1521
目的 评价糖尿病下肢动脉的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对我院39例糖尿病足行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19例节段性狭窄行介入治疗,经同侧股动脉入路,Seldinger技术穿刺置入导管鞘并交换Amplatz导丝引入球囊扩张狭窄段,反复扩张后置人自膨式网状支架.对照组20例保守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无死亡,其中介入治疗组13例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成功,6例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成功,对照组2例截肢.结论 PTA和支架置入不仅创伤小、成功率高而且明显的改善下下肢动脉的血液灌注,近期疗效满意,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病残率.  相似文献   

18.
张乐国  朱翠敏  张俊玲  王馥梅  常涛 《河北医药》2010,32(15):2044-204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18例经DSA或CTA证实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植入,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在术前、术后以及术后6个月的变化,以及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行Malek评分。结果 18例患者中13例成功植入支架,锁骨下动脉狭窄率从术前100%下降至术后的18%[(22±10)%],除1例出现穿刺点皮下血肿5例出现动脉夹层,未发生其他围手术期并发症。在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12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例患者发生再狭窄,Malek评分显著改善。结论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前瞻性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压迫型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我院 141 例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 比较椎-基底动脉压迫型(28 例)与非椎-基底动脉压迫型(113 例)面肌痉挛患者的术后症状改善状况。 结果 平均随访(13.81 ±1.57) 个月 , 两类面肌痉挛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43% vs. 98.23%, P=0.49), 其术后延迟治愈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7.04% vs. 20.72%, χ2=1.38, P> 0.05)。 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压迫型面肌痉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和并发症。方法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90例(92个部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其症状改善、狭窄率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术后行脑血管造影术或CTA血管成像观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3.4±9.5)%,Wingspan支架置入后平均残余狭窄率为(21.8±9.8)%。临床随访1~40个月,平均(16.7±10.3)个月,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5%(6/92),30d内任何脑卒中和31d~1年内同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10.9%。30例患者接受了血管造影复查,6个月再狭窄率为10.0%(3/30)。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总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