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p16和p15基因第二外显子HapⅡ位点在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中的突变。方法 用甲基敏感和甲基敏感限制性内切酶切消化基因组DNA后,经PCR扩增和琼脂糖电泳研究31例AML中无p16/p15基因第二外显子缺失的患者中HapⅡ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 在31例成人AML样本中,p16 E2的4个HapⅡ位点和p15 E2的6个HapⅡ位点均未发生突变。结论 本研究提示p16和p15基因第二外显子中因甲基化而引起的CCGG位点的突变在成人AML患者中不是主要失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谭薇  郭桂芳  于振刚 《中国医药》2009,4(4):262-264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及肿瘤组织中p16基因突变对该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特异性扩增p16基因第2外显子,并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产物突变情况,再与性别、年龄、肿瘤分期等各生物学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32例NSCLC患者血浆中检测到14例p16基因突变(43.75%),而组织中检测到17例(53.12%)。Ⅲ期及Ⅳ期NSCLC患者血浆和组织中p16基因突变率[分别为52.6%(10/19)和63.2%(12/19)]明显高于Ⅰ+Ⅱ期[分别为30.8%(4/13)和38.5%(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血浆和组织中p16基因突变率[分别为52.2%(12/23)和65.2%(15/23)]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均为22.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浆中DNA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突变在NSCLC中有较高的检出率。血浆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突变检出率与肿瘤组织中的突变检出率近似。NSCLC患者血浆中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突变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检测患者血浆p16基因突变对NSCLC的诊断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方法较为简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环磷酰胺(CP)和塞替哌(TEPA)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的恶性转化株内BEAS-CP和BEAS-TE细胞p16和p15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技术.结果 BEAS-CP细胞p15基因的外显子1和外显子2都出现了异常带型.BEAS-TE细胞p16基因的外显子1及外显子2a出现了异常带型和迁移率滞后现象;p15基因外显子1的2条单链带之间出现异常条带.DNA序列分析发现BEAS-CP细胞的p15基因外显子1的182位有C的插入,206位有G的插入;外显子2的第308位密码子有C→T(TCC→TTC)转换(Ser→Phe),第327位密码子有T→A(AAT→AAA)颠换(Asn→Lys).BEAS-TE细胞的p16基因外显子2a的第125位密码子有G→A(CGC→CAC)转换(Arg→His).结论 p15基因在CP诱导BEAS-2B发生恶性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TEPA诱导BEAS-2B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过程中可能涉及了p16基因的失活.  相似文献   

4.
肖芸  刘咏梅  蒋琳  冉连会 《贵州医药》2010,34(9):784-787
目的了解白血病患者p16基因纯合性缺失、点突变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讨白血病发生中p16基因失活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以及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法,对57例白血病患者进行p16基因纯合性缺失、点突变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研究。结果在受检的57例白血病患者中,共有6例发生p16基因纯合性缺失(10.53%);无p16第1、2外显子缺失的51例白血病患者中均未见点突变发生;无p16基因第1、2外显子缺失、突变的51例白血病患者中共有16例发生p16基因甲基化(31.37%),其中14例(27.45%)发生在急性白血病患者;57例白血病患者中共有22例发生p16基因失活(38.60%)。结论白血病发生过程中表观遗传学机制和遗传学机制相互作用,p16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可能是急性白血病发生中p16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p53外显子7突变与p53蛋白高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宫颈癌 p5 3外显子 7突变与 p5 3蛋白高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 ( PCR)、限制性酶解片段长度多态性 ( RFL P)分析等方法对 49例宫颈癌组织石蜡包埋标本中 p5 3外显子 7的突变与 p5 3蛋白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p5 3外显子 7的突变率 8.2 % ( 4/ 49)显著低于 p5 3蛋白阳性率49.0 % ( 2 4/ 49) (χ2 =18.0 5 ,P<0 .0 0 1) ;p5 3外显子 7突变不一定 p5 3蛋白阳性。结论  p5 3外显子 7突变可能是部分宫颈癌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部分宫颈癌可能主要由于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 ( HPV)感染后 ,通过 E6 / p5 3蛋白复合物的形成使 p5 3蛋白失活所致  相似文献   

6.
文敬  邓飞  邓卫安 《贵州医药》2008,32(10):867-869
目的研究p16基因异常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SSCP法对40例NHLs进行p16基因外显子2的点突变及纯合性缺失研究。结果40例NHLs中,p16基因点突变率为30%(12/40),纯合性缺失率为5.0%(2/40)。结论p16基因的突变及缺失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毒理学杂志》2001,15(4):211-215
目的观察抗癌药物塞替派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突变并分析其意义.方法以塞替派作为致癌原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获得转化细胞(BEAS-TE)和克隆化多倍体癌前转化细胞(BEAS-STE).采用PCR-SSCP法检测上述3种细胞p53、p16和Ki-ras 3种基因是否出现点突变,进一步测序确定其突变情况.结果 SSCP结果阳性的有BEAS-TE细胞p53第7外显子,BEAS-STE细胞p53第8外显子以及这二种细胞的p16基因第1外显子;Ki-ras基因第1外显子的结果仅为可疑阳性.测序证明,p53、Ki-ras基因存在多位点的碱基突变,而p16基因仅为单位点的碱基突变.结论塞替派可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p53、Ki-ras多位点的碱基突变和p16的单位点突变.分析前者为塞替派诱导细胞转化过程中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后者是次要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8.
环磷酰胺 (CP)是国际癌症研究署确认的人类I组致癌原 ,目前缺乏适宜的人类细胞模型开展致癌相关的细胞和分子机理的研究 .本室已经进行了CP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恶性转化的工作 ,建立了CP的癌前转化细胞 (BEAS CP) ,以此为细胞模型 ,本实验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细胞转化进程中基因突变的动态分析 .分别关注了p5 3基因第5~ 8,p16基因第 1~ 2和ki ras基因第 1外显子的突变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BEAS CP细胞存在p16基因第 1外显子多位点和ras基因第 1外显子单位点的碱基突变 ,晚代龄的转化细胞没有测到p5 3基因的突变 .综上实验结果认为 :p16基因突变可能与BEAS CP细胞周期的增殖性改变有关 ,ki ras基因的突变则可能具有转化启动效应 ,两者都是细胞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抗癌药物塞替派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突变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以塞替派作为致癌原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获得转化细胞(BEAS-TE)和克隆化多倍体癌前转化细胞(BEAS-STE)。采用PCR-SSCP法检测上述3种细胞p53、p16和Ki-ras 3种基因是否出现点突变,进一步测序确定其突变情况。结果 SSCP结果阳性的有BEAS-TE细胞p53第7外显子,BEAS-STE细胞p53第8外显子以及这二种细胞的p16基因第1外显子;Ki-ras基因第1外显子的结果仅为可疑阳性。测序证明,p53、Ki-ras基因存在多位点的碱基突变,而p16基因仅为单位点的碱基突变。结论 塞替哌可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p53、Ki-ras多位点的碱基突变和p16的单位点突变。分析前者为塞替派诱导细胞转化过程中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后者是次要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p16基因在人肿瘤细胞系中的突变,采用PCR-SSCP分析和基因序列测定技术,对人黑色素瘤细胞系(Bowes)中p16基因的突变进行检测。结果显示,Bowes细胞的p16基因第二外显子扩增产物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电泳异常,表明其基因序列存在点突变。核酸序列测定证实第341号核苷酸发生T→C的颠挠。应用DNA重组技术构建的突变型p16基因重组质粒可作为基因探针用于检测p16基园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p15、p16与p53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胶质瘤恶性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73例脑胶质瘤中p15、p16与p53基因的表达.结果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高,p15、p16基因的表达阳性例数减少,p53基因则相反.结论提示p15、p16与p53抑癌基因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标本的p5 3基因突变检测对老年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 (PCR—SSCP)技术 ,对 5 4例临床高度疑诊肺癌的老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标本进行p5 3基因 5~ 8号外显子突变分析 ,分析结果与病理学对照或随访以证实阳性的可信度。结果  19例确诊老年肺癌患者中 ,有 10例 p5 3基因发生突变 ,占 5 3%。在 35例疑诊老年肺癌但病理学阴性的患者中发生p5 3基因突变的 11例 ,无p5 3基因突变的 2 4例。经过 2 8个月的随访 ,p5 3基因突变组有 5例证实为肺癌 ,占 4 6 % ;而无p5 3基因突变组只有 2例证实为肺癌 ,占 9%。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通过对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标本的 p5 3基因突变分析 ,作为早期诊断老年肺癌的一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p73基因异常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p73基因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异常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30例ALL患者及15例正常人骨髓样本,DNA和RNA抽提后用RT-PCR检测p73基因的表达、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p73基因第一外显子甲基化状态,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例(30%)ALL患者为p73基因阴性表达,且均存在甲基化,而ALL阳性表达者仅1例存在甲基化;正常对照骨髓均为阳性表达.p73基因的阴性表达与ALL患者的高年龄(≥60岁)、高白细胞数(≥30×109/L)及对治疗反应延迟(>4周取得完全缓解)有关.结论 p73基因异常表达可能在成人ALL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有一定的预后意义;其甲基化可能是p73基因在ALL中表达沉默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探讨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对37例宫颈鳞癌(SCC)、16例宫颈腺癌(AUC)及4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进行检测.结果 SCC中p53基因突变率约为10.81%(4/37),2例位于外显子5,2例位于外显子7;AUC中p53基因突变率约为18.75%(3/16),其中2例位于外显子5,1例位于外显子7;CIN组中p53基因突变率约为4.44%(2/45),1例位于外显子5,1例位于外显子7;三者间p53基因突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P>0.05、P>0.05).结论 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可能不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p53基因突变仅与少数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p16基因(CDKN2、MTS1、INK41)定位于人染色体9p21—22,由3个外显子(分别为126bp、307bp、11bp)和2个内含子组成,编码产物为由14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16kD,即p16蛋白,含有四个独特的锚蛋白(ankyrin)重复序列,该结构与其抑制活性有关。p16蛋白通过抑制细胞周期索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s)中的  相似文献   

16.
张平  姜静 《江苏医药》2021,47(3):282-285,封3
目的 探讨UGT1A1基因分子家系遗传在Gilbert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5例因总胆红素异常增高,且治疗无明显改善的青少年患者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并对5例患者及其父母进行了筛选分析得出的致病基因UGT1A1突变位点验证.结果 5例患者经全外显子测序均发现在UGT1A1基因的c.-53_-52insTA和c.-3275T>G位点发生突变;2例患者还在c.211G>A(p.G71R)有突变,1例患者在c.686C>A(p.P229Q)突变.全外显子测序还检测到5例患者其他基因突变,但并未发现患者间有其他共同的基因位点突变.针对所有突变对患者及父母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其结果与全外显子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可准确锁定Gilbert综合征患者相关致病基因UGT1Al的突变位点,并且通过家系验证得以确定,有助于协助临床医生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53基因和mdm2基因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提取20例新鲜食管癌及癌旁组织的DNA,用银染单链多态构象分析(SSCP)及差异PCR(dPCR)法分别检测p53基因第七、八外显子突变及mdm2基因扩增.结果20例食管癌组织中共8例(40%)有p53基因突变,其突变同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局部有无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5例(25%)有mdm2基因扩增,但同临床各项指标不相关. 结论p53基因突变同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及某些生物学行为有关;mdm2基因扩增主要发生在无p53基因突变的癌组织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53基因和mdm2基因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提取20例新鲜食管癌及癌旁组织的DNA,用银染单链多态构象分析(SSCP)及差异PCR(dPCR)法分别检测p53基因第七、八外显子突变及mdm2基因扩增。结果20例食管癌组织中共8例(40%)有P53基因突变,其突变同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局部有无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5例(25%)有mdm2基因扩增,但同临床各项指标不相关。结论p53基因突变同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及某些生物学行为有关;mdm2基因扩增主要发生在无p53基因突变的癌组织中。  相似文献   

19.
李玉玲  刘晓力  许娜  唐加明  陆紫媛 《天津医药》2019,47(11):1170-1175
目的 探讨 p16基因缺失对成人 Ph阴性急性 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10例初发成人ph阴性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初发时检测的p16基因状态分为p16基因缺失组 61例和无缺失组 149例。比较 p16基因缺失与无缺失组患者的临床、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学特征及预后。结果 p16基因缺失组中伴 CD20表达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无缺失组(47.5% vs. 30.8%,χ2=5.238,P<0.05),2组患者间其余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6基因缺失组造血干细胞移植率和完全缓解率与无缺失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率明显高于无缺失组(χ2=12.027,P<0.05)。79例复发患者中,4例患者初发时未检测出 p16 基因缺失,而复发时检测出 p16 基因缺失。p16 基因缺失组患者的 OS 和 DFS 明显低于无缺失组(Logrank χ2分别为 16.715、21.237,均 P<0.05)。p16基因缺失组中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 OS和 DFS均优于化疗患者(Log-rank χ2分别为25.316、20.637,均 P<0.05)。p16基因缺失组CD20阳性患者OS和DFS均明显低于CD20阴性者(Log-rank χ2分别为 7.782、5.733,均 P<0.05)。结论 p16基因缺失患者 CD20阳性表达率高且预后差,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明显改善p16基因缺失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抑癌基因p16突变与乳腺癌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腺癌p16基因的状态。方法采用多重PCR分析法,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法(SSCP)对48例乳腺癌标本与相应的癌旁组织中p16基因突变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48例乳腺癌标本中16例p16基因第2外显子缺失,相应的癌旁组织未检出。结论p16基因在乳腺癌中存在高频率缺失,其改变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