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避免血管神经的损伤,是海绵窦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外侧入路操作方便,暴露较好,经Parkinson's三角或眼神经与动眼神经之间可较好地暴露海绵窦外侧间隙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分支,但海绵窦外侧壁的组成、神经的排列关系都很复杂,在形态学上还有不少争议。上方入路可较好地显露垂体的外侧面、前后海绵间窦和岩上、岩下窦的开口以及基底静脉丛。下方入路,特别是沿颅中窝底的硬膜外入路便于在颈内动脉岩内段阻断海绵窦的动脉血流。内侧入路便于显示海绵窦的内侧间隙,但操作不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经鼻蝶海绵窦下壁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1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采用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相关解剖结构。结果:⑴通过扩大入路可建立直视海绵窦下壁的通路。⑵可视的海绵窦下壁范围为不规则四边形,前界长(11.95±2.01)mm(8.66~15.15mm),内侧界长(14.02±1.68)mm(11.47~17.66mm)。⑶可完整显示海绵窦的前下腔和内侧腔及外侧腔和海绵窦外侧壁的大部。结论:切除中、上鼻甲及后组筛窦的扩大手术入路,可以较好的显露海绵窦的下壁,具有直视、微创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海绵窦相关三角的面积测算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临床海绵窦直接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7例成人头部标本海绵窦的上壁和外侧壁的相关三角及有关结构进行了解剖学观察 ,对各三角的面积进行了测算。结果 :海绵窦上壁可分为内侧三角、颈内动脉三角、动眼神经三角三个区域 ,其面积分别为 :(3 2 .1± 7.9)mm2 ,(64 .5± 15 .4)mm2 ,(68.9± 17.2 )mm2 。海绵窦外侧壁可见上三角、外侧三角、前外侧三角、后外侧三角 ,其面积分别为 :(2 6.1± 6.7)mm2 ,(5 3 .2± 12 .8)mm2 ,(5 5 .5± 13 .1)mm2 ,(2 3 .9± 6.2 )mm。结论 :经海绵窦相关三角行窦内手术 ,应熟悉三角的构成 ,注意各三角大小的差别 ,避免损伤有关神经和血管等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4.
经颅海绵窦手术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研究额颞眶-颧弓入路中,海绵窦的不同切开方法对其显微结构的显露,为海绵窦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10例成人头颅标本,采用经额颞眶-颧弓开颅,在显微镜下对海绵窦的侧方硬膜外,侧方硬膜下,及上方入路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16例海绵窦病变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外侧硬膜外入路可用于显露三叉神经第2、3支,三叉神经节,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后垂直段,外展神经及岩骨颈内动脉水平段;侧方硬膜下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外侧前下,后上静脉间隙,以及所有走行在海绵窦内的颅神经和海绵窦内颈内动脉水平段;上方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内侧、外侧及后上间隙,海绵窦内ICA水平段、前膝、前垂直段及床突段的内侧面,以及垂体的外侧面。结论:依据海绵窦内病变的位置不同,在额颞眶--颧弓入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切开海绵窦,既可安全地显露病变,又可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5.
海绵窦三角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海绵窦(cavernoussinus,CS)有关的三角的显微解剖,为CS病变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20例成人头部标本,在显微镜下对CS颅内三壁有关三角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CS上壁内有前内侧三角和内侧三角;外壁内及其附近有旁内侧三角、Parkinson三角、Mulan三角、外侧三角、Glascock三角和Kawase三角;后壁上有下外侧三角和下内侧三角。在总共10个三角中,上壁的内侧三角和外壁的Parkinson三角能暴露的CS结构最多。此二者结合起来几乎能显露CS的所有部位和结构。结论:CS三角为其病变直接手术提供既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又能进入CS内的安全手术入路。其中最常用的是内侧三角和Parkinson三角。临床上最常应用的额颞骨瓣(翼点入路)CS上壁和外壁联合入路就是经该2个三角进入CS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比较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与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为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16具成人尸头镜下模拟两种联合入路,比较两种联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暴露范围及相关解剖学标志,同时观察寰椎横突磨除后对颈静脉孔区颅外段的暴露情况。 结果 两种联合入路均可显露颈静脉孔区颅内段及有限的颅外段,但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有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内侧区域,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更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外侧区域。枕髁和颈静脉突为前者的解剖标志,茎乳孔和颈静脉突为后者的解剖标志。寰椎横突的切除可增加颈静脉孔区颅外段茎突后间隙的显露。 结论 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孔内侧的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更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颈静脉孔外侧的沟通性肿瘤。  相似文献   

7.
经颅开眶球后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给眶内手术入路提供详细的形态学依据和显微解剖参数,分析经颅手术入路的优势及其易损伤结构。方法:用32例(64侧)成人头颅湿性标本,通过模拟额颞眶颧手术入路,在放大5—25倍手术显微镜下,运用显微解剖方法,通过颅前窝眶板开眶,观测开眶后球后结构在不同手术视野下的位置、毗邻、走行、变异、分支、分布等关系。结果:上内侧入路是经上斜肌与上睑提肌之间的问隙入路,暴露从球后到视神经管之让的视神经。上中央入路是经上直肌与上睑提肌之间的间隙入路,根据不同情况向内侧或外侧牵开额神经,暴露视神经眶内段的中部。上外侧入路是通过上直肌与外直肌之让的肌间膜入路,对眶尖深部上外侧区的暴露效果与经眼眶外侧壁的外上方入路基本相同,但前者能兼顾眶上裂与海绵窦,而后者则不能。经外下方入路可暴露肌锥间隙的下外侧区。结论:对于眶内肿瘤应根据病变在眶内的具体位置选择相应的最佳手术入路,有助于克服盲目的破坏性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海绵间窦的显微解剖与磁共振对照研究,为蝶鞍区手术入路的设计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分别对18例成人头颅湿性标本、24例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造影(CE-MRV)图像进行观测。  结果 ①以垂体为标志,CE-MRV可以观察到各海绵间窦的位置和形态,且与显微解剖比较大致相同;②以显微解剖作为参照标准,CE-MRV可以观察到37%的前海绵间窦、48%的下海绵间窦、30%的后海绵间窦、30%的鞍背窦和100%的基底窦。③根据前、下海绵间窦的出现与否,显微解剖和CE-MRV均可将海绵间窦分为仅前海绵间窦出现型、仅下海绵间窦出现型、前下海绵间窦同时出现型以及前下海绵间窦均未出现型。  结论 术前CE-MRV可以观察到各海绵间窦的形态、判定其分型,有助于蝶鞍区手术入路的设计、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至基底动脉分叉区的相关显微解剖学研究。方法:采用5例(10侧)乳胶灌注湿性尸头,模拟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至基底动脉分叉区的手术路径,观测术野范围、操作视角、小脑幕前切迹区相关结构的毗邻关系及构成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COT)扩大前后的面积。结果:①颞前经海绵窦入路所显露的脑表面空间面积为(1103.2±412.3)mm2,其在平行于大脑外侧裂轴上的操作视角为(125±5.4)°,与垂直于该轴方向上的操作视角为(20.3±2.9)°。②原位测量COT面积为(22.04±5.22)mm2;通过磨除颅底骨质,向中线侧移动颈内动脉,切开视神经管鞘环,测量扩大后的COT面积为(55.38±6.03)mm2。后者的面积较COT扩大之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通过扩大COT面积,打开海绵窦顶部,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能够增加小脑幕前切迹区的显露,有效地暴露基底动脉分叉区的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经眶上外侧-纵裂入路至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具(40侧)成人尸头模拟经眶上外侧-纵裂入路,显微镜下观察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区的暴露情况,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结果 经眶上外侧-纵裂入路可较好地暴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尤其是前交通动脉的上区和后上区,且在暴露时对同侧额叶及直回的牵拉明显减轻。前交通动脉长度为(2.80±1.12)mm,中间外径为(1.79±0.82)mm,其距视交叉前缘中点距离为(4.59±2.22)mm。 结论 眶上外侧-纵裂入路具有手术视野好、脑组织损伤小等特点,对于上突型和后上突型前交通动脉瘤的暴露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1.
Anatomical variations of the ten triangles around the cavernous sinu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dimensions of the 10 triangles around the cavernous sinus were measured to define the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iangles and to compare their consistency in shape and area. Twelve tissue blocks containing the bilateral cavernous sinuses and medial two-thirds of the middle cranial fossae were obtained from Japanese adults at autopsy, fixed to a stereotactic frame, and examined with an operative microscope. The dimensions of each triangle were measured with calipers and compared, based on the same point and border. The anteromedial triangle and the superolateral (Parkinson's) triangle were more consistent in shape than the paramedial and oculomotor triangles, but the oculomotor triangle was larger in area than these other triangles. The posteromedial (Kawase's) triangle was more consistent in shape and larger than the anterolateral, lateral, and the posterolateral (Glasscock's) triangles. The anteromedial and superolateral (Parkinson's) triangles are important for the combined epi- and subdural approach to cavernous sinus lesions. The posteromedial (Kawase's) triangle is important for gaining access to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from the middle cranial foss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可行性。 方法 采用内镜扩大经鼻经斜坡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暴露的骨窗范围及血管、神经。 结果 所有标本可暴露中脑、脑桥和延髓;暴露中脑受到蝶鞍限制,需要移位垂体才能显露中脑。骨窗外侧边界是颈内动脉和岩下窦;切除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可暴露延髓及延颈髓交界区。暴露的主要血管、神经包括: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及其分支、Ⅲ至Ⅶ脑神经以及颈神经。 结论 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可暴露全部脑干腹侧区域及相应的血管、神经,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脑干肿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可行性。 方法 采用内镜扩大经鼻经斜坡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暴露的骨窗范围及血管、神经。 结果 所有标本可暴露中脑、脑桥和延髓;暴露中脑受到蝶鞍限制,需要移位垂体才能显露中脑。骨窗外侧边界是颈内动脉和岩下窦;切除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可暴露延髓及延颈髓交界区。暴露的主要血管、神经包括: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及其分支、Ⅲ至Ⅶ脑神经以及颈神经。 结论 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可暴露全部脑干腹侧区域及相应的血管、神经,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脑干肿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基于头部CT的三维重建技术,对复杂的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行手术规划,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本实验选取一名男性患者,65岁,体重70 kg,身高170 cm,无头部外伤史、手术史、颅脑疾病家族史。行头部CT平扫,排除脑组织器质性疾病。已和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头部CT图像通过逆向工程软件Mimics 15.0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将手术仿真成功的三维模型组件在3-Matic 7.0进行测量,对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进行手术规划设计及术后随访观察。 结果 建立了与CT图像测量结果一致的颅骨、鼻窦及肿瘤的三维立体模型;建立了与手术入路一致的仿真鼻部通道的三维模型;确定了复杂鼻部肿瘤的手术方案及预后评估。术中切除肿瘤组织测量结果为X轴最大值为64.78 mm,Y轴71.21 mm,Z轴86.46 mm,总体积为58.88 ml,其形态、大小与术前三维重建测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 根据三维立体模型分析得出的数据设计手术方案,有助于顺利完成手术,对个体化鼻窦肿瘤手术设计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三维CT观察,探讨垂体腺瘤患者蝶窦解剖结构改变及其经鼻蝶手术意义。 方法 选择东风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51例垂体腺瘤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前行鼻窦CT扫描,将CT扫描图像输入计算机,应用Mimics 15.0软件重建蝶窦分隔,观察并记录其数目、形态、偏向,术中所见与之对比;观察蝶窦的气化类型、颈内动脉隆突及裂隙和Onodi气房的出现率。 结果 本组51例患者中,蝶窦呈鞍前型3例,半鞍型12例,蝶鞍型18例,鞍枕型18例。蝶窦内无分隔1例,1纵隔36例,2纵隔11例,3纵隔2例;肿瘤充满窦腔、分隔数目无法判断者1例;横隔2例,斜型隔1例。分隔的前缘居中19例,偏左14例,偏右16例,分隔前缘遭肿瘤破坏,无法判断者1例。有5例共7侧蝶窦分隔的后缘附着于颈内动脉隆突。观察到颈内动脉隆突双侧12例,单侧2例;颈内动脉隆突裂隙5例。5例9侧存在Onodi气房。所有患者术中所见蝶窦内骨性分隔与术前三维重建图像一致,在蝶窦分隔的导引下均快速、准确地实现了鞍底的定位。 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能良好显示蝶窦内骨性分隔及蝶窦侧壁的隆突,有利于指导经鼻蝶手术中快速、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成人标本,对颈外侧区及颈前区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并经锁骨上入路模拟内窥镜手术,确定该术式的最佳路径。根据解剖研究结果,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应用于临床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 结果 解剖研究表明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最佳手术入路点为头偏向健侧60 °轻微后仰时,胸骨头至乳突全长60%处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点;颈横动脉为镜下操作的解剖特异标志。临床完成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5例,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12~36个月),按照Roos评定标准,优4例,良1例。 结论 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有其解剖学基础,临床应用安全可行,能有效解除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利用3D打印患手模型指导个性化选择皮瓣治疗虎口挛缩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对10例虎口中~重度挛缩者,术前3D打印患手模型,依据模型设计虎口开大后创面的形状及面积,个性化选择合适的皮瓣修复创面,术中比对验证,术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术中发现创面形状及面积与术前模拟设计基本一致,皮瓣选择与术前模拟一致,10例皮瓣均成活,供区及受区创面Ⅰ期愈合,随访6 ~ 12个月,皮瓣外形满意,感觉部分恢复,拇指恢复外展及对掌功能,虎口角度增加50~60 °(平均53.4 °),虎口宽度增加18 ~ 35 mm(平均31.3 mm),虎口修复评定:优7例,良2例,中1例。 结论 术前3D打印患手模型可指导个性化的皮瓣,使虎口挛缩开大的创面达到精准修复,减少手术时间,术后虎口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应用颅骨表面解剖标志指导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技术。 方法 从2016年4月至2019年6月选取15具颅骨标本和8具尸头标本,定位颅骨标本解剖标志点:二腹肌沟顶点、乳突尖、星点及关键点(横窦-乙状窦移形处相对应颅外标志点),研究颅骨解剖标志点间的关系,制定开颅技术,并将该开颅技术应用于28例患者,通过评估相关指标,评价此开颅技术的可行性。 结果 (1)解剖研究及尸头验证:关键点与二腹肌沟顶点距离左侧为(16.79±3.50) mm、右侧为(14.82±2.96) mm,关键点与星点距离左侧为(19.53±3.84) mm、右侧为(22.59±4.08) mm,关键点与乳突尖的距离左侧为(33.98±3.87) mm、右侧为(32.78±3.29) mm,关键点与星点的距离左、右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将开颅技术应用于8例尸头标本,均未出现静脉窦损伤。(2)临床应用:28例患者进行开颅技术验证,23例横窦乙状窦暴露充分,无钻孔所致静脉窦破损,平均开颅时间为(23.1±2.2) min,骨瓣1.8 cm×2.0 cm,骨窗直径2.0~2.5 cm,术中骨瓣复位。 结论 以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连线为基线,过二腹肌沟顶点作基线的垂直线,在垂直线上定位二腹肌沟顶点上方14 mm(左侧)/12 mm(右侧)的点,确定此处为钻孔骨孔中心点并形成骨孔,可以获得满意的术区显露,避免静脉窦的损伤,为临床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应用颅骨表面解剖标志指导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技术。 方法 从2016年4月至2019年6月选取15具颅骨标本和8具尸头标本,定位颅骨标本解剖标志点:二腹肌沟顶点、乳突尖、星点及关键点(横窦-乙状窦移形处相对应颅外标志点),研究颅骨解剖标志点间的关系,制定开颅技术,并将该开颅技术应用于28例患者,通过评估相关指标,评价此开颅技术的可行性。 结果 (1)解剖研究及尸头验证:关键点与二腹肌沟顶点距离左侧为(16.79±3.50) mm、右侧为(14.82±2.96) mm,关键点与星点距离左侧为(19.53±3.84) mm、右侧为(22.59±4.08) mm,关键点与乳突尖的距离左侧为(33.98±3.87) mm、右侧为(32.78±3.29) mm,关键点与星点的距离左、右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将开颅技术应用于8例尸头标本,均未出现静脉窦损伤。(2)临床应用:28例患者进行开颅技术验证,23例横窦乙状窦暴露充分,无钻孔所致静脉窦破损,平均开颅时间为(23.1±2.2) min,骨瓣1.8 cm×2.0 cm,骨窗直径2.0~2.5 cm,术中骨瓣复位。 结论 以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连线为基线,过二腹肌沟顶点作基线的垂直线,在垂直线上定位二腹肌沟顶点上方14 mm(左侧)/12 mm(右侧)的点,确定此处为钻孔骨孔中心点并形成骨孔,可以获得满意的术区显露,避免静脉窦的损伤,为临床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用改进火棉胶包埋技术,为新型的经蝶颅区脑桥腹侧面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部标本30例,取其前颅底。标本经脱钙、脱水等系列处理,分别行三维连续薄切片(厚度0.25 mm)。同时对10例成人脱钙头部标本、100侧干燥头骨标本和临床行颅脑部MRI检查患者50例进行观察和分型统计。 结果 蝶窦形态多样,除有矩形外,还有蚕豆形、鞍形、楔形、椭圆形及“人”字形等。根据视神经管突入程度可分为无隆凸、丘状隆起、半管型凸入和全管型凸入4型。 蝶窦前后径为(10.7±5.8)mm(左),(14.0±4.9)mm(右)。MRI正中矢状面蝶窦后壁Ⅰ型(后壁为一层膜样结构或薄骨板)占64%;蝶窦后壁Ⅱ型(后壁为斜坡的一部分)占36%。 结论 设计新型手术入路采用鼻内窥镜从中鼻道进入,经自然腔道入蝶窦,垂直穿过蝶窦后壁行基底动脉止血和脑桥相关手术;同时为开展新型手术入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