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王清任活血化瘀方剂临床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氏善理气血,把活血化瘀方剂分为补气化瘀、逐瘀活血二大类;并据气为血帅,气能行血为理论根据,独创益气化瘀法,重用黄芪加化瘀之品,以翼气行则血行,代表方如补阳还五汤;关于逐瘀活血法,王清任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行气活血的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散寒逐瘀之少腹逐瘀汤;祛风除湿之身痛逐瘀汤;通络逐瘀之通窍活血汤等;临床中,灵活运用以上诸方治疗有瘀血见症的病症,往往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杨欣  张崴 《湖南中医杂志》2022,38(1):177-180
血瘀证是指瘀血内阻形成的以疼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1].血瘀的病因可分为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和污秽之血[2].《妇人大全良方》指出"妇人以血为本",女性特有的生理活动,均赖血液的滋养.妇科肿瘤属于中医学"癥瘕"范畴,寒凝、气滞、热灼、痰阻、金刃损伤等均可致血运失调而形成瘀血,瘀血阻滞冲任、胞宫...  相似文献   

3.
张亚强教授认为腺性膀胱炎发病的主要病因为正虚、瘀血、痰湿、气滞,病机为正气虚损、败血瘀积、湿热蕴结、气机郁阻、痰瘀互结。病位在膀胱,并与脾、肾、肝关系密切。辨证可分为脾肾两虚、瘀热互结、湿热蕴毒和肝郁气滞4型。治疗上强调扶正抑瘤、化瘀消癥、清热解毒、理气开郁、行气逐痰等治法,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加用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莪术、半枝莲、蛇莓等药,抑制腺体增生,促进腺性组织消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前列腺肥大从瘀论治五法靖江市中医院(214500)孙聿修[关键词]前列腺肥大,血瘀,化瘀清利,活血行气,化瘀涤痰,健脾活血,益肾化瘀1化瘀清利法本法用于前列腺肥大既有瘀血内阻,又兼夹湿热的患者。湿热之邪久蕴,煎灼血液为瘀,从而形成瘀热互结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金匮要略>对瘀血的认识,<金匮>中明确指出"瘀血"的名称,而对不同疾病出现瘀血的症候时又有不同的名称,如干血、积、癥、血痹、肝着、黑疸等.瘀血的病因病机可以用张仲景的三因病症加以分析:邪气由外从皮肤而入,壅塞脉道,形成瘀血;邪气由经络血脉深入脏腑,瘀血停留结聚,则为并由内起;三为房事、金刃、虫兽所伤,形成瘀血.瘀血的外在表现有其共同的特征,又有多样的临床表现,但瘀血阻滞,气血不通是其共同的主线.<金匮>中明确提出血阻成瘀,应用下瘀血的方法,其所用活血类方剂可分为:和血活血法、活血化瘀法、破血运瘀法三类.  相似文献   

6.
活血化瘀是中医临床常用治法之一,所用方药包括活血行血、活血祛瘀和破血攻坚三类。活血行血方药具有疏畅血脉、推动血行以及活血补血的作用,用于瘀血轻症。活血法瘀方药具有开瘀通阻、活血通络、法瘀生新的作用,用于气滞血瘀、经络瘀血之证。破血攻坚方药则具有破血祛瘀、攻坚散结的作用,常用于瘀血有形之症积肿块、瘀血经闭、外伤肿痛等症,由于瘀血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别及合并证的存在,故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适当配合其他治法,常用如下:1温经化瘀法血宜温,温则通,寒则凝。治疗瘀血寒症时,当以活…  相似文献   

7.
韩延华  姜勋 《河南中医》2010,30(9):833-836
《伤寒论》中的泻下剂有以下几首:十枣汤、三物白散、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承气汤、小陷胸汤、抵挡丸、抵挡汤、桃核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和麻子仁丸。综合上述13首方子,均可看到承气汤的影子。热与水谷互结治以承气汤加减;热与湿相结治以承气汤配伍化湿逐水之药;热与血结成瘀血而致病治以承气汤配伍化瘀逐血痹之药。故凡是有热为患即可用承气汤为底方酌情加减。可见承气汤在下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孙霓虹  赵昌谋 《河南中医》2013,33(5):712-713
高脂血症多由痰浊内生,阻于脉络,脉中湿浊与血相搏结,脉络阻滞而形成痰瘀相阻之证形成,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脾肾虚损,标实是痰浊和瘀血.治疗本病应以涤痰化瘀、健脾助运为治疗大法,以达标本兼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根据乳房的生理病理,与气血的关系,探讨从瘀论治乳病.乳房疾病多与足厥阴和足阳明关系密切,其病机主要有肝气不舒,肝胃蕴热,瘀热互结;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痰瘀互凝."瘀"、"结"、"痛"为其临床基本特征.治疗应审因论治,注重活血化瘀.气滞血瘀之乳癖,宜行气化瘀;热瘀内结之乳痈,应清热化瘀;痰瘀相凝之乳疬,当消痰化瘀;乳癌术后阴虚血瘀者,需养阴化瘀.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0.
青紫舌是向瘀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客观指征.尽管《内经》中已有关于舌诊的记载,然而肯定青紫舌与瘀血的关系,则首推汉代的张仲景.《金匮要略》曰:"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为有瘀血".隋代《巢氏病源》则指出:"夫有瘀血者……唇痿舌青".明朝张石顽说:"若舌质青紫……按其心下,或脐旁硬痛,此结痰与瘀血相挟".清朝名医叶天士曰:"热传营血,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挟热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扪之湿,当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参、桃仁、丹皮等".清朝另一名医周征之说:"青紫是有瘀血","胃气久痛者,舌体全蓝,此亦瘀血在胃".可见历代医家早就肯定了青紫舌在血瘀辨证中的地位.近几年来,在研究活血化  相似文献   

11.
崩漏是中医妇科常见病、疑难病之一,亦可是多种妇科疾病的共有症状.本病病因多端,病机复杂.临床虽有虚、实、寒、热之不同,但因热、瘀互患为病者,每多有之.素体阴虚、崩漏日久失血伤阴,虚火内炽;素体阳盛,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感受热邪、热伏冲任,皆可扰动血海,迫血妄行,致经血非时妄行;而热邪又易伤津耗液,形成瘀血内阻,瘀热互结.笔者从"热"从"瘀"着手治疗30例崩漏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对米子良教授治疗痹证的临证思路进行简要总结。认为痹证以瘀血为核心、以疼痛为特征,其主要病理变化为邪阻经脉、气血阻滞,"瘀"贯穿痹证始终。据此将痹证分为成瘀前期、瘀成期、瘀后期三期论治。瘀前为痹证前期或早期,由风、寒、湿热等外感邪气入侵,导致机体气血不和、血行不畅,故治疗主张以祛邪为主;瘀成为痹证中期或晚期,外邪与气血相搏于经脉,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已成,治疗强调"通",以活血行气、逐瘀止痛为主;瘀后为痹证晚期、终末期,正气已伤,出现虚象,尤以血虚、肝肾亏虚为主,但瘀血仍未尽,治疗宜补养化瘀,在补益之时必同时兼顾化瘀。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便血,多指大便下血,但亦可为小便溺血,病机有"热结膀胱""瘀热在里""热在下焦""热入血室""日久瘀血",其病多因热而起,也有虚寒之便脓血,故便血不可以热概之。太阳阳明便血为下焦瘀热互结之蓄血证,其血热瘀结,结而不甚者,治以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下瘀热。若血热瘀结甚者,治当以抵当汤,并中病即止。少阴虚寒便脓血证系下焦虚寒,阳虚统摄无权,大肠滑脱而致下利便脓血,故用桃花汤温阳散寒,涩肠固脱治之。厥阴病热盛阴虚便脓血证,为阳热盛而阴血虚,势必热灼营血,血络灼伤,化腐成脓所致,以柏叶阿胶汤治之。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高、治疗难度大,张炳厚认为肾为阴络,亦为血脏。CKD早期即存在肾络受损,肾虚为CKD瘀血之本,肾气虚则血液不行,肾阳虚则阴络不温,肾阴虚则火灼阴络。CKD瘀血的表现繁杂,可分为有形瘀血与无形瘀血,面色黧黑、水肿、视物模糊、肌肤甲错等为有形瘀血征象,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则提示为无形瘀血。张炳厚认为,血瘀证在CKD中极为常见。瘀血可生热、痰、湿、水、浊毒、风等实邪,诸邪亦可促进瘀血产生,加速CKD进展,瘀血日久治疗难度愈大,预后愈差。因此治瘀之要在于补虚化瘀,生新血以祛瘀血;泄浊排毒,给瘀血以出路;以通为用,巧用藤类与虫蚁药以搜伏风、通结络;对于合并出血者应化瘀止血。在选用活血药时,应根据病情轻重分层论治,早期宜和血活血、中期宜破血逐瘀、晚期宜养血活血。  相似文献   

15.
"痰瘀相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痰瘀相关"学说,源于中医"津血同源"理论,津血同源是指津液都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痰浊、瘀血分别是津液和血液不归正化(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不仅痰浊、瘀血有相同的病因,而且二者之间又可相互转化、相互胶结,在临床治疗上亦常化痰祛瘀同用.因此痰瘀相关学说及痰瘀互结、痹阻经络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下面就痰瘀相关及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从七个方面论述瘀血及证治:气虚致瘀宜补气化瘀为主;阴虚致瘀宜滋阴养血活血;气滞致瘀宜行气化瘀;寒凝致瘀宜温通经脉祛寒化瘀;热灼致瘀宜清热化瘀活血凉血;出血致瘀宜消散同时配伍止血化瘀之品;水湿郁结致瘀宜化瘀血祛湿浊。  相似文献   

17.
课题组率先对瘀血舌开展了由文献整理到现代机理、临床病证方药 ,多途径、多指标、多层次的全方位研究。在文献研究中 ,对瘀血舌的古今文献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工作 ,包括近 10 0 0种古籍和近 19年数据库文献 ,发掘整理出了瘀血舌所涉及的病因病机、舌症、病证、方药、医案。目的 :通过文献发掘 ,整理出瘀血舌所涉及的病因病机、舌症、病证、方药、医案。方法 :手工查阅与计算机检索相结合。结果与结论 :瘀血舌所涉及的病因病机有寒、热 (暑 )、湿等 2 6个方面 ;舌部舌色改变包括青、紫、黑等 ;舌形改变包括老、瘀点、瘀斑等 ;舌态改变包括强硬、痿软、短缩 ;舌苔改变包括厚、剥、腻等 ;舌下脉形色异常 ;涉及中医疾病 5 2种 ,现代医学疾病 198种 ;涉及证型 2 9种 ;涉及治法有攻下逐瘀、凉血化瘀等 2 6种 ;涉及治疗方剂有抵当汤、桃仁承气汤等 69首 ;涉及治疗药物有桃仁、大黄等 67味 ;病案有 66个。  相似文献   

18.
乳房疾患多与足厥阴和足阳明关系密切 ,其病机主要有肝气不舒 ,肝胃蕴热 ,瘀热互结 ;肝肾不足 ,气滞血瘀 ,痰瘀相凝。治疗应审因论治 ,注重活血化瘀。气滞血瘀之乳癖 ,宜行气化瘀 ;热瘀内结之乳痈 ,应清热化瘀 ;痰瘀相凝之乳疬 ,当消痰化瘀 ;乳癌术后阴虚血瘀者 ,需养阴化瘀。  相似文献   

19.
浅谈活血化瘀法在温热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泻热逐瘀、解毒活血、清热凉血散血、清热通瘀开窍、回阳化瘀固脱、活血化湿、和解化瘀等方面探讨了古前贤及近代医家对温热病挟瘀血证的治疗法则及拟方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20.
<正> 桃仁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中篇,乃仲景为膀胱蓄血而设。具有荡热逐瘀之功,用于太阳表热循经入腑,血热互结在下焦而致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症。笔者遵仲景之旨,推广经方之运用,对痛经、闭经、经期狂躁等妇科杂证,凡属有瘀有热,血热互结者,皆以本方化裁,泻热通瘀,异病同治,疗效满意,兹举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