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背景:目前已经证实肌腱具有内在愈合的潜能,但不同区域的肌腱组成细胞在修复过程中的增殖能力及行为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研究不同区域的肌腱组成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增殖能力及行为学差异。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地点和对象:南通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白色纯种Leghorn鸡15只,雌雄不拘,体质量约400g,购自南通医学院动物中心。方法:将鸡Ⅱ区趾深屈肌腱立体分割成4区:腱外膜组织、外膜下腱组织、亚中心腱组织、中心腱组织。两相同区域肌腱组织按间隔0.5,1,2mm 3种排列方式培养于24孔培养板中,每种排列方式培养5孔。完整肌腱段组织也以相同方式培养作为对照。每天计数每种排列方式细胞游出数目、方向及来源,培养第9天作组织学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区域的肌腱组织细胞增殖能力及其行为。②立体分割的肌腱段组织体外培养后的组织学变化。结果:细胞游出最早、数目最多的组织为腱外膜组织,其他依次为亚中心腱组织、中心腱组织、外膜下腱组织。两腱外膜组织间距越小细胞游出越早,而其他区域的肌腱组织则相反。组织学检查显示培养第9天的完整肌腱段组织,表面腱外膜细胞明显增殖;外膜下腱组织、亚中心腱组织内的腱内膜细胞与培养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31,P&;gt;0.05);中心腱组织的腱内膜细胞(84&;#177;3)较培养前(167&;#177;5)减少,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8.08,P&;lt;0.01)。培养第9天的中心腱组织,其腱内膜细胞(237&;#177;3)比培养前(167&;#177;5)增多,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3.73,P&;lt;0.01)。结论:不同区域的肌腱组成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增殖能力及行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背景实验发现,在肌腱损伤后,腱中心部分细胞生长增殖能力不如腱外膜细胞和周边部分腱内膜细胞,肌腱中心部位细胞的分裂增殖能力及自愈能力究竟如何?目的研究肌腱损伤后腱中心区域组织的愈合能力.设计设立对照的重复测量设计.地点和对象南通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白色纯种Leghorn鸡8只,雌雄不拘,体质量约400 g,购自南通医学院动物中心,许可证号SYXK(苏)2002-0066.干预在无菌条件下切取鸡双侧最长趾Ⅱ区趾深屈肌腱,切成4 nn长的肌腱段,分为两组,每组12条.实验组切除腱外膜和外膜下腱组织肌的肌腱中心区域组织;对照组仅剥除腱外膜组织的肌腱段.将两组肌腱组织进行体外培养,另取4条肌腱作正常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于培养第9,8,7天取标本及正常对照组均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腱细胞数两组培养前为167±13,培养第9,8,7天对照组分别为80±7,5±10,12±14,实验组分别为237±16,02±16,88±10.对照组均明显少于实验组及培养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比培养前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培养第18和27天时,实验组腱细胞数较培养第9天少(P<0.01).结论屈肌腱损伤后肌腱中心区域组织有良好的愈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崔志明  汤锦波  谢仁国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6):5726-5727,F003
背景:实验发现,在肌腱损伤后,腱中心部分细胞生长增殖能力不如腱外膜细胞和周边部分腱内膜细胞,肌腱中心部位细胞的分裂增殖能力及自愈能力究竟如何?目的:研究肌腱损伤后腱中心区域组织的愈合能力。设计:设立对照的重复测量设计。地点和对象:南通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白色纯种Leghorn鸡8只,雌雄不拘,体质量约400g,购自南通医学院动物中心,许可证号SYXK(苏)2002-0066。干预:在无菌条件下切取鸡双侧最长趾Ⅱ区趾深屈肌腱,切成4mm长的肌腱段,分为两组,每组12条。实验组:切除腱外膜和外膜下腱组织肌的肌腱中心区域组织;对照组:仅剥除腱外膜组织的肌腱段。将两组肌腱组织进行体外培养,另取4条肌腱作正常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于培养第9,18,27天取标本及正常对照组均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腱细胞数两组培养前为167&;#177;13,培养第9,18,27天对照组分别为80&;#177;7,95&;#177;10,112&;#177;14,实验组分别为237&;#177;16,202&;#177;16,188&;#177;10。对照组均明显少于实验组及培养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实验组比培养前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但培养第18和27天时,实验组腱细胞数较培养第9天少(P&;lt;0.01)。结论:屈肌腱损伤后肌腱中心区域组织有良好的愈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背景:体外分离培养肌腱细胞,熟悉其生物学特性是研究肌腱愈合机制、改善肌腱愈合内环境的前提和基础。目的:采用组织块法体外培养成年兔肌腱细胞,观察其细胞形态、生长增殖情况以及Ⅰ型、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成年新西兰白兔双侧后肢趾屈肌腱,手术显微镜下剥离、去除肌腱外膜组织,剪成组织小块,0.25%胰蛋白酶和0.1%胶原酶Ⅰ消化10~15min,离心去上清,将组织小块转移到培养瓶中,贴壁后加入1mL培养液,待细胞游出贴壁生长时,再加培养液继续培养,每3d换液1次,当细胞长到80%~90%融合时按1:3传代。结果与结论:一般10d左右细胞会从组织块游出贴壁生长,此时细胞多呈星形或不规则形,随着时间延长细胞逐渐增多,呈梭形的成纤维细胞样。传代细胞刚接种时圆形,4~6h开始贴壁并伸展为梭形,排列逐渐规则成群。从传代细胞的生长曲线可看出,前4d细胞生长较慢,为潜伏期,第5天后进入快速增殖期,7d以后进入平台期。免疫荧光法证实Ⅰ型胶原染色阳性,而Ⅲ型胶原染色呈阴性。结果表明采用组织块法可在体外成功培养成年兔肌腱细胞。  相似文献   

5.
背景:肌腱细胞是一种高分化的细胞,其增殖相对缓慢,在体外经多次传代后甚至丧失增殖能力,因此有必要建立肌腱细胞良好的体外分离、培养模式。目的:探讨兔肌腱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无菌条件下切取新西兰乳兔趾屈肌腱,显微镜下剥离腱外膜,采用Henderson分步酶消化法分离肌腱细胞,用含体积分数为20%胎牛血清的F-12培养液进行培养、传代。结果与结论:通过不同的酶消化分离可获得较纯肌腱细胞,体外培养细胞表现出良好的细胞增殖能力和传代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分离培养的第2代腱细胞Ⅰ型胶原抗体染色呈阳性,而Ⅲ型胶原抗体染色呈阴性,证明所获细胞为肌腱细胞。提示肌腱细胞能够在体外分离、扩增和传代。  相似文献   

6.
局部注射当归注射液对肌腱断裂愈合及粘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肌腱断裂缝合术后粘连是常见的难题之一.观察当归注射液对吻合后的家兔肌腱愈合及其周围组织粘连的影响,探索一种防止肌腱粘连同时促进肌腱愈合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1012006-05在湖北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及方法:选用大耳白兔30只,制备肌腱吻合模型,造模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0):当归注射液组每隔5 d于腱周注射当归注射液2.0~2.5 mL/只,连续4次;生理盐水组于腱周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②实验评估:术后2,4,6周,分别观察肌腱色泽、吻合处的愈合形态、腱内外膜增殖情况及胶原纤维生成和排列情况,并测定羟脯氨酸含量、吻合口抗张力强度、粘连范围及肌腱滑动度.结果:30只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肌腱愈合情况:当归注射液组术后肌腱色泽正常,术后2周腱外膜增厚并桥接吻合口两端,腱内膜亦开始增殖;4周后腱内膜明显增厚,胶原纤维增多并与腱长轴基本一致排列;6周后吻合口腱纤维排列整齐,与腱轴方向一致.术后2周各组羟脯氨酸含量、吻合口抗张力强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当归注射液组的吻合口抗张力强度、羟脯氨酸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P<0.05~0.01),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肌腱粘连情况:当归注射液组术后2周肌腱开始膨大并渐增大,出现薄膜样粘连;4周膨大最为明显,吻合口间隙消失,6周吻合口膨大消失,粘连膜样消失,肌腱滑动度较大,腱外形恢复正常.术后2周各组肌腱滑动度、粘连范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4,6周当归注射液组的肌腱滑动度大于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P<0.05~0.01),粘连瘢痕范围小于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P<0.05~0.01),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当归注射液局部应用可促进肌腱的内源性愈合,加快肌腱的愈合速度,提高愈合质量;同时可通过抑制外源性愈合,减少或防止肌腱的粘连.  相似文献   

7.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在肌腱愈合与粘连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表达可起到一定的防止肌腱术后粘连作用.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天然抑制剂6-磷酸果糖对兔屈趾肌腱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取兔屈趾肌腱分离培养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3种细胞分别加入6-磷酸果糖(实验组)或不加6-磷酸果糖(对照组)培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定量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表达,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观测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表达均较对照组下降(P < 0.05).实验组3种细胞阳性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率及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强度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免疫组化显示加入6-磷酸果糖培养后,3种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一种在组织损伤的修复和更新中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腱鞘成纤维细胞和Ⅰ型胶原在肌腱愈合和粘连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兔屈趾肌腱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增殖、胶原产生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细胞的增殖和胶原产生的影响。设计:对比观察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材料:实验于2004-07/2005-09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拘,体质量3.5~4.5kg,由青岛市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胶原酶(sigma),Ⅰ、Ⅱ、Ⅲ型胶原抗体(Sigma),转化生长因子β1(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方法:按文献方法进行将实验兔屈趾肌腱分离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并培养,将3种细胞采用含血清培养液培养后,转移到不含血清的培养液中,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每孔加入5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照组不予添加。主要观察指标:①用细胞计数法观察培养1,2,3,4d各组细胞增殖情况。②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培养4d后Ⅰ、Ⅱ和Ⅲ型胶原的产生;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定量检测2组细胞的各型胶原含量。③采用RT-PCR定量检测2组细胞Ⅰ型胶原基因的表达。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不同剂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0,5,10,15和20μg/L)作用于3种细胞的Ⅰ型胶原含量。结果:①每种细胞培养1d后增长率相近,培养2~4d,腱鞘细胞增殖率显著增高,与其他两种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3种细胞均可以产生Ⅰ、Ⅱ、Ⅲ型胶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定量测定胶原结果显示:各组腱鞘细胞产生的3种胶原量最多,且实验组各种细胞Ⅰ型胶原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0.01)。③实验组腱鞘细胞Ⅰ型胶原基因表达比对照组增加1.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腱外膜细胞和腱内膜细胞表达也高于对照组(P<0.05)。④胶原产生量在5~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作用时明显增加,而转化生长因子β1增加到10~20μg/L时胶原产生量无明显改变。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可增加腱鞘成纤维细胞、腱外膜细胞和腱内膜细胞胶原的产生和Ⅰ型胶原的基因表达,在肌腱损伤后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可能对肌腱粘连的防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肌腱组织细胞具有分泌胶原的功能,在伤口愈合及粘连中有重要的作用。知之较少的是乳酸对肌腱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目的:探讨兔屈趾肌腱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增殖、胶原产生和乳酸对细胞的增殖、胶原产生和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自细胞介素8分泌的影响。 设计、时间和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9/2006—07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选用6只成年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拘。 方法:①进行兔腱鞘成纤维细胞、腱外膜和腱内膜成纤维样细胞的分离和培养,亚甲蓝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鉴定3种细胞类型。②以加入25mmol/L乳酸培养细胞,测量细胞的数量。③比较加入25,50,100和200mmol/L乳酸后细胞胶原产生量和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自细胞介素8分泌量,并与不加乳酸培养为对照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使用免疫组化检测Ⅰ、Ⅱ、Ⅲ型胶原的产生,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不同剂量乳酸对细胞Ⅰ型胶原产生的影响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自细胞介素8产生的影响。 结果:①25mmol/L乳酸使培养的细胞数量降低,3种细胞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乳酸可以使实验组Ⅰ、Ⅱ和Ⅲ型胶原组织产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当乳酸浓度增加至50mmol/L时,实验组3种细胞的I型胶原量增加达最高峰,与乳酸浓度为0mmol/L时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58,3.97,3.16,P〈0.01);当乳酸浓度增加到100 mmol/L和200 mmol/L时,I型胶原产生量明显减少。④实验组乳酸浓度为25 mmol/L时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自细胞介素8的分泌量增加,自细胞介素8的分泌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乳酸能增加腱鞘成纤维细胞、腱外膜细胞和腱内膜细胞的胶原产生量,增加的程度与乳酸的浓度有关,以50mmol/L时最佳,而这种刺激作用可能与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1,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和减少自细胞介素8的分泌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人胎盘组织源造血干/祖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足月胎盘组织源单个核细胞(human mature placenta tissue-derived mononuclear cells,hPTMNC)中CD34+细胞的体外增殖、分化能力,寻找新的造血干/祖细胞来源供临床应用,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造血干/祖细胞集落培养和体外无细胞因子长期培养的方法,测定胎盘组织源和脐血中的CD34+细胞及其亚群和集落形成单位的数量。结果表明:胎盘组织源CD34+细胞(2.74±0.61%)及其亚群CD34+/CD38-细胞(2.46±0.42%)、造血干/祖细胞集落CFU-GM(186.90±24.52)和BFU-E(101.40±13.35)水平都较脐血CD34+细胞(1.73±0·32%)、CD34+/CD38-细胞(0.80±0.25%)、CFU-GM(136.90±25.15)、BFU-E(49.20±8.13)高;前者在体外无细胞因子培养条件下存活时间长,且细胞数量增加约2倍。结论:胎盘是胎儿期的造血器官,胎盘细胞成分更幼稚,是一种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新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鸡趾屈肌腱鞘内损伤修复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及其与肌腱愈合的关系。方法:将36只来亨鸡的右足第3趾趾屈长肌腱切断后缝合并重新覆以腱鞘,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切取标本(每个时间点6只),另取6只未行手术处理鸡的肌腱标本作为对照。将标本行组织学检查,并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肌腱bFGF的表达。结果:肌腱修复后断端先出现炎细胞浸润。接着成纤维细胞聚集并分泌胶原,最后胶原纤维重新塑形。这些细胞活动在腱实质比腱鞘、腱外膜出现迟且弱。bFGF在对照组肌腱仅出现低水平表达.而在实验组肌腱各个时间点均明显上调;腱鞘、腱外膜的表达明显高于腱实质。结论:bFGF参与了鸡趾屈肌腱损伤修复的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肌腱损伤愈合过程中增加了肌腱细胞胶原的合成和术后粘连的形成.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对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的肌腱细胞胶原产生及术后粘连形成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观察实验,于2005-09/2006-06在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选择2-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3.5~4.5 kg.转化生长因子由美国SantaCruz B iotechnology公司提供.方法:取兔屈指肌腱分离肌腱成纤维细胞、腱外膜细胞和腱内膜细胞,将细胞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加入1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后,再加入0.1,0.5,1.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中和抗体,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试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Ⅰ型胶原.取84只兔行中趾屈指肌腱切断吻合术,将其中36只兔随机分成3组,腱鞘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1.0,2.0 mg/L转化生长因子β1中和抗体,4,8周后取出肌腱行肌腱粘连检测、生物力学测定、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余48只兔随机分成2组,腱鞘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和1.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中和抗体,1,2,4,8周后取出肌腱,原位杂交方法测定肌腱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兔肌腱细胞胶原产生及术后粘连情况.结果: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能明显提高肌腱细胞Ⅰ型胶原的产生;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能降低3种细胞Ⅰ型胶原的产生,随抗体质量浓度增加,Ⅰ型胶原水平逐渐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术后4,8周,与1.0,2.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屈趾肌腱滑动距离较短,模拟主动屈曲度明显受限(P<0.05),最大抗断裂载荷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扫描电镜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术后4,8周生理盐水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1.0,2.0 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1.0 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能有效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肌腱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减少粘连形成.  相似文献   

13.
赵维彪 《中国康复》2007,22(3):178-179
目的:探讨手部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治疗程序和康复效果。方法:35例肌腱修复术后患者利用手功能康复评估仪(BTEPrimus),对不同部位的肌腱损伤制定不同的康复程序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包括石膏托固定腕、手指于伸直位,手指自由活动、CPM训练及模拟职业训练等。结果:经过近2个月的康复治疗,35例患者屈肌腱达优良率为71%,伸肌腱优良率为87%。结论:根据BTEPrimus制定肌腱修复术后个体化康复程序,早期控制性主动和被动活动可以明显提高患者手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肌腱损伤是手外科中的多发损伤,肌腱修复术后常因肌腱粘连影响患者术后手功能恢复,防治肌腱粘连特别是屈指肌腱损伤术后粘连一直是手外科康复工作中的重点.目的研究分米波对肌腱粘连和愈合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研究.单位省级骨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1/2003-06在河北省骨科研究所完成.选用Leghorn鸡28只,随机分为术后分米波治疗组、手术对照组.方法将Leghorn鸡的趾深屈肌腱切断、修复后局部分米波照射,分别于术后3,6周处死动物进行大体和光镜、电镜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测.主要观察指标主要指标两组肌腱的大体解剖、光镜及电镜观察的结果.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次要指标肌腱粘连、愈合分级结果.结果大体和组织学观察见分米波治疗组粘连明显减少,电镜检查分米波治疗组成纤维细胞蛋白合成代谢较对照组更旺盛.生物力学检测显示分米波治疗组肌腱滑动距离(mm)(3周为5.37±1 06,6周为6.76±1.52)、康复顺应性(3周为1.04±0.65)均大于手术对照组(分别为4.43±1.03,5.33±1.27;0.63±0.31)(P<0.05),抗张力强度(N)(26.93±4 80,47.12±7.76)亦大于手术对照组(21.29±4.88,38 96±7.5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分米波可有效地促进肌腱愈合,减少肌腱粘连,为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早期康复锻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防治肌腱粘连理想的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Repetitive motion of the hand has been suggested as a major factor of pathogenesis of cumulative trauma disorders (e.g., carpal tunnel syndrom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3D displacement of the median nerve and extrinsic finger flexor tendons (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 flexor digitorum profundus) as a function of flexion/extension of 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s of the index and middle fingers. METHODS: Shim markers were placed on the median nerve, 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 and flexor digitorum profundus tendons at the wrist region of seven cadaveric specimens for the purpose of digitization of tendon and nerve locations. The 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 of the index or middle finger was moved from 15 degrees extension to 75 degrees of flexion while the markers were digitized at increments of 15 degrees. Marker displacements were determined in the longitudinal, radial-ulnar, and dorsal-palmar directions. FINDINGS: Movement of 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 of the index or middle finger caused tendon and nerve displacements in the longitudinal, radial-ulnar, and dorsal-palmar directions. The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s of the median nerve and the flexor tendons were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angular movement of the 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 The maximum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s of the 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 tendon, flexor digitorum profundus tendon, and median nerve were, on average, 14.7 mm, 11.9 mm, and 3.0 mm, respectively, for the index finger; and 18.4 mm, 14.5 mm, and 4.0 mm, respectively, for the middle finger. The radial-ulnar and dorsal-palmar displacements were irregular and relatively small.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s in these transverse directions fell in the range of 1.4-5.1 mm for the median nerve and 1.9-7.3 mm for the flexor tendons. INTERPRETATIONS: Finger flexor tendons and median nerve move not only concurrently, but also differentially, in all anatomical directions. Tendon and nerve movement during prolonged repetitive hand movement may cause hand disorders such as carpal tunnel syndr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