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方法236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为A组(前壁心肌梗死组)120例,B组(下壁心肌梗死组)116例。比较两组间住院病死率、死亡原因及存活患者出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因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而死亡的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5)。存活患者出院时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较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差,原因可能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狭窄程度较重及梗死面积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应变成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心肌功能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急性前壁心肌梗死28例、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记录左心室心尖四腔、三腔、两腔切面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各个节段的二维应变和应变率值,并分析其与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DV)、舒张末容积(LVESV)、室壁运动积分(WMS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结果①心肌梗死组梗死节段收缩峰值应变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而远离梗死区域的心肌应变值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②心肌梗死组LVEF、LVEDV、LVESV、WMSI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③收缩峰值总应变、总应变率与LVEF、LVEDV、LVESV、WMSI相关良好。结论二维超声应变成像技术可准确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局部和整体心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后T波倒置时间的临床意义,为再灌注成功者的预后提供临床上的依据.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后3~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左室射血分数和梗死区室壁运动指数以及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结果 左室射血分数(LVEF)A组为(44.7±7.5)%,显著高于B组(36.6±10.8)%,P<0.05;梗死区室壁运动指数(WMSI)A组为(1.65±0.31),显著低于B组(2.10±0.35),P<0.01;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者,心电图T波倒置越早,心功能受影响越小,提示心肌坏死得越少,因此T波倒置的时间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后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农俊  黄飞莲  蒙江明 《广西医学》2012,34(10):1349-1351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心房参数和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肥厚型心肌病(HCM组)和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左侧卧位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两组的左心室功能、左心房参数和功能:(1)左心房参数:内径(矢状、冠状、横断面)、前后壁厚度、质量、容积(Vmax、Vmin、Vpre-A);(2)左心房功能:总心房搏出量、总心房排空分数、心房主动搏出量、心房主动排空分数、心房被动搏出量、心房被动排空分数、扩张指数、动能.结果 (1)HCM组左心室左室缩短分数、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A波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二尖瓣反流程度重于对照组(P<0.05);(2)HCM组的左心房内径、质量、容积(Vmax、Vmin、Vpre-A)均高于对照组(P<0.05);(3)HCM组左心房的心房主动搏出量、左心房功能均高于对照组(P<0.01),PA-EF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HCM的左心房质量和容积均增大,泵功能增强而管道功能受损,应加强预防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择期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22例为A组,择期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同期首次AMI住院患者16例常规治疗,为B组。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及介入治疗后72 h、3个月免疫荧光测定法测定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治疗前后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入院时A、B两组BNP、WMSI、LVEF、LVEDVI、LVESV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术后72 h、3个月A组BNP水平低于同期B组(P〈0.05),且较入院时降低(P〈0.05);A组超声检测指标3个月后明显改善,较同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和BNP有助于评价AMI择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左心室重构,对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左室功能恢复和ST段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sty,PTCA)及支架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及梗死区室壁运动恢复与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的关系。方法:接受直接PTCA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比较TCA前及术后1h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段的总和,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2组:A组ST段回降≥50%,B组ST段回段<50%,所有患者均于发病3个月行左室造影检查。结果: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百分率A组明显大于B组(P<0.05),室壁运动不良积分A组明显小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50%,患者在心肌梗死恢复期左室收缩功能及梗死区室壁运动的恢复明显优于ST段下降幅度<50%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直接和延迟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5例,A组实施直接行介入治疗,B组先进行溶栓治疗,然后后行介入治疗,随访患者1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数、室壁运动积分指数以及容量、再更死率。结果:A组总有效率和B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射血分数、收缩末容量指数、舒张末容量指数以及室壁运动指数分别为(55.2±1.8)%、(27.1±0.5)ml/m2、(57.1±0.1)ml/m2和(1.1±0.1),B组射血分数、收缩末容量指数、舒张末容量指数以及室壁运动指数分别为(54.5±0.2)%、(28.3±1.1)ml/m2、(58.2±0.5)ml/m2和(1.2±0.3),两组治疗后射血分数、收缩末容量指数、舒张末容量指数以及室壁运动指数均优于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半年内再梗死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介入治疗和间接介入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均具有一定的疗效,在不具备介入治疗技术的医院可以先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选择有条件的医院进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心肌缺血预适应(MIP)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86例行PCI治疗的初次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MIP分为MIP阳性组(A组,n=87)和MIP阴性组(B组,n=99),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梗死面积、左心室功能、冠脉病变、侧支循环、血管开通率及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评估MIP对行PCI的AMI患者预后影响.结果 A组多支病变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住院期间反映心肌梗死范围的指标CK、CK-MB峰值、QRS积分、白细胞计数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较B组低;反映左心室功能的指标LVEF比B组高,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数比B组低;住院近期预后比较,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再梗死、心源性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较B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经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和单纯药物治疗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心内科AM I患者50例,其中PCI组26例,单纯药物治疗组24例,采用Simp-son法对比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容量(LVESV)、室壁节段运动积分指数(WMSI)的影响.结果 两组对比结果显示PCI患者LVEF明显升高,LVESV、LVEPV及室壁节段运动积分指数明显降低,提示左心室血运重构,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早开展PCI术,促进左心室血运重构,有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伴室壁瘤形成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34例初次伴室壁瘤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发病2~3周内分别进行PTCA治疗.全部病例梗死相关血管均为完全或次全闭塞病变.经过左心室造影计算室壁瘤面积,梗死区室壁运动百分率,左心室舒张未容积指数(EDVI),Cortma室壁运动不良积分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PTCA6个月后,本组病例表现出室壁瘤面积缩小(8.8cm2±1.2cm2vs14.3cm2±1.1cm2),左心室重构导致的扩张受到了限制(EDVI在术后无增加),左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明显改善(LVEF53.3%±9.6%vs45.4%±10.3%,P<0.01;梗死区收缩百分率9.8%±3.7%vs8.2%±4.1%,P<0.05).Cortina室壁运动不良积分下降(8.7±3.3vs10.8±3.1,P<0.01).[结论]伴室壁瘤的初发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接受延迟的PTCA再血管化治疗可改善左心室重构,有益于患者左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