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原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方法对我院2008年至2011年收治的1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足月剖宫产术后,发病时间为术后8个月~84个月.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剖宫产术后.治疗首选手术切除病灶.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应降低剖宫产率,规范剖宫产手术技术,注意术中保护切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方法 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疾病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易于诊断,经局部病灶切除手术治疗,效果很好,复发率低.结论 剖宫产后腹壁瘢痕处肿块伴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可作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诊断依据,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是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直接原因,手术中认真保护、清洗切口,是避免切口子宫内膜种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及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对2000年6月~2008年3月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共8例进行分析.结果 剖宫产术后腹肇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原因可能与手术中子宫内膜种植腹壁有关,疼痛经期加重.有腹壁包块,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彻底手术治疗效果好.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症状是切口部位出现包块,有疼痛且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4.
许俊莲  刘雪菊 《吉林医学》2012,(5):1013-101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住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在腹壁切口疤痕处发现肿块,B超检查提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全部消失,随诊1~3年,均未复发。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断比较困难,都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近3年收治的29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切口瘢痕肿块并有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者25例,占86.21%;痛经者6例,占20.69%;血CA-125水平异常者2例,占6.90%.所有患者病灶均为一次手术切除,术中均切除病灶外1~1.5 cm正常组织,术后随访0.5~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剖宫产后腹壁瘢痕处肿块伴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可作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诊断依据,痛经和血CA-125水平不作为重要诊断依据.手术治疗明显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6.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丽媚 《海南医学》2006,17(6):43-44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我站收治的10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结果8例发生在剖宫产术后,2例发生在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后.大多表现为腹壁切口处肿块,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疼痛或压痛.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术中注意保护切口、提高手术操作技巧、降低剖宫产率等均有助于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2011年7月15例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全部有剖宫产史,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剖宫产术后6个月~2年在腹壁瘢痕处或其周围部出现胀痛,平均2.7年,逐年加重,随着月经周期而进行性增大、变硬、压痛或隐性胀痛,于月经过后变软缩小,亦有持续性隐痛者.15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切片均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随访1个月~3年,未见复发.结论 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手术史、典型临床表现、妇科及B超检查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通过降低剖宫产率、改进手术步骤、术后提倡母乳喂养可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逐渐引起重视。现就 5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87年 1月— 1999年 1月我院收治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 5例 ,年龄 2 8~ 4 1岁 ,平均 30 .7岁。 4例有足月妊娠剖宫产史 (其中 2例为古典式剖宫产术 ) ,1例孕中期剖宫取胎术。1.2 临床表现 症状 :本组病症潜伏期为剖宫产术后 5个月~ 13年 ,平均 3.1年。典型症状出现多在剖宫产术后 6个月~ 2年。腹壁切口瘢痕处发现肿块 ,并于月经期或经期前后肿块增大 ,伴有局部胀痛或刺痛 ,经期后肿块缩小…  相似文献   

9.
邵玉琳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8):39-39,71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3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重点分析。结果:32例患者剖宫产术后在腹部切口疤痕处发现周期性疼痛性肿块,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与术前诊断相符。术后随诊6个月~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据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可初步确诊,术后病理证实。治疗的有效手段为手术切除病灶,预防的关键是注意剖宫产术时腹壁切口的保护,避免子宫内膜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剖官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对15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腹壁瘢痕出现局限性结节,周期性进行性增大伴疼痛,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认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典型的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不难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应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及时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确诊后,均行病灶清除术.术后患者恢复好.结论 剖宫产术后数月至数年内出现的经期腹壁瘢痕部疼痛渐加重,且瘢痕处有硬而压痛的结节或包块,排除炎性病变等应考虑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旦确诊,最佳治疗方法 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孝昌县人民医院1996年6月~2006年6月10年收治1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资料。结果:11例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均在下腹原切口处触及一个质硬包块,8例患者月经期包块增大有触痛,经后包块缩小,疼痛缓解;另3例触痛不明显。11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包块,术后病检结果支持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效果好,预防的关键在于行剖宫产时要注意保护腹壁切口,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防止将子宫内膜种植在腹壁切口。  相似文献   

13.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玉  焦玉霞 《甘肃医药》2010,29(2):177-17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方法,总结降低手术并发症的经验。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本院收治剖宫产腹壁切15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之后,主要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结论:剖宫产术中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手术操作要精细、术中注意腹壁切151的保护、术后清洗伤口、预防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防。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4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依据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典型病史特点及临床表现,术前基本可明确诊断。14例均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之一,治疗首选手术,提高产程处理技术,降低剖宫产率,严防医源性内膜种植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6例临床资料.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明确的剖宫产史以及较典型的临床表现,通过术后病理检查可确诊;本组26例患者病灶均为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病理检查见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腺体分化良好;随访12个月~5年,无1例复发和恶变.结论:手术切除是目前为止唯一有效的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疗的方法.故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应尽早手术,切除范围要充分;另外于剖宫产术中保护腹壁切口以免子宫内膜种植,为本症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王坤 《中外医疗》2010,29(21):104-104
近年来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明显上升。我院近5年共收治该病患者18例,实施手术切除效果良好。目的治疗和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方法手术切除异位肿块,术后口服米非司酮。结果手术治疗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2年无切口肿块及经期疼痛发生。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术中避免蜕膜组织和子宫内膜间质成分散落在手术区;减少宫腔操作;缝合子宫后充分清洗腹腔;缝合腹壁更换针线。  相似文献   

17.
郭莉 《吉林医学》2010,31(31):5596-559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1~2年后随防,仅1例出现复发情况而实施二次手术治疗,其他患者恢复情况良好,疼痛与肿块消失。结论:采用手术切除加口服药物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8年发生1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在月经期均感腹部切口处疼痛,可触及一触痛的包块,经后疼痛缓解,包块缩小,12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异位包块,术后无复发.结论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效果好,预防的关键在于行剖官产时要注意保护腹壁切口.避免不必要的官腔操作,防止将子官内膜种植在腹壁切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明确的剖宫产史及较典型的临床表现,术后病理检查可确诊;20例患者病灶均为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切口I期愈合,病检见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随访6个月~5年,1例术后复发,2年后再次手术切除。无1例恶变。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手术引起的医源性内膜种植有关。术中保护腹壁切口以免子宫内膜种植为预防的关键。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应尽早手术,切除范围要充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方法,总结降低手术并发症的经验。方法:对2000年6月—2007年6月本院收治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产妇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之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有较为典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结论:剖宫产术中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手术操作要精细,术中注意腹壁切口的保护,术后清洗伤口,预防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